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

2010-08-15 00:43謝眺眺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6期
關鍵詞:自然界感性異化

謝眺眺

(中共湖州市委黨校,浙江湖州 313000)

論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

謝眺眺

(中共湖州市委黨校,浙江湖州 313000)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態(tài)文明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科學發(fā)展觀所強調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關于生態(tài)文明的研究應注重對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人們深入理解和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深刻的理論根據,為當前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妒指濉吠ㄟ^對資本主義制度及文明階段的批判,提出了異化勞動、人化自然、自然科學與關于人的科學的統(tǒng)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蘊含的許多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論述,在當今世界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現實狀況下,對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批判意義。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tài)文明;異化勞動;人化自然;自然科學;關于人的科學

生態(tài)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是世界性的發(fā)展難題,追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困境,是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我們理解和把握生態(tài)文明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是科學發(fā)展觀所強調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關于生態(tài)文明的研究應注重對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我們深入理解和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深刻的理論根據,為當前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論述

(一)從異化勞動的三個規(guī)定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的三個規(guī)定:(1)“工人對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tǒng)治著他的對象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時也是工人對感性的外部世界、對自然對象——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系,這是物的異化”[1](P271)。(2)“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對生產行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工人對他自己的活動——一種異己的、不屬于他的活動——的關系,這是自我異化”[1](P271)。(3)由前兩個異化勞動的規(guī)定推出人的類生活的異化?!爱惢瘎趧佑捎谑棺匀唤?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對人來說,它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盵1](P272-273)在這三個規(guī)定中,馬克思提出了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許多重要觀點。

第一,自然界為人提供勞動對象和生存資料?!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它在兩個意義上體現出來,自然界一方面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存在的手段?!盵1](P269)但由于勞動的異化,工人自己的勞動產品成為異己的對象,勞動的對象化即勞動的實現卻使他們越來越失去生活資料和生存資料,工人也就越來越失去自然界,失去生存和勞動的資料,自然界也越來越被異化而與人對立。

第二,人是靠勞動與自然界相聯(lián)系的。但勞動這種實踐的人的活動在其過程中卻成為“外在的東西,不屬于他的本質,勞動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這種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別人?!盵1](P270-271)這樣的勞動過程使人的機能只剩下動物的機能,“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1](P271),這樣的人不稱其為真正的人,是失去人身自由、失去人格尊嚴的人。這種勞動過程的異化正是勞動產品異化的能動方面,它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界對立的深層原因。

第三,人與自然界本身是統(tǒng)一的?!叭耸穷惔嬖谖?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盵1](P272)正是人的類生活比動物的類生活更具有普遍性,所以人賴以生活的自然的范圍就更廣闊?!皬睦碚擃I域來說,自然界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自然界不僅是自然科學的對象,也是藝術的對象,它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從實踐領域來說,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的普遍性使人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272)人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的。由于異化勞動使類同人相異化,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因此自然界與人的直接統(tǒng)一關系被異化、對立化,自然界也只是成為謀求個人生活的手段,失去了與人類生活的統(tǒng)一性。

(二)人化自然的概念和觀點進一步豐富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人化自然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自然和在人的視野中的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質力量、類特性、類生活的展示和實現,是對人這種類存在物之類特性的全面體現?!叭说念愄匦允亲杂傻挠幸庾R的活動”[1](P273),這種活動在現實的社會歷史活動過程中展開,它使人與自然界關系無比豐富。

第一,人的意識、理性使人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成為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使人以特有的方式把握自然界和人自身,使人化自然得以可能。“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盵1](P273)這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及人化自然得以可能的根源。

第二,人通過實踐改造和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使人化自然得以實現?!叭说挠幸庾R性使人的生產具有全面性,使人從事不受肉體需要支配的真正的生產,使人得以再生產整個自然界,使人可以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使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盵1](P273-274)正是這種生產活動使自然界打上人的實踐的烙印,使人化自然以及人的本質力量、類特性得以實現。

第三,人化自然、人的本質力量是在社會歷史活動中即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實現的,它的豐富性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人類社會是人與自然界完成了的統(tǒng)一,人與自然界統(tǒng)一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已經生成的社會,創(chuàng)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chuàng)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盵1](P306)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發(fā)展到工業(yè)時代,工業(yè)的實踐活動使人的自然本質和自然的屬人本質都得以豐富,工業(yè)是自然界與人之間的現實的、歷史的關系,“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盵1](P306)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是在這本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中以感性的方式得以呈現出來的。

(三)從關于人的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統(tǒng)一的觀點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關于人的科學與自然科學將來是一門科學的觀點,其基礎是感性、自然界,在論證科學與自然界的關系中豐富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第一,“感性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茖W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的感性出發(fā),因而,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fā),才是現實的科學?!盵1](P308)“自然科學通過工業(yè)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fā)展。工業(yè)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因此如果把工業(yè)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自然科學將失去它的抽象的物質方向或者不如說是唯心主義的方向,并且將成為人的科學的基礎,正像它現在已經——盡管以異化的形式——成了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礎一樣;說生活還有別的什么基礎,科學還有別的什么基礎——這根本就是謊言。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yè)——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盵1](P307)“全部歷史是為了使‘人’成為感性意識的對象和使‘人作為人’的需要成為需要而作準備的歷史(發(fā)展的歷史)。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1](P308)自然史先于人類史,人是自然歷史發(fā)展的產物,自然界生成了人,人才開始人類史,也開始了嶄新的自然史,自然史與人類史開始了新的統(tǒng)一過程。

第二,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的對象,自然界是關于人的科學的直接的對象?!叭耸亲匀豢茖W的直接對象;因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來說直接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個說法),直接是另一個對他來說感性地存在著的人;因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過別人,才對他本身來說是人的感性。”“自然界是關于人的科學的直接對象。人的第一個對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質力量,正如它們只有在自然對象中才能得到客觀的實現一樣,只有在關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學中才能獲得它們的自我認識。思維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即語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自然界的社會的現實和人的自然科學或關于人的自然科學,是同一個說法?!盵1](P308)因此自然科學與關于人的科學就像自然與人的關系一樣是統(tǒng)一的。

二、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論述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以資本主義社會工業(yè)文明的現實為背景的,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私有制同資本、勞動和土地三者的分離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為主要內容的。雖然批判針對的是以工業(yè)文明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但其中揭示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諸多重要思想對于我們認識、評價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建設生態(tài)文明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批判意義。

第一,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世界統(tǒng)治造成的異化勞動,尋求實現人的價值、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關系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建設生態(tài)文明。資本滲透、增殖、統(tǒng)治仍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私有制的生存發(fā)展之道,資本、勞動、土地的分離及造成的異化勞動的本質沒有改變,這是當今世界人類生存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困境產生的深層原因,在勞動產品、勞動過程、類生活的異化中人越來越失去自然界、失去自身的價值、失去與自然的統(tǒng)一。當今世界中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本輸出占用大量資源,將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yè)轉向后發(fā)展或不發(fā)達國家以謀取經濟和政治利益,卻推卸相應的責任,這不利于整個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利于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然而批判并不是純粹地否定,資本主義社會及文明的進步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歷史展現,它為人的發(fā)展和人的價值實現所積累的條件是以往任何社會所不能提供的,即使是以異化的形式完成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已有條件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那里人的價值、尊嚴得以真正恢復,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和諧,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得以促進。①可進一步參考復旦大學陳學明教授《生態(tài)文明論》(理論新視野叢書)一書,此書從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視角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理解,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戰(zhàn)略選擇是“以生態(tài)為導向的新型現代化”,分析了“以生態(tài)為導向的現代化”必須要克服四個難題:(1)如何對待資本——既要利用又應限制;(2)如何對待科技——既要發(fā)展又應駕馭;(3)如何組織生產——既要擴大又應改變;(4)如何組織消費——既要刺激又應引導;此外還進一步考察分析了“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啟示,如“透過人與自然的沖突去分析和解決人與人的沖突”、“社會主義社會具有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制度優(yōu)勢”、“建設生態(tài)文明與創(chuàng)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相結合”、“使建設生態(tài)文明成為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這些啟示對于我們認識生態(tài)文明及建設生態(tài)文明具有很好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必須在社會歷史活動中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是對當代以工業(yè)文明推動的人類現代化的發(fā)展做出合理的評價,同時明確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在于改造自然,在于人的理性、意識的自覺性,在于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使我們人類反思對待自然的方式,更好地善待自然。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性、豐富性全部在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活動中展開、實現,此過程不僅使自然得以改變而具有屬人性,也使人的本質得以體現并不斷豐富。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文明及實踐特征既充實著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容,又確證了人的本質力量實現和人的發(fā)展程度,工業(yè)的意義在這兩方面都得以展現,這是不容置疑的,否定它就是否定歷史、否定人類發(fā)展的自然過程和權利,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不在于工業(yè)本身,而是由現實的人(或共同體、國家)所選擇的發(fā)展工業(yè)的方式、理念、途徑及物質利益驅動下對經濟增長的片面追求所造成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改造自然以體現人的本質力量,“改造”絕不是簡單地“開發(fā)利用”自然,在本質上也具有“保護治理”自然、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含義和要求,保護自然、維護生態(tài)平衡對人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深層地體現出人的本質力量,這正是生態(tài)文明應有的題中之義。人作為理性存在者,其自由的有意識的類特性決定了人類能夠反思自己的類生活,具有反思批判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的能力,“應該把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平等的道德原則擴展到人與非人存在物的關系之中,我們所要建立的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只不過是人類自身通過反思而自覺提出的對自己的道德要求,這種關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類自覺構建的,這恰好體現了人類的理性、智慧和求善的本性,人類的主體性不僅表現在改造自然、創(chuàng)新新的物質世界的層面,而且還應該充分體現在對自然原始生態(tài)的的保護和維護上,充分體現在人類在追求自身利益時的合適尺度的把握上,以及培養(yǎng)人對自然的道德意識和更自覺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上”[2](P10),人類憑借自己的本質力量是可以為自身立法的,可以將“原先只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用以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用以自覺制約人的行為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德性,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從而構建起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2](P7),為自身確立善待自然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培養(yǎng)善待自然的德性能力,使生態(tài)文明建設擁有堅實的道德基礎,這是人類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內在要求和體現。

第三,基于人與自然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人作為類存在物,應從人類整體的角度營造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榮的發(fā)展關系,對自然形成正確的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在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上達成共識、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動。人是以類存在物的形式與自然界相聯(lián)系的,人的生命活動、生產活動都以類的特性進行著,因此人類整體才是與自然統(tǒng)一的主體,而不是個體人、部分人、社群或國家,人類共同體的共同命運首次在與自然的統(tǒng)一關系中呈現出來,這點在當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全球性問題上已成共識,但就其實施的難度而言也正驗證了不同利益主體沒有從類整體的角度對待自然。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發(fā)展,失去自然界也就是失去了人類自身,人類應以人類整體利益和自然對于人類的價值來理解、評價自然,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相互合作力爭采取共同的有效的行動。當然這并不是要否定各個國家或社群組織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具體措施和努力,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從自身做起尋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提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戰(zhàn)略,為改善全球生態(tài)狀況作出自己的努力,這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四,為我們正確對待各種“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如“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論”、“生態(tài)中心論”)的理論提供了幫助?!爸行恼摗钡奶岱ê退季S方式本身是應被批判的,人類、非人生命物及非生命物作為整個自然的不同組成部分,共構自然共處于自然中,以不同的形式和意義存在,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非常復雜,很難說誰就是中心,“中心論”直接以人類或非人類的存在物為中心實際上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簡單化、抽象化了,沒有真正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叭祟愔行闹髁x”在現當代表現為利用現代先進科技實現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將自然界作為實現自己利益需要可任意利用的手段、工具,從而失去了自然對于人類的豐富性及人與自然持續(xù)共存的可能性。其實,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人所研發(fā)、利用不能僅限于征服自然、破壞自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完全可以運用科技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既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利于人們的生活,這是完全可能的①如美國華盛頓市新近推出的“太陽能助力自行車分享計劃”,為減少駕汽車上下班造成的尾氣排放污染、改善交通擁擠狀況,該市推出太陽能助力自行車供市民使用,半小時內免費使用,超出半小時適當收取少量租金,該分享計劃效果明顯,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了市民生活質量。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它們共同說明了科技可以運用來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可以為人們造福。?!胺侨祟愔行摹睆娬{非人存在物的價值和權利,對人類生活、生產的部分行為作出限制,貶低了人的本質力量及其價值,但其中體現生命平等、尊重生命權利、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呼吁正是當今人類生存發(fā)展困境下所訴求的。我們應以人類為根本或以人為本,拋棄“中心論”思維方式,以人與自然的內在統(tǒng)一實現兩者和諧發(fā)展為前提,在人類實踐的具體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現實途徑。

第五,批判“理性崇拜”、“唯科學主義”,在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基礎上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條件。西方近代理性啟蒙運動將理性由神學領域拉回到人類自身,是一次理性解放運動,主張回歸自然,注重人性、人權、人的自然法權利,推動了自然科學的巨大發(fā)展,人對自然的認識、研究、探索、改造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尤其是幾次工業(yè)革命充分展現了人類理性的力量,但由此卻將理性置于頂禮膜拜之境地,確立了由自然科學發(fā)展推動的科學技術在一切領域的話語權,以自然科學的實驗、數學應用及邏輯實證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要求非自然科學及非科學的認識與研究活動,追求絕對確定性,將人文社會領域的復雜性簡單化、抽象化,缺少對非理性因素、人文精神、科學精神①科學精神不同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在科學知識、研究方法上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有明顯差別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然而在科學精神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是高度契合、一致和統(tǒng)一的。重要性的重視,這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者都無法健康發(fā)展。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關系使我們認識到一切科學的基礎在于感性、在于自然界,人類的社會歷史活動正是感性、自然界不斷豐富的過程,人的本質也在此過程中得以豐富,因此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聯(lián)系也將不斷豐富,所有這些都統(tǒng)一于同一個過程。

生態(tài)文明作為繼原始文明、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而來的一個人類文明形態(tài),必定是一個長期的文明階段和過程,需要人類整體共同的努力來營造,作為構成人類的每一個個體的人、社會群體、地區(qū)、國家、國際組織,對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責任和義務,這既是為了保障個體的人生存發(fā)展的權利,也是為了使整個人類及其生存發(fā)展于其中的地球更加美好、繁榮。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徐宗良.為何要構建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J].道德與文明,2005(6).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key issue to understand and hand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ll-around,coordin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ed in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We should attach impo rtance to the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cour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only on the basisof w hich can we p 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 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In The D raf t of Econom ics Philosophy in 1844,M arx offers us a scientific and p rofound theory to deep ly understand and 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and a rich theo retical recour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p resent.The D raft,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civilization stages,puts forward such important thoughts as alienation labor,humanized nature,the unific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st science.In The Draft,we can find many classic expositions concerning human and nature,w hich still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critic significance in the p resent tense realistic situation to imp 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 words:The D raft of Econom ics Philosophy in 1844;ecological civilization;alienation labo r;humanized nature;natural science;humanist science

[責任編輯 楊 敏]

Marx’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D raft of Econom ics Philosophy in 1844

XIE Tiao-tiao
(Huzhou M 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Huzhou 313000,China)

A 81

A

1009-1734(2010)06-0066-05

2010-11-20

謝眺眺,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自然界感性異化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自然界的一秒鐘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例說“自然界的水”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分析網絡新聞的感性面對及思考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夏津县| 民乐县| 泰和县| 广东省| 甘南县| 伊金霍洛旗| 舞钢市| 长泰县| 石河子市| 临潭县| 舞钢市| 太白县| 额尔古纳市| 大埔县| 宾阳县| 会泽县| 六枝特区| 哈巴河县| 丰县| 任丘市| 平安县| 江津市| 郴州市| 宁波市| 新民市| 深泽县| 安宁市| 巴林左旗| 韩城市| 兴山县| 霍邱县| 潞西市| 县级市| 佛学| 夏邑县| 阿克陶县| 高淳县| 长治市| 屏边| 黔西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