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杰
?
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半私有制性質
黃奕杰
三明市三元區(qū)委黨史研究室
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實行30年,經過“包工”、“包產”、“包干”、“包田”等不斷深入和普遍的“聯(lián)產”、“統(tǒng)一核算”,到“聯(lián)產”、“統(tǒng)一核算”逐漸減少的過程,結果是農民對土地、山林和灘涂等基本生產資料的長期占有、經營和使用,以及從它們轉化形式產生的收益的可支配程度逐漸加大并繼續(xù)固定,“肢解”了原來農村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形成農民對農村基本生產資料的實際長期占有和收益,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已呈現(xiàn)私有制性質,是私有制的過渡形式,即應摒棄集體所有制觀念,承認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村基本生產資料半私有制。
現(xiàn)階段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占有、經營、使用農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的幾種形式:
1978年農村相繼正式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各地紛紛和農民簽定5、10、20年等各不相同的長期不變合同,目前30年已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不見根本性調整和改變的跡象。為穩(wěn)定“三農”,調動農民積極性,這種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將得以繼續(xù),農民將長期占有、經營和使用農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以福建省三明市區(qū)城中、城郊和鄉(xiāng)間農村的情況為例,來看看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長期占有和使用農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的幾種形式。
一是城中村情況。城中村的土地因城市建設需要,已全部征用完畢,城中村沒有土地,所得征地款一般分為兩部分,即按規(guī)定30%留集體,70%分給村民(各村具體比例不同,但村民都占接近70%的大頭)。其中征村民委員會集體土地的征地款,70%部分按全村農業(yè)戶口,分給每個村民,征村民小組集體土地的征地款,按本村民小組農業(yè)人口分,這樣村民已經不同程度地占有了約70%的征地款。余下約30%的征地款,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都用于購置固定資產,如房產、店面、市場等,其中村民委員會征地款購得的固定資產,由全體村民集體所有,由村民小組購得的固定資產,由本村民小組集體所有。固定資產經營使用獲得的租金等各方面收益,除正常辦公費外,全村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產收益,由村民委員會針對全村農業(yè)戶口的村民,以成年補貼、退休金及其它形式發(fā)放,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產收益,針對本村民小組村民發(fā)放成年補貼、退休金及其它福利。所謂成年補貼,是村民自治村規(guī)民約規(guī)定的,按當前的水平,只要是本村農業(yè)戶口,不管有無一份工作,凡男18~60歲、女18~55歲的村民,可享受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如有,可雙重享受)每月700元的成年補貼。所謂退休金,亦是村規(guī)民約規(guī)定的,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農業(yè)戶口村民為退休村民,可享受村民委員會每月800元的退休金。以及其它許多種村民福利,如老年節(jié)等節(jié)的過節(jié)費、村民子女考上大學一次性助學費、村民安葬費等,均是從村集體收益中支出的。這樣又實現(xiàn)對村集體土地征用后剩余部分購置固定資產的再次收益。其中城中村絕大部分村民小組因規(guī)模小,易于形成一致意見,已經把固定資產處理并分配完畢,所剩屬村民小組的收益已經不多,實際收益大頭在村民委員會集體收益這里。二是城郊村情況。城郊村有一半左右土地已經征用(各村比例不同),還剩一半的土地仍然是村民的責任田。已征用土地的征地款使用情況和上述城中村一樣,即分掉70%,30%用于購置固定資產,用作村委會日常費用、成年補貼、老年退休金和村民福利,所不同的僅僅是其中一些細節(jié)。比如,城郊村往往因征地少固定資產不多,“村財”比較薄弱,僅給被征了地而沒有責任田的成年村民每年2000元左右的成年補貼(由村民委員會安排工作的便不再享受),有責任田的村民不享受成年補貼。也發(fā)放老年村民退休金和村民福利,數(shù)額依據(jù)“村財”可支持的程度發(fā)放,比城中村更少。未征用的責任田,仍然按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的分田狀態(tài),征者不補,有者不退,由承包人長期經營使用。三是鄉(xiāng)間村情況。鄉(xiāng)間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除土地外,還有山林(包括竹山)。先說土地,土地可分成占總土地90%以上的責任田和僅占10%以下的村集體“機動地”,村民按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分責任田的狀態(tài),長期占有使用至今不變,村集體掌握少量“機動地”,這部分才拿來在村民之間調劑余缺。再說山林,也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分的,村民已經稱作“自己的山”,還有一部分因各種原因當時未分的至今未分,仍屬集體所有。則已分的“自己的山”,由承包人作為自己的山林長期經營使用,集體山林則成立林業(yè)股東會,統(tǒng)一經營、統(tǒng)一收益,在全體“有份”的村民間共同分配受益。
從以上分析來看,城中村村民一是通過分配大部分征地款,二是通過用剩余的小部分征地款購置的村集體固定資產形成的收益,分配成年補貼、老年退休金和村民福利等形式,實現(xiàn)對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土地的實際占有。城郊村一部分通過“集體土地—征地款”渠道,通過“征地款”實現(xiàn)對村集體土地的實際占有,一部分通過“集體土地—征地款—固定資產(房產、店面、市場等)—收益”渠道,把集體土地轉變?yōu)椤暗刈狻?,由村民長期固定收入,也就是村民通過“地租”實現(xiàn)對村集體土地的實際占有。還有一部分則是長期不變的責任田。鄉(xiāng)間村主要通過占用責任田和“自己的山”,以及集體山林統(tǒng)一受益兩部分實現(xiàn)對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的占有、使用和收益。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就是通過以上幾種形式,“肢解”農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所有制。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實際已具備半私有制性質前已述及,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前后已實行30年,這幾種形式的對村集體基本生產資料的占有、經營、使用和收益,已經不同程度地經過10年,20年,甚至30年,顯然已經算是長期的了,而且目前還在朝著深度、廣度和固定化方向發(fā)展。
城中村和城郊村的征地款分到村民手中,已經成為私有,又不可否認,城中村和城郊村屬于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的固定資產(如房產、店面、市場等),只要無大起大落的非正常變化,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繼續(xù)長期經營和使用,其收益長期由有農業(yè)戶口的本村或本村民小組村民得到,并且其后代(按村規(guī)民約規(guī)定只要具有農業(yè)戶口)還可繼續(xù)收益,直到析產分割,私有化為私人財產。城郊村責任田的經營使用卻饒有趣味。三明市區(qū)城郊村的責任田自分配后,絕大部分村至今沒有全村性調整過,連婚娶喪退(指退休)生(指生育)都不調整。征用到誰的地,誰的責任田就沒有了,轉為領成年補貼或由村委會安排工作(有安排工作則不領成年補貼)。按城郊村村規(guī)民約規(guī)定,老年村民退休后如要領取退休金,責任田應退還村委會重新安排給成年而無責任田的其他村民,但實際歷來沒有村民退回由其他村民耕種,退休村民的責任田均是轉給長大了沒有責任田的子女(或長大而沒有責任田的孫子女),如子女(或孫子女)為非農業(yè)戶口,或已由村委會安排到村實體工作了,或沒有子女(或孫子女),則該村民會選擇把責任田轉給侄子女(或侄孫女)等親戚(實際碰到這種情況很少),轉換承包的手續(xù),到村委會登記即可完成,因此城郊村的責任田實際上也成為可繼承的自有土地,在父(母)—子(女)—孫(女)間傳遞,總是由原承包戶占有使用。婚嫁和死亡也是這樣,并未轉到其他村民手中,而由自家人承續(xù)使用。鄉(xiāng)間村的責任田和責任山就更有趣味了,90%的鄉(xiāng)間村在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有部分村民拿出“土改”時的土地證和山林證(有少數(shù)村民保留下來),沒有“兩證”的也通過其他證明,要求按“土改”時分田分山林的情況分回“自己的”田地和山林,結果村委會為省事和滿足大多數(shù)村民愿望,也以為這樣合情合理,本來就是他們的,于是按“土改”時分田分山林情況歸還各戶土地和山林,只在一些人口有大的變動的戶,通過“抽多補少”方式,求得相當程度的平衡。這可以說,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一定程度上是在恢復“土改”時的狀況。在以后的承包期內,老年村民死亡后(鄉(xiāng)間村由于“村財”薄弱,還無村民退休金制度),責任田按村規(guī)民約規(guī)定,應歸還村民委員會重新分配,但也和城郊村的責任田一樣,因該村民子女(或孫子女)長大成人,該份責任田自然轉到子女(或孫子女)名下,仍由該戶承包經營。姑娘出嫁也是轉到自家人名下,由自家人承續(xù)使用。村民死后實在無自家人或親戚接手了,才拿出邊遠的一份壞田,交還給村委會,村委會把這份地歸入“機動地”,大塊的好責任田則始終留在村民自家里不交出流轉的,因此這各戶大塊的好的責任田實際上都是沒有變化過的。村里若有調整,也只實行小調整,即村里留的少量“機動地”(一般是無人要的“壞田瘦田”),在因婚喪嫁娶生而引起農業(yè)人口變動、成人而無地的村民間作小調整,且不是每年一小調整,各村均有自己的村規(guī)民約,五年、十年、十五年一小調整而已。不管是城郊村還是鄉(xiāng)間村,這幾乎是可繼承的責任田,假如自己不種的話,可以出租的,按現(xiàn)在的價,大約每畝每年收租金1000~2000元,依各自雙方自己去約定。山林因為調整難度大,手續(xù)復雜,一分下去就成定局,誰的就歸誰,與私有山林一模一樣。村民均視為自己私有的山林,投入資金、人力作長遠管理經營收益,因而對山林精耕細作。以至現(xiàn)在有的農戶年產筍干數(shù)千斤,毛收入十萬元上下,有的農戶年產筍干百余斤,毛收入兩千元,收入懸殊很大。但群眾已普遍承認分下的山林(竹山)的私有性質,沒有任何怨言。
實行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原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有權調動內部的土地、山林、人、財、物,有權支配集體經濟生產、交換、分配的權力和格局,不再適應發(fā)展的要求,于1984年相繼普遍撤社建鄉(xiāng)、政社分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村民自治的實施,農村經濟生活完全從政權中獨立出來,自由在市場經濟中沖浪浮沉。村民的私有財產觀念、經濟民主意識大幅增強,村民通過自治方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解決基本生產資料土地、山林、灘涂的分配和收益,實際上“肢解”了農村集體所有制,促使基本生產資料不斷的和漸進地私有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聯(lián)產”部分除集體的小部分需“統(tǒng)一核算”和分配外,已沒有大范圍的“統(tǒng)一核算”,“承包”部分實際變?yōu)椤伴L期”或“自有”、“私有”,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山林、灘涂,只是沒有私有土地證,碰到建設需要而征地等還不能自主掌握控制,還不能大范圍公開自由買賣外,雇工、租賃、合同流轉、私下轉讓均可,因此實際上已是不完全、不自由的私有制,即已具半私有制性質。因此,可以1984年全國性撤社建鄉(xiāng)、政社分開為界,1978年至1984年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仍可視為集體性質,而把1985年以后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應視為農村基本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過渡形式,即半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