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娜,劉茜
道家美學思想對教學的啟示
付娜,劉茜
道家的美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老子和莊子的意境說與虛靜說。老莊的美學思想對于教學的啟示在于:教學要超越功利,師生雙方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善于運用“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學要力求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
道家美學思想;意境;虛靜;教學意境;功利性;“空白”
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古典美學思想淵源之一,對古典美學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葉朗將老子美學作為中國美學史的起點,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一系列獨特理論,都發(fā)源于老子哲學和老子美學”[1]23。聞一多認為“莊子思想是一首絕妙的詩”,中國藝術的空靈飄逸大都發(fā)源于莊子的思想[1]106。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具有濃厚的審美意味。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教學是“將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藝術”[2]。教學不僅是科學理性的活動,也是融合情感、生命、精神的審美過程。那么,道家的美學思想與教學有何關聯(lián)?
道家的美學思想可以歸納為兩點:意境說與虛靜說。
中國的藝術精神有充實與虛空的兩元,儒家講究充實之美,道家講究空靈之美。宗白華認為,中國藝術的空靈最初來自于老子的“無”?!盁o”是重要的美學范疇,“無”是生命之始,萬物的本質(zhì)?!拌彂粢詾槭遥斊錈o,有室之用?!崩献诱J為天地是個大風箱,充滿虛空。正是這虛空,才使得萬物流動變化。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無”,提出了“象罔”。“象罔”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跋蟆笔晴R像,“罔”是虛幻。老子、莊子的思想對于后世美學中的“布白”原則、“意境”說影響巨大。中國的書法、繪畫、園林、戲曲大量使用了“無”“虛空”的理念。葉朗認為,“無”和“象罔”是中國意境說的源頭。唐代美學家所說的的“境”就是“象罔”的對應物。
虛靜是道家美學的重要特征。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老子》第十六章)“滌除玄鑒,能無疵乎?”(《老子》第十章)[3]要求把“道”的觀照作為認識世界的最高目的,并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和成見,保持虛靜的內(nèi)心。
莊子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把“虛”“靜”合為一詞,并提出了“心齋”、“坐忘”的概念?!肚f子·天道》云:“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薄肚f子·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為坐忘?!保?]“心齋”和“坐忘”是莊子關于“虛靜”的核心觀點,前者側重去知,排除感官與外物的接觸和感知,否定“心”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思維;后者側重離形,不僅否定人的認識活動,還排除人的生理欲望。去知、離形就能達到與天道一樣的虛和靜。
道家所說的虛靜其實是一種直覺體悟之法。直覺體悟法對中國古典美學有很深影響,尤其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實踐。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實踐時,將直覺體悟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法。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保?]繪畫時講究體悟直覺,不僅用感官去感知,還要超越感官,體悟事物之神。
審美者在審美過程中如何入境,可以作為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師生共同達到高峰體驗,促進教學意境生成的借鑒。道家的虛靜運用到教學中,則啟發(fā)教師重視學生的直覺與體悟,適時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而非采用一味灌輸?shù)姆绞健?/p>
(一)超功利與教學意境的生成
教學意境,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象結合創(chuàng)造的情境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世界。教學意境包含知、情、意三個層面,三者齊備才是理想的教學意境。要生成真正的教學意境,師生要以一個審美者的心態(tài)去感受教學。審美態(tài)度是審美中的“忘我”,審美觀照的態(tài)度是非功利的。所謂“無己”、“無功”、“無名”就是“忘己”、“忘功”、“忘名”。這種狀態(tài)對于藝術創(chuàng)造來說是最好的狀態(tài),因為此時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不受束縛,可以自由發(fā)揮。所謂“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6],教學藝術的生成也是如此。教學過于功利化,往往不利于教學意境的生成。過于功利化的教學,常常停留在認知的層次,課程中缺失情與意的介入,這樣的課程教學是毫無活力的,正如葉瀾所說,是“把豐富復雜、變動不拘的課堂教學簡化為特殊的認知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1]118了。
從道家藝術美的角度看來,觀照者與創(chuàng)造者只有擺脫實用功利的束縛,在審美過程中,才能得到審美的愉悅與創(chuàng)造的自由和樂趣。超越功利的審美過程有助于教學意境的生成。教學不僅僅是認知的過程,也融入了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是師生間生命的對話,不是“我和他”冰冷機械的關系,是“我和你”生命的融通交流。在這種狀態(tài)下,師生達到一種沉迷忘我的意境,即所謂的“入境”,達到師生共同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教學過程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根本肯定,促進人的自由和諧發(fā)展。
(二)運用“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道家“無”、“象罔”的美學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在于空白的運用。中國書法里的“計白當黑”,水墨畫對“無墨處”的運用,戲曲里的“刁窗”,都是在虛空中引發(fā)審美想象,達到逼真、神妙的效果。教學藝術也講究空白的運用。教學過程中空白的運用,首先在于教師姿態(tài)的轉(zhuǎn)換。教師不是知識與信息的傳播者,而是思維與靈感火花的點燃者。教學要改變知識灌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學是視聽感官的審美活動。教師聲音的陰陽頓挫構成美感,停頓的把握可以使學生由聽入思,該學生體驗的地方暫不闡明,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教學中也有視覺空間的空白之美。在板書的設計、多媒體的使用中,可以運用這種理念,形成視覺空白造成的美感。
(三)重視學生的體悟與個人經(jīng)驗
通過虛靜的方法體悟知識,這是“向心而求”的認識途徑。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靶[”式的直覺思維指向是體驗、領悟、個體經(jīng)驗等,這啟發(f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體悟與個人經(jīng)驗。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頓悟是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nèi),內(nèi)在地透視自己的靈肉,知識也必須隨著整個靈魂圍繞著存在領域轉(zhuǎn)動。因此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7]因此,教學是對個體生命、精神、情感的喚醒,教學的過程是生命個體體悟的過程。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老子.道德經(jī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22、32.
[4]冀昀.莊子[M].北京:線裝書局,2007.
[5]呂錫琛.道家與民族性格[M].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80.
[6]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學論壇,2004(1).
[7]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book=183,ebook=204
G42
A
1673-1999(2010)11-0183-02
付娜(1983-),女,西南大學(重慶400715)教育科學研究所2008級碩士研究生;劉茜(1963-),女,山東泰安人,教育學博士,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當代中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
201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