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春
(陜西工商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工部,陜西 西安 710119)
【語言·文學(xué)】
《孟子》論辯藝術(shù)芻議
劉廣春
(陜西工商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工部,陜西 西安 710119)
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技壓群雄的論辯大師,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辯家。長于論辯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論辯技巧主要有避其鋒芒術(shù)、欲擒故縱術(shù)、引君入縠術(shù)、比附說理術(shù)、層層追問術(shù)、鋪陳排比術(shù)等,可謂集先秦論辯藝術(shù)之大成。
孟子;散文;論辯藝術(shù)
戰(zhàn)國時代的儒學(xué)宗師孟子以“好辯”、“善辯”的鮮明特色和卓越辯才稱雄一世,享譽千古。孟子曾云:“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梢?,孟子工于在論辯中闡明自己的觀點,展示個人的才華。流傳后世的《孟子》一書,主要是對其論辯之辭的記錄,它以鋒芒畢露、情辭激越的論戰(zhàn)辯駁為顯著特點。本文擬對《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做幾點探索。
孟子在游說國君和與人論辯時,難免遇到對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難以回答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孟子便采用避其鋒芒術(shù)。
如著名的《齊桓晉文之事章》(《梁惠王上》),記錄的是孟子和齊宣王的一場談話和論辯。齊宣王首先發(fā)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是要孟子談?wù)匌R桓公、晉文公這兩大春秋霸主稱霸的事情。而孟子是主張“王道”、反對“霸道”的,并且認(rèn)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告子下》),對齊宣王的這一問題,孟子顯然是不愿談的,更不能將“罪人”的行為宣揚并讓齊宣王效尤。于是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他很干脆地避其鋒芒,迅速轉(zhuǎn)換到“王道”的話題。
又如《梁惠王下》中這樣一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p>
滕文公“事齊”、“事楚”之問,不好回答,故孟子以“是謀非吾所能及也”予以回避,又轉(zhuǎn)而談了自己的一項建議,即鑿池筑城,與民共守云云,很快就將話題轉(zhuǎn)入其政治主張的軌道。
孟子不只在論辯的開端運用避其鋒芒術(shù),在論辯過程中也常常用到。如《齊桓晉文之事章》中王問“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后必有災(zāi))可得聞與?”孟子都未直接回答,而是避開話頭,另起話題,反問對方。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善于運用回避法是孟子在論辯中慣用的戰(zhàn)術(shù),也是為控制局面、駕馭對方、出其不意、反客為主、轉(zhuǎn)守為攻而運用的一個論辯藝術(shù)。
有擒有縱、先縱后擒、欲擒故縱,是孟子在論辯中很善于運用方法,即所謂“欲擒故縱術(shù)”。在《齊桓晉文之事章》中,孟子將話題引入“王道”后,隨之向齊宣王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接著孟子便就“牛羊”之事進(jìn)行辨析,施展其擒縱之術(shù):“是心足以王也”——一縱;“百姓皆以王為愛(吝惜、小氣)也”——一擒;“臣故知王之不忍也”——再縱;在齊宣王作了“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的認(rèn)同和辯解后,孟子再擒——“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這下齊宣王暈頭轉(zhuǎn)向,無法回答,不無尷尬地笑曰:“是誠何心哉?”并無可奈何地承認(rèn)“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在此情況下,孟子又一縱——主動解圍,替其辯解說:“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這一精彩辯說,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顯示了孟子的聰明,更說到了齊宣王的心上,難怪宣王非常高興和激動地說:“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以上論辯,孟子有縱有擒,以縱為主。經(jīng)過一番談辯,孟子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贏得了齊宣王的信任,使之心悅誠服、感激含戚,從而達(dá)到了預(yù)期目的。
這樣的戰(zhàn)術(shù)的在《孟子》其他篇章中也多有運用。如《滕文公下》的《陳仲子章》,針對匡章所謂“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之說,孟子先退后進(jìn),對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后可也。……”這也是采用了欲擒故縱術(shù)。
這里所說的“引君入縠術(shù)”,是指在談話中暗布陷井、步步誘逼之術(shù)。如《孟子謂齊宣王》一章: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讬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浚瑒t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這是一段簡短而精彩的論辯文字。孟子為了啟發(fā)齊宣王反省圖治,巧妙引誘,從小事、閑事問起,先問朋友不盡其責(zé)當(dāng)如何對待,繼問官吏不稱其職該怎樣處理,對方不明其意圖,不知是計策,順話答話,自然以棄絕、罷免作答,這便于不知不覺中鉆入孟子的邏輯圈套,且被無形的繩索勒緊鎖定。然后孟子就勢一推,直奔主題,詰問國家沒治理好,意即人君不稱其位該怎么辦,齊宣王根本無法回答,現(xiàn)出“顧左右而言他”的尷尬狼狽相。在這里,孟子略施引君入縠術(shù),就使對方落入網(wǎng)中,一敗涂地。
《孟子》中這類例子還有許多。在《齊桓晉文之事章》中,孟子就沒有少用引君入縠術(shù)。其“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以及上文談到的以“牛羊”擒縱,又何嘗不是引君入縠術(shù)的巧妙運用?由此可見,孟子在論辯中善設(shè)機(jī)巧,常以很簡單的問話誘敵深入,由小到大,由遠(yuǎn)到近,層層收緊,步步進(jìn)逼,依靠雄辯的邏輯力量,使對方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推論中,無力還擊,束手就擒,從而達(dá)到擊敗對方、穩(wěn)操勝券之目的。
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鄙朴帽扔魇敲献诱f理和論辯的一大特色。據(jù)統(tǒng)計,《孟子》中的取譬設(shè)喻達(dá)159處,古人總結(jié)的10種比喻方法即直喻、隱喻、類喻、詰喻、對喻、博喻、詳喻、簡喻、引喻、虛喻,在《孟子》中都可以找到例證。其膾炙人口者,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揠苗助長”(《公孫丑上》)、“惡醉而強酒”(《離婁上》)、“弈秋誨弈”(《告子上》)、“杯水車薪”(同上)等等。就論辯藝術(shù)而言,比附說理術(shù)能使抽象事理形象化,使論辯富有機(jī)趣,且以修辭與邏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jié)合的力量,將論辯引向深入,因而兼有明理與引導(dǎo)的雙重功能。
在《任人有問屋廬子》一章,任地有人問屋廬子:“禮與食孰重?”答曰:“禮重。”又問:“色與禮孰重?”答曰:“禮重”。進(jìn)而又問:“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去請教他的老師孟子,孟子說:這有什么難回答的,“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何啻)食重?取色這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屋廬子受此啟發(fā),茅塞頓開,前往應(yīng)之曰:“珍(扭)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珍則不得食,則將珍之乎?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譬喻精妙,真是名師出高徒,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孟子師徒善用比附說理術(shù),令人嘆為觀止。
善問也是孟子的一大特點。當(dāng)今已有學(xué)者指出:“孟子辯論的‘巧’字,最重要體現(xiàn)在一個‘問’字上?!睆纳衔牡恼撌霾浑y看出:其轉(zhuǎn)換話題,善問;其啟發(fā)引導(dǎo),善問;其先縱后擒,善問;其巧設(shè)圈套,善問;其比附說理,善問。綜觀《孟子》一書,有設(shè)問、責(zé)問、誘問、追問、詰問,有正面問、側(cè)面問、反面問、回頭問、重復(fù)問、連續(xù)問,有藏答于問、明知故問、打比方問、換概念問,假設(shè)著問、對比著問,變換各種方式問……一部《孟子》,真可謂集問話藝術(shù)之大全。
談話、論辯中運用追問,一問接著一問,能夠一氣直下,層層推進(jìn),尋根問底,窮追猛打,致對方以被動挨打的窘地,無法招架,從而很快將其擊敗。
請看《許行章》孟子與農(nóng)家許行弟子陳相的論辯: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泵献釉唬涸S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治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曰:“自織之與?”……”
對農(nóng)家的觀點,孟子堅決反對,但并未直接批駁。而是順其話題,從許子吃的、穿的、戴的、用的問起,步步為營,直逼主題,然后反手將其駁倒。和前引許多引人入彀的妙問一樣,孟子開始的問話看似閑冷,但全在閑冷處體現(xiàn)精神。尤其重要的是,孟子在此一連12問,窮追不舍,語氣由緩趨急,內(nèi)容由淺入深,咄咄逼人,不給對方以喘息之機(jī),直問得陳相理屈詞窮,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境地。
談辯中的鋪陳排比術(shù),能增強說話的氣勢,強化內(nèi)容的表達(dá),增強鼓動性、說服力和感染力,且有增強語言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之作用。《孟子》261章,除個別短章外,多有語言排偶、氣勢暢達(dá)的特點。尤其在論辯中,孟子為正面闡述和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常用鋪陳排比術(shù)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
孟子在《齊桓晉文章》說服齊宣王之際,暢言其仁政主張和“王道”理想:
“五畝之宅,樹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這些鋪陳排比的話語,挾帶著強烈充沛的激情、排山倒海的氣勢壓向?qū)Ψ?,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從而圓滿地結(jié)束了這次辯論,取得了徹底勝利。又如《滕文公下》有一章在批駁了景春以公孫衍、張儀為大丈夫的言論后,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酥^大丈夫!”這氣勢強盛、噴薄有力、高亢激越、酣暢淋漓的正面闡述,顯然得力于其鋪陳、排比之術(shù)。還有“莊暴見孟子章”(《梁惠王下》)為闡明其“與民同樂”的觀點,“許行章”(《滕文公上》)為論證其“勞心治人”之學(xué)說等等,都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氣盛辭壯,造成勢如長江大河洶涌澎湃、滔滔不絕的雄偉壯觀。
綜觀可知,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縱橫辯壇、所向無敵的常勝將軍,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辯家,他留下的論辯藝術(shù)遺產(chǎn),值得我們發(fā)掘、學(xué)習(xí)、借鑒。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技巧,對于我們今天堅持科學(xué)真理、批判歪理邪說,宣傳政策法規(guī)、建設(shè)法治社會,掌握論辯技巧、指導(dǎo)學(xué)生論辯等,也不無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宋)陳骙.文則[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
[2]傅道彬.中國文學(xué)的文化批評[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3](宋)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7.
[4]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
[責(zé)任編輯 王愛萍]
I207.62
A
1008-4649(2010)04-0063-03
2010-07-21
劉廣春(1976— ),陜西省旬陽縣人,陜西工商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工部辦公室主任,講師,文學(xué)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