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年崇
清朝康熙皇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順治十八年(1661)即位,時年8歲,取年號康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在位61年。
康熙帝一生,勤苦為政,勵精圖治,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政通人和、空前統(tǒng)一、經(jīng)濟與文化繁榮昌盛的新時代。他去世前,曾自評其人生:“數(shù)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概)括耶!”
康熙帝不僅“勞苦”治國,就是讀書,亦達到“勞苦”的地步。他執(zhí)政時期,正是國家多事之秋,可謂“日理萬機”。但無論軍機政務多么繁忙,他仍堅持每天讀書不止。藉書籍文字,以古圣先賢之智慧,為行政處事之借鑒。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60余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
康熙讀書,有四種境界——欣然、憤然、敬然、陶然。
一是欣然境界。欣,是欣喜。1684年,康熙曾對大臣高士奇講過他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經(jīng)歷:朕自五齡即知讀書,八齡踐祚,輒以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敢自欺。及四子之書既已通貫,乃讀《尚書》,于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及讀大《易》,觀象玩占于數(shù),圣人扶陽抑陰,防微杜漸,垂世立教之精心,朕皆反復探索,必心與理會,不使纖毫扦格。實覺義理悅心,故樂此不疲。
正是這種樂此不疲,讓他讀 120遍《大學》(1753字)、《中庸》(3567字)、《論語》(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計 56457個字,直至老年,還能背誦。
二是憤然境界。憤,是發(fā)憤?!墩撜Z·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滴醭跄辏詶罟庀葹槭椎谋就僚珊鸵詼敉麨槭椎奈餮笈稍跉v法制訂上引起爭訟,本土派先贏后輸。這場中西歷法之爭,讓年幼的康熙深切地感到:自己不懂得,怎能定是非?于是,他在理政之余,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西洋科學,尤其是西方數(shù)學和天文學。
康熙學習西方數(shù)學非??炭唷?jù)當時向他傳授數(shù)學知識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記述:每日破曉我就進宮,立即被引入康熙的內殿,并經(jīng)常到午后三四點鐘才告退。我單獨與皇帝在一起,為他讀書和講解各種問題。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撰寫的《康熙帝傳》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盡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jīng)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于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jīng)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p>
三是敬然境界。敬,是尊敬、恭敬。在康熙晚年口述的著作《庭訓格言》中,“敬”字出現(xiàn)41次。有了敬心,才會好學:向智者學,向長者學。康熙說:“人多強不知以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拮杂准慈绱?。每見高年人,必問其以往經(jīng)歷之事,而切記于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于人也!”
四是陶然境界。陶,是和樂。他自己也說“讀書樂志”。中年以后的康熙開始讀經(jīng)、史、子、集,每次講官給他講書,他如果不滿意,就自己再講一遍,重新感受書中的內容。他認為經(jīng)學可以增長智慧,史學可以增強治國的能力,把經(jīng)史子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打通來博學??滴趵夏曜x書就不求博了,他說書不貴多,而貴精,一個人小時候讀書少,重在培養(yǎng)興趣,貴在養(yǎng)成習慣;青年讀書多,重在打下基礎,貴在讀懂扎實;盛年讀書重在博覽群書,貴在提高素養(yǎng);老年讀書重在回眸人生,貴在融會貫通。
《詩經(jīng)·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笨滴鯇⒆x書學習看作是一種和悅的、快樂的事情,讀到愉悅,讀到賞心,讀到快樂,也讀到幸福。驗。然后,做到心中平靜,道理明晰,從而體味出妙旨。
第一,貴恒久??滴踝x書,既重恒,又重久。一個人讀點書并不難,難的是長久堅持;一個人平時讀書并不難,難的是動蕩時靜心堅持讀書??滴踝x書有毅力,善堅持。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局勢緊張,京師地震,官民驚恐,十分困難之際,康熙不僅“每日軍報三四百疏,手批口諭,
康熙讀書有四點經(jīng)驗——貴恒久、貴思悟、貴知行、貴著述??滴跽f,讀書的方法,應當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從文字語義中,從容領會其真意;在德行操守方面,力行而體發(fā)縱指示”,還堅持經(jīng)筵講習不可廢誤。
康熙學書法規(guī)定自己一天要寫一千個毛筆字,三十年從不間斷,后來中風,右手寫不成就用左手寫。身邊的傳教士白晉,回到法國向皇帝路易十四報告說:康熙寫了一手很漂亮的漢文字和滿文字,都是苦練得來的。
第二,貴思悟。康熙讀書,既重思,又重悟。不讀死書,不信空文??滴跽f:“董子(仲舒)所云‘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謂之升平世界。果使風不鳴條,則萬物何以鼓動發(fā)生?雨不破塊,則田畝如何耕作布種?以此觀之,俱系粉飾空文而已?!?/p>
康熙讀書,追問根底。他看到石魚即魚化石后,查閱《水經(jīng)注》、《酉陽雜俎》、《池北偶談》等書有關記載后,發(fā)問:“其與魚俱生耶,抑魚之化?”是魚與石同時生的,還是魚化作石的呢?又如,對潮汐現(xiàn)象,他到山海關、天津、錢塘江等處觀察潮漲潮落,詢問當?shù)厝?,并問西洋傳教士地中海的情況,還觀察泉、井水位的變化,命人做記錄,最后得出同先賢一致的結論。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康熙將《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綱目大全》三部編年體史書通讀,朱筆圈點,做出批注,達107則。
第三,貴知行。康熙讀書,既重知,又重行。他說:“明理最是緊要,朕平日讀書窮理,總是要講求治道,見諸措施。故明理之后,必須實行。不行,徒空談耳?!?/p>
康熙在出師、行獵或巡視各地時,注意到各地的方言習俗、山川物產(chǎn)、動物蟲魚、藥材草木等的異同關系。如蝗蟲滋生的規(guī)律,各地農(nóng)作物像水稻、小麥、西瓜、葡萄等生產(chǎn)的情形。又因為他學過西洋的科學知識,他對自然界的若干現(xiàn)象也有所探究。他從瀚海的螺蚌殼,推知遠古蒙古大沙漠曾是水鄉(xiāng)澤國。
他為了觀察風向,在宮廷院中設立小旗,查看風向、風速,還在一些地方設點測風,又命各直省作晴雨風雪奏報,從中得出“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雨”的結論;他對人體解剖學有極大興趣,還親自解剖冬眠熊;南巡的船,他試坐多種,后親自參與設計、制作;在親征噶爾丹的行軍路上,運糧困難,與官兵同甘共苦,他說:“將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進膳一次”……
第四,貴著述??滴踝x書,既重編,又重著。他創(chuàng)建了南書房制度,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shù)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等典籍60多種。
他喜歡以自己的書房命名著書。例如,在暢春園的書房為淵鑒齋,他命以此為書名,編纂類書《淵鑒類涵》450卷;還有佩文齋,并命以此為書名,編纂辭書《佩文韻府》444卷、《佩文書畫譜》100卷等。
康熙還親自著書。他晚年體弱多病,親自口述,由皇子或侍從筆錄,著成《庭訓格言》一書,雍正繼位后出版。全書27419個字,共246條,講述養(yǎng)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驗與道理。書中有1/6的條數(shù)是講讀書學習的。康熙認為:“凡人進德修業(yè),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毁M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他引述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后論道:“圣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千古圣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于自棄而不學?”就是說,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其關鍵是兩個字——志學。
康熙是一位開明的皇帝,對有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士,給予信任與尊重,積極主動地向他們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康熙年間,清朝的耶穌會士國籍已經(jīng)擴展到意大利、法蘭西、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士、波蘭、墨西哥等國家。
康熙很喜歡數(shù)學。耶穌會士法蘭西人白晉、張誠,葡萄牙人徐日日升等,每日(或隔日)在紫禁城養(yǎng)心殿,用滿語向康熙講解幾何學、代數(shù)學和三角學。這些知識在今天,一個中學生就可以完全掌握,但在當時,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全國數(shù)學水平最高的人之一。當康熙到瀛臺或到暢春園時,洋教師們也隨同前往。講完之后,康熙背誦定理,做習題。
康熙從傳教士那里學了數(shù)學知識,又傳授給周圍的人。不過,康熙皇帝對西方數(shù)學在中國傳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不是他的直接教學工作,而是主持編寫了《數(shù)理精蘊》這部著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始編,雍正元年(1723)刻成。該書匯集了自1690年之后輸入中國的西方數(shù)學知識,并吸收了當時中國數(shù)學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它包括初等數(shù)學各個分支的內容,被譽為初等數(shù)學百科全書。因該書為御制,所以在國內流傳廣泛,對18、19世紀中國數(shù)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康熙重視天文學。他命南懷仁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將觀象臺舊儀器加以改造。并親自觀測日蝕,南巡至南京,登觀象臺,觀察星象。他接受張誠和白晉的建議,于1713年在暢春園蒙養(yǎng)齋創(chuàng)建了算學館。蒙養(yǎng)齋的任務是專門從事天文觀測,以及編纂《歷象考成》、《數(shù)理精蘊》等大型歷算著作?!肚迨犯濉穼γ绅B(yǎng)齋也有記載:“圣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歷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養(yǎng)齋。”
康熙還很關心西方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派白晉帶著贈送給路易十四皇帝的大量中國書籍回到法國,其目的是為了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同時,他也向沙皇彼得大帝表示了同樣的愿望。
康熙帝一生刻苦讀書,不僅精通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各學科知識,同時也深悉興文教、重教化是為治國之根本。他說:“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蓋法令禁于一時,而教化維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務末也。”
康熙帝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持讀書、學習,都為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諸于治國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