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銀傳 李群山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美國金融危機的消費主義解讀
○袁銀傳 李群山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西方消費主義所導致的生態(tài)危機、文化危機、社會危機早已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批判。消費主義被認為是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深層誘因,也已被學者所普遍認同。馬克思主義消費觀一向主張消費是為了人的發(fā)展,而不是使人物化,使人受到物的奴役。因此,我們必須堅決抵制鋪張浪費、攀比消費、炫耀性消費等不良風氣,對于消費主義傾向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消費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盛行。隨著消費主義的不斷蔓延,對于消費主義的批判也成為二戰(zhàn)后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法蘭克福學派、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透過消費主義文化現象,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背后的實質、根源、邏輯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后果等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剖析和批判,為我們深入理解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現實根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于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批判,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社會控制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的實質。法國社會學家波德里亞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所消費的對象不只是被視為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商品和勞務,而且是被看作為一種“象征性符號”,代表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認同。這樣,人們的消費實際上就已經偏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人本來真正需求的軌道。人們不再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和自身的需要出發(fā)進行消費,而是不斷地追求被制造出來和被刺激起來的欲望滿足。因而,這種需求實際上是一種被制造和刺激起來的“虛假需求”,這種消費本質上是一種異化了的消費。
其次,價值理性的失落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重要原因。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離不開近代以來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茖W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為消費主義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也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才使大規(guī)模的機械化大生產成為可能,從而為社會生產出大量的可供消費的物質產品。
然而,我們因此把責任簡單歸咎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顯然是失之偏頗的。因為,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盛行是近代以來人類科技理性的無度張揚和人的占有欲望無限膨脹的結果,科學技術被淪為一種工具,從而導致物對人的統(tǒng)治。從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到波德里亞的商品的“符號價值”,再從經典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生產過程中勞動的異化、物化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個人在消費領域中的異化、物化,所反映的正是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價值理性的日益失落,而價值理性失落的結果就是物對人的全面統(tǒng)治。在科學技術凱歌行進的過程中,人們盲目地相信,只要憑借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就必然能夠帶來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由、幸福;只要憑借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就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中無限索取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萊斯在其著作《自然的控制》中提出,工具理性源于西方哲學文化傳統(tǒng)中的“控制自然”的觀念,即基督教上帝創(chuàng)世說,創(chuàng)世說“宣布了上帝對宇宙的統(tǒng)治權力以及人對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創(chuàng)造物的派生統(tǒng)治權”。工具理性的核心就是控制自然的觀念,控制自然的目的在于希望通過科學技術進步獲得更多的商品。馬爾庫塞則通過改造馬克斯·韋伯的“合理化”概念,把理性分為批判理性(辯證理性、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形式理性)。馬爾庫塞把批判理性作為真正的理性,它代表真理,以人本身為目的;工具理性被貶斥為意識形態(tài),它不是真理,是“統(tǒng)治的邏輯”、壓迫的工具,它具有工具主義、實用主義、順從主義的特征。
最后,人的奴役與生態(tài)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后果。消費主義盛行導致的不只是單一的人與消費品的二律背反,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身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人們在追求消費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的自由和快樂,而是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之中,是所受奴役的加深。整個社會對于消費無限的狂熱追逐,也必然會帶來資源的枯竭、環(huán)境的破環(huán),引發(fā)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
馬爾庫塞就認為,在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里,人們陶醉于經濟繁榮的景象之下,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追求時尚,許多人沉浸在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之中,沒有了對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終極關懷。在整個工業(yè)文明世界,人對人的統(tǒng)治,無論是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強。這種“人對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殘恰恰發(fā)生在文明之巔,恰恰發(fā)生在人類物質和精神成為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個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時候”。資本主義社會看起來是在進步,但資本主義進步的法則寓于這樣一個公式:技術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生產總值的增長)=奴役的加強。以至于造成這個一個二律背反的世界,“人類已生活在一個世界中,盡管這個世界是被人們自己的知識和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但已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與其內在需要相對立的異己的世界”。
自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并波及全球以來,人們都在試圖尋找這次危機爆發(fā)的根源,追究引發(fā)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場危機的爆發(fā)是由于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華爾街對金融衍生品的濫用、監(jiān)管機構的失職與政策的失誤、投資者的貪婪無度等多種原因共同造成。然而,在這些具體的、直接性原因背后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根源。這個更深層次的根源,如果從經濟制度角度來看,那就是美國長期以來所奉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發(fā)生了嚴重問題。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則是美國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消費主義文化和生活方式帶來的惡果。
按照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新教倫理在早期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韋伯認為,新教徒往往把做好世俗職業(yè)工作視為自己已為上帝“預選”獲救的確證,認為世俗經濟行為的成功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可供享受和揮霍的財富,而是為了證實上帝對自己的恩寵。因而,新教徒們能夠做到勤勉工作、勤儉節(jié)約、杜絕享樂,這種精神就是馬克思·韋伯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正是依靠著這種勤儉節(jié)約的資本主義精神,西方的資本主義取得了迅速的發(fā)展。
那么,西方資本主義這種“節(jié)儉主義”又是如何步入到“消費主義”的另一個極端?應該說,消費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首先產生和發(fā)展是有其必然性的??萍几锩c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資本追求不斷增值的本性、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中文化的日益世俗化,這些都為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沃土。
在美國,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主義最初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迎來又一次高速發(fā)展。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更為引人矚目。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工業(yè)總產值已占到世界工業(yè)總產值的30%,居世界第一位。工業(yè)開始取代農業(yè)成為美國國民財富最主要的來源。在不斷涌現的科技發(fā)明的推動下,美國以較快的速度完成了工業(yè)化,順利地實現了從農業(yè)經濟向工業(yè)經濟的轉變,成為雄居世界的現代工業(yè)強國。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開始發(fā)生變化,勤儉持家被炫耀式消費所取代,美國當時上中產階級中的大多數人,耽于攫取更多的財富從而更奢侈地消費。
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后,凱恩斯提出了供給過剩是由于人們消費不足引起的理論。受其影響,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奉行的是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他們始終認定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積累儲蓄增多,用于消費的資金減少,產品滯銷,就會影響再生產,從而導致大量失業(yè),出現經濟衰退;如果能夠有一個持續(xù)的消費市場,生產就可以持續(xù)進行,有效解決就業(yè),從而保證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繁榮。
世紀之初,當美國經濟先后受到高科技股泡沫破滅和9·11恐怖襲擊的打擊后,為了保持經濟發(fā)展,防止經濟衰退,很自然又重拾這一“法寶”。2001年以來,美聯(lián)儲連續(xù)進行了13次降息,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6.5%降低到數十年來最低的1%,房屋貸款利率也隨之下降到5%以下。其結果是,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國外資金來認購美國國債和各種債券,另一方面也直接刺激了民眾的貸款投資熱潮,普通民眾在超低利率下通過銀行貸款紛紛加入到購房者的行列當中,從而進一步吹大了美國房地產的泡沫,美國房價從1996年到2006年間大約飛漲了85%,這就為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埋下了種子。
消費主義的盛行必然滋長享樂主義和金錢至上主義,在消費主義社會,人們對于財富、金錢、利潤的追求有著更加強烈的欲望。華爾街投資者、金融家們在利潤至上原則的驅使下,脫離實體經濟進行過度的金融創(chuàng)新,制造出大量金融衍生產品,投機行為十分盛行。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就認為,衍生工具是金融界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
正常情況下,銀行只給信用度較高的人提供貸款賺取相應的利潤。但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抵押貸款公司開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開放貸款,并且紛紛推出各種創(chuàng)意性貸款,如零頭款就是其中一種,只還利息不需頭款,從而吸引更多的次級貸款者。2001年全美國次級貸款總額為1600億美元,到2008年已達到1.2萬億美元,中等質量貸款則有3萬億美元。抵押貸款公司放出貸款后,進一步將房屋的貸款合約賣給投資銀行,后者將它們打包成擔保債務憑證在華爾街市場公開發(fā)售。由于這種金融衍生品蘊含大量的利潤,因此美國許多金融機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購買了美國的次級貸款債券。這樣,這種金融衍生品通過借貸杠桿使金融市場風險成倍放大,一旦美國房地產的泡沫破裂,馬上引發(fā)影響全球的金融大海嘯。
政府機構寬松的信貸環(huán)境,華爾街的貪婪,正迎合了普通消費者的消費主義文化心理,大大地刺激了普通民眾的消費欲望。于是,長期接受消費主義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美國民眾很快掀起了貸款購房浪潮,以實現他們的美國夢。到2007年,70%的美國人都擁有了自己的房產。
美國歷來鼓勵民眾多消費,少儲蓄。有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進入新世紀后,則開始超過70%。2007年,甚至高達86%,全國凈儲蓄率則從上世紀80年代的9%左右一直下降到-1.7%。當年,美國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業(yè)的未償還債務合計高達33萬億美元,是GDP的2.3倍,折合人均負債11萬美元。而且,近年來全世界約70%~80%的新增債務都來自于美國,從而使其金融債務與GDP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的21%一直飚升到了2007年的116%。
美國借貸消費最初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1856年,當時美國最大的縫紉機公司I.M.Singer公司首先提出分期付款方案,使該公司的銷售額迅速上升。到20世紀20年代末,分期付款或者說按揭貸款也越來越普遍。1910年,全美國的分期付款消費信貸總額只有5億美元。到1929年,上升到70億美元。1930年中,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家具、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75%的收音機都是靠分期付款賣出的。借貸消費就這樣在美國社會扎下了根。今日的美國,人人手中都擁有數張信用卡,人們似乎已完全習慣于這種債臺高筑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
有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消費主義文化恰好相反,我們歷來主張勤儉持家,講究量入為出。在全球性危機使中國出口受挫的情況下,我們尤其應當鼓勵消費,拉動內需,推動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因此,他們認為主張遏制中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滋長,這其實是在做無用功,甚至不合時宜。我們應正確區(qū)分合理消費與消費主義,清醒地認清當前中國消費現狀,建立起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消費生活方式。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終環(huán)節(jié),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或服務以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人類要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進行生產,解決人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需要。人類消費什么,消費多少往往取決于人類的生產發(fā)展水平和狀況。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只能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人們的消費也只可能是最基本的生存消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的消費對象越來越豐富,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將不斷發(fā)生變化。
消費主義是一種以消費至上為原則,以追求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為目的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消費主義的最基本特征是:消費者購買商品不是為了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為了滿足被刺激起來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消費的是商品的符號象征價值;消費主義常常與享樂主義結合在一起,消費主義與享受樂主義猶如一對親兄弟。因此,消費本身是一種客觀的行為活動,而消費主義則是帶上了某種價值偏向,是一種異化了的消費活動和行為,兩者并不能相等同,特別是不要把本屬于正常的消費行為歸屬于消費主義。
當前中國消費面臨這樣一種尷尬境況:一方面,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根深蒂固,不適應當代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著消費主義在中國滋生和蔓延的危險。
與美國老太太習慣于拿未來的錢過現在的生活相反,中國老太太則是花過去的錢過未來的生活。據統(tǒng)計,中國2006年的儲蓄水平為54%,比世界平均儲蓄水平22%高出近1.5倍。2008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5353億元。在中國過去持續(xù)30年的發(fā)展中,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很低,不到40%,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斷攀升的高儲蓄率帶動了高投資率,所以呈現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特征,但這種模式顯然難以支撐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然,決定中國人消費觀念的因素很多,特別是中國的社會結構與收入結構特點,以及中國社會保障發(fā)展的滯后,使得中國家庭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不敢輕易消費。
我們主張警惕和遏制消費主義,決不意味著不要消費,決不能因噎廢食,更要注意把握正常消費行為與消費主義的界限,不要把消費主義擴大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痹谖覈鐣髁x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而且,適度的超前消費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符合個人消費曲線規(guī)律,即當青年時期最需要消費時卻沒有經濟實力,而當中老年時期有經濟實力時,消費需要卻相對降低。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消費品開始出現供過于求,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計劃經濟,消費對于生產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政府也開始推出刺激消費的政策,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使中國出口額直線下降,政府也積極推出各項政策,拉動內需,以刺激經濟發(fā)展。
我們主張刺激消費,但決不意味著我們要走消費主義的道路。相反,我們要在刺激消費的同時,更要對消費行為予以正確引導,樹立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文明科學的消費方式。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