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玲
(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從現(xiàn)代語言學派看外語教學策略
吳 玲
(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現(xiàn)代語言學派包括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兩大學派在教與學上各有側重。要保持外語教與學的合理比例,必須注意四個問題: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二是根據(jù)不同年齡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側重;三是對學生的語言錯誤要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四是教學中堅持聽、說、讀、寫并舉。
行為學派;認知學派;比較分析;教學策略
我國的外語教學規(guī)模龐大,形式多樣,層次各異,效果也不盡相同,但對外語教學方法策略的研究卻是眾多外語教育工作者一直勤于探討的問題。方法策略的日益成熟,必定依據(jù)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培育土壤。為此,筆者著重從現(xiàn)代語言學派的兩大派別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入手,思考當今外語教學的策略問題。
1.行為學派。行為學派是興起于21世紀初美國的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理論的重點即刺激——反應學理論,是指某一個刺激本來不能引起個體某個固定反應,但是經過條件作用后,個體就會在該刺激出現(xiàn)時作出固定反應。所謂條件作用體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個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歷程,而學習活動結束所學到的行為,就是刺激與反應間關系的連接。從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觀點來看,行為學派的主張有四點:第一,采取“經驗主義”的觀點。以舊經驗為基礎學習新經驗,即借已有的刺激——反應關系,建立新的刺激——反應連接關系,也就是在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時,應以其語法規(guī)則等為基礎,進一步學習更深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第二,科學的分析方法。精密控制新學習經驗的建立過程并加以準確預測,也就是語言教學要有按部就班的學習大綱,以達到事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第三,強化原則。經由反復不斷的刺激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也就是利用機械地反復練習和獎懲制度,加強學習者對語法規(guī)則、句型的熟悉程度。第四,重視語言的表面結構。即重視語言的外在表達,包括組詞、語法的正確性。行為學派的主要優(yōu)點是:以舊經驗為基礎學習新經驗,符合語言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強化原則的反復刺激,有利于初學者對于新語言符號與語音的基本連接。機械式的練習能達到“習慣自然成”的效果,有助于長期記憶的形成與使用語言時的快速反應;接受刺激后的反應,是可觀察的外部行為,明顯的學習成果(即刺激后的反應)有增加信心、鼓舞學習者進一步學習的作用;強調科學的分析方法,有利于教師觀察學生的外部行為,提供客觀的刺激,達到控制反應(學生的學習)的目的。其缺點是:過度重視外部行為,忽視了學生學習是內隱的心理問題;反復地刺激,逐字逐句的記憶方式易流于形式,單調乏味,難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刺激,缺乏主動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重視教學內容,缺乏因果關系的思維訓練,可能造成“僵化”,無法靈活使用已學得的語言;學習只靠教師或情境的刺激,學生缺乏舉一反三的訓練,學習效果有限;為了加強熟練程度,可能產生過度的刺激,讓學生誤認為該語法點在目標語中極為重要,而在實際情境中過度使用。
2.認知學派。認知學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派對于先前行為學派的教育成果不滿意而逐漸興起的。其理論重點放在行為學派所忽略的“認知結構”上,即學習是個體對事物經由已有的認知結構去認識、辨別、理解各刺激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從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觀點來看,認知學派的主張有五條:第一,學生是主動的探索者,非被動的學習者。學習是主動的、內發(fā)的、整體性的,應注意事物與概念之間有意義的關聯(lián)。也就是給予學生符合其生活文化背景、社會地位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產生意義性。第二,重視學生的天賦能力、直覺力和洞察力,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進一步思考推理的能力,也就是教學重視學生對語言規(guī)則的活用,讓學生創(chuàng)造教師沒教過但又符合目標語法、語用的句子。第三,采取理性主義的觀點,認為教學重在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與因果關系,也就是利用成人成熟的認知能力,以邏輯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第四,認為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應與母語習得一致,也就是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潛移默化是十分重要的。第五,重視語言的深層結構,即學習者內在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要求語音、語法正確外,還能掌握語感,靈活運用。認知學派的主要優(yōu)點在于:重視學生的天賦能力和身心發(fā)展,發(fā)展以人為中心的課程計劃;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有助于理解學習的內容與長期記憶;學生主動思維的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內在語言能力的提升;學生主動學習所獲得的內在成就感,能維持高度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生養(yǎng)成自動自發(fā)的學習習慣,有助于課后的自我學習;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力,以有限的語法規(guī)則,創(chuàng)造無限的句子。其缺點是:在班級中,因為各人的個體差異,能言善道、領悟力強的學生會對他人造成精神壓力并占據(jù)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難免剝奪他人學習的權利;過于重視教學方法甚于教學內容,以致課后有的學生會有“不知到底學到什么”的疑惑;對于意義關聯(lián)性不大的基礎知識,學習效果有限;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的過程中,受各方面現(xiàn)實學習條件的限制(如無完全的語言環(huán)境),難以和母語習得過程完全一致。
3.兩大學派的比較。從上得知,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語言教學是以“教”為主,教師處于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教學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在這種教學理論中,句型操練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教學方式。這一理論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自身弱點,即這一理論下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習主體(即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理解和內化的作用。第二語言教學研究專家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只能是影響學生對語言學習和認知的外部因素,學生是語言教學活動主要因素和信息的加工主體,是語言習得的內在變化因素。隨著中介語理論、學習動機理論等有關理論的廣泛傳播,語言教學界對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潮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并逐步推廣。這一思潮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的方式以學的效果為衡量標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教還是以學為主的差別在于對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特別是對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的不同處理。前者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是知識的灌輸者,教材是教師傳授不容學生置疑的內容,媒體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這種教學設計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動性,但學生卻成了知識灌輸?shù)谋粍诱摺:笳哒J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圍繞學生轉,教材是學生構建意義的對象,媒體則是他們認知的工具。這種教學設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但可能會使教師的主動性無法發(fā)揮,甚至會產生因過分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導致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后果。其實,在實際教學組織過程中兩者并不能完全分開,它們既有對立的一面,更有相互補充和相互制約的一面。語言教育專家呂必松提出的“雙主”教學模式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要重視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1.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在研究學的基礎上研究教,教也就是為了學,所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要從教師本身做起,二是要從教學方法入手。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寄希望于每個學生,與學生友好相處,幫助學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在教學方法上要以學生知識為起點,以學生參與為中心。這要求教師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充分的諒解,而且還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把學習外語變?yōu)閷W生自己的認識和活動,讓學生在交際中感受到創(chuàng)造使用語言的樂趣。實踐告訴我們,外語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的多少。
2.根據(jù)不同年齡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有所側重地組織外語教學。少年兒童可塑性強,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強,愛說好學。教師要利用這些特點,抓住有利時機,通過直觀手段,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內容的增加,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也隨之變化。他們對于學習上的機械模仿以及直觀講解的興趣逐步減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轉為內向,學習自覺性和獨立鉆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記憶強于機械記憶。這時,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覺地進行意義性和交際性的操練,在實踐中感知語言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對比,認識語言規(guī)律,掌握語言結構,培養(yǎng)獨立運用語言的能力。
3.對學生的語言錯誤要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凹僭O——驗證”反復不斷是人類語言習得的重要過程。假設本身包含許多錯誤,驗證是對正確的肯定和對錯誤的否定,使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不斷轉化,從而達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覺努力實踐之中。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既然學習外語是一種自覺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語言習得強加于學生,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分析所犯錯誤是屬于形成系統(tǒng)前的語言錯誤,系統(tǒng)的語言錯誤則是形成語言系統(tǒng)后的語言錯誤。根據(jù)不同情況具體對待,多引導學生自我糾正錯誤。
4.教學中堅持聽、說、讀、寫,視聽并舉。語言習得是通過語言器官實現(xiàn)的,而語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有著不同的功能。人的幼年時期是通過耳聽、眼看和嘴說,并在大腦的指導下實現(xiàn)語言能力。人一旦成熟,這些功能還要通過手寫來實現(xiàn)。不管成年期抑制性有多么的強烈,潛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過語言器官都能不同程度地調動語言習得的本性。外界刺激越強,調動力度越大,語言習得則表現(xiàn)得越活躍。因此,聽、說、讀、寫并進,視聽同用是學習外語最強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1]施良方.學生認知與優(yōu)化教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2]陳海慶.外語教學中的主體動力因素及其培養(yǎng)[J].山東外語教學,1994,(3 -4).
[責任編輯 陳 靜]
G642
A
1671-6701(2010)06-0124-02
2010-08-10
吳 玲(1980-),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