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榮 后鳳茹
挫折分析與對策
桑志榮 后鳳茹
挫折是人們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緊張、沮喪、悲觀的情緒反應。
挫折;分析;對策
1.1 從受挫程度看
1.1.1 受挫過重 力求完美的家長從孩子一懂事或剛有獨立行為時就時時處處約束子女,如最初的穿衣吃飯,甚至系鞋帶等都要達到父母的標準,如達不到,要么重做,要么父母代勞,反復重做。從而導致子女每做一個動作都要受到審視,最后往往導致強迫癥發(fā)生。
1.1.2 受挫過輕 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包辦學習外的一切事情。家長將孩子在家庭范圍內(nèi)受挫折磨練的機會降低到極點。父母由于過度關心,保護,限制,導致子女缺乏磨練,遇事無主見,事事依賴父母,一遇到挫折就束手無策,心灰意冷,造成心理病患,不得不對癥治療。
1.2 從受挫類型看
1.2.1 自信心受挫 好勝心過強的父母,滿足孩子的一切生活需要,吃得越多越好,穿得越暖越好,為了孩子干凈衛(wèi)生安全,不讓孩子亂摸亂碰,什么都是家長代勞,只要孩子把學習學好就行。有一個強迫癥患者的母親,當她談起當年一次次撕掉女兒寫得夠標準的小楷,而一次次重寫,女兒終于寫出了全班楷模的小楷時,那種洋洋得意的感覺,殊不知她當年撕掉的一篇篇小楷,正是撕掉她女兒的自信心。
1.2.2 精力受挫 實現(xiàn)欲太強的父母要求孩子樣樣全優(yōu),處處全能。從小培養(yǎng)多種興趣,參加各種學習班把孩子的空間占得滿滿的。她們忘記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最簡單的道理。最后他們的投入沒達到預期的產(chǎn)出,從而貶低孩子,導致孩子精力受挫而以為自己一無是處。還有的因工作忙沒有親自照顧孩子的父母或有些通過自己努力功成名就的父母,他們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用不符合孩子身心發(fā)展標準來要求孩子,她們常常惡語相加,冷嘲熱諷,使孩子產(chǎn)生自卑感。
1.2.3 成長受挫 幸福觀偏差的父母親,以為只要不讓孩子受苦受屈,不讓孩子付出就是幸福。父母承擔一切是應該的。甚至代替孩子打掃學校衛(wèi)生,只要孩子不干、少干就行。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學習也是為了父母,從而講條件。當父母看到別人的與他們同樣大子女關心父母、心疼父母時,自私的父母心理不平衡了,開始訓斥子女。他們忘記了是他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了自私的種子,生根發(fā)芽,最后自食苦果。這時有的父母走向極端,他們突然在精神物質上同時斷奶,進而導致孩子成長障礙。
1.2.4 情感受挫 望子成龍的父母,希望子女學習好,進而好完成他們未遂的理想。只要求孩子學習好,忽略子女的其他需要。如青春期的孩子在意同學的關系,而有的父母從子女小時候就不允許與同學接觸,特別是同學的父母地位不如自己的,或成績不好的同學,怕影響孩子學習,怕影響孩子進步,導致孩子不會處理人際關系而苦惱。如自身修養(yǎng),頻頻成為同學們譏諷的對象時,孩子往往招架不住而崩潰。同樣的壓力下,一個人獲得社會知識越多,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大,身心也更為健康,這方面的慘痛教訓尤為深刻。
2.1 自信心的培養(yǎng)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越小父母的話的可信度越高,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說教不信甚至反感,所以父母觀察孩子發(fā)現(xiàn)對哪方面感興趣。家長就要深入引導。如1~9個月的幼兒對語言感興趣,可試多種語言試聽;有涂鴉興趣時。給他個畫筆和描本等;能動手做家務時,讓孩子試做。力求完美的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不要因為孩子的第一次系鞋帶不成功而使你感到尷尬,也不要因為第一次削蘋果皮不安全而代勞;孩子寫的第一篇小楷不夠標準而撕掉,換種方式鼓勵孩子多寫幾遍,不但小楷能達到楷模,可能你今天完美靚麗的人生也會在他身上延續(xù)。
2.2 精力的培養(yǎng) 贏是每個人所企盼的,而且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才能真正享受成功的樂趣。所以父母要引導培訓孩子的各種興趣,但一定要有目的,循序漸進,包括學習、游戲娛樂。當他對某一項目掌握一定技巧并洋洋得意時,可試著讓他輸幾次,也就是說的挫折教育一定要在興趣培養(yǎng)起來并且有所向披靡的程度再滅他的威風,先是培養(yǎng)輸?shù)闷鸬男睦?逐漸培養(yǎng)經(jīng)受挫折的能力。
2.3 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 溝通是情感培養(yǎng)的關鍵,很多父母不會溝通,孩子小時候父母要學會傾聽,不管孩子怎樣,都要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后表示理解時,可能你說如果那樣會不會更好呢。孩子到青春期可投其所好,了解孩子喜歡的NBA明星奇聞秩事等,尋求共同話題,然后把家長的宗旨簡短地把話傳達給對方,指導孩子走出誤區(qū)。
2.4 責任心的培養(yǎng) 每個人都應該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對家庭社會都要負有相應的責任,這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教育孩子經(jīng)受挫折、戰(zhàn)勝挫折,最后才能獲得健康人生、完善人生。
挫折是人們在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緊張、沮喪、悲觀的情緒反應。
人的一生都會遭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由于身心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對同一事件處理,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幼兒認為是危機,青少年認識是困難,而成年人可能覺得小事一樁。同樣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也千差萬別。從住院患者的父母中了解到,父母在教育子母的過程中,由于把握不住對挫析的利用,掌握不好度,要么使子女頻頻受挫,要么從未經(jīng)受挫折,要么在某方面受挫,從而導致子女心理發(fā)展不平衡,造成心理障礙,引發(fā)精神疾患。
通過對2005年1~7月份住院患者1540例的觀察統(tǒng)計, 15~20歲住院患者占總住院患者的16.2%,其中強迫癥1.2%,癔癥2.8%,抑郁癥3.6%,偏執(zhí)10%,行為異常36%左右,大量臨慶病例顯示,15~20歲的心理疾患,精神疾患患者呈增長趨勢,不能不引起醫(yī)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36000吉林省神經(jīng)精神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