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卿
(山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淺談宋詩特點及其形成
郝文卿
(山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宋詩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各種因素互相融合相互作用的條件下產(chǎn)生的,它呈現(xiàn)出獨特的詩歌面貌。其特點可概括為:理性冷靜、枯燥直露、曠達樂觀。這些特征也使得宋詩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宋詩;特點;形成原因
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而獨特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尤以唐詩瑰麗多姿、氣象萬千,是我國文學寶庫中最為璀璨的明珠。然而,對于稍后的宋人來說,這顆耀眼的明珠既讓他們贊賞敬仰,又帶給他們巨大的壓力,因為唐詩的高度幾乎難以逾越,如果繼續(xù)追隨唐人的路子,宋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唐人相媲美的。宋人只有也必須另辟蹊徑,建立自己獨特的詩歌藝術風貌。好在宋朝這個時代也給予了他們這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宋人在屬于他們的詩歌土壤中不斷創(chuàng)新,雖然宋詩頗多爭議,但它確實形成了獨特的宋代詩歌面貌,開拓出一片嶄新的詩歌天地。其作者之眾、作品之豐,呈現(xiàn)出詩歌發(fā)展中又一次高潮的迭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1.理性冷靜
宋以前的詩歌多是詩人抒發(fā)感情、消愁解悶的工具,而詩人抒發(fā)的又大多是愁苦悲傷的感情,題材也多是閨愁、宮怨、離苦、別恨、謫哀等。宋代文人則把情思愁怨一族移入詞中,把理性與思考留給了詩歌。宋代詩歌恢復了“詩言志”的傳統(tǒng),用來表達詩人的觀點、態(tài)度、志向、抱負。
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宋人也體現(xiàn)出和唐人迥然不同詩歌面貌。例如,同是詠春詩,且題目同為《詠柳》,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清晰細膩的筆觸描寫柳樹的樹干、枝條、樹葉,加以豐富的聯(lián)想刻畫出柳樹的感性形象,表達了對春天的無限喜愛。而宋朝曾鞏的“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眲t全無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詩人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到的某種哲理通過柳樹的形象表露出來,以冷峻的態(tài)度塑造了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譏諷他雖然一時得逞,但終難逃脫懲罰。再如,唐代秦韜玉的《貧女》和宋代梅堯臣的《陶者》,題材相同卻風格迥異。前者“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表現(xiàn)了貧女的自傷自憐,也引起讀者的同情之心,但沒有對這種現(xiàn)象作出評價,只留給讀者去體會和感受。后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則在敘述的同時含有明顯的議論成分,全篇沒有一個字帶有痛恨的感情色彩,卻成功表達了對貧富不均現(xiàn)象的控訴和鞭撻,體現(xiàn)了詩人對生活現(xiàn)象的思索。
代表北宋文壇最高水平的蘇軾,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將理性運用得更加純熟自然。他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揭示了一個平凡而普遍的哲理:認識事物既要入乎其內,也要出乎其外,只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仔細的考察,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將日常生活現(xiàn)象升華到一個高度,探究人生宇宙的規(guī)律,指出整個人生充滿了不可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寫出了西湖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將西湖喻為美女西施,已成千古定論。
理性冷靜在宋詩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宋人在詩作中表達對歷史政治的觀點看法、對社會人生的真知灼見、對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發(fā)現(xiàn),這成為宋詩最大的藝術特色。
2.枯燥直露
宋詩中的優(yōu)秀作品多是做到了事理結合、情理交融、有感而發(fā),因而顯得自然生動、耐人尋味。但枯燥直露、缺少情韻的作品在宋詩中也很多。因為宋詩多理性、多思考,而理必須反復思慮探求方可得,因此顯得生硬生澀、形象蒼白,缺少回味。
比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睆念}目來看,似乎是以描摩形象為主的寫景詩,可是作者登上飛來峰的高塔,不是順乎自然地寫所見日出情景,卻說出登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藉以表達他的心志節(jié)操,自然顯得刻意、枯燥、直露,缺乏自然天成、含蘊寬厚的境界了。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景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談的是作者的讀書感受,指出只有不斷吸取書本知識,才會保持才思不斷。因為道理是一清二楚,無可咀嚼,了無余味的,所以就顯得坦直露骨、故作深刻,缺乏詩歌所特有的藝術魅力和反復吟詠尋味的效果。
唐代詩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迫使宋代文人不得不另尋詩歌創(chuàng)作新路。宋代詩歌在題材上豐富多彩,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筆墨紙硯無不可以納入詩中,唐人以為不能入詩或不宜入詩的材料,宋人皆寫入詩中,且往往喜歡瑣事微物;從寫作手法來看,抒情、議論、敘述、描摹無不可以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喜歡大量用典,以至于陷入重疊堆砌的地步,有時完全是為賣弄學問而擬古用典,看不出作家真實的思想感情。這也使宋詩表現(xiàn)得枯燥直露,缺乏韻味。
3.曠達樂觀
因為長于理性,喜歡探求社會人生,宋詩呈現(xiàn)出了一種曠達樂觀、從容閑適的氣度。
宋代文人的杰出代表蘇軾就特別欣賞陶淵明詩歌的平靜閑適,贊賞陶淵明為人的淡泊自然,也追求自身的人格能達到這樣一種平和清淡的完美境界。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蘇軾寫到“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詩中表現(xiàn)了一位歷盡坎坷艱險的老人心胸坦蕩、榮辱不驚、對待困境處之泰然的生活態(tài)度。當時的蘇軾已經(jīng)六十多歲,經(jīng)歷了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感受了無窮無盡的物質上的困苦與精神上的折磨后,蘇軾仍然是樂觀和達觀的,以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面對人生中的苦難,并能苦中作樂。在《讀孟郊詩二首》中,蘇軾批評孟郊“詩従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有如黃河魚,出膏以自煮”,指出詩歌要有自然生發(fā)的真實感受,費盡心思苦得是體驗不到其中的樂趣的,又幽默地說道“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不如且置之,飲我玉色醪?!币饧慈说囊簧?,就像朝露一樣短暫,日夜都在消耗著寶貴的時光,何苦要清凈的兩耳,聽寒蟲鳴叫,不如先飲過玉杯中的醇酒,然后再論短長。體現(xiàn)出平淡自然的追求、樂觀閑適的態(tài)度。
從唐五代到宋,正值我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之際。宋王朝的建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頹勢。北宋立國后,為防止中晚唐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這在防止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但也導致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大大削弱,宋代的戰(zhàn)爭多以失敗告終。
身處內外交困、國勢不振的時代環(huán)境里,廣大文人對現(xiàn)實政治給予極大的關注,以詩歌反映現(xiàn)實、干預社會,成了他們自覺的創(chuàng)作追求。加之北宋王朝優(yōu)遇文人,推行士人政治,因而文人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把自己對時政的見解、主張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以達到濟世救時的目的。當時的詩人往往集學者、政治家的身份于一身,如蘇軾、歐陽修,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有發(fā)言權,而且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在文壇屬于領軍人物,他們的關注社會的創(chuàng)作追求影響了大批文人。
宋代理學的興起和繁榮,使宋人的思想狀況比前代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對宋詩影響極大,使宋詩偏向議論說理,理性思考的成分大大增加,它對于宋詩風格的形成無疑起著極大的作用。總的來看,宋代的文化非常繁榮,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認識水平,使宋人在更深廣、更開放的大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作,也使得他們融匯了不同的藝術趣味于詩歌中,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范疇。在這種背景下,宋人的思維日益活躍起來。他們往往不迷信古人,更不囿于古人成見,善于思考,甚至喜歡反傳統(tǒng)和疑古,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一面。
宋詩獨特面貌的形成,既有文學自身發(fā)展變革的內部作用,又有社會環(huán)境的外部推動、時代的思想文化的影響,是各種因素互相融合的結果。
要理解宋詩決不能脫離它的時代。要看到,宋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表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特征,反映了宋代的社會現(xiàn)實情況,表達了宋代人的審美追求和價值觀念,是符合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宋詩的成就有目共睹,其獨特價值是值得我們珍視的。
[1]朱靖華.略說宋詩議論化理趣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6).
[2]楊英.淺析宋詩特點及創(chuàng)作上的遺憾[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1).
I207
A
1673-0046(2010)10-0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