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現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的作用

2010-08-15 00:49:13周世慧
湖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0年9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上帝信仰

周世慧,黃 斌

(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論現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的作用

周世慧,黃 斌

(廣州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宗教是西方社會里影響最為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之一。現代西方社會中,仍有成千上萬的人去教堂接受真、善、美的福音傳播;在美國自稱有宗教信仰的人高達百分之九十;西方青年一代的宗教觀念也十分深厚。由此,宗教以這樣廣泛的人群基礎全方位滲透進西方社會各個領域。其中,道德教育是受其影響較為深刻的一個領域。道德自產生以來就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有一段時間,道德教育被宗教教育所壟斷,甚至是替代。因而,探究宗教對西方教育的作用很有必要。本文將以分析現代西方社會宗教發(fā)展的轉變?yōu)槠瘘c,展開對現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表現的具體闡釋,以此揭示其對中國道德教育發(fā)展所具有的啟示作用。

宗教;現代西方道德教育;轉變;發(fā)展

文藝復興后,宗教被當作純粹的荒謬和欺騙受到許多人的嚴厲批判,甚至是全盤否定,然而宗教并沒因此而消失。直至今天,宗教在西方社會里仍舊是影響最為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它全方位的滲透進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西方道德教育就受到其深刻影響。尤其是隨著西方宗教的發(fā)展轉變,宗教在現代西方道德教育的作用也相應發(fā)生轉變。而這種轉變使宗教在道德教育中逐漸發(fā)揮出更多的積極作用。

一、現代西方社會宗教發(fā)展的轉變

中世紀在西方人眼中是“黑暗的時代”,是被宗教完全控制的時期。在那時,宗教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在文藝復興掀起宗教革命浪潮后,直至現在,西方宗教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巨大轉變。

(一)宗教目的的轉變

宗教的產生、發(fā)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緊密不可分。在中世紀,西方社會的生產力還不發(fā)達,群眾處于愚昧無知的狀態(tài),此時的社會政教合一,宗教的主要目的是為政治服務。教會通過“人們只能經由教會得救”的說法,與各國爭主控權,國王也不得不臣服于教會領袖之下。同時,宗教領袖為求一己之利,將宗教變成了剝削和恐嚇民眾的工具。利用人們對神秘力量的懼怕與崇拜,施以宗教的手段奴化民眾思想。

進入中世紀后期,文藝復興掀起了“人文主義”思潮,倡導重視人的價值,肯定人的作用;宗教革命給予了每個人接近上帝的權力,打破了教會獨掌信仰權的局面。由此開始,宗教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融合理性的因素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極前行。

現代西方宗教主張政教分離,它更多是為人本身進行服務的,尊重人、關注人、愛護人都成為其重要理念。詹姆士與杜威就曾大力提倡將上帝當作服務與人的目的。也正如馬克思所說:是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了人。[1]逐漸的,宗教目的轉向了服務于人的需求。

(二)制度宗教向個人宗教的轉變

制度宗教向個人宗教的轉變是宗教由制度游走向制度內化的轉變,由教派性信仰向個體性信仰的轉變。制度宗教最注意的是神,崇拜、獻祭,感動神性的程序、神學、典儀和教會組織都是其本質要素。[2]所以,中世紀的宗教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和教條。如杜威所說:我們之所以相信許多東西,并不是因為事物就是這樣的,而是因為我們通過權威的勢力。由于模仿、特權、教誨、語言的無意識的影響等等,而已經變得習慣于這樣信仰了。[3]而民眾在制度宗教下對宗教產生的信仰實際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重新審視自己,人的中心位置得到重視。到現代,制度宗教退居到次要地位,個人宗教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和重視。

個人宗教注意的是人,人的內心傾向、人的良心、人的功過、人的不完備。它激發(fā)的不是儀式的行為,而是個人的行為[4]。在此時,教派教義規(guī)定的信仰退居其次,而通過自己切身體驗重新獲得的信仰才是重要的[5]。所以,個人宗教的重點是信仰在人心中的內化,人的宗教情節(jié)完全是自由的、虔誠的。人想要獲得“救贖”不是通過制度行為,而是通過人出自內心、靈魂的一種改變。猶如馬丁?路德所言:人只能透過真實的宗教信仰得救。

(三)宗教的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轉變

宗教在中世紀擁有絕對權威。它賦予上帝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圣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與人類世界之間有著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上帝在人類無法觸及的彼岸世界。因此,在人類眼中上帝是一個完全神秘、抽象、超驗的形象。上帝世界與人類世界是被完全割裂開來的兩個存在。

在現代西方宗教經歷了一定世俗化改革后,開始強調宗教應關注塵世生活,強調知識與信仰的結合,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從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宗教。同時,主張對上帝的信仰應是被當作人對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對人長足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崇高道德理想永不停息的一種追求。并在這種追求中,促使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得到不斷的升華。由此宗教得以由天上降到人間,上帝與人建立起平等的對話關系。

(四)宗教唯一性、絕對性向宗教寬容的轉變

中世紀宗教強調唯一性,絕對性,即指基督教的唯一存在和基督教上帝的絕對權威。換言之,除基督教以外,其他教義都屬邪教,都應被徹底消滅。正如基督教核心內容之一的“十誡”中第一誡所說:不可有別的神。這就反映出了基督教的絕對排他性。

西方在現代提倡宗教寬容,即不同宗教信仰者應同等對話,信教與不信教者也應平等對話。倡導宗教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交流,建立宗教教派之間以及宗教教會與其他組織、團體間的良好合作關系。以求達到和諧相處,互相促進的目的。從整體上來看,在現代西方各宗教之間的關系已經逐漸的趨于和諧、平緩。這可以從現代西方宗教的多樣性、多元化中體現出來。

經上述幾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西方宗教正朝較為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由此,其對道德教育的作用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

二、現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的表現

中世紀,西方道德教育實際就是宗教教育,一切道德教育都由宗教教會以及教會學校來承擔。但由于那時的宗教過于形式化、神圣化、制度化,宗教帶給道德教育的負面作用較多。在中世紀宗教色彩熏陶之下,道德教育在當時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僅是為了保護統治階級的壓迫與掠奪。經過宗教改革,一路走到現代,西方宗教被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隨之,對道德教育產生的作用更多體現在了積極的一面。

(一)為道德提供利益調和的力量

就道德本身而言,它是為了表達利益的需求。而宗教為其提供了利益調和的依據和力量。西方宗教宣揚:道德準則是上帝的命令和法則,上帝最終將給履行他們義務的人以獎賞,給違背他們義務的人以懲罰。但是,宗教提供的此種力量似乎是無力的,或者說這種力量存在缺陷。因此,宗教設定靈魂不朽,把人有限的生命進行了時間、空間上的延展。以此告知人們,上帝的賞罰不一定是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顯現的,從而給予人們希望。隨之,宗教的這種善惡有報因果論作為道德利益調和的力量在合理且無法推翻的假設中變得強而有力。

(二)為人們提供恪守道德的精神動力

由于世界存在的無限性給人認識有限性造成的巨大壓力;由于社會存在著的痛苦、暴力、不公正在塵世范圍內得不到徹底解決,以及人先天存在的缺陷在后天的彌補下也無法圓滿,從而導致了人的內心或精神在某種程度不健全,以致使人們缺乏恪守道德的合理解釋和精神動力。

現代西方宗教提倡憑借個人內心體驗去感受上帝的力量,以及在感受中與上帝融合,并將此力量進行個體獨立的轉化,使人的心靈在上帝的撫慰中獲得安寧,變得強大。促使人們具備同情、博愛的情懷,營造和諧溫暖的心理氛圍。最終人們恪守道德的精神動力得以在此過程中孕育。簡言之,道德本身是無法提供給人們恪守道德的動力的,它只能借助外在力量,一個在精神上高于它的力量來支持并推動其發(fā)展。

(三)為道德教育樹立道德典范

西方宗教為現代西方道德教育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崇高品格的道德典范,即將上帝設置為一個在道德上完美無缺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類道德品行的模范。在現代西方,主張宗教寬容,人們更多的不再是進行各宗教上帝的區(qū)分,及爭奪哪一個教派的上帝更為崇高。將其共同點融為一體作為道德教育的崇高理想。

在此,還需要看到的一點是,西方宗教為道德教育設置的道德典范是一個“虛擬”形象,因此,使得此道德典范的影響力度更加強大、深遠??档抡J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是應該假定上帝存在的。而這種存在雖沒有強有力的證實性,卻也沒有證否性。盡管有人質疑上帝的真實存在,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人仍舊認為人是無法憑借理性去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這種道德典范的設立顯然英名于實體存在的道德典范設置,避免了個人崇拜的尷尬及可推翻性。

(五)為道德教育提供有效途徑和方法

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純粹的道德說教,也不應向受教育者進行強制性、壓迫性、形式性的道德灌輸。同時,道德知識的教育過程最重要的也不是邏輯推理,而是體悟、理解、形象、感動[7],通過熏陶、潛移默化,使人在道德實踐中增加道德體驗,最終形成自我的道德精神或道德信仰。

在西方,在主張宗教信仰要實現個人心里內化的影響之下,道德教育在多種途徑與方法中開展。首先,現代西方宗教有很多富有啟發(fā)性概念,這促使從事道德教育者獲得思考的靈感。其次,由于制度宗教被個人宗教逐步的取代,使得教堂里福音的傳播成為了宣講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如米蘭.昆德拉說的:人可以繼續(xù)保持他的信仰,在教堂里下跪,在床上祈禱,他的虔誠從此只屬于他的主觀世界。[8]這表明,此時的宗教信仰已不是制度的表現,而是人發(fā)自內心的需求。再者,宗教書籍的大量出版、銷售成為道德教育廣泛開展的又一途徑。在美國,宗教書籍出售量達整個商業(yè)售出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宗教書籍的銷售實際也促進著道德教育由主體被動性向主體主動性轉化。最后,現代西方家庭的宗教教育為道德教育開拓了輔助渠道。一般情況下,西方人都讓他們的孩子讀《圣經》,讓《圣經》中的優(yōu)良教義能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認知能力。

三、現代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作用的啟示

(一)不可忽視宗教對道德教育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盡管現代中國社會,宗教并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然而,我們卻要看到由于提倡信教自由,我國還是存在許多教徒。并在近幾年,信教的民眾出現增加的趨勢。這不僅是由于西方宗教的影響,也因為中國具備了宗教培植的環(huán)境土壤。在當今社會,表面上看起來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人與人的關系更加緊密。但由于競爭帶來的壓力,人的孤寂感越來越深重。而正是由于新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缺陷的產生使人需要強大的精神依托來進行自我安慰,促使了宗教被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則需要用一種更為客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宗教,并發(fā)揮宗教的正面作用,避免其消極作用。讓其彌補人心靈和精神上存在的缺陷,促使我國道德教育的發(fā)展;幫助人們建立道德情感,為道德教育實施建立有效途徑,促進道德規(guī)范的個人內化。

(二)從宗教的作用來看信仰本身可為道德教育所帶去的積極作用

很多人認為信仰就是宗教神學或者哲學上的信仰,而這實際上是范疇上的混淆。信仰是指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而產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即信仰是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那么,宗教信仰僅是信仰中的一個分支而已。因此,透過宗教信仰對道德教育的作用,我們更應看到信仰對道德教育的作用,它不僅僅可以避免宗教信仰對道德教育所產生的狹隘的、負面的作用。同時,它還可以像宗教信仰一樣給道德教育提供一個心理和精神上都健全的對象。信仰就本身而言便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人們去接受道德教育并遵守道德的推動力。

(三)中國現實的強迫性、應試性的道德教育急需改變

從實際情況而言,中國的道德教育還是較為落后的,教育成效也不太明顯。因此,從西方道德教育中宗教所產生的作用中,我們應該看到道德教育的整個實施是不能完全靠道德本身來完成的,即是說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來促使自己更好的發(fā)展。首先,要重視道德情感的建立,將道德告知和道德情感結合起來。其次,注意道德教育實施的方式方法,不能總是采用填鴨式方法對道德規(guī)范進行灌輸,要注意多樣性和趣味性。最后,便是要重視隱蔽性的道德傳播途徑。只有對道德教育進行全面的改革,中國的道德教育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1][2][4] 威廉. 詹姆士. 宗教經驗之種種[M]. 商務印書館,2005.

[3] Hugo Ott. 走向海德格爾的生平途中[M]. Frankfurt,1988.

[5] 丁錦宏. 道德教育中的敘事方法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2003,12.

[6] 賀雄飛主編. 守望靈魂[M].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B82

A

1008-7427(2010)09-0061-02

2010-06-08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上帝信仰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師(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120秒的“上帝”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請你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請你自己打開一扇窗
是否氣人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青岛市| 通江县| 灌南县| 通许县| 景泰县| 阳春市| 福清市| 彩票| 柘城县| 北京市| 惠州市| 辽阳市| 洛宁县| 岳普湖县| 南郑县| 亳州市| 宁阳县| 潮州市| 双牌县| 大悟县| 蒙阴县| 周宁县| 宁化县| 盐城市| 开化县| 无为县| 蒙阴县| 庄河市| 张家口市| 黔西| 嵩明县| 光泽县| 灵台县| 获嘉县| 东海县| 都江堰市| 安图县| 淮滨县| 平安县| 牡丹江市|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