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西歐的“低碳”生活
□李 玲
編者按:“低碳”生活并不意味著降低生活質量,過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更合理地利用能源,避免物質和能源的無端浪費。本文作者由于在西歐生活了一段時間,對西歐的“低碳”生活有很多切身體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西歐是環(huán)境保護、節(jié)能減排、防止全球變暖的先行者。西歐很多國家,例如法國和瑞典,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有美國的1/3。我在西歐比利時陸續(xù)生活了近6年。雖然不能說深諳這里的人文歷史,但由于身處其中,也熟知一些“低碳”生活的細節(jié)。
能源問題是和每個歐洲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問題,能源的價格是影響日常消費品價格的風向標。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位于北緯50度,比我國的哈爾濱的緯度還要高。雖然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帶,溫度相對溫和,但是夏季最高氣溫也常常在30℃ 35℃。這里的家庭幾乎都沒有空調,甚至電風扇也很少見,但是這里的民居大部分夏季都很陰涼。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房屋的建筑結構和材料上下了工夫:一是在房屋設計上合理利用空氣的對流,保持室內的通風;二是房屋采用內外兩層窗戶的結構,避免太陽光對室內的直射,同時用增加墻壁厚度及隔熱層的方法把高溫擋在室外,營造室內清爽、舒適的小環(huán)境。
西歐各國一年大概有一半的時間是冬季。在最近幾個冬天,最低氣溫在零下15℃ 零下20℃左右。冬季取暖是每個家庭能源消費的一大構成部分。比利時對于新建房屋的節(jié)能標準非常嚴格,不僅對屋頂和墻壁的隔離層厚度和質量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門窗玻璃要求有兩層甚至三層的真空結構,以防止熱量白白散失戶外。對那些年代久遠的房屋,政府鼓勵人們在屋頂和墻壁增加隔離層,對驗收合格的隔離層按單位面積進行補貼。
在比利時今年年初房屋和建筑材料交易會上最大的亮點是“被動采暖”的材料和房屋設計?!氨粍硬膳笔羌晒?、隔離和取暖設施完美結合的典范。它有效吸收照射到屋內的太陽光產生的熱能,利用屋頂、墻壁和地板的隔離結構,把有限的熱能有效地保存在一個相對密封的空間,節(jié)省采暖成本高達80% 90%。
在取暖能量來源方面,越來越多的家庭轉向了無污染、可循環(huán)利用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以地熱能為例,地表1.5米以下的溫度基本在12℃左右,而且一年四季溫度恒定。地熱取暖就是利用了這種恒定的熱能,在地下埋藏一些密集的管子,利用管子里的水循環(huán)吸收地熱能,再通過壓縮機把溫度升高到40℃ 60℃,通過室內的中央取暖設施把熱能發(fā)散到各個房間。逐步散失了熱能的水經過減壓閥迅速降到12℃以下,回流到地下,重新開始新一輪的熱能交換。地熱取暖不產生任何污染物,唯一消耗的是讓熱泵工作的電能。
我所居住的房子就是采用了地熱和“被動采暖”的方式。熱泵根據室內的溫度自動選擇工作時間,即使在冬天最寒冷的時候,每天晚上只開幾個小時的暖氣,房間仍然能保持一個適合睡眠的溫度。由于有隔離層的保護,在整個夜間熱能散失不多,第二天早上起床即使不開暖氣,整個室內仍感覺很溫暖。
歐洲人的環(huán)境保護和低碳排放的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這與他們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密度和相對短缺的自然資源有關。歐洲各國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相對狹小的生存空間也使得歐洲人成為世界上對環(huán)境問題覺醒最早的人群。
歐洲許多上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筑經不起汽車尾氣的污染,許多城市市中心仍保留了中世紀的面貌,狹窄的街道也容不下大排量汽車的通行,同時寸土寸金地段高昂的停車費也把很多汽車擋在了城市之外。生活在這里,人們并不感到這些設施給出行帶來的不便,反而自覺自愿地順應這樣的生活。
歐洲男女老少都以保護環(huán)境為榮。那些污染環(huán)境、浪費資源的行為會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指責。在這種社會輿論壓力的推動下,“低碳”生活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生活方式。自行車運動是比利時的第一大運動,職業(yè)自行車賽比職業(yè)足球賽更引人關注。人們以騎車上下班、出行、鍛煉為榮,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小汽車。不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處處都劃有自行車專行的車道,不受行人和車輛的影響,非常方便和安全。政府還專門發(fā)行免費的自行車旅游地圖,推薦途經著名風景區(qū)和標志建筑物的綠色車道,大大豐富了群眾性的體育運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歐洲政府也是利用宏觀政策引導能源消費的典范。政府對各大中小企業(y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有一定的配額,超過了這個配額的企業(yè)需要多繳納稅費。有些國家還對個人汽車征收環(huán)境稅,所得的收益專門用于改善環(huán)境,發(fā)展可持續(xù)利用的新能源。一些污染嚴重、對環(huán)境產生較大危害的企業(yè)被嚴令關閉,而使用綠色能源、節(jié)能環(huán)保的企業(yè)則得到了重點扶持。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