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孟子“好辯”淺議——以《滕文公》上下兩篇為例

2010-08-15 00:46:01趙炎峰
黑龍江史志 2010年9期
關(guān)鍵詞:圣人辯論孟子

趙炎峰 姜 暢

(1.河南大學(xué) 哲學(xué)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 河南 開封 475001;2.河南大學(xué) 出版社 河南 開封 475001)

亞圣孟子在戰(zhàn)國時代以善辯聞名。據(jù)統(tǒng)計,《孟子》一書7篇260章,其中有141章直接記錄孟子的言行,另外的119章均為對孟子與他人的談話和辯論的記錄。孟子也正是在與人言談交鋒中抨擊諸侯征戰(zhàn)的無道,闡發(fā)自己的“仁政”,教人以生活的智慧。今以《滕文公》上下兩篇為例,①分析孟子“好辯”的原因、方法和“辯”中所體現(xiàn)出的儒家情懷。

一、孟子“好辯”的原因

在《滕文公下》篇中,徒弟公都子問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當時,他反應(yīng)比較激烈:“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逼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辯”成為一種社會思潮,當時的“士”都很重視“辯”,把它作為闡發(fā)思想的一個重要手段,并出現(xiàn)了專事名辯的名家學(xué)派。孟子處于這場名辯思潮中自然也學(xué)會了利用“辯”的手段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孟子“好辯”是歷史事實,也有他背后的原因。

第一,“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民無所定”(《滕文公下》)。戰(zhàn)國時代,各國為逐鹿中原,紛紛“以攻伐為賢”,爭相“上首功”,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是這一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離婁上》)”的大屠殺,給百姓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面對戰(zhàn)爭頻仍的社會現(xiàn)實,面對大量生命慘遭涂炭,孟子痛心疾首地說:“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ā峨x婁上》)”文中“食人肉”三字,極為沉痛地揭示了戰(zhàn)國諸侯征戰(zhàn)的血腥野蠻和冷酷兇暴,也強烈透露出孟子沉重的歷史危機感。面對這種狀況,孟子必須起而高呼,試圖用自己的“辯”阻止戰(zhàn)爭,這在《梁惠王上》中孟子與梁惠王辯論戰(zhàn)爭數(shù)章中表現(xiàn)的更為充分。

第二,“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滕文公下》)”邪說泛濫的文化危機,使孟子不能不辯。這里所謂的“邪說”,主要指楊朱與墨子兩家學(xué)說。當時楊、墨的思想和言論對社會影響很大,“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認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當時楊朱所代表的學(xué)派主張“為我”和“輕物重生”,宣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而墨家學(xué)派的“兼愛”學(xué)說主張在人類中實行無差別無等級的愛,否認了血緣宗法和等級制度。在孟子看來楊墨分別代表了兩個極端:楊朱所代表的是以個人私利為首要價值取向的極端個人主義,墨子所代表的是主張取消等級制度和血緣宗法關(guān)系的泛愛主義。這兩種思想都不符合先王之道,不僅不可取,還會對社會造成災(zāi)難性的后果。“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滕文公下》)”面對如此嚴重的后果,孟子當然要起身反駁,正如他自己所說:“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滕文公下》)”

第三,宣揚儒家學(xué)說和“仁政”理想。在孟子看來,“中國”為文明之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之為中國,在于其人倫井然,禮制發(fā)達。而人倫禮制的核心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鬃铀麚P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意在彰顯和維護這一點。此亦即孟子所謂的“圣人之道”。在孟子的歷史發(fā)展思想中,“中國”文明是歷經(jīng)磨難,好不容易逐步發(fā)展而來的。遠古時代,“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矜,禽獸逼人。(《滕文公上》)”那時“中國”文明尚未開化,處于與萬物混居的野蠻狀態(tài)。后經(jīng)大禹、周公、孔子以及后稷、契等先圣先賢的不懈努力,人類戰(zhàn)勝了洪水,擊退了禽獸,建成了文明有序的社會:“后稷教民稼稿,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顯然在孟子看來,“人之有道”是漫長的歷史進步的結(jié)果,無疑是彌足珍貴的,對它的任何妨害都是不能接受的。而孟子認為,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學(xué)派,正是對先圣先賢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chǔ),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的,任何反對的學(xué)說都將對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副作用。所以孟子以圣人之徒自居,認為自己有責(zé)任驅(qū)除邪說,維護圣人傳統(tǒng)?!澳苎跃鄺钅?,圣人之徒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圣人復(fù)起,不易吾言也。(《滕文公下》)”

二、孟子“辯”的方法和藝術(shù)

孟子在與人的談話和辯論中,十分注意根據(jù)不同辯論對手和主題,運用不同的辯論方法來實現(xiàn)說服對方的目的。單從《滕文公》上下兩篇中我們就可以領(lǐng)略到孟子高明的辯論藝術(shù)。

第一,善譬。運用類比推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是孟子最擅長的方法之一。戴盈之曰:“什一,去關(guān)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明知稅賦太重,老百姓怨聲載道,但卻不愿立即減輕稅負,而要等到來年實施。針對戴盈之的言論,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先引用一個通俗易明的比喻?!敖裼腥巳杖疗溧徶u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ā峨墓隆罚痹谶@里,孟子通過“偷雞者知錯不改,卻要等到來年”這一是非相當明顯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既然如此,戴盈之也就必須承認“去關(guān)市之征,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第二,反詰。孟子時代的公孫衍和張儀等人是有名的縱橫家,通過游說諸侯操縱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景春認為這些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是大丈夫。孟子馬上言辭反駁:“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滕文公下》)”,并把公孫儀和張儀等人的行為斥為“妾婦之道”。然后說明真正的大丈夫應(yīng)該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高品格的人,其崇高的品格和浩然之氣躍然紙上。

第三,歸謬?!峨墓稀份d有孟子和陳相的一段辯論。陳相曰:“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民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屐大小同,則賈相若。”對許行學(xué)說“大悅”的陳相把推行農(nóng)家主張所可能帶來的益端描述得煞有介事。孟子卻反其道而行之,針鋒相對地指出:“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徒,或相什佰,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履小履同賈,人豈為之哉?(《滕文公上》)”在孟子的駁斥中運用了歸謬法:如若不分物品的精粗優(yōu)劣,完全使它們價格一致,則這是在擾亂天下。擾亂天下之舉是不可為的,所以不能將品種質(zhì)量有異的物品等價;同樣,如果推行農(nóng)家學(xué)說,那將引導(dǎo)天下之人去進行欺騙,而這是不能平治天下的。所以,農(nóng)家學(xué)說不可推行,“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第四,例證。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宋國當時曾滅滕伐薛,敗齊、楚、魏三國之兵,嘗欲稱霸天下。但是當時的宋國是一個小國,處于齊、魏、楚的夾縫之中,想實行王政很困難。于是孟子舉了“葛伯仇餉”的故事,用商湯和周武王以小國而行仁政天下歸心,最后平治天下的例子告訴萬章,為政的關(guān)鍵不在于國家的大小,而在于統(tǒng)治者是否真心實行王政。“不行王政云爾,茍行王政,四海之內(nèi)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在《孟子》的其它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孟子使用“推理”等其它高級辯論術(shù)。當然,孟子在“辯”的過程中也會使用“偷換概念”、“轉(zhuǎn)移話題”等今天我們認為是謬誤的做法。但是考慮到孟子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承擔的歷史使命,靈活地運用“謬誤”恰恰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成為了孟子辯論藝術(sh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孟子“好辯”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儒家情懷

孟子不是名家的惠施公孫龍,為辯論而辯論。孟子也不是夢蝶的莊周,為了掩藏自己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逃避而辯論。孟子就是孟子,孟子要為心中的那份堅守而辯,這份堅守就是他心中的“道”。孟子的“道”就在于他對于儒家圣王政治的理想的堅持,對社會安定和諧的向往。細讀《滕文公》上下兩篇,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出孟子深沉的歷史責(zé)任感和寬廣的圣人胸懷。

第一,“道濟天下”的歷史責(zé)任感。

孟子自認為是孔子的忠實信徒,他把孔子放到了極高的地位,對孔子“仁”的思想加以繼承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孟子認為自堯、舜、禹到湯、文武、周公和孔子等諸先圣,都是“王道”政治的繼承者,而這個“王道”即是“仁政”。孟子在辯論中時刻注意用“道”來糾正對方的錯誤。當陳代勸說他“枉尺直尋”去見諸侯謀求官位時,孟子大義凜然地說:“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滕文公下》)”他認為,如果“不待其招而往”是“枉尋而直尺”,這樣“枉道而從彼”,“未有能直人者也?!边@種對“道”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儒家“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當周霄認為孔子“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時,孟子以男女“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來說明“不由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滕文公下》)。當彭更認為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時,孟子辯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滕文公下》)”并以梓匠輪輿為喻,指出君子為道,光有志還不行,必須有功才能坦然接受應(yīng)得的待遇,特別是“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的反問,使學(xué)生馬上就能醒悟到老師所言“其有功與子,可食而食之矣”的正確性。孟子要“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并且自信地認為“圣人復(fù)起,不易吾言矣”。

第二,“民事不可緩”的重民思想。

孟子為我們所稱道的還有他在辯論中所提倡的民本思想。當滕文公咨詢孟子未果之道時,孟子首先就提出了“民事不可緩也”。關(guān)心老百姓的事情是為政之急,而民事的根本在于農(nóng)事。孟子看到了“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如果統(tǒng)治者不重視勸農(nóng)課桑,人民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就不可能遵守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可能會胡作非為擾亂社會秩序。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責(zé)任在為政者,因為“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滕文公上》)如果說在這里孟子還主要是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重民”的話,在《盡心下》篇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述就是真正意義的民本思想了。

第三,“大丈夫”的光輝人格。

孟子在辯論中還塑造了一個大丈夫的形象:“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士君子形象,影響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后世優(yōu)秀的儒家知識分子正是以此自勵,在民族危難的關(guān)頭,寧可犧牲生命而絕不屈服于敵人。這,就是圣人留給我們偉大的精神遺產(chǎn)。

注釋:

①本文所引用文獻主要來自《孟子·滕文公》上下兩篇及《離婁》上下兩篇,以下引用原文均隨文注明,不再另加注釋。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圣人辯論孟子
央行行長們就應(yīng)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英語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磨刀不誤砍柴工
詞典引發(fā)的政治辯論由來已久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贏得每一場辯論
英語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IBM推出可與人類“辯論”的計算機系統(tǒng)
英語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不以己善示人
讀者(2013年22期)2013-12-21 07:17:12
久治县| 桂平市| 黎城县| 伊金霍洛旗| 昌江| 突泉县| 搜索| 玛曲县| 黔西县| 漳州市| 乌苏市| 沙坪坝区| 济宁市| 崇礼县| 泰宁县| 宁远县| 麟游县| 大同市| 汾西县| 望江县| 射阳县| 平潭县| 沁水县| 车致| 志丹县| 屏边| 怀仁县| 仪陇县| 通渭县| 垦利县| 朝阳市| 大港区| 茶陵县| 玛纳斯县| 砀山县| 宣恩县| 丰原市| 临朐县| 灵宝市| 儋州市|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