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華
(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論《詩經(jīng)通論》的影響
吳超華
(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清初詩經(jīng)研究學者姚際恒的《詩經(jīng)通論》風格獨特,他主張“獨立說詩”,從《詩經(jīng)》的本文中探求詩的意旨,不依傍遵從經(jīng)典。崔述、方玉潤在精神上繼承了其疑古作風,姚氏說詩的內容與方法為方玉潤借鑒甚至引用多次,尤其是“以文學說詩”;姚氏《詩經(jīng)通論》中的古史考辨對民國時期的顧頡剛有特別重要的影響。
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影響
姚際恒的詩經(jīng)研究在清初學界是獨樹一幟的,他不帶宗派門戶偏見,能夠獨立思考,自由研究,探求《詩經(jīng)》各篇本義,并且取得顯著成績。他的著作《詩經(jīng)通論》大膽懷疑、批判了《詩序》和《詩集傳》這兩部權威之作,自由立論,做到了“獨立說詩”;他在《詩經(jīng)通論》中建立了自己的詮釋原則和審美理想,涵泳賞析,做到“以文學說詩”。當然,《詩經(jīng)通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它開啟研究《詩經(jīng)》新風氣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其思想觀念、研究方法、以及具體的研究成果,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姚氏“獨立說詩”,從《詩經(jīng)》的文本中探求詩的意旨,不依傍遵從經(jīng)典,從而對《詩經(jīng)》的內容有實事求是的解釋,這為后學鉆研《詩經(jīng)》一書,開啟了不同的方法與道路。姚氏是名疑古斗士,既疑《毛傳》,又疑《詩集傳》,還疑明人的《詩》學,除了《詩經(jīng)》文本與原始儒家孔子、孟子等有關的詩論之外,歷代的《詩經(jīng)》注疏傳序都難逃其疑。雖然姚氏疑古的觀點不盡妥當,但是姚氏的堅執(zhí)和理性都是令人欽佩的。姚際恒在《自序》中歷述各代著述,最后說:“今日折中是非者,惟在《序》與《集傳》而已。”姚際恒的疑古精神最重要表現(xiàn)就是反《詩序》與攻朱《傳》。其中尤以朱熹《詩集傳》遭受到最大與最多的質疑。
據(jù)統(tǒng)計,姚際恒對朱熹《詩集傳》的批評主要是涉及到題旨和篇義,一共約有85篇。如《詩經(jīng)·召南·小星》,朱熹認為其旨是:“南國夫人承后妃之化。能不妒忌以惠其下,故其眾妾關之如此?!贝嗽娭鉃轫灀P后妃之德。朱熹在《詩經(jīng)集傳》里不過是謹守詩序之說。姚氏極力反對,并訂正其詩旨。其后的方玉潤和崔述受到姚氏的影響。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里,同意姚際恒關于《小星》是為“小臣行役作”,并詳細描寫“小臣”“戴星而行”的景象。而崔述則在精神上繼承了姚氏的疑古風氣,如梁啟超云:“清學正統(tǒng)派,打著‘尊漢’、‘好古’的旗號,所以多數(shù)著名學者,大率群守《毛序》。然而舉叛旗的人也不少,最兇的便是姚立方,著有《詩經(jīng)通論》;次則崔東壁(述),著有《讀風偶識》;次則方鴻蒙(玉潤),著有《詩經(jīng)原始》,這三部書并不為清代學者所重,近來才漸漸有人鼓吹起來。據(jù)我們看,《詩序》問題早晚總須出于革命的解決;這三部書的價值,只怕會一天比一天漲高罷!《詩經(jīng)通論》我未得見,僅從《詩經(jīng)原始》上看見片段的征引,可謂精悍無倫?!保?](P260)梁啟超把姚際恒、方玉潤、崔述三人放在一起論述,并且還提到《詩經(jīng)原始》與《詩經(jīng)通論》的具體聯(lián)系。夏傳才則稱三人為超然于各派之外的“獨立思考”派,其云:“超出各派斗爭的潮流,不帶宗派門戶偏見,能夠獨立思考,自由研究,探求《詩經(jīng)》各篇本義,并且有顯著成績的學者,有姚際恒、崔述、方玉潤。姚際恒、崔述、方玉潤三家著作,不為當時的潮流所左右,不為傳統(tǒng)傳疏所束縛,以求實的精神尋繹文義,對各家注疏逐一辨析。他們大膽懷疑,窮委竟原,謹嚴自守,又自由立論,從而打破前人一些謬誤的成說,探求了一部分詩篇的本義。開拓了《詩經(jīng)》研究的一種新的學風?!保?](P228)
崔述、方玉潤不僅在精神上繼承了姚氏的疑古作風,而且還繼承了姚氏說詩的方法和內容,尤其是方玉潤。姚際恒對方玉潤影響最大的是以文學說詩的方法,他在《詩經(jīng)通論·自序》中說:“詩何以必加圈評予亦以明詩旨也。知其辭之妙而其義可知;知其義之妙而其旨亦可知。學者于此可以思過半矣?!币κ喜捎昧巳υu的方法,從文學角度解說《詩經(jīng)》,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就是步其后而有所發(fā)展。
不僅如此,在對《詩經(jīng)》一些名篇的賞析中,姚氏頗有文學的眼光,時有妙悟,評點獨具慧眼。方玉潤的評點明顯繼承了姚氏以文學說詩的風格。例如《周南·桃夭》篇,姚氏評:“桃花色最艷,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狈接駶櫾u:“一章艷艷。開千古詞賦香奩之祖。”二者都以桃花喻嬌艷的女子,并指出日后此方面的詞賦都受《桃夭》詩的影響。再如《衛(wèi)風·碩人》,姚氏評:“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狈接駶櫾u:“千古頌美人者無出此二語,絕唱也。”二者的點評簡要而精確。又如《王風·君子于役》,姚氏評:“日落懷人,真情實況?!狈接駶櫾u:“傍晚懷人,真情真境,描寫如畫。晉、唐人田園諸詩,恐無此真實自然?!焙苊黠@,方玉潤繼承了姚氏的評說方法,并有所發(fā)展。
其次,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引用姚氏的觀點不計其數(shù)。林慶彰說道:“清末的方玉潤治《詩》的理念和姚氏非常相近,方氏大量引用了姚氏《詩經(jīng)通論》中的說法。民初胡適、顧頡剛等人,研究《詩經(jīng)》,主張從民歌的角度來探討《詩經(jīng)》的真相,這點當然受鄭樵、姚際恒、方玉潤等人的影響。晚近,以文學的角度來研究《詩經(jīng)》,揭開二千年來教化說的面紗,自是受到姚氏等人的《詩經(jīng)》研究方法的啟發(fā)?!保?](P17)如《詩集傳》以淫詩說《詩》的問題,姚際恒總論《鄭風》時評云:“歷觀《鄭風》諸詩,其類淫詩者,惟《將仲子》及此篇(《溱洧》)而已?!秾⒅僮印窞榕x男之詩,此篇則刺淫者也,皆非淫詩。若以其跡論,《召南》之《野有死麕》、《邶風》之《靜女》、《鄘風》之《桑中》、《齊風》之《東方之日》,亦孰非鄰于淫者,何獨咎鄭也?蓋貞淫間雜,采詩者皆所不廢,第以出諸諷刺之口,其要旨歸于“思無邪”而已。特以陋儒誤讀《魯論》‘放鄭聲’一語,于是堅執(zhí)成見,曲解經(jīng)文,謂之‘淫詩’,且謂‘女惑男’,直是失其本心,于以犯大不韙,為名教罪人,此千載以下人人所共惡者,予更何贅焉!”方玉潤總論《鄭風》亦云:“《鄭風》古目為淫,今觀之,大抵皆君臣朋友師弟夫婦互相思慕之詞,其類淫詩者,僅《將仲子》及《溱洧》二篇而已。然《將仲子》乃寓言,非真情也;即使其真,亦貞女謝男之詞;《溱洧》則刺淫,非淫者所自作,何謂為淫耶?然則圣言非歟?竊意《鄭風》實淫,但經(jīng)刪定,淫者汰而美者存,故鄭多美詩,非復昔日之鄭矣。其《溱洧》一篇尚存不刪者,以其為鄭實錄,存之篇末,用為戒耳,此所謂‘放鄭聲’也。宋儒不察,但讀‘鄭聲淫’一語,遂不理會放字,凡屬鄭詩,悉斥為淫,舉凡一切君臣朋友師弟夫婦互相思慕之詞,無不以《桑中》、《濮上》之例例之。遂使一時忠臣賢士義夫烈婦,悉含冤負屈于數(shù)千百載上,而無人昭雪之者,此豈一時一人之憾?愚故特為標出,寧使得罪后儒,不敢冤誣前圣。世之有志風雅者,當能諒予一苦衷也?!币κ虾头绞隙说恼f詩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娊?jīng)原始》中言及:“最后得姚氏際恒通論一書讀之,亦既繁征博引,辯論于序、傳之間,頗有領悟,十得二三矣,而剖抉未精,立論未允,識微力淺,義少辯多,亦不足以針盲起廢。乃不揣固陋,反覆涵詠,參論其間,務求得古人作詩本意而止。不顧《傳》、亦不顧《論》,惟其是者從,而非者正,名之曰‘原始’,欲原詩人之意也。”[4](P227)二者的關系不言而喻。
方玉潤與姚氏二人共通的解詩方法是了解“詩人之意”,但兩者的立場卻不盡相同。姚氏重在思想上了解“詩人之意為何如此”的原則,而如何達到圣人之教;方玉潤是重在文學上了解“詩人之意為何如此”的原則,非有特定的目的來述說。可見方玉潤受到姚氏釋《詩》方式的啟迪,但因立場不同,使得方氏對姚氏說《詩》之法,在接受之余指出姚氏釋《詩》“剖抉未精,立論未允,識微力淺,義少辯多”的缺失。
民國時期的顧頡剛在說詩上亦受姚氏“涵泳篇章,直尋文繹”方法的影響。林慶彰在《姚際恒與顧頡剛》中說道:“這種尋繹本文以求詩旨的研究法,自與朱子、姚際恒的方法相通。但以民國初年的學術風氣來觀察,自是受姚際恒的影響較多?!保?]當然顧頡剛受到姚氏更重要的影響還在于他懷疑權威的精神。秦漢以后,中國學術中存在兩種對立的風氣。一是以司馬遷為代表的“考信”之風。他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明確說:“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彼l(fā)揚孔子“多聞闕疑,慎言其余”、重視文獻徵驗考核的精神,在撰寫《史記》過程中,面對有關上古歷史的各種歧異說法,不盲從、不附會,力求通過比勘抉擇,找到一種有儒家典籍記載為依據(jù),有古老傳說和歷史遺跡可驗證的、比較可信的古史說法,做到“疑則傳疑,蓋其慎也”。[6]司馬遷的“考信”態(tài)度和方法,是儒學樸素理性精神在史料考辨上的體現(xiàn)和發(fā)揚,對于后世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另一種是俗儒“嗜古成癖”的風氣,喜歡附會、鋪張上古傳說,總想把歷史拉得越遠越好。三國譙周著《古史考》,對《史記》講五帝覺得還不滿足,便附會出“五帝”之上,還有“燧人、伏羲、神農(nóng)”為“三皇”。還有人偽造古籍,如東晉出現(xiàn)的偽《古文尚書》。針對這種附會、杜撰的說法,很早就有學者提出辨?zhèn)问贰⒈鎮(zhèn)螘恼擖c。比較突出的有宋代學者歐陽修、鄭樵、朱熹、吳棫都對偽古籍或杜撰的古史說法提出懷疑,開始出現(xiàn)疑古風氣。明以后,出現(xiàn)王應麟、姚際恒、閻若璩、崔述等人,都有辨?zhèn)?、考信的著作。其中,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中的古史考辨對顧頡剛有特別重要的影響。
顧頡剛在晚年還作了這樣的回顧:“我的學術工作,開始就是從鄭樵和姚、崔兩人來的。崔東壁的書啟發(fā)我‘傳’、‘記’不可信,姚際恒的書則啟發(fā)我不但‘傳’、‘記’不可信,連‘經(jīng)’也不可盡信。鄭樵的書啟發(fā)我做學問要融會貫通,并引起我對《詩經(jīng)》的懷疑。所以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敢于打倒‘經(jīng)’和‘傳’中的一切偶像?!庇纱怂麣w結說:“《古史辨》的指導思想,從遠的來說就是起源于鄭、姚、崔三人的思想?!鳖欘R剛敢于向傳統(tǒng)史觀提出挑戰(zhàn),大膽疑古辨?zhèn)危瑲w根到底靠的是理性和科學的方法;其基本精神就是科學啟蒙精神,即大膽懷疑,獨立思考,實事求是,按事物的本來面貌認識事物;對于前人的觀點和見解,不論是權威尊長,也不論是古今中外,都不迷信,不附和,一概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這與姚際恒在《詩經(jīng)》研究中所表現(xiàn)出的獨立思考和不為傳統(tǒng)所囿的精神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古史辨派《詩經(jīng)》研究的批判矛頭始終對準作為封建文化學術代表之一的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而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核心內容就是關于《詩經(jīng)》的經(jīng)學觀念,所以破除經(jīng)學觀念和對于《詩序》的迷信也就成為古史辨派《詩經(jīng)》研究首當其沖的任務。這與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的基本觀念立場也是一致的?!啊对娊?jīng)》不是一部經(jīng)典,從前的人把這部《詩經(jīng)》都看得非常神圣,說它是一部經(jīng)典,我們現(xiàn)在要打破這個觀念”[7](P577)顧頡剛比姚氏更加徹底,姚氏懷疑前代的各種經(jīng)典注疏,經(jīng)典詩學,但是卻不懷疑詩本身,并且把它奉為經(jīng)典,在這個層面上顧頡剛的疑古更進一步。當然古史辨派也有自身的缺陷,有的地方懷疑過頭,因而像楊向奎所指出的造成“玉石俱焚”。另外,沒能將考辨古史與現(xiàn)實的考古發(fā)現(xiàn)相結合,致使“古史辨”在一定程度上變成“古書辯”。顧頡剛雖然也明白考古工作、地下實物對于古史辨?zhèn)蔚闹匾裕畤@自己“沒有余力加入”,自己只把工作縮小到“一小部分——辨?zhèn)问贰薄?/p>
[1]梁啟超.十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A].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C].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
[2]夏傳才.清代詩經(jīng)研究概說[A].詩經(jīng)研究史概要[C].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3]林慶彰主編.姚際恒及其在近代學術史上的地位[A].姚際恒著作集序[C].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1994.
[4]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林慶彰.姚際恒與顧頡剛[M].臺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9.
[6]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 ,1988.
[7]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張玉秀)
I 222.2
A
1009-9743(2010)02-0004-03
2010-05-12
吳超華(1982-),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