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艷
山東體育學院體育社會科學系 山東 濟南 250061
狹義的齊魯文化是指先秦時期齊、魯兩國的文化,是各自獨立又互相滲透融匯、各有特點的兩種文化。廣義的齊魯文化則是以古齊、魯領地,今山東地區(qū)為主,貫通古今的一種文化。先秦齊魯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形成一體,同時也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將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相連接。齊魯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表現(xiàn)出了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具體可以概括為:“崇尚剛健的自強不息精神、崇尚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崇尚有為的能動創(chuàng)造精神、崇尚民本的厚德仁民精神、崇尚群體的大公無私精神?!盵1]齊魯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齊魯文化兼容并蓄,他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對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各家學說都有所批判,有所吸收,使其成為先秦思想學術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影響中國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采取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推崇“學而優(yōu)則仕”,主張以禮制來維系社會,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道家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道家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最高追求,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齊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精神的核心層面,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理論基石。
中國傳統(tǒng)體育將儒家、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統(tǒng)一體。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體精神內(nèi)涵的文化形態(tài),它強調(diào)集體、注重和諧和倫理、講究禮與和。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以儒家“仁、禮”為哲學基礎,以道家的哲學思想為理論指導,以順應自然、動靜結(jié)合、形神兼養(yǎng)的養(yǎng)生原則為基礎,推崇性命雙修、天人合一、追求和諧的價值觀。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認為天道和人道是一道,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觀念。這種觀念始于道家,卻很快被儒家所接受。天是指人所處的宇宙和自然,在道家看來,人和自然天地息息相通,竅目相應,人的精神受之于天,人的形骨受之于大地,在天地之間,人是溝通天地的至靈至寶。“和合觀”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和中華武術中,都把“天人合一”的觀念引進自己的功理功法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哲學基礎。中國武術中非常講究“和”的思想。在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背f王認為,戰(zhàn)爭不是為了宣揚武功,而是為了禁止強暴,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所以“止戈為武”意味著制止動用兵器,制止發(fā)動戰(zhàn)爭,“武”字和“和平”是相通的。在武術的技擊交手之前,各個門派都普遍的有抱拳揖禮和跪拜鞠躬禮,雖然對方是對手,也都要遵守這樣的禮節(jié)。起源于齊國臨淄的蹴鞠也貫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如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在講述蹴鞠競賽規(guī)則的時候提到“圓鞠方墻,仿象陰陽……不以親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惫湃苏J為天圓地方,球是圓的,仿天,天屬陽。場地是方的,仿地,地屬陰。另外,裁判員不能因為自己關系的親疏而存在私心,而應該端正心態(tài),平和心意,隊員之間也不能相互埋怨隊友的失誤。這里也講到了和合。
人道主義精神是齊魯文化的靈魂和核心。齊魯文化是圍繞“人”這個核心展開的,因此,我們把齊魯之學概括為“人學”或“仁學”。也就是說,齊魯諸子百家,無不高舉人道主義旗幟,把人作為治國的根本??鬃诱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奔醋鋈说牡览恚憩F(xiàn)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德”,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孟所提倡的“德”首先要從個體的人做起,為人謀利益,為勞動人民謀利益。因此,無不放射著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鬃铀鶆?chuàng)立的儒家文化體系稱為仁學體系,也就是人學體系。他的“仁者愛人”的命題,是人道精神的最高體現(xiàn)。重視倫理規(guī)范的儒家強調(diào)“仁、禮”,提倡“知、仁、勇”三者統(tǒng)一的君子人格;崇尚“恬淡無為”的道家,提倡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由人格;佛家則提倡心空萬物的超然人格。由此可見,深受儒、道、佛思想影響的傳統(tǒng)體育,特別重視對人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修養(yǎng)的價值。
規(guī)范武術行為的武德是“儒、道、佛”道德準則的具體體現(xiàn)。武林的眾多流派無不以武德為其宗旨。《少林戒約》中提到“對待儕輩,須和溫順,誠信勿欺?!薄抖朊紭尫ā分杏小安恢钦卟慌c言,不仁者不與傳?!薄拔磸膶W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边@是歷代拳師傳徒授藝的規(guī)矩。師父首先看重的是弟子的道德品質(zhì)?!拔涞卤壬街?,名利草芥輕”“欲修其身,先正其身?!薄叭缘铝?,無德無拳?!彼自捳f“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蹦敲次湫g也是如此。“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武術的風格既然是人的風格的體現(xiàn),那么由于人的思想修養(yǎng)、道德情操、性格氣質(zhì)的不同,打出來的拳也會顯示出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習武者的品德好壞關系到拳種名聲的好壞,武術向來就是以武德來評價人。
齊魯文化有一個共同特征,即以民本思想作為治國之道。齊魯思想家確立人在世界的主體地位,珍視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活,同情人的命運,注重人的價值,培養(yǎng)健康人格,建立以人為本的理論。這種理論反映在政治領域,就形成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边@是民本主義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代極激進的口號。最早提出“以人為本”的是管仲,齊國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義者。然而魯國的儒、墨在“重民”、“愛人”方面更加激進,理論也更系統(tǒng)。孔子的仁學思想體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仁者愛人”是對人本主義的最高概括。
在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非常注重以人為本的倫理性。譬如在《論語》中記載:“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闭f明了孔子對競爭的倫理道德性,即使在競爭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人自身的禮。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方法非常注重各種健康因素及運動的和諧與適度,各種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養(yǎng)調(diào)節(jié)補充人在出生時已獲得的元氣。在養(yǎng)生保健方法上注重形神兼養(yǎng),注重個人的修養(yǎng),追求人的久壽和健康為主要目的。無處不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珍視人的生命的理論。
中華民族崇尚集體主義,講合群,講和諧,講統(tǒng)一,強調(diào)大公無私。群體主義精神,是齊魯諸子、各家學派的又一共同主導精神。管仲及管仲學派對合群、團結(jié)、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視的。他們認為合群、團結(jié)、萬眾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敵制勝的根本。墨家以天下為己任,強調(diào):“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無我”為極限,可說是大公無私的典型??鬃犹岢隽耍骸熬雍投煌薄ⅰ疤煜聻楣钡摹按笸崩硐??!按蟮乐幸?,天下為公……”孔子把“大公無私”的群體主義精神發(fā)揮到了一個高度,使人們向往,并把它作為一種高尚的追求,為之奮斗不已。儒家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倡莊重自制和重視教育感化,提倡社會責任感和勤奮工作,很少強調(diào)私利,這就形成了追求群體的和諧發(fā)展,表現(xiàn)出比個人主義文化更大的優(yōu)勢。
開啟我國古代武俠之風的墨家,是一個有嚴格紀律的政治團體和學派,在軍事體育方面要求學生具有刻苦耐勞、服從和舍己為人的精神。墨家弟子恪守“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宗規(guī)。墨子認為“萬事莫貴于義”,這個“義”就是“興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以自身吃大苦、耐大勞去做利國利民的事。他所倡導的“義”,是以客觀的天下大利為根本。墨子以身作則,要求弟子克己奉公,大公無私,團結(jié)友愛,并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和為正義事業(yè)勇于獻身的精神。中國武術中也講到要“重義輕利,舍己為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中國的武俠文化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重義守諾、除暴安良,見義勇為、仗義行俠、濟世救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大公無私的精神品質(zhì)。
齊魯文化主張奮發(fā)有為、自強不息,經(jīng)孔子修訂過的《易經(jīng)》有此陳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是因為在不停的運動而健在的,人也應該按照天行健的法則不斷的運動,才能不斷的強健,永不停息。在這里就肯定了人的內(nèi)在潛能,天與人相聯(lián)系。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行特點比喻人世間,已成為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形象寫照。 孫子兵家,為安定天下,統(tǒng)一天下,主張用正義的戰(zhàn)爭制止不義之戰(zhàn)。墨家為了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牽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他齊魯諸子,雖觀點不同,但在剛健進取方面,則是一致的,齊魯文化這一基本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充分發(fā)揚,成為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對我們民族的自強、自立、發(fā)展、壯大,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tǒng)體育繼承了齊魯文化中的崇尚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講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一種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刻苦鍛煉精神。又是一種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它能夠最充分地挖掘和發(fā)揮人的潛能。我國古代的球類、武術、保健養(yǎng)生、角力等,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勇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英武與蠻健,更寄托了對民族精神動力的完美追求。在武術的諺語中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藝成才,苦練成功”。這條諺語指出一條學習的原則:只要有步驟地不間斷地堅持學習,一定能取得成果。“人貴有志,學貴有恒。”指出學武既要有志氣又要有恒心,缺一不可。這些強調(diào)的都是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勇于超越的優(yōu)良品質(zhì)。
綜上所述,齊魯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和合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厚德仁民精神、大公無私精神、自強不息等精神在不同層面都深深的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所以不斷的發(fā)揚光大,是與其有著深厚的齊魯文化思想內(nèi)涵和底蘊密不可分的。
[1]顏譜.齊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J].東岳論叢,2002,(06).
[2]李伯齊.也談齊魯文化與齊魯文化精神[J].管子學刊,1999,(04).
[3]張達.論齊魯文化的形成及其根本特征[J].理論學刊,2003,(06).
[4]崔江.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5,(11).
[5]廖麗琴.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性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