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山: 新中國廉政監(jiān)察第一人
譚平山是廣東高鶴縣人,1886年9月出生于一個貧寒的縫紉匠家中。
譚平山是中共廣東黨組織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之后出任全國工人運動“勞動組合書記部”南方分部主任,主持制定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的“罷工援助”、“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等十大決議案。國共合作后,作為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政治局委員,譚平山參加了國民黨改組的籌備工作,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和器重。1927年7月,隨著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叛變革命,譚平山公開發(fā)表辭職書,正式宣布退出政府。很快,“八一”南昌起義發(fā)動,譚平山是這次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之后,受黨內“左”傾機會主義的影響,譚平山竟被開除黨籍。周恩來曾說過:“他被開除黨籍的原因,是因為張國燾反對南昌起義,譚平山對一位師長說,張國燾若反對起義就把他殺掉。后來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共產(chǎn)國際代表,共產(chǎn)國際代表就決定把譚平山開除了。今天看來,這個處分是不完全妥當?shù)?。”譚平山從香港回到上海后才知道自己被開除了黨籍,他到處尋找黨的組織,希望繼續(xù)留在黨內,然而始終得不到諒解和同情。
此后,譚平山等人決心以孫中山先生曾用過的“中華革命黨”的旗幟,號召全國革命群眾起來反對蔣介石。1930年春,譚平山和鄧演達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三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表抗日宣言,號召各黨派共同抗日。在武漢,蔣介石特別召見了譚平山,并借機示好。譚平山以為蔣介石已有所轉變,終于上當了。1938年10月,蔣介石政府遷都重慶,這時,譚平山察覺到蔣介石正在將其重點由抗日轉移到反共反人民。1941年初,因皖南事變,中國共產(chǎn)黨拒絕出席第三屆國民參政會。譚平山也拒絕與會,并公開攻擊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計劃干掉譚平山,身處危險之地的譚平山只好再一次過他的流亡生活。
1948年9月15日,譚平山與沈鈞儒、郭沫若等民主人士進入東北解放區(qū)。1949年2月15日,譚平山等人到達剛解放不久的北平積極投入建設新中國的工作。這時譚平山盡管已63歲,但他精神振奮,干勁倍增。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譚平山被推選為政務院政務委員,擔任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1956年4月2日0時20分,譚平山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
(文/葉健君據(jù)《新民晚報》)
book=395,ebook=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