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清代劇作家李芳桂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和傳承

2010-08-15 00:52:09段國超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劇作皮影戲

段國超

(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 渭南 714000)

【語言·文學】

對清代劇作家李芳桂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和傳承

段國超

(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 渭南 714000)

清代劇作家李芳桂是我們陜西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他是碗碗腔皮影戲的“祖師爺”,一生共寫有碗碗腔皮影戲《春秋配》等8部,外加兩部折子戲,統(tǒng)稱“十大本”。他的劇作“十大本”有著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對于碗碗腔皮影戲來說,“救活了一個劇種”,至少是振興了一個劇種。李芳桂是清代繼洪昇、孔尚任之后的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家。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應享有重要的地位。

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人民性;藝術性;傳承李芳桂

清代劇作家李芳桂是我們陜西,特別是我們秦東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就我們渭南和陜西來說,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就全國來說,似乎還沒有被人們真正發(fā)現(xiàn)。我們應該重視并加強對他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和傳承。

(一)

李芳桂(1748-1810),名鵬,字林一,號秋巖,又號鷲峰。是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人。他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戲藝術宗匠(因皮影戲誕生于北宋,與皮影戲相伴的劇種不獨是碗碗腔,所以此處稱碗碗腔皮影戲)。他原籍華州大張(今華縣赤水大張村),后遷籍渭邑北鄉(xiāng)(今臨渭區(qū)吝店李十三村)。因他是出生在李十三村的名人,后人以地而名,直呼他為“李十三”。他19歲縣試考中秀才,后在離家不遠的胡家、吳章兩村開館訓蒙。39歲鄉(xiāng)試中舉,后除赴洋縣任儒學訓導1年外,繼在家鄉(xiāng)附近的板橋常家、屯里董家設帳授徒。至1810年秋63歲病逝,他一生共寫有碗碗腔皮影戲《春秋配》、《白玉鈿》、《香蓮配》、《紫霞宮》、《如意簪》、《玉燕釵》、《火焰駒》、《萬福蓮》等8部,外加兩部折子戲《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統(tǒng)稱“十大本”(此處以高澤等著《李十三評傳》所說為據(jù))。他的這些碗碗腔皮影戲劇作每一寫出,即被當時大荔、華縣、華陰、渭南(今臨渭區(qū))碗碗腔皮影戲班社熱演。輒由大荔、華縣、華陰、渭南傳播到臨潼、蒲城、白水、澄縣,以及陜南安康、洋縣、商洛和山西省孝義、新絳、曲沃,甚至海外?,F(xiàn)印度尼西亞有種名哇影的皮影戲,據(jù)說就是當時陜西渭南人海外經(jīng)商或僑居海外帶去的。當時的碗碗腔因演皮影需要油燈碗而得名,故它所產(chǎn)生的時代與李芳桂所處時代基本相同。當時的碗碗腔又名時腔,是種剛剛誕生,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地方小戲,是應當時同(州)、朝(邑)一帶皮影戲的演出需要而產(chǎn)生的。它雖吸取了臨近華州迷胡、郃陽線戲的一些現(xiàn)成的地方曲調(diào),但既未固型更未成套,如有好戲可唱,它可以存在并得以發(fā)展;如沒有好戲可唱,它就會很快枯萎消亡。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出現(xiàn)后,優(yōu)秀劇目較為豐富,使處于稚弱狀態(tài)的碗碗腔皮影戲如魚得水,久旱逢甘霖,得到迅猛發(fā)展。從此碗碗腔皮影戲唱腔變得行當齊全,一躍而成為在藝術上相當成熟的一個地方劇種。據(jù)傳,就因為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迅速傳播,且已流傳到北京,曾引起清宮統(tǒng)治者不安。清宮統(tǒng)治者曾對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戲創(chuàng)作情況進行調(diào)查,并在李芳桂死后,對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戲的傳播和演出進行封殺。但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戲一度出現(xiàn)燎原之勢,終未封殺得了,在渭、華、同、朝、澄、蒲一帶,還出現(xiàn)了不同的演出流派,如“渭北派”、“渭華派”等。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起源于元末昆山的昆劇盛極一時,到清代中葉以后,因好的劇目漸趨貧乏,走向衰落,到清代末葉已奄奄一息。1956年,浙江昆曲劇團黃源、陳靜等人改編的昆曲《十五貫》一出現(xiàn),使昆曲大顯生機。周恩來總理對劇團全體演職人員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①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對于碗碗腔皮影戲來說,是否也起到了這種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從這個意義來說,《十五貫》“救活了一個劇種”,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也“救活了一個劇種”,至少是振興了一個劇種。

(二)

那么,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為什么會有這種力量,而且能起到這種作用呢?這與它具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有關。

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有著豐富的人民性?!叭嗣裥浴边@個概念是誰最早提出的,我未及查證,但周恩來總理講到過。1956年4月,他就說過“《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②所謂“人民性”,系指作家、劇作家同情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其作品能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再說具體些,也即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進步性,廣大讀者對其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認同性和可接受性。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在他的“前七大本里,寫了11次盜殺和謀殺,6次內(nèi)亂戰(zhàn)禍和5次屬于俠義的懲惡除奸,作者通過這些血淋淋的事件,以及被糾葛在這些事件中不能超脫的人物命運,剝掉了人稱‘乾隆盛世’的光華外衣”。③甚至還能在晚年作品中毫不隱晦地展露作者這樣的思想:“反對清王朝利用佛教愚弄人民,反對清王朝封建貴族的反動統(tǒng)治,就像兩把犀利的匕首,投向清朝政府?!雹芾罘脊鹜胪肭黄び皯騽∽鞯娜嗣裥栽谶@里是顯而易見的,也是無須贅述的。我要特別強調(diào),李芳桂的大部分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其內(nèi)容基本上是描寫才子佳人的,也即描寫男女婚姻愛情的。前面所說的哪些內(nèi)容在李芳桂的“前七大本”里有,在李芳桂的晚年作品中也有,也都基本上融匯在這些青年男女的婚姻愛情之中。如《玉燕釵》中岳俊和鄒眉娘、李倩倩的婚姻,《春秋配》中李華與姜秋蓮、張秋鸞的婚姻,《萬福蓮》中肖慧娘與龍象乾的愛情,《如意簪》中吳絳仙和朱爾旦的愛情,等等,均是如此。因為這些青年男女的婚姻愛情,并非是單純的男女婚姻愛情,而是牽扯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乏軍事的、政治的和經(jīng)濟的原因。李芳桂所寫青年男女婚姻愛情,不僅都非單色,而且還有其另一共同特點,即這些青年男女婚姻愛情,總是那樣坎坷,那樣不平順,但縱面臨死亡也癡心不改,縱吃盡冤獄之苦,也自信有出頭之希望。這里既實在,也不乏浪漫;既浪漫,也不乏人物情感的升華。有人把“愛情”、“死亡”、“牢獄”說成是文學的“永恒主題”,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除其中“兩折”之外,其余“八本”多一一把這“永恒主題”寫到寫盡,且基本上都是“五步曲”或曰五個“核心詞”:愛情糾葛、以死抗爭、冤獄之災、終得平反,最后結尾:大團圓。總的來說,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雖然多寫有男女婚姻愛情,但大多反映了正義與邪惡之爭,而且終以正義取勝,給人信心和力量。作品思想題旨積極、深刻、健康。這樣的作品是不朽的,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令人過目不忘。

李芳桂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還有其相當高的藝術性。李芳桂雖一生從教,但有人據(jù)實考證后說:“就在他教書的這個時期,開始陶情于戲曲文苑,和鄉(xiāng)村演皮影戲的藝人交上了朋友。跟莊稼人一起挨肩擦背,躋身在皮影戲臺底下,目搖珠翠,耳盈絲竹。風清月明之夜,和藝人們聚會于學館,吹拉彈撥挑扦,在娛樂之中,掌握了皮影戲的結構特點,和舞臺上魚龍變幻莫測的表演技巧。他有生活基礎,腹內(nèi)有詩書,又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戲劇知識?!雹葸@說明李芳桂雖是教書先生,但對剛誕生的碗碗腔皮影戲的藝術要求、結構特點是了然于心的,且精諳于筆下,而且或許還有一些新的改進的想法。因而碗碗腔皮影戲唱腔之清麗典雅、委婉細膩和平仄聲律、唱詞格律頗為嚴格的本身固有特色,在李芳桂的所有碗碗腔皮影戲劇作中并未受到絲毫損害。

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情節(jié)結構神奇曲折。也即它的戲劇性或曰傳奇性,因其建立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雖離奇而不失真,雖詭譎而不怪,雅俗共賞,十分生動有趣。如《如意簪》,本取材于《聊齋志異》中的《陸判》,這情節(jié)原來就夠曲折了,但經(jīng)作者李芳桂的想象補充,讓《陸判》中吳制使變?yōu)閰呛擦?,讓《陸判》中本已掉了頭的吳絳仙借花曉云的死而還魂,使劇作產(chǎn)生一連串新的看點,一系列新的讓人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又如《紫霞宮》,雖無《如意簪》中的鬼魂助興,寫的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情世態(tài),但劇作者所寫,撲朔迷離,曲折迂回,看似隨心所欲,信手調(diào)遣,但入情入理,真實可信,同樣有著一連串新的看點,一系列讓人意想不到的喜劇色彩。應該說,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的確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性。

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其人物語言直白流暢,既個性化又富有秦東地方色彩,俗而雅,雅而俗,給人印象也非常好。即使和經(jīng)典的元明雜劇相比,也毫不遜色。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肯定:李芳桂是清代繼洪昇、孔尚任之后的一位杰出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家。他和與他基本同時的清代劇作家楊潮觀、蔣士銓,以及比他稍后的清代劇作家汪笑儂、黃吉安等人相權衡,其戲劇創(chuàng)作成就難分伯仲。面對他的藝術成就,他在我們的文學史上應享有重要的地位。

(三)

對李芳桂這樣一位杰出的清代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家及其著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其進行發(fā)掘、整理和研究。因為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工作,我們才能對他給我們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有所傳承,有所發(fā)揚。當然,李芳桂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作品并非都是精華,如他作品中所宣揚的因果報應和多所肯定的一夫多妻,我們不但不能接受,還應予大力批判,大力加以剔除。但這種批判、剔除和傳承、發(fā)揚一樣,同是我們發(fā)掘、整理和研究的結果,同樣說明對于李芳桂及其劇作需要我們?nèi)ゼ右园l(fā)掘、整理和研究!從現(xiàn)在的情況看來,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做得也不算好!正因為如此,影響了我們對李芳桂及其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這份精神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發(fā)揚,也影響了李芳桂及其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的知名度和傳播力?,F(xiàn)在李芳桂和他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越來越冷清了。我敢說,現(xiàn)在出了渭南,在陜西知道李芳桂及其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的青年人不多,出了潼關,知道李芳桂及其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的青年人更少。而這種現(xiàn)象是極不應該也極不正常,是需要我們加以補正的。這不免使我想起了我國近代評劇作家成兆才這個人來。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現(xiàn)河北省灤南縣人。1909年與月明珠、李春盛等創(chuàng)辦名慶春的戲班進入唐山,廣泛吸收河北梆子、皮影戲等藝術品種的音樂和表演藝術,對蓮花落這種藝術形式進行全面改造,進而形成了評劇這一全新的藝術品種。為給評劇提供足夠的演出腳本,他創(chuàng)作了《王少安趕船》、《杜十娘》、《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100多個劇本,擴大了慶春班的演出規(guī)模和影響,使評劇的聲韻遍及關內(nèi)外,紅遍大江南北,讓評劇這一誕生不久的劇種迅速豐滿和成熟,用群眾的話來說:“他硬是把評劇唱出個樣樣兒來了”!故而成兆才也被人尊為“評劇之父”?,F(xiàn)在成兆才這個人在河北是家喻戶曉,在全國也不生疏。至于他的戲,那是盛演不衰,有的如《花為媒》、《楊三姐告狀》、《杜士娘》、《秦雪梅吊孝》等,還被北京電影制片廠和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了舞臺記錄片或電影藝術片。歷史進入新時期以來,傳媒藝術進入家庭,戲劇這種藝術形式受到?jīng)_擊,已不像以前那樣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那么成兆才和他的評劇作品為什么就一直熱度不減呢?我想了一下,這恐怕與當?shù)赜嘘P黨政部門和文化界、學術界對其特別重視并且做了一系列具體維護工作有關。怎么個特別重視呢?他們又做了哪些具體的維護工作呢?這就是他們特別注意發(fā)掘、整理、研究和傳承等方面的工作。

成兆才一生到底寫了多少劇本?過去的老說法是94個。然唐山市和灤南縣有關黨政部門,組織專人進行聯(lián)合調(diào)查,最后得知是102個。成兆才一生活了55歲,大致的生平簡歷是清楚的,但要說得詳細具體一些就不甚了了,唐山市和灤南縣有關黨政部門又組織專人進行聯(lián)合調(diào)查,收獲特大。在調(diào)查的基礎上,他們隨之就將調(diào)查所得資料,劇本歸劇本,生平歸生平,進行認真整理,編印成書,最后交由多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成兆才著作選》、《成兆才評劇劇本選集》和多卷本《成兆才全集》。關于成兆才的生平歷史,也將調(diào)查所得經(jīng)過整理,交出版社編印出版了一本《成兆才年譜》。這些著作的公開出版,為他人特別是后人研究成兆才的生平和劇作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的文字資料。在研究上,因為有這些著作做依據(jù),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成兆才作了深入的研究,出現(xiàn)了如高占祥《中國近代戲曲史上的豐碑》、王乃和《成兆才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郭啟宏《成兆才論》、趙聯(lián)《莎士比亞與成兆才戲劇比較談》等一大批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最后由出版社公開整理出版了《成兆才研究資料》?!冻烧撞叛芯抠Y料》、《成兆才年譜》、《成兆才全集》等著作的公開出版,也為全面?zhèn)鞒谐烧撞诺木裎幕z產(chǎn)作了充分的準備。在傳承上,唐山市和灤南縣有關黨政部門作了多方面的具體工作。一是宣傳,他們印制大型畫冊《成兆才》,并籌資拍出同名大型電視專題片。2008年,唐山市評劇團還編演評劇《成兆才》,和電視專題片一樣,也演繹了成兆才為評劇事業(yè)奮斗的一生。二是搞大型紀念成兆才的活動,他們出版《成兆才先生紀念集》,并在成兆才家鄉(xiāng)倴城修建了“成兆才紀念館”和“成兆才陵園”。紀念館的匾額請著名書法家、原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寫,墓前漂亮的燙金《墓志銘》記述了成兆才光輝的一生。這里實際上是借成兆才之名把倴城建成了當?shù)氐囊粋€旅游點。梅蘭芳說得好:“我們今天看到評劇這朵花開得如此茂盛,是和成先生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像成先生這樣忠于藝術,有創(chuàng)造功績的前輩是值得尊敬和紀念的?!雹捱@種紀念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宣傳,但卻比一般宣傳的意義要持久而且深遠得多。在對成兆才的傳承上,唐山市和灤南縣黨政部門,除了宣傳和紀念外,還要求所轄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演職人員,一要像成兆才那樣敬業(yè),“忠于藝術”,終生奮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二要像成兆才那樣有創(chuàng)新精神,有“創(chuàng)造功績”,以“評古論今,警化世人”為目標,使藝術從無到有,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多少年來,唐山市和灤南縣黨政領導堅持這樣做,已取得良好效果。

我為什么在談李芳桂時想到成兆才,而說了以上這么一大段話呢?目的是想找一個參照,從中受到啟發(fā),看到我們對于李芳桂在認識和作法上的不足。成兆才是“評劇之父”,李芳桂是碗碗腔皮影戲的“祖師爺”。同樣是成就卓著的杰出的戲曲藝術家,為什么成兆才一直活躍在舞臺上,一直熱在廣大觀眾和讀者的心里,而李芳桂就不能這樣?顯然,是一個發(fā)掘、整理、研究、傳承工作做得好,而另一個則做得不怎么理想!豈止成兆才是一個參照,相同的例子還有,如吉劇創(chuàng)始人王肯(1924-?),豫劇《朝陽溝》作者楊蘭春(1920-2009),他倆聲名至今還留在舞臺上,在讀者和觀眾心目中依然熱度不減,其原因也是有關方面在發(fā)掘、整理、研究、傳承等工作上做得比較好,同樣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的。

鑒于成兆才的情況,或曰鑒于成兆才等人的情況,對于李芳桂我們就知道應該怎么做了。我們應該承認,對于李芳桂,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首先是對李芳桂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認識不夠。我們對他的認識僅停留在《渭南縣志》(1987)和《陜西省戲曲志·渭南地區(qū)卷》(1994)這兩種志書上,因為只有這兩種志書才有李芳桂小傳。再,正因為我們對李芳桂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認識不夠,我們對李芳桂應做的實際工作也少。如我們雖很早就說李芳桂的劇作有“十大本”,但這“十大本”,建國60多年了,至今也沒有見到公開整理出版。至于研究,現(xiàn)在拿得出手可以見諸世人的只有一本高澤、王禾、辛景生三位先生撰寫公開出版的《李十三評傳》(1987),也即“李芳桂評傳”。這是一本有水平的寫得比較嚴謹?shù)膶W術著作。但這是僅有的一本,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了。至于研究李芳桂的學術論文,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在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上我竟沒有見到一篇(編者按:已故雜文家渭南籍趙發(fā)元先生曾經(jīng)著文介紹過“李十三”)。在當前的學術界似乎還不太知道李芳桂這個人。倒是作家陳忠實在2007年幫了一個大忙,他的一個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三秦人物摹寫之三》⑦,把這多少年來冷卻的李芳桂推醒了,使國人又重新注意到他??傊?,由于發(fā)掘不夠,就無所謂整理;研究不夠,也就無所謂傳承。我再說一遍,關于李芳桂,我們的工作是做得不夠的,作為文化資源,我們未能很好發(fā)掘。為了發(fā)掘李芳桂,整理李芳桂,研究李芳桂,傳承李芳桂,我們是否也可以像唐山市和灤南縣有關黨政部門對待成兆才一樣,再結合我們的實際也做做下面這些工作呢?

一、我們現(xiàn)在常說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有“十大本”,這是民間的一種說法。李芳桂自己并沒有這么說,那么,是不是“十大本”?這個問題需要再作調(diào)查,再作考證,還需要繼續(xù)發(fā)掘。1987年9月出版的《李十三評傳》一書同意“十大本”的說法,而且經(jīng)過考訂,明確了所謂“十大本”是哪“十大本”(即所謂“八本二折”),認定了具體的篇目。但2000年6月渭南市臨渭區(qū)文體局內(nèi)部編印出版的《李十三十大本》(雖是內(nèi)部出版,卻是我所見到的唯一一本“李十三劇作集”),叫“十大本”,卻是“十三大本”,不是“八本二折”,而是“十本三折”,除了《李十三評傳》所認定的“十大本”外,還編進了《蝴蝶媒》、《清素庵》和《古董借妻》這兩本一折,可見編者對《李十三評傳》所認定的“十大本”和所認定的具體篇目并不完全認同。這說明,李芳桂也即李十三到底寫了多少劇本,寫了哪些劇本,還需要繼續(xù)發(fā)掘,繼續(xù)調(diào)查考訂,以待最后科學認定。一旦最后認定了,我們即可以整理編集交出版社公開出版《李芳桂劇作集》或《李芳桂劇作選集》。再,李芳桂是舉人出身,他身邊的人說他有“翰林之才”,亦善詩文,他除編寫劇本外,還寫了哪些詩文?在充分發(fā)掘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通過整理,出版一本《李芳桂詩文集》?;蛘吒纱鄬⑺膭”竞驮娢姆旁谝黄?,出版一套《李芳桂全集》。這有益當代,且惠及后人,是我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一件大好事。當然,至于怎么發(fā)掘,怎么調(diào)查研究,我們要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放開眼界,擴大范圍,認真考訂,且待以時日。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工作做細,收獲總是有的。

二、在充分發(fā)掘,細心整理的基礎上,我們要加強對李芳桂生平和劇作的研究,定期召開李芳桂學術研討會,如李芳桂的創(chuàng)作道路、文藝思想,作品的藝術成就和民族特色等,都在研究之列。市文聯(lián)、市文化局和市劇協(xié)可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如研究會、研究室等。除了定期召開李芳桂學術研討會外,還可定期開展評獎活動,設立“李芳桂劇作獎”、“李芳桂演出獎”、“李芳桂學術研究獎”等。出版《李芳桂研究論文集》、《李芳桂劇作賞析集》和《李芳桂研究資料集》?!独罘脊鹧芯空撐募房梢猿霭娑嗑肀荆灾敛粩嗟爻霭嫦氯?。

三、傳承李芳桂。所謂“傳承”,一個是“傳”,一個是“承”?!皞鳌本褪莻鲹P,“承”就是繼承。在“傳”上,我們要宣傳李芳桂。怎么宣傳?我們可以印制有關李芳桂的畫頁和畫冊,拍攝有關李芳桂的電視專題片和各種類型的文藝廣告。在“傳”上,我們還要開展紀念李芳桂的活動,出版《李芳桂紀念集》、修建“李芳桂紀念館”、“李芳桂陵園”和“芳桂公園”,甚至還可以設立“李芳桂戲劇節(jié)”。讓這些紀念活動和我們當?shù)芈糜谓ㄔO聯(lián)系起來,以擴大李芳桂的影響,促進我們當?shù)芈糜谓?jīng)濟的發(fā)展。

在“承”上,我以為這個問題更為重要?!皞鳌笔菫榱恕俺小?,“承”才是目的。如何“承”?其意主要有這樣兩點:一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特別是戲曲工作者,要學習李芳桂對藝術的敬業(yè)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李芳桂是個塾師,為了吃飯,他要開館授業(yè),設帳授徒,但他對藝術執(zhí)著熱愛,為了借戲曲說話,表明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喜怒哀樂,他在業(yè)余時間進行碗碗腔皮影戲創(chuàng)作,一寫就是“十大本”。這種熱愛藝術的敬業(yè)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前面說過,皮影戲誕生比較早,但碗碗腔皮影戲的誕生與李芳桂基本同時。剛誕生之時,生命力不會很強,影響力尚小,但經(jīng)李芳桂與眾皮影戲藝人共同努力,把碗碗腔皮影戲推出陜西,甚至海外,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讀者和觀眾是不會買賬的。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讀者和觀眾是不會歡迎的。第二點,對于李芳桂留給我們的這一筆精神文化遺產(chǎn)“十大本”,我們要“承”,怎么“承”?時代變了,我們不能將他的劇本都原模原樣地搬上舞臺,對他的多數(shù)劇本,我們要組織專人改編、移植,使碗碗腔皮影戲和其他劇種能繼續(xù)傳唱下去,而且還要最終推上屏幕,讓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十大本”成為影視作品,成為更多人的有益精神食糧。當然這種工作以前就有人開始做了,如《火焰駒》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就拍成了電影;《萬福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就被改編成秦腔《女巡案》在陜西舞臺上盛演不衰;《春秋配》在解放前就被梅蘭芳搬上京劇舞臺,至今還在京劇舞臺上傳唱,等等。但這還很不夠,我們要進一步將李芳桂的碗碗腔皮影戲劇作“十大本”搬上舞臺,搬上屏幕,使之流傳在更為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成為我們當今時代更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先進文化和精神食糧。

[1][2]王世德.《十五貫》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2.

[3][4][5]高澤,王禾,辛景生.李十三評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108,119,11.

[6]王乃和.成兆才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M].//成兆才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9.

[7]小說月報,2007,(9).

[責任編輯 張君寬]

I207.38

A

1008-4649(2010)04-0056-05

2010-08-20

段國超(1940—),湖北省羅田縣人。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歡
劇作皮影戲
我們來演皮影戲
大灰狼畫報(2022年6期)2022-08-06 07:39:30
難忘的皮影戲
小主人報(2022年6期)2022-04-01 00:49:28
皮影戲
羅周所撰孔子題材劇作研究
戲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6:54
論羅周劇作的情感與形式
戲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6:50
詩性的叩響——羅周劇作中“詩”的重塑與探尋
戲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6:40
劇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樣東西學不來!
電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20
我發(fā)現(xiàn)了皮影戲的秘密
皮影戲的秘密
皮影戲
彭州市| 卢龙县| 巴楚县| 山阴县| 柞水县| 沙洋县| 通道| 铜鼓县| 礼泉县| 尉犁县| 肃宁县| 永春县| 榆林市| 台中市| 孟津县| 弥勒县| 开平市| 宁南县| 华坪县| 广南县| 威信县| 电白县| 漯河市| 大田县| 巴彦县| 武威市| 金阳县| 怀宁县| 张家川| 周口市| 新疆| 靖安县| 乐亭县| 莱阳市| 普兰县| 迁安市| 兖州市| 碌曲县| 甘泉县| 灵台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