陳澤文,何成建
(福建省邵武市人民醫(yī)院針灸康復科,福建邵武 354000)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椎病變壓迫椎動脈、致椎 -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癥狀。筆者于 2006~2009年用針刺治療46例,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共 76例,均為我院針灸推拿康復科住院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 46例,男 29例,女 17例;年齡 27~75歲,平均 51歲;病程最長 18個月,最短 1個月。對照組 30例,男 20例,女 10例;年齡 30 ~78歲 ,平均 54歲;最長 25個月,最短 2個月 。
診斷標準參照第2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擬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1]。均以頭暈、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為主要癥狀,且經(jīng) X線及 TCD等相關檢查確診。同時排除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所致的眩暈。
治療組:患者坐俯位,頭部無側歪和扭轉,取風池、百會、大杼穴、頸部夾脊穴,用 0.30mm×50mm毫針,頸椎夾脊穴在 C3~5棘突下旁開 0.5寸處進針,直刺骶關節(jié)突骨質,深 1~1.5寸左右,針尖向棘突方向斜刺,提插得氣,平補平瀉法,以酸麻脹重感能忍受為度。百會、大杼、風池穴進針 0.8~1寸,捻轉得氣后,使針感向上傳導,平補平瀉。諸穴均留針 30min,每隔 10min捻轉 1次,每日針刺 2次,10天為一療程。
對照組:用西比靈膠囊 10mg口服,每日 1次,睡前服;丹參片 2片,每日 3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
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TCD等檢查基本正常。好轉: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TCD檢查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TCD檢查無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頸性眩暈屬中醫(yī)“眩暈”范疇,多因營衛(wèi)氣血、臟腑經(jīng)絡失調所致。針刺風池對腦血管的舒縮狀態(tài)有較好的雙重調節(jié)作用,可顯著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頸夾脊穴有相應椎骨下方發(fā)出的脊神經(jīng)后支及伴行的動、靜脈分支,針刺可直接刺激脊神經(jīng)后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病變局部神經(jīng)腫脹,從而改善腦部血循環(huán)緩解頭暈癥狀[2]。另外,還可糾正頸椎病所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紊亂,調整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腦血流量,從而使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得以緩解[3,4]。百會可振復陽氣,補腦益髓,升清降濁,有調和營衛(wèi)、宣通氣血之功。研究證實,針灸百會穴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huán),有升陽益氣、益腦寧神、開竅通絡、回陽固脫作用[5]。因此,針刺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明顯。
[1]孫宇,陳琪福.第 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2]李鶴,沈惠風.針刺不同穴位組合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5,39(5):22.
[3]黃聰陽,蘇稼夫,周文強,等.針刺對頸椎病所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紊亂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2):17.
[4]黃聰陽,蘇稼夫,周文強,等.針刺頸夾脊穴調節(jié)頸椎病所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紊亂的即刻與近期效應[J].中國針灸,2002,22(5):325.
[5]范郁山,姚春.百會升陽益氣作用探析及其臨床運用舉隅[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6(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