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河南省鹿邑縣城郊醫(yī)院,河南 周口 477200)
抗菌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不合理使用、濫用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ADR)不斷發(fā)生。筆者通過對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抗菌藥物ADR報告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旨在探討ADR發(fā)生的特點及規(guī)律,為臨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參考。
選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抗菌藥物ADR報告207份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內容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藥品的名稱、給藥途徑,ADR的出現時間、臨床表現以及是否屬于藥物已知的不良反應等。藥物與ADR的因果關系判斷采用衛(wèi)生部ADR監(jiān)測中心的ADR因果關系判斷標準。ADR的臨床表現參照藥品說明書及《新編藥物學》所注明的表現,發(fā)生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是指出現ADR后立即停藥,不需特殊治療或僅行一般對癥處理,癥狀很快消失;中度為有病理生理改變有或實驗室檢查異常,需延長治療時間;重度為器官嚴重損害,需要搶救或ADR持續(xù)時間大于30 d,有后遺癥或死亡。
207例 ADR 患者中,男 125例(60.39%),女 82例(39.61%);年齡 0.5~85歲,18歲及以下者 50例(24.15%),19~39歲 40例(19.32%),40~59歲 46例(22.22%),60歲以上 71例(34.30%)。
207例ADR共涉及藥品28種(表1),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185 例(89.37%),口服給藥 22 例(10.63%)。
表1 ADR涉及的藥品統(tǒng)計
207例患者在用藥3 d內發(fā)生ADR的有173例(83.57%),最快為10 min內,最慢為用藥7 d。其因果關系評價為肯定5例(2.42%),很可能 114 例(55.07%),可能 86 例(41.55%),待評價2例(9.67%)。ADR程度、類型和轉歸見表2,臨床表現見表3。
表2 207例ADR的程度、類型和轉歸[例(%)]
表3 207例ADR臨床表現分布
我院207份ADR報告涉及的抗菌藥物有6大類32種,發(fā)生率最高的是頭孢菌素類,其次為喹諾酮類藥物,單個藥品以頭孢噻肟最多、左氧氟沙星次之,這與我院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使用比較廣泛有關。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發(fā)ADR較多的是頭孢菌素類及其復方制劑,所引起的系統(tǒng)或器官損害主要表現在皮膚及其附件[1-2]。此外,頭孢菌素類大多經腎排泄,可因抑制、干擾腎小管細胞酶活性,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而出現血尿。一些ADR的發(fā)生也可能與靜脈滴注的速度有關[3]。喹諾酮類藥物引起的ADR主要表現為皮膚及其附件和心血系統(tǒng)的損害,嚴重時可出現過敏性休克,這可能與患者的過敏體質,藥物所含雜質和及其代謝產物同體內蛋白質大分子載體發(fā)生不可逆性結合,導致抗原-抗體反應而出現過敏反應癥狀[4]。
靜脈滴注較其他給藥途徑更易引起ADR。靜脈給藥時,藥物直接進入人體血液循環(huán),藥理作用較口服給藥迅速而強烈,因此發(fā)生ADR的幾率較大,也較口服給藥迅速。有些ADR與靜脈給藥滴速過快有關,應注意控制給藥速度??诜o藥以阿莫西林引起的ADR較多,且多為藥疹,嬰幼兒多見;而大環(huán)內酯類則易出現胃部不適。
在ADR患者性別與年齡的分布中,男性多于女性(125∶82),可能與其用藥幾率有關;老年人比例偏大,兒童次之。老年人的肝、腎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地衰退,可影響藥物代謝和消除,易發(fā)生藥物蓄積;多種藥物并用在老年患者中常見,藥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老年人ADR的主要原因[5]。
本組ADR多為輕、中度、重度病例較少,全部患者預后良好,無后遺癥及死亡病例,這與ADR的早發(fā)現、早處理有關。一般認為,B型ADR的發(fā)生率要低于A型,本組病例A型、B型ADR發(fā)生率基本相等,這可能與臨床醫(yī)生選用藥物的合理程度有關。
目前,國內醫(yī)院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和濫用的問題仍較嚴重,ADR不斷發(fā)生。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調查顯示,中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達到80%,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6]。不合理應用和濫用抗菌藥物不僅可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加,而且增加了ADR和藥害事件的發(fā)生[7]。因此,應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監(jiān)測和再教育,提升臨床醫(yī)務人員對合理用藥的認識。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適應證,是減少抗菌藥物ADR的關鍵。
[1]王 雷,劉 潔.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藥疹臨床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8(27):1185-1186.
[2]馬妮飛.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J].中國藥業(yè),2001,10(3):61-62.
[3]倫新強.抗感染藥物靜滴速度過快所致不良反應及防治[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5,7(1):29-31.
[4]陳建秀,甄 麗.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及其合理應用[J].中國藥業(yè),2005,14(3):71 -72.
[5]邢玉柱,畢 娟,賀 鑫.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報告調查與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5,14(1):59-60.
[6]朱先林.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175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07,7(9):119-120.
[7]曹文莊,張曉丹.從藥品注冊的實踐論合理使用抗菌藥的重要意義[J].中國藥學雜志,2004,39(1):8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