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南 李英鋒
見義巧為替代不了見義勇為
■河北灤南 李英鋒
片面強調巧為、智為,那么見義勇為就會變得遲鈍、猶豫,沒有震懾力。
2月17日下午,江蘇泰州最大的門戶網站泰無聊網出現(xiàn)了一則《大年初三晚上見義勇為血的教訓》的帖子,發(fā)帖人委屈地敘述了她和父親在大年初三晚上,見3名小偷街頭行竊毅然報警,其父親手被小偷用刀刺傷,出警民警到場后反而“善意提醒”他們“現(xiàn)在不提倡見義勇為”的全過程。2月18日上午,泰州市公安局副局長紀阿林專門趕到事發(fā)地江蘇姜堰,找到發(fā)帖人和當值民警了解事情發(fā)生的全過程,民警所謂的“善意提醒”事實上是讓市民“見義巧為”,紀阿林在對這對父女表示敬意的同時,還送上2000元的見義勇為獎金。(2月19日《揚子晚報》)
當遇到國家、集體、他人或者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之徒侵害時,我們是該見義勇為還是該見義巧為?而見義勇為該“勇”到何種程度?見義巧為又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巧法”?近年來,輿論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爭論,相信,姜堰那對見義勇為父女的委屈與警方的“善意提醒”有助于我們對這些問題重新進行全面認真的審視與思考。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數千年來,主流的輿論一直對這種美德推崇備至,鮮有人提出異議,在這種輿論氛圍中,見義勇為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按照輿論新的價值取向和對見義勇為行為利弊的評判標準,見義巧為、見義智為的提法越來越廣泛和普及,大有取代見義勇為之勢。
無疑,見義巧為或見義智為是一種更人性更安全的做法,能夠有效規(guī)避見義勇為的風險,能夠避免或減少無謂的犧牲和傷害,但是,見義巧為或見義智為能夠完全取代見義勇為嗎?筆者以為,不能。
見義巧為或見義智為的前提是避害,這就要求行為人在為之前要三思,要評估為的風險,要考慮如何降低或規(guī)避風險,三思勢必會造成行為人的猶豫。而很多不法行為都是在瞬間發(fā)生的,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不法之徒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得逞并逃之夭夭。另外,行為人在三思后會怎樣呢?不外乎以下三種選擇:勇為、巧為、不為。顯然,這樣的道德選擇題給予了不敢勇為又不會巧為的人最大的鼓勵,他們在選擇“不為”時將更加心安理得,沒有任何道德自責和焦慮。在這種“不為”也有理的氛圍中,道德的血性必將進一步泯滅。
我們需要見義巧為和見義智為,但我們同樣需要見義勇為。捍衛(wèi)道德公序是有風險的,盡管我們不愿看到這種風險給社會個體帶來的傷害,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風險—越是風險中彰顯的道德,影響力就越大,就越能推進社會的進步;反之,毫無風險的或低風險的道德則往往是容易做到的道德。僅就見義勇為行為而言,如果我們片面強調規(guī)避風險,片面強調巧為、智為,那么見義勇為就會變得遲鈍、猶豫,沒有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