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美兩個遙遠國度卻同時有兩部偉大的劇作問世。戲劇性的是,在人物個性方面,這兩部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這與兩位作者的相互交流與促進密不可分,奧尼爾戲劇對中國文學產生過一定影響,對此時的曹禺也有過啟發(fā),而中國文化也或多或少在奧尼爾劇作中有所體現(xiàn)。這兩部作品是時代的真實寫照,更是人類對社會現(xiàn)實發(fā)自內心的扣問!
【關鍵詞】曹禺;奧尼爾;戲劇
讀者會發(fā)覺《雷雨》和《榆樹下的欲望》(下文簡稱《榆》)兩部作品在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主題方面有驚人的相似性。20世紀20年代起,奧尼爾在美國戲劇界嶄露頭角,他的多部作品在美國甚至世界都有很高知名度,他對中國道家文化的崇尚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均有所體現(xiàn)。他的戲劇對此時中國知識界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奧尼爾戲劇與中國文化構成了一種互動互惠對話關系。奧尼爾無形中成了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在戲劇藝術上, 曹禺坦誠《雷雨》在情節(jié)以及格調上深受戲劇大師奧尼爾影響,可貴的是曹禺將西方藝術手法與中國人思想情感巧妙結合起來, 使《雷雨》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 具有了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下文將從人物方面淺析這兩部作品的相似性。
一、孤獨而倔強的靈魂
大多數(shù)讀者而認為,兩劇中的男主人公周樸園和凱勃特是典型封建家長制代表,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使得家庭關系很不正常,他們的專制與獨裁直接導致了悲劇發(fā)生。兩人都將自身情感寄托在宗教或其他虛幻事物上,對于現(xiàn)實中的家人卻很少平靜溝通。然而我認為他們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們的“善”并未泯滅,只是他們倔強靈魂下也掩藏著一顆孤獨的心。
對于《雷雨》中周樸園與侍萍愛情悲劇,我認為這不能全怪周樸園,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他或多或少受著新思想的影響,他不顧封建禮教束縛而愛上比他卑微的侍萍。人們說周樸園始亂終棄,他拋棄了為他育有兩兒的侍萍。但其實他對侍萍的愛并未減退。第一章寫到“最明顯是一張舊相片,很不調和地和這些精致東西放在一起”,這里“舊相片”即是年輕侍萍的照片?!翱蛷d里那扇窗戶幾十年來一直因侍萍的習慣而緊閉著”他心里對侍萍還是有歉意的,只是在當時社會中,他僅有的新思想無力抗衡強大的舊觀念,迫于家族壓力和自身掩藏的缺陷而釀造了一出家庭悲劇。正是內心無力反抗現(xiàn)實的倔強讓他越來越孤獨。對于他不是可恨,更多的是時代造就的可憐!
《榆》中凱勃特覺得身邊人都不能理解他,以至于他寧愿深夜呆在牲畜圈里,他感覺只有“它們”才能理解他。他的三任妻子都無法與他正常溝通,尤其被他當做“玫瑰花”看待的第三位妻子仍欺騙他,她竟與自己的兒子“亂倫”,絕望的他寧愿親手毀掉自己的農莊,將它還給上帝。他從不向命運低頭,他堅信上帝賜予他的力量。當時正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fā)展時期,同時也是一戰(zhàn)后慌亂和斗爭的年代,戰(zhàn)爭讓人們的信仰產生了重大改變。這樣一個物質社會中的打擊已讓老農場主精神上再度崩潰,他只能將上帝作為他唯一的信仰和依靠,他孤獨但倔強地活著。
二,盛開在荊棘里的花
《雷雨》中蘩漪,是曹禺筆下最動人最復雜的女性形象。她是矛盾和對立的化身,她猶如夏日里雷雨一樣,來臨前壓抑得人悶不過氣來,而一旦爆發(fā)卻勢不可擋。她身上突出地呈現(xiàn)著反理性的色彩。她憎惡空虛、鄙陋的生活環(huán)境,卻被囚禁在荊棘似的鐵屋—周公館中長達十幾年,失去了心靈自由。在希望與絕望的煎熬中,她向命運作出了倔強的挑戰(zhàn)。她自始至終沒有停止過反抗,她反抗著周樸園的專斷,她反抗著昔日情人的背叛,而她在極度嫉恨和惱怒中的這次反抗卻直接將劇中人物推向了死亡和瘋癲的深淵,而她自己也在無盡自責后成為一個瘋婆子。她反抗著自己無愛的生存、悲慘的命運、不幸的人生,如籠中困獸般作出了悲劇性的最后拼搏。
《榆》中愛碧也是位敢愛敢恨的奇女子,她的精神讓人震撼!在充滿荊棘的世界里,一路坎坷的她要頑強地活著,她要像世人證明她活的很好。她嫁給了凱勃特的“財產”。但當她遇到伊本后她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溫暖,她對伊本的愛是忠貞不渝的,她竟不惜以殺死親生骨肉為代價證明自己的愛。最后,她寧愿自己坐牢也不愿將伊本牽扯進來,然而伊本又怎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獨自承受,他選擇與她一同面對。當他們彼此相擁走出去時,也驚異于落日余暉的壯美, 而這輪落日恰恰是他們摯誠卻行將消逝的愛情的最佳象征,這一刻我們終能感到些欣慰,愛碧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港灣。
蘩漪和愛碧都是當時社會中敢于向“男權”挑戰(zhàn)的勇士,她們雖出身不同,但同樣擁有敢愛敢恨的勇氣。盡管她們的愛沒有得到最美好的結局,但她們無怨無悔,其頑強精神讓人欽佩!
《榆》和《雷雨》中不可否認存在著太多的相似性。當然造成這些相似的既有作者本身因素還有兩劇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似點,在當時的社會中,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處于一個“坎坷年代”,人性迷失和價值偏離更成為釀造這兩起悲劇的必不可少因素。兩劇中顯而易見地展現(xiàn)出兩位作者思想的交融與滲透,不僅是文化,更是精神層面再度融合!
參考文獻
[1]劉海平.中美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紀念尤金·奧尼爾逝世50周年[J].外國文學研究,2003,(04)
[2]劉海平,朱棟霖.《中美文化在戲劇中交流:奧尼爾與中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
[3]張軍.曹禺與奧尼爾悲劇觀念之比較 [J]. 《戲劇》雜志, 1999(04)
作者簡介:
湯穎照(1988-),女,江蘇南通,本科,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