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崇好
(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系,廣東潮州 521041)
印象管理研究取向與理論模型
肖崇好
(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系,廣東潮州 521041)
印象管理在解釋人際行為中,從最初的邊緣化概念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核心概念。目前,基于印象管理對人際行為的研究很多,根據(jù)其研究取向可以分為三類:第一,人格心理學研究取向,認為印象管理是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或結構所致,包括社會期望理論、自我監(jiān)控理論、自我呈現(xiàn)理論、組織中的印象管理理論等;第二,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主要探討互動情境與交往客體對印象管理的影響;第三,交互作用研究取向,探討人格與互動情境的交互作用對印象管理行為的影響。印象管理領域內比較有影響的理論模型包括綜合印象管理模型、自我呈現(xiàn)過程模型、印象管理控制論模型,它們探討印象管理過程的組成部分及其影響因素。印象管理研究采用認知心理學研究取向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為此需要重新構念印象管理過程,以利更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印象管理;研究取向;自我呈現(xiàn)
人類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有效地把自己推介給他人。管理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是許多社會行為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對印象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符號互動論者(symbolic interactionists)[1]。這些觀點在上世紀 50年代末 Goffman和 60年代初 Jones的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或自我呈現(xiàn)(self-presentation)的研究中得到發(fā)展,并在 60年代和 70年代獲得大量研究,但在社會心理學中仍被邊緣化,把它只看作研究過程的干擾(如,人格測驗中的社會期望傾向,或印象管理),或認為它主要與廣告、商業(yè)或政治這類應用性課題有關,并把它與欺騙、偽裝、陰謀劃等號,很少有研究者把它當作基本的人際過程來研究。80年代以后,隨著對印象管理構念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印象管理在人際過程中是一個核心概念,通過它能夠科學分析基本的人際過程。于是,研究者開始把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現(xiàn)觀點應用于理解攻擊、助人、服從、歸因、資源分配、群體決策過程、任務完成、投票、鍛煉行為、領導行為,用來解釋情緒和行為問題(如,社會焦慮、害羞、壓抑、疑病、學業(yè)不良)[2]、整形外科手術[3]、組織及組織公民行為[4-5]、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互動行為[6]、厭食[7]等。隨著印象管理觀點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人際行為研究,自我呈現(xiàn)的研究也漫延到臨床和咨詢心理學[8]。到目前為止,很難找到一個與自我呈現(xiàn)或印象管理無關的人際行為[9]。
那么,什么是印象管理呢?印象管理是行為人在社會情境中控制他人形成自己期望印象,并維持、保護這種印象,并改變非期望印象的過程[9-10]。國內也有人把它翻譯為 “印象整飾”[11]。實際上印象整飾在英語里叫 “ impression decorating”[2],主要是指留下非期望印象后,如何挽回面子和做出一些保全面子的行為,來改善或改變留給他人的不良印象。另一個與印象管理有關的概念就是自我呈現(xiàn),它是在人際互動中,人們控制他人形成自己印象的過程[2]。自我呈現(xiàn)相當于印象管理中的印象形成,但它不包括印象維持、保護以及印象整飾。所以,印象管理包括自我呈現(xiàn)和印象整飾,自我呈現(xiàn)、印象整飾各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印象管理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重視,是因為它在人際行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偟膩碚f,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完全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會很難與周圍人相處,走向極端就會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12-13];相反,從另一個極端來看,過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會影響自己內在狀態(tài)的表達,出現(xiàn)內斂、壓抑、抑郁等適應不良行為[13-14]。而位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印象管理,使人既能表達自己的內在狀態(tài),同時也能給別人留下期望的印象;通過給他人留下特定印象來有效影響他人,實現(xiàn)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從整個社會來說,如果每個人都注意留給他人的印象,整個社會秩序將是良好的。所以,印象管理對個體社會適應,人際互動的順利進行,以及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前所述,印象管理研究已經(jīng)滲透到人際行為研究的各個領域,需要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必要的梳理,以利于今后的進一步研究。過去有關印象管理的研究,根據(jù)其研究取向(approach)可分為三大類。
這類研究都強調印象管理與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或結構有關,認為印象管理中的個體差異,是“印象管理”或 “自我呈現(xiàn)”這種心理結構造成的。這類研究包括:(1)社會期望理論?!吧鐣澰S(social desirable responding)”或 “社會期望”源自對經(jīng)典人格測量中測謊子量表的研究。這類測驗很多,比較典型的如期望反應的平衡調查(B IDR)[15],認為社會期望這種心理結構包括兩個方面:自我欺騙和印象管理。(2)自我監(jiān)控理論[16]。自我監(jiān)控理論解釋的是自我呈現(xiàn)中的個體差異;雖然不同理論之間存在差別[16],但它們都認為高自我監(jiān)控者能給人留下好印象。(3)自我呈現(xiàn)理論及其測量。包括:(a)自我呈現(xiàn)量表(Self-Presentation Scale,SPS)[17],測量人們在印象管理中使用歸因技術或排除技術的傾向性。 (b)自我呈現(xiàn)技巧量表(self-presentation tactics scale)[18],把自我呈現(xiàn)技巧分為具有顯著相關的兩個獨立部分:防御技巧和宣稱技巧。(c)完美自我呈現(xiàn)量表(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scale)[19],該量表包括三個方面:完美主義的自我拔高(宣示和展現(xiàn)自我完美),不展現(xiàn)不完美(隱瞞和回避自己不完美的行為),不暴露不完美(即,規(guī)避和逃避從言語上承認自己不完美)。(4)組織背景中的印象管理理論[9]。(a)Wayne和 Ferris發(fā)展出印象管理的三部分測量,它包括管理者項目、自我項目和關注工作項目。[20](b)Kumar和 Beyerlein發(fā)展了組織背景中討好行為 24項目測量(M IBOS),來測量職員使用四類討好的頻度:他人增強、觀點服從、自我呈現(xiàn)和釋放善意。[21](c)Bolino和Turnley設計出了一個 22項目的量表,用來測量個體從事 5類印象管理的頻度:討好,自我拔高,榜樣化(exemplification),懇求,脅迫。[22](d)Andrews和 Kacmar構建了 12項目印象管理聯(lián)合量表( Impression Management by Association Scale, IMAS),用來測量四個間接的印象管理策略:自夸、炫耀、做切割、隱瞞。[23](e)Lavashina和 Campion發(fā)展了一個量表來測量四類面試偽裝行為:輕度形象創(chuàng)建,重度形象創(chuàng)建,形象保護,討好。[24]
研究情境對個體印象管理行為的影響。從大的方面來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交往對象對印象管理的影響。Tice、Butler、Muraven和 Still-well研究發(fā)現(xiàn):以謙虛的方式向朋友呈現(xiàn)自我,以自我增強的方式向陌生人呈現(xiàn)自我,給人的印象比較好。[25]第二,交往情境對印象管理的影響。Shaw等要被試回答有關源事件(source events)(即,面孔和模擬犯罪現(xiàn)場)的問題,一半的問題回答及其確定性評價(confidence rating)是在私下和匿名條件下進行的,一半是當著一個或多個模擬陪審員的面公開進行的。結果發(fā)現(xiàn):(1)當不只一個目擊證人時,公開回答的確定性評價和私下回答的確定性評價才會不同;當沒有其他目擊證人時,公開回答和私下回答的確定性是一樣的。 (2)存在多個目擊者情境下,被試回答的確定性取決于其他目擊者與他們的回答是否相左,當被試的回答不會與其他目擊者矛盾,公開回答問題時,他們信心增加了;當其他目擊者與被試回答矛盾時,公開回答的確定性就會降低。[26]
印象管理策略或行為很多,傳送同一種印象使用的策略和策略組合也各不相同[27],個體在特定情境中使用哪一種策略或行為,是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如,要得到他人喜歡可以使用奉承和討好、強調相似性、身體吸引、表現(xiàn)謙虛等[4]。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他人喜歡(目標),他更可能使用討好(策略)而不是自我拔高(策略)。相關的文獻綜述中發(fā)現(xiàn):在工作中,關注工作與上司對自己的評價呈負相關;而關注上司的印象管理策略與上司對行為人的評價有正相關。[9]Harris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地使用五種印象管理策略中的任何一種,且政治技能高的人,比使用同樣策略但政治技能不高的人,能獲得上司期望的評價。同樣,當技能相當,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人比不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人,能獲得上司更好的評價。[28]Treadway等考察了下屬使用討好策略來給上級留下好印象,他們發(fā)現(xiàn):有政治技能的個體,討好使用得比較成功。[29]
對印象管理進行研究的概念基礎,可以追溯到早期符號互動論者(symbolic interactionists)。他們認為:自我管理是從他人角度想象自我,預期他人對各種行為的反應,并選擇相應的行為,最后影響或重新影響某人如何看自己和其他人如何看某人。到現(xiàn)在為止,影響比較大的有三種理論模型。
第一,綜合印象管理模型?;?Goffman的戲劇觀點,即把人看作是在不同 “背景”的“觀眾”面前從事 “表演”的 “演員”,Gardner和Martinko提出了綜合印象管理模型。該模型認為:演員、觀眾的特征(如,吸引力,地位,權力和熟悉度)以及他們共處的情境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刺激”。這些 “刺激”,通過不同的認知(自我概念、歸因、認知手跡、角色期待、自我效能期望)、動機(如,被看作 “可愛的”、“有能力”等)和情感過程,被選擇性地感知和解釋,從而產生對情境的不同定義。演員和觀眾互動發(fā)展的“情境定義”,反過來又指導他們的行為。該模型還說明了人格在印象管理過程中的中介作用,這些人格因此包括:自我監(jiān)控能力、馬基雅維利主義、社會贊許的需要、社會焦慮,它們能說明人們在理解互動情境和互動他人時的個體差異。[32]
該模型強調行為人(目標人)對情境、自我、目標人(行為人)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產生印象管理行為,同時人格作為中介變量被整合到該模型中。該模型囊括了認知、動機和情感過程,涉及到了行為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仍然沒有解決印象管理過程中的一些核心問題,如:為什么要進行印象管理、如何進行印象管理、如何調整印象管理行為等問題。
第二,自我呈現(xiàn)過程模型。該模型認為自我呈現(xiàn)包括兩種成份或過程:印象動機(人們有意識地控制他人如何看他們)和印象建構(個體決定給他人產生什么樣的印象,并如何產生這種印象)。印象動機是三個因素的函數(shù):一個人想留下的印象與實現(xiàn)目標的相關性、期望結果的價值、當前社會形象與期望印象之間的差距。印象建構受五個因素的影響,它們決定人們想建構什么印象:自我概念、期望和非期望的身份形象(identity images)、角色限制、目標價值和當前的社會形象,前兩個因素是內在變量,后兩個因素是人際變量。[33]
該模型試圖解釋印象管理在社會行為中的特異性,提出了印象管理動機和印象構建概念。但它沒有說明印象動機的操作性定義是什么,只提出了影響印象管理動機的三個因素,只列出了影響印象構建的一些因素,對如何才能構建出 “期望”的印象沒有做出說明。
第三,印象管理控制論模型。該模型用控制論的觀點動態(tài)地考察了印象管理全過程。該模型包括比較器、結果加工、行為人執(zhí)行、對目標人影響、目標人反饋、行為人感知以及行為人參考目標:社會期望身份。認為印象管理的基本過程是:比較器對行為人感知到的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與自己“期望的社會身份”進行比較,會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差距可能是正(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好于自己的預期)、負(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沒有自己預期的好)或零(他人形成自己的印象與自己預期完全一致);如果差距比較大,在“結果加工”環(huán)節(jié)就會進行控制加工,無差異則進行“自動加工”,加工結果是 “手跡” (script);接下來,“行為人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就是按 “手跡”執(zhí)行,“對目標人影響”;“目標人反饋”把自己形成的印象反饋給行為人;“行為人感知”是行為人通過感受或積極搜索相關信息,判斷他人是否已經(jīng)形成自己期望印象,并把這一結果輸送給“比較器”,實現(xiàn)一個循環(huán)。[10]
該模型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是:印象管理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留給目標人的當前形象與期望印象之間存在差距時,個體隨后會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行為,才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平衡;注意到了行為人與目標人的互動。該模型的思路不是用控制論的思想來理解印象管理過程,而是把印象管理過程往控制論里套,給人一種削足適履的感覺,沒有把印象管理這種特殊社會行為的特異性勾勒出來。
印象管理涉及到許多影響因素,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及行為后果。從行為表現(xiàn)來看,印象管理存在個體間差異(行為在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對穩(wěn)定),也存在個體內差異(行為隨情境變化)。在人格特質測驗里的量表編制過程中,刪除區(qū)分度低的題目、評價量表好壞使用的重測信度等,說明人格心理學研究取向在探討印象管理時主要涉及個體間差異,個體內差異不是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它們把印象管理策略看成是穩(wěn)定的人格來測量,普遍存在量表因子的方差解釋率低,預測效度較差[9,15,34]等問題。
社會心理學研究取向主要探討的是印象管理的個體內差異,它沒有涉及個體間差異;不能解釋為什么同一情境下個體間會有差異。它的另一個不足就是每一個研究只涉及到很少幾個變量,對變量之間的關系沒有嚴格要求,這樣很難確定所研究變量在整個印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機制和方式。如果把影響印象管理的所有因素看作是一個森林的話,那么,每一個具體研究涉及到的只是森林中的幾棵樹;它不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能囊括所有變量的架構圖,來幫助我們全面理解、準確預測和控制印象管理行為。
如果既要研究個體間差異,又要探討個體內差異,采用交互作用研究取向,把人格和環(huán)境因素都看成是影響印象管理過程的因素,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但它仍然沒有很好解決下面兩個問題:一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如何影響部分青少年形成吸毒心理和實施吸毒行為;二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青少年不吸毒而只有極少數(shù)吸毒。所以,印象管理的個體差異,可能存在于印象管理的不同水平上。要全面理解印象管理行為,需要根據(jù)已有的研究建構新的印象管理過程模型,用以指導實證研究。前述的印象管理模型的構念為我們深入探討印象形成過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整個模型還沒有精細到可以實證的程度,所以,還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的支持[9]。
前已述及,采用認知心理學研究取向,需要對印象管理過程進行系統(tǒng)而精細的構念,在構念時需要解決如下問題。第一,是什么觸發(fā)印象管理,即印象管理的動機是什么。如果認為觸發(fā)印象管理動機的主要是外在因素,那么,印象管理動機的易感性人格因素有哪些。第二,印象管理過程包括哪些組成部分。這是印象管理的主體。與形成他人印象,從具體行為到抽象特征相比,印象管理是如何把抽象的特征具體化,變成具體的行動,然后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一部分如果建構得好,它應該可以囊括以前重要的印象管理研究模型。第三,印象整飾和印象維持。在初次交往或交往初期,留給對方非期望的印象后,行為人在接下來的交往中會如何行動來改變留給他人的印象。第四,印象監(jiān)控。印象管理過程是一個非常靈活的過程,對印象過程的監(jiān)控可能發(fā)生在多種水平。需要在自動與控制兩個水平探討觸發(fā)印象監(jiān)控的內外部條件、行為調節(jié)機制。
[1]SCHLENKER B R,WEIGOLD M F.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volving impression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2,43:133-168.
[2]LEARY M R.Self-Presentati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nterpersonalBehavior[M].Madison,W is:Brown&Benchmark Publishers,1995.
[3]FABR ICATORE A N,SANWER D B,WADDEN TA,et al. Impressionmanagementor real change?Report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operative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for bariatric surgery[J].Obesity Surgery,2007,17(9):1213-1219.
[4]GUADAGNO R E,C IALD IN I R B.Gender differences in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A Qualitative Review[J].Sex Roles,2007,56:483-494.
[5]BOL INO M C,VARELA J A,BANDE B,et al.The impact of impression-management tactics on supervisor rating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behaviou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3):281-297.
[6]CH IOU W B.Adolescents’sexual self-disclosure on the Internet:Deindividuation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J].Adolescence,2006,41(163):547-561.
[7]BACHNER-MELMAN R,ZOHAR A H,EL IZUR Y,et al.Protective self-presentation style:Association with disordered eating and anorexia nervosa mediated by sociocultural attitudes towards appearance[J].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Studies on anorexia bulimia and obesity,2009,14(1):1-12.
[8]ARK IN R M.HERMANN A D.Constructing Desirable Identities-Self-Presentation in Psychotherapy and Daily life:Comment on Kelly[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4):501-504.
[9]BOL INO M C,KACMAR KM,TURNLEYW H,et al.A Multi-Level Review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Behavi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6):1080-1109.
[10]BOZEMAN D P,KACMAR KM.A cybernetic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J].O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69(1):9-30.
[11]陳啟山,年承濤,溫忠麟.印象整飾與內隱態(tài)度效應[J].心理科學,2005,28(3):634-635.
[12]HENRY K L.Low prosocial attachment,involvement with drug-using peers,and adolescent drug use: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mediational mechanisms[J].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2008,22(2):302-308.
[13]GRANT A M,PARKER S,COLL INS C.Getting credit for proactive behavior:Supervisor reactions depend on what you value and how you feel[J].Personnel Psychology,2009,62:31-55.
[14]BARR L K,KAHN J H,SCHNE IDER W J.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 expression: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relationswith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8,27:1045-1078.
[15]PAULHUSD L.Two-componentmodels of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598-609.
[16]肖崇好.自我監(jiān)控理論評價[J].心理科學,2005,28(4):1010-1013.
[17]ROTH D L,SNYDER C R,PACE L M.D imensions of favorable self-present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867-874.
[18]LEE S,QU IGLEYB M,NESLER M S,et al.Development of a self-presentation tactics scal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6(4):701-722.
[19]HEW ITT P L,FLETT G L,SHERRY S B,et al.The interpersonal expression of perfection: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6):1303-1325.
[20]WAYNE S J,FERR IS G R.Influence tactics,affect,and exchange quality in supervisor-subordinate interactions:A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field stud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0,75:487-499.
[21]KUMAR K,BEYERLE IN M.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ingratiatory behaviors o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1,76:619-627.
[22]BOL INO M C,TURNLEY W H.Measuring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A sca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Jones and Pittman taxonomy[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1999,2:187-206.
[23]ANDREWS M C,KACMAR K M. Impression management by association: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1,58:142-161.
[24]LEVASH INA J,CAMP ION M A.Measuring faking in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view faking behavior scal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1638-1656.
[25]TICE D M,BUTLER J L,MURAVEN M B,et al.When Modesty Prevails:Differential Favorability of Self-Presentation to Friends and Strang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6):1120-1138.
[26]SHAW J S,APP IO L M,ZERR T K,et al.Public Eyewitness Confidenc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OtherW itnesses[J].Law Human Behavior,2007,31:629-652.
[27]BOL INO M C,TURNLEYW H.More than oneway to make and impression:Exploring profile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141-160.
[28]HARR IS K J,KACMAR KM,Z IVNUSKA S,et al.The impact of political skill 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1):278-285.
[29]TREADWAYD C,FERR IS G R,DUKE A B,et al.The moderating role of subordinate political skill on supervisors’impression of subordinate ingratiation and ratings of subordinate 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92:848-855.
[30]ROGERSL,FARACE R.Analysis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dyads:New measurement procedures[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5,1:222-239.
[31]WATZLAW ICK P,BEAV IN J,JACKSON D.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pathologies,and paradoxes[M].New York:Norton,1967.
[32]GARDNER W L,MART INKO M J.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321-338.
[33]LEARYM R,KOWALSKIR M. Impression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Factor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34-47.
[34]KACMAR KM,HARR IS K H,NAGY B G.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Bolino and Turnley impression mangement scale[J].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Applied management,2007,9:16-32.
Approaches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Its Theoretic Models
XIAO Chong-h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anshan Nor mal University,Chaozhou521041)
Impression management developed from a marginal concept initially to a central one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Based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re are too many studies currently,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y its approach:The first,personality approach,which suggested that impression management results from stable traitsor structures,including social desirable theory,self-monitoring,self-presentation theory,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The second,social psychology approach,which explored the impacts of interaction situations,the targe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third,cognition psychology approach,including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theory,comprehensive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model of self-presentation processes,and the cybernetic model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processes.It is proposed that cognitive approach on the impression management will be good choice.In order to study impression management further and systematically,its processes should be reconceptualized moderately.
impression management;approach;self-presentation
責任編輯韓江
B 849:C 9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6883(2010)05-0088-06
2010-04-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08JA840009)。
肖崇好(1965-),男,湖南辰溪人,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