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培才
(唐山學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探究
荊培才
(唐山學院 文法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交通肇事罪是我國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刑法典中都明文規(guī)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1997年刑法典在1979年刑法典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交通肇事逃逸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這兩種情形的規(guī)定,并把這兩種情形作為了交通肇事罪的加重處罰規(guī)定,從而提升了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但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包含故意因素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不斷出現(xiàn),1997年刑法典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規(guī)制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形勢的需要,筆者認為有必要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從而進一步加強對交通運輸業(yè)的管制。
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交通肇事逃逸罪
1997年《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致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頒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钡谖鍡l規(guī)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p>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本身包含了故意因素,這是交通肇事罪作為過失犯罪所不能涵蓋的,將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既符合行為本身的特征,也有利于正確地認定和裁量“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有利于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理念。
首先,根據(jù)現(xiàn)行刑法和《解釋》的規(guī)定,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以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是交通肇事罪的從重處罰因素,有人將該因素認定為結(jié)果加重犯,有人將該因素認定為情節(jié)加重犯。事實上,一個具體罪的結(jié)果加重犯或者情節(jié)加重犯都是以這個罪本身的成立為前提的,都不能超出這個罪的罪質(zhì)范圍,否則,就只能以他罪論處了?!敖煌ㄕ厥绿右荨毙袨橐巡环辖煌ㄕ厥伦锏姆缸飿嫵梢?,已超越了交通肇事罪的涵蓋范圍,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比將其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從重處罰因素更符合我國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其一,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的主觀罪過不同。前者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后者是過失和間接故意;其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對客觀危害結(jié)果的要求不同。前者只要有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即可,不要求有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不是逃逸行為成立犯罪的要件;后者在成立過失的交通肇事罪的情況下,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是交通肇事行為成立犯罪的必備要件。其三,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侵害的法益不同?!兜缆方煌ò踩ā返谄呤畻l規(guī)定:“在道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cè)藨斄⒓赐\?,保護現(xiàn)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cè)藨斄⒓磽尵仁軅藛T,并迅速報告執(zhí)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見,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肇事人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助義務。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實際上是行為人在有法定義務并且可以履行法定義務的情形下未履行其法定義務的情況。因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侵害的是先前被撞傷的那個或那些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交通肇事罪則侵害了與交通運輸有關的不特定或者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以及重大公私財產(chǎn)的安全。所以說,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與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是完全不同的,二者在犯罪性質(zhì)上不具有一致性,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更具合理性,也是切實可行的。
其次,根據(jù)現(xiàn)行刑法和《解釋》的規(guī)定,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人以交通肇事罪論處并從重處罰的前提條件是交通肇事行為本身構成了交通肇事罪,如果交通肇事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的話,行為人即使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也不會承擔刑事責任,而是根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承擔200-2000元以下罰款,或并處15日以下拘留的行政責任。鑒于此種立法,許多人在交通事故發(fā)生后,為了逃避法律追究、更為了逃避承擔數(shù)額不菲的損害賠償金,僥幸實施了肇事逃逸行為,即使被逮住了也只不過多承擔一項極輕的行政責任而已。正是因為當前立法對社會大眾心理的強制和威懾力度不強,刑法對許多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無權進行規(guī)制,刑法該有的功效和作用沒有凸現(xiàn)出來,造成了我國目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時有發(fā)生。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在《刑法》中獨立定罪,即在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情況下,無論事故大小、也無論事故責任如何分擔,只要肇事人逃逸就構成犯罪,以此增加肇事人的刑事義務、加大肇事人的逃逸成本,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殺肇事人逃逸的僥幸心理,實現(xiàn)刑法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規(guī)制功能。
再次,在交通肇事行為本身不構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許多受害人特別是自身有過錯的受害人,往往是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而重傷的,但這種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社會危害性已達到應受刑罰處罰程度、不動用刑法不足以強制行為的案件,卻無法依據(j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追究肇事人的刑事責任,這對受害人是不公平的、對肇事人也是不公正的,立法規(guī)定自身的缺陷造成了適用刑法的不平等。除此以外,依據(j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和《解釋》的規(guī)定,交通肇事行為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肇事人逃逸致使1名受害人死亡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肇事人逃逸致使10名甚至更多的受害人死亡的,也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肇事逃逸后果相差懸殊的行為在同一量刑幅度內(nèi)處罰,違背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
第四,除了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本身的界定之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與此問題相關的“指使逃逸行為”也進行了論證。其中最典型的一種觀點認為:“指使逃逸行為”應以窩藏、包庇罪論處①。筆者并不贊成這種觀點?!缎谭ā返谌僖皇畻l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睆闹饔^方面看,該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必須明知其所窩藏包庇的人是犯罪的人;從客觀方面看,該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必須實施了為犯罪的人提供隱蔽處所、財物,幫助其逃跑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行為。在指使逃逸的場合,交通肇事雖已發(fā)生,但絕大多數(shù)的指使逃逸人并沒有能力判斷交通肇事行為是否已經(jīng)構成了交通肇事罪,即使少數(shù)指使逃逸人具有此方面的能力但其在當時情況下也沒有對交通事故進行鑒定的權力,所以在權威部門還沒有對交通事故進行鑒定、交通肇事罪還沒有形成定論之前,肇事者還沒有被認定為犯罪的人,指使逃逸的人也無法明知受其指使的人是犯罪的人。此外,指使人在交通肇事發(fā)生后僅僅實施了指使肇事者逃跑的行為,并沒有為肇事者提供隱蔽的處所或財物,而且在交通肇事已經(jīng)發(fā)生但有關部門還沒有介入之前,指使逃逸人不可能進行所謂的“作假證明包庇”這樣的行為,所以,指使逃逸行為不應該被認定為窩藏、包庇罪。事實上,《解釋》有關交通肇事罪共犯的規(guī)定中,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行為發(fā)生在交通肇事行為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與肇事人之間并沒有引起交通肇事結(jié)果發(fā)生的共同行為,只是在事后的逃逸行為這一點上具有共同意識和共同行為而已。而根據(j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交通肇事之后的逃逸行為并不是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要件而只是一個量刑因素,交通肇事之后的“逃逸行為”不涉及罪的成立與否而只是影響刑的輕重罷了。所以說,《解釋》第五條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把交通肇事之后的“逃逸行為”歸結(jié)為了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的行為,不僅違背了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也違背了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論??梢?,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將《解釋》第五條的規(guī)定界定為交通肇事逃逸的共同犯罪,既可以避免理論上的分歧,也可以彌補立法中的缺憾,顯而易見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特別需要指出一點:如果逃逸前的交通肇事行為已經(jīng)構成犯罪的,應該對交通肇事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數(shù)罪并罰;如果逃逸前的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犯罪的,僅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此時不存在數(shù)罪問題。
最后,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作為他罪來衡量的立法例并不鮮見。例如,《俄羅斯刑法典》第二百六十五條(逃離交通事故現(xiàn)場罪)規(guī)定:“駕駛交通運輸工具并違反交通運輸工具道路行車或使用規(guī)則的人員,在發(fā)生本法典第二百六十四條規(guī)定的后果時,逃離交通事故現(xiàn)場的,處3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處6個月以下的拘役或處3年以下的剝奪自由,并處或不并處3年以下剝奪擔任一定職務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雹凇兜聡谭ǖ洹返谝话偎氖l(擅自逃離肇事現(xiàn)場罪)規(guī)定:“交通肇事參與人在街道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未完成肇事后證實身份、車輛等一系列責任而離開肇事現(xiàn)場的要負刑事責任?!雹圻@些外國立法例為我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增設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
交通肇事逃逸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國都有所發(fā)生,各國法律對此種行為也都進行了規(guī)制,有些國家體現(xiàn)在罪的規(guī)制上,有些國家僅僅體現(xiàn)在刑的規(guī)制上。如前所述,我國現(xiàn)行刑法采用了后一種做法,而筆者力圖改變現(xiàn)行做法,在借鑒外國立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于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的做法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設立專門性的罪名處罰,即對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特意設定專門罪名,而不是把此類行為納入已存在的罪名之中。例如《德國刑法》中的逃離事故現(xiàn)場罪;另一類是以非專門性的罪名處罰,即對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不特意設定專門罪名,而是把此類行為納入已存在的其他罪名之中,例如《瑞士刑法》中的“見危不救罪”或“不救助罪”④。就“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定罪”這一觀點而言,許多學者都持贊同意見,但對此種行為的具體處理方式卻持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仍然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jié)適用,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應以獨立罪名定罪處罰。而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應獨立定為何種具體犯罪,又有兩種觀點:一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獨立構成故意殺人罪⑤;二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應獨立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⑥;另一種觀點認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都應以一個獨立的罪名定罪處罰。而在具體罪名的設立上,有兩種觀點:一是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⑦;二是設立不救助罪⑧⑨。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都屬于交通肇事后的逃跑行為,就行為的本質(zhì)而言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只不過在兩種行為導致的危害后果上存在程度輕重的差異而已。而且,兩種行為正是因為“逃逸”這一因素而完全有別于交通肇事行為本身的,所以,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以及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都納入一個獨立的罪名定罪處罰更為適宜。在具體罪名的設置上,筆者認為成立交通肇事逃逸罪更為確切,因為:
第一,從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來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體限定為與交通肇事有關的、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肇事者;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故意;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客體是因交通肇事而受到侵害的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可見,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各個犯罪構成要件都是圍繞“交通肇事”和“交通肇事逃逸”這樣的因素進行界定的,以交通肇事逃逸罪界定“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能夠反映行為的實質(zhì),可以與其他行為導致的救助義務區(qū)別開來。
第二,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設置不救助罪,不符合我國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設置一般意義上的不救助罪,則意味著以法律的形式將公民的道德義務納入了刑法調(diào)整的范圍,賦予了與交通肇事無關的任何社會大眾對交通肇事受害人的救助義務。而根據(jù)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道德義務不是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所以與交通肇事無關的普通社會大眾對交通肇事受害人不進行救助的情況下,我國《刑法》是無法啟動刑事追究的。如果以不救助罪來認定“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很可能會不恰當?shù)財U大救助義務人的范圍。但從我國民眾目前的道德整體水平來看,由于經(jīng)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解救他人于危難之中的美德還不是也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不顧國情和國民素質(zhì)而一味地提升刑法的義務范圍,再完美的刑法也只是空中樓閣。因此,不救助罪或者見危不救罪在我國刑法典中的設置還有待探討。
鑒于以上分析得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為統(tǒng)一納入一個罪名,以交通肇事逃逸罪定罪處罰。
根據(jù)我國罪責刑相適應的刑法基本原則,犯多大的罪就應該承擔多重的刑事責任,相應地就應該接受多嚴厲的刑罰處罰,即行為人犯的罪越大受到的刑事制裁也就越嚴厲。而衡量行為人所犯之罪大小的標準,就是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看的社會危害性,因為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zhì)特征。在立法者眼里,當一個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并且已經(jīng)達到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時,其就會在本國的刑法典中將該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因此,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犯罪化必須要考慮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這一因素直接影響到法定刑設置的輕重。從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主觀方面來看,當交通肇事已經(jīng)發(fā)生并且給他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甚至嚴重傷害的情況下,肇事者因為一己私利而棄受害人于不顧,在可以履行救助義務的條件下無視法律的規(guī)定而故意逃逸,這種主觀上的惡性要比過失交通肇事罪大得多。從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客觀方面來看,肇事人逃逸后,如果受害人沒有被路人及時發(fā)現(xiàn)或者雖然被發(fā)現(xiàn)但沒有被給予救助的話,致使受害人重傷甚至死亡的可能性就會加大。而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受害人往往就是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而導致重傷甚至死亡的。因此,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所造成的客觀損害要比交通肇事罪大。鑒于此,筆者認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法定刑應該高于過失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
基于以上論證得出結(jié)論:第一,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基本刑期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確實具有法定或者酌定從輕處罰情節(jié)的,可以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三,因逃逸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判處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可以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第四,交通運輸人員犯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從重處罰。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以交通肇事逃逸罪的共犯論處。
筆者建議將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條文設置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發(fā)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可以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薄敖煌ㄕ厥潞筇右荩氯酥貍蛘咚劳龅?,處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jié)特別嚴重或者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可以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敖煌ㄟ\輸人員犯前兩款規(guī)定之罪的,從重處罰?!?/p>
交通肇事行為嚴重侵犯了公共安全,直接對人民的生命和公私財產(chǎn)構成了威脅,而“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更是進一步加大了這種威脅的程度,在摧殘受害人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同時,也極大地傷害了受害人及其家屬的精神情感,而只有加大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打擊力度,才能增強老百姓的安全感,才能最大限度地約束機動車輛駕駛?cè)说倪\輸行為。因此,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將沒有造成交通肇事罪那樣嚴重后果的逃逸行為也納入刑法規(guī)制的范圍,符合我國當前的客觀形勢,是對我國刑法理論和刑法基本原則的真正實踐。
注釋:
①周光權著:《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應以窩藏罪定性》,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7期,第19-23頁。
②黃道秀譯:《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典釋義》(下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版,轉(zhuǎn)載于初炳東、黃春燕:《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問題研究》,載《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19卷第2期,第157-162頁。
③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轉(zhuǎn)載于初炳東、黃春燕:《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問題研究》,載《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19卷第2期,第157-162頁。
④李朝暉著:《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芻議》,載《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第95-99頁。
⑤李艷玲、賈樹勇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載《鄭州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第1期,第35-38頁。
⑥潘永建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芻議》,載《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117-119頁。
⑦歐居尚著:《交通肇事逃逸罪與交通肇事罪是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犯罪》,載《公安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第37-38頁。
⑧劉淑蓮著:《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作為性質(zhì)》,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第53-55頁。
⑨李朝暉著:《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芻議》,載《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第95-99頁。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陳興良.刑罰適用總論(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王安異.刑法中的行為無價值與結(jié)果無價值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5]吳振興.罪數(shù)形態(tài)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6]顧肖容刑法中的一罪與數(shù)罪問題[M].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7]周光權.刑法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徐久生.德國刑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9]潘燈,譯.西班牙刑法典[M].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0]黃風譯.最新意大利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甘雨沛,何鵬.外國刑法學(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12]陳興良.刑法方法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張波.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J].中國刑事法雜志》,1999.
[14]喻貴英.交通肇事罪中四種“逃逸”行為之認定[J].法律科學,2005(3).
[15]劉淑蓮.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作為性質(zhì)[J].法學雜志,2005(3).
[16]周光權.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應以窩藏罪定性 [J].人民檢察》,2005(8).
[17]初炳東,黃春燕.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問題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19(2).
[18]劉艷紅.論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質(zhì)[J].當代法學,2000(3).
[19]黃春燕.我國刑法應增設交通肇事逃逸罪[J].政法論叢,2007(4).
[20]張亞軍.也談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之界定[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2).
[21]李朝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獨立犯罪化芻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22]顧肖容.試論結(jié)果加重犯[J].法學研究,1984(4).
[23]潘永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罪立法芻議[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4(2).
[24]李艷玲,賈樹勇.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J].鄭州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
[25]歐居尚.交通肇事逃逸罪與交通肇事罪是兩類不同性質(zhì)的犯罪[J].公安大學學報,2001(2).
On the Independent Criminalizing of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JING Peicai
(Chinese and Law Department,Tangshan College,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Laws of 1979 and 1997,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has been taken as criminal negligence of the crime against public security.Based on the Criminal Law of 1979,the 1997 one added two regulations about the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and the causing death in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which must be given aggravated punishments beyond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A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the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behaviors of intentional factors keep rising,which makes the 1997 Criminal Law unable to deal with.In order to meet the changes and new situ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he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convicted independent crime to tighten controls on the transportation.
traffic accident crime;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behavior; traffic accident escaping crime
D924
A
1674-5787(2010)05-0029-04
2010-06-22
荊培才(1976—),男,山西陽泉人,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碩士,唐山學院文法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
責任編輯 田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