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馬
1846年7月的一天夜晚,居住在美國瓦爾登湖畔的青年農(nóng)民亨利·戴維·梭羅準備進城去鞋店取修好的鞋。稅務官卻找上門來,要他繳納人頭稅,因為他足有6年沒有繳人頭稅了。他說他不打算繳納這筆錢,理由是他反對奴隸制和墨西哥戰(zhàn)爭。于是警察逮捕了他,并把他關到康科德城的監(jiān)獄里。第二天早晨,一個未透露身份的人代繳了這筆稅款——有人考證是他的姑媽,他便被釋放了。出獄后,他沒有回家,而是若無其事地到那家鞋店取了修好的鞋穿上,走入一群收越橘的人中。過了半小時,他就置身于莽莽蒼蒼的山間橘林里了。這就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梭羅入獄事件”。
這個事件之所以有名,就在于它不是一次單純的公民抗稅事件,而是一種無權勢的個人通過稅收向國家表達不服從的政治請愿行為??苟惐荒脕磉\用,不過是因為對一個底層百姓來說,稅收幾乎是唯一直接面對政府的機會。3年后梭羅發(fā)表了著名的論文《對公民政府的抵抗》,在梭羅死后出版的著作中,這篇文章又被人以《論公民不服從》為標題發(fā)表。從此,“公民不服從”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就與梭羅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一般來說,人對正義有一種天然的維護義務。也就是說,當一種正義制度產(chǎn)生并運行于我們的社會中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服從的義務。甚至當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款只是稍稍偏離了正義的標準,沒有超出我們個人所能接受的基本限度時,我們也應當容忍,至少不宜采用非法的手段攻擊它。因為人類社會的正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結(jié)果。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人都不能虛擬一個理想的正義王國,然后強迫所有的人毀家紓難地去奔赴。其次,每個人的正義觀是不同的,各方必須妥協(xié)才能達成一種接近正義的秩序。在一個由多數(shù)決定的民主社會里,政府必須尊重個人表達異議的權利,而個人也必須尊重多數(shù)裁決的程序和結(jié)果。也就是說,異議者必須容忍別人對他們異議的異議,否則,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和權利。
問題是當法律和制度不是稍稍偏離了正義的軌道,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個人的良知和道德,我們是不是還有義務服從它?或者更嚴重地說,當一個社會的法律制度完全背離了人類普遍認同的正義原則,甚至公然踐踏由他們自己制定的法律時,作為個人是不是仍然應當服從?如果不服從,又該采取什么方式?
對于專制主義及其羽翼下的各種不正義法律,古代中國人的應對經(jīng)驗很豐富,如自貶、示弱、哭窮、隱居、敷衍、推諉、裝病、裝死、裝瘋賣傻、游山玩水、煉丹養(yǎng)氣、求神拜佛、參禪打坐、吃茶喝酒、斗雞走狗、鉆在女人堆里不出來等等。但從大的方面歸納,不外乎兩種:一是逆來順受,二是暴力反抗。
逆來順受實際上是對罪惡的一種默許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由對強權的恐懼和對自己的無力感造成的,其實質(zhì)是麻木與不負責。暴力反抗是逆來順受的反面,但這只是暫時的求生之道。從長遠來看,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仇恨不會化解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就像狼不會生出羊,只會生出更多的狼;禿鷲不會孵出鴿子,只會孵出更多的禿鷲一樣。
那么,除了逆來順受和以暴制暴之外,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有,那就是由梭羅、甘地等人開創(chuàng),由馬丁·路德·金發(fā)揚光大的非暴力抵抗之路。非暴力抵抗既克服了逆來順受派對罪惡的放任自流,又避免了暴力反抗帶來的血腥后果;既具有逆來順受者不針對對方肉體的理性特質(zhì),又吸取了暴力反抗者對罪惡的堅決打擊態(tài)度。它的實質(zhì)是通過自己的受苦來尋求對手的理解,而非復仇;通過自己的忍耐激發(fā)對手的同情,而不是施恩。它的目標是通過對話解決問題,而非消滅和凌辱對手。一句話,它的本質(zhì)是愛而不是恨。在梭羅的例子中我們看到,梭羅并沒有襲擊稅務官。他知道,在他與政府之間,稅務官不過是一個恰好被委派來向他行使權力的中介人。他的真正對手是州政府以及州政府背后的國家。而州長和總統(tǒng)不會出來接見他,因而,他只能通過這個他所能見到的國家代表——康科德城的一個普通稅吏——表達不滿。他知道這是違法的。因而警察要他坐監(jiān),他就坐了監(jiān);有人付了保證金,他也就出來了。但這絲毫不代表他的服從。作為一個公民,他必須要向這個自稱全世界最自由和民主的國家表達他的不服從:一個允許奴隸制存在的國家不是我的國家,我不能用我的稅款支持一個國家的軍隊侵略別國,就像我不能雇兇殺人一樣。
這當然是一種違法行為。雖然踐行的人常常通過愿意接受法律懲處來表達對法律的忠誠,但這仍然是一種違法行為。即便這種違法是由自己的良知驅(qū)動的,是依據(jù)個人內(nèi)心“更高的準則”的,但違法就是違法,違法了就應承擔相應的后果。這些違法行為既包括直接反抗他所不滿的法律,也包括間接反抗他所不滿的法律。間接反抗就是他的行為和反抗的目標法律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公民只要能找到直接反抗的手段,他是不會使用間接手段的。
以梭羅為例,我們看到,梭羅反對的是奴隸制和美國對墨西哥的戰(zhàn)爭。按照直接反抗的原則,梭羅應該釋放奴隸,并讓奴隸吃好穿好,享受醫(yī)療保險待遇,但問題是他根本沒有奴隸可供釋放;再不然就要等到國家要他抓捕或者鎮(zhèn)壓奴隸時再行抗拒,但問題是國家沒有要他這樣做。如果碰到這樣的機會,事實證明他也不會放過。比如,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日子里,他曾為一個從南方莊園里跑出來的黑奴指明北極星的方向,以幫助其逃亡。但問題是,他很少能碰到逃亡的黑奴,逃亡的黑奴也并不見得人人都找不到北極星的方向。因而他必須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反對戰(zhàn)爭也沒錯,但根據(jù)直接反抗的原則,他只能在國家強行征兵或直接拉他入伍,并命令他對墨西哥開槍發(fā)炮時再行抵抗,但問題是國家沒有讓他當兵,更不用說讓他開槍發(fā)炮了。作為一個白人,他不是奴隸制的受害者,更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墨西哥也沒有他的親戚。也就是說,他既不是他所反對的不正義法律的受害者,也不是施行者。按照一個公民只能進行直接反抗而不能進行間接反抗的論斷,對于此等既不是由自己發(fā)動又與己無干的惡法只能袖手旁觀。中國話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思想。從長遠來看,是思想而不是利益,指導著一個人或一種文明的走向。一個人一旦知道了什么是正確的,就不能不去做。于是梭羅只能入獄,他不入獄誰入獄?
(周欣平摘自《各界》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