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遠(yuǎn)(夾江縣碧云山公園管理所四川夾江614100)
漫話夾江千佛巖
江文遠(yuǎn)
(夾江縣碧云山公園管理所四川夾江614100)
夾江千佛巖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千佛巖的摩崖造像與歷代題刻是中國唐代佛像石刻藝術(shù)的精華,歷史文物價值十分珍貴,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石刻、繪畫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本文對千佛巖的摩崖造像與地名進(jìn)行了描述,對千佛巖佛像頭部的缺損原因進(jìn)行了考證、釋疑,對千佛巖的故事和民間的傳說作了收集、整理。
千佛巖造像故事傳說
夾江千佛巖離縣城西北5里,位于青衣江北岸,是蜀中著名古跡之一。千佛巖佛文化浩瀚精深,造像精美,神態(tài)逼真,顯示出我國古代石刻、繪畫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給人以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
千佛巖是嘉陽古道上的險要隘口,有秦漢古棧道和鐵石關(guān)遺址。兩岸數(shù)峰聳峙,翠嶺綿延;青衣江如一匹素練蜿蜒而來,水拍絕壁,涌浪回旋,匯為深沱,江中龍腦石砥柱中流,驚濤翻滾,氣象萬千;江邊崖壁如削,奇險峭峻,狀如石門;洼巖腔形如廠(讀音“庵”),佛像石窟,密如蜂房,百態(tài)千姿,妙相莊嚴(yán)。
唐代佛教文化興盛,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咸通(公元860~874年)年間,邑之寺院僧徒及眾善信人等,陸續(xù)在長約1000米,高60米的峭壁上依崖鑿窟造像,累超千數(shù)。造像雕刻精美,其佛龕或大或小,場境或繁或簡,人物形態(tài)各具,主次分明。累計共有摩崖造像270余龕,佛像4000余尊,還有歷代題詠達(dá)50余處。
明代曹學(xué)佺《蜀中名勝記》卷十一,“上川南道夾江縣”中詳載夾江縣“千佛勝境”。千佛巖的“千佛勝境”與
“龍腦巨浪”為夾江十景之三、十。此地山雄水秀,景色壯觀,“秀甲青衣五百里”,被譽為“青衣絕佳處”。
千佛巖摩崖造像始鑿于唐代,明、清、民國有少量鐫刻。在長約1000米、高約60米的峭壁上,共有摩崖造像271龕,有大小佛像4000多尊。
1970年,縣建工廠開山取石損毀部分造像后,尚存佛像162龕2470多尊。
千佛巖摩崖造像有三類。第一類為崇奉對象的造像,有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地藏和毗沙門天王等,共有30余龕。第二類為觀音和地藏造像,觀音共有40余龕,主像均為女性形象,戴花冠,穿無袖天衣,掛纓絡(luò),披帛巾;地藏菩薩為僧人形象,赤足光頭,身著袈裟,手持錫杖,握摩尼珠。第三類為經(jīng)變故事圖解造像,主要有凈土變(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維摩詰變、華嚴(yán)經(jīng)變、藥師佛經(jīng)變等。其中凈土變龕鐫刻最為華麗,龕中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三圣居中禪坐,四周排列眾多的弟子信徒,龕背鐫刻著華麗的宮殿和精巧的樓臺亭閣;建筑群中夾著寶塔、經(jīng)幢、花草、仙鳥,居住著端莊俊美的各式人物,龕側(cè)鐫刻著涌向極樂世界的善男信女。
千佛巖摩崖造像具有唐代造像的特點,還有獨特的風(fēng)格。凈土變龕采用精細(xì)的工筆,在不到三平方米的石窟內(nèi)鐫造了10個建筑370多人和花草、雀鳥、經(jīng)幢、寶塔等;觀音、地藏同龕造像將不同錄屬的佛菩薩體系組合為一體;地藏變龕采用簡潔寫意、彌勒佛龕的圓雕采用寫真、力士金剛則采用抽象夸張的手法。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建置南安縣,今夾江縣為南安縣地,即史載的“南安舊治”。秦并巴蜀后,徙秦民萬家居南安,來自于涇水流域的秦民不忘故土,“憶涇水不得,飲此江流似焉?!睂⒃谇嘁陆呏檬胤Q為“涇口”(即今千佛巖)?!皼芸谑保髲U。三國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將軍陳曶、鄭綽于南安峽口(鐵石關(guān))平定黃元叛亂以后,以“兩山對峙,一水中流”的地貌特征,定名“夾江戍”。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劃龍游、平羌二縣部分境地沿用戍名置夾江縣,最初縣治地設(shè)今千佛巖上方青衣江邊。唐代以后,“古涇口”易名為“千佛巖”。歷代文人雅士匯聚于此,多有題詠、刻石紀(jì)事。明代夾江人張庭在崖壁上題有“古涇口”三大字,清代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涇上無名氏《重修千佛并靈泉記》碑刻,也記述有“昔秦惠王徙秦民萬家居南安,憶涇水不得,飲此江流似焉,故名此為古涇口”。
千佛巖上游里許的高崖下,突兀屹立著一墩巨石,高約15米,頂上面積達(dá)百余平方米,這就是傳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練兵的點將臺。
點將臺亦被人稱為“箭臺石”,以前臺上建有一土地堂,其中派生出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疆孟獲反蜀,邀集一十八路番王、三十六寨酋長、七十二洞夷邦洞主叛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以“知兵非好戰(zhàn)”、“攻心為上”的韜略,使孟獲臣服,平南得勝。在安撫孟獲的宴席中,商議劃地分治、界定疆域問題上,諸葛亮請孟獲“禮讓一箭之地”。孟獲及部下聽說只讓一箭之地,滿口答應(yīng),并歃血盟誓。諸葛亮悄招土地(民間傳說中的神職仙家),附耳授計:“舉行射箭儀式時,你把我所射的箭,插到孟獲城邊山上。事畢,許建一箭之高房子送你?!蓖恋匦闹懈`喜,將住高樓矣。時日,諸葛亮在點將臺箭射出弦,土地在空中接過箭,直往孟獲城而去,將箭插在山崖上。
事后,土地找諸葛亮兌現(xiàn)許諾建房,諸葛亮說決不食言,叫房建司拿箭照比高度修建土地堂,所以土地堂修建的高度,只有一箭高(約1米至1.2米)。點將臺由此亦稱為箭臺石。
土地堂三字常被人錯讀為“土地當(dāng)(當(dāng)dang)”、“士也堂”、“士他當(dāng)(當(dāng)dang)”、“上他當(dāng)(當(dāng)dang)”。諸葛亮心起惻隱,便親自給土地堂撰題了一聯(lián):“其神須在地;爾德可配天?!?/p>
千佛白塔的修建時間推測為宋代,與縣東南九盤山二郎廟的“碧云亭”和縣西北洪雅縣三寶的白塔同時建造。明代四川副使楊芷題《千佛勝境》中即有“古塔棱層插九天”詩句。
至清代光緒年間,白塔上部棱層已垮塌,只剩塔腳下層存在。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四月,縣令曾景福(湖南舉人)由汶川調(diào)任夾江。由于縣南甘江九盤山在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已修復(fù)碧云亭,縣內(nèi)疑惑于風(fēng)水之說,縣南甘江一帶的鄉(xiāng)紳稟請撤毀千佛白塔塔基,縣北鄉(xiāng)紳稟請重修千佛白塔,因縣城內(nèi)多數(shù)士紳主張撤毀,所以最終縣令曾景福同意撤毀。
在撤除白塔下層基礎(chǔ)過程中,從塔基取出了幾尊銅佛,銅佛上鑄有某年僧景福修的字樣。縣令曾景福聞訊吃驚不小,親自觀看后深感害怕,日夜惶恐不安,竟一病不起,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二月病歿??h人都說,僧景福修塔在先,曾景福撤塔于后,“僧”字去人為“曾”,生滅亦自有因。
1970年,縣建廠開山取石損毀部分造像后,尚存佛像162龕2470多尊。佛像鐫刻精美,栩栩如生使人贊嘆不已之余的遺憾是許多佛像頭部缺損,在其部位留下一個個黑孔。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些人認(rèn)為這些缺損的佛像頭部是外國人盜走的,還有很多人以為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損壞的,也有人說是唐代石刻佛像時單獨鑿雕佛像頭嵌入后脫落的。
這些說法實際上都不正確,這些缺損頭部的佛像的真正原因是清代一位官員好心而辦蠢事造成的。
“清初縣尉思善策,陶瓷頭面換佛顏。”清代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剛上任的縣尉王定弢到千佛巖看到“佛像大小非一,而面目頭顱毀損剝落”使他心里感到不安,認(rèn)為佛教的尊嚴(yán)、肅敬、莊嚴(yán)超過了一般人們祭祀的禮樂規(guī)格。這些佛像頭部的毀損剝落的面目,是不能體現(xiàn)佛教的莊嚴(yán)與嚴(yán)肅性的。于是王定弢招募制作佛像頭部的工匠,經(jīng)過半年多的時間,將千佛巖中許多損毀的佛像頭部換成了陶瓷佛首,并飾以彩繪,不留鑲嵌痕跡。在千佛巖的題刻月浪廠(讀音“庵”)處有一通“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季春寒食后一日涇上無名氏記”的《重修千佛并靈泉記》碑刻,詳細(xì)地記載了這件事。陶的質(zhì)量是不能與瓷的質(zhì)量相比的,僅一二百年后,陶制的佛像頭部即風(fēng)化而蕩然無存了。
清代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七月,夾江縣令王佐刻石告示:“禁止上下一帶開廠打石,如違嚴(yán)究?!?/p>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將千佛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拔母铩眲觼y期間,千佛巖遭受厄難浩劫,竹樹砍伐殆盡,造像毀近三分之一,尚存162龕,佛像2500余尊。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千佛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2006年5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千佛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編輯:杜小三
K87
E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1.30
1009-6922(2010)01-95-02
2009-11-23
江文遠(yuǎn)(1951―),男,夾江縣人,夾江縣碧云山公園管理所退休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