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物候學研究進展及中國現(xiàn)代物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2010-09-12 12:08:14葛全勝戴君虎鄭景云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0年3期
關鍵詞:物候觀測變化

葛全勝 戴君虎 鄭景云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物候學研究進展及中國現(xiàn)代物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葛全勝 戴君虎 鄭景云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文章回顧了中國現(xiàn)代物候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歷程,綜述了現(xiàn)代物候學的最新研究進展?,F(xiàn)代物候學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物候學是全球生態(tài)學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研究的新線索;現(xiàn)代物候研究中,新技術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自動監(jiān)測技術的引入使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的獲取方式取得較大進展;此外,傳統(tǒng)物候觀測繼續(xù)受到重視,但研究對象更精致、細微,逐漸向微觀方向發(fā)展。與國際物候學的迅猛發(fā)展相比,我國的物候研究遇到空前挑戰(zhàn)。因此,中國的物候學研究者任重道遠,許多基礎性工作有待于深入開展。

全球變化,物候學,中國物候觀測網

葛全勝研究員

作為中國一門傳統(tǒng)學科[1],物候學一直關注自然界,特別是生物界季節(jié)性變化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在全球變化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物候學則更加注重氣候變化對這些季節(jié)性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影響的研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茖W網(web of science)的文獻檢索結果表明,有8 000余篇科學研究文獻以“物候學”為關鍵詞,其中5 000余篇出版于最近10年[2]。自然物候記錄是全球環(huán)境變化的最直接和最有效證據(jù),可以用來分析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機理,是對儀器記錄的重要補充;現(xiàn)代物候規(guī)律與歷史物候記錄相結合可用于深入分析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和生物對環(huán)境要素變化的響應;物候變化直接影響生物生產,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力和碳循環(huán)研究具有關鍵性作用[3]。此外,物候學在農業(yè)生產、人類健康、園藝與旅游景觀設計等傳統(tǒng)應用領域仍存在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研究物候學也有助于氣候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tài)學及相關資源和環(huán)境科學的交叉和融合,從而推動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深入開展。但是,與國外物候學受重視程度和迅猛發(fā)展相比,近年來我國的物候學研究遇到空前挑戰(zhàn),需要開展的基礎性工作還有很多。

1 物候學概念及中國物候學的創(chuàng)立

1.1 物候學概念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huán)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jié)現(xiàn)象變化的規(guī)律,以服務于農業(yè)生產和科學研究[1]。竺可楨和宛敏渭[1]認為,“物候知識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國為最早”,物候學可以稱為“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學科”[1]。物候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植物的發(fā)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候鳥、昆蟲及其它動物的遷移、始鳴、終鳴、始見、絕見等;也包括一些周期性發(fā)生的自然現(xiàn)象,如初雪、終雪、初霜、終霜、融冰及河湖的封凍、融化、流凌等。物候現(xiàn)象不僅反映自然季節(jié)的變化,而且能表現(xiàn)出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因而也被視為是“大自然的語言”[1]和全球變化的“診斷指紋”(Fingerprints)[4]。

1.2 中國現(xiàn)代物候學的創(chuàng)立

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現(xiàn)象,中、外物候觀測和記錄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西方,2 0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雅典人就試制了包含物候內容的農歷。在羅馬凱撒時代(公元前102年—公元前44年),就頒布了簡單的物候歷以服務于農業(yè)生產。物候記錄在我國出現(xiàn)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詩經》和《呂氏春秋》等篇章對此都有記載。“《禮記·月令》是周、秦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物候歷”[1]。據(jù)《淮南子·天文篇》記載,西漢時期24節(jié)氣的全部名稱已經出現(xiàn),說明當時的物候記錄已經相當完備和系統(tǒng)。

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 (Carl von Linné)是西方物候學的奠基人。1751年,他在《植物學哲學》一書中第一次明確闡述了物候觀測的目的和方法,描述了植物的發(fā)育期,該論述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后,瑞典、英國、德國等國科學家分別在18世紀中后期和19世紀前期開始進行物候觀察和記錄。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物候服務機構是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開始工作的。而西方現(xiàn)代意義上的物候學概念出自Lieth。Schwartz[5]認為,Lieth的定義實際確立了物候學多學科交叉的特征[6],而且顯示了物候學在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一些管理課題上的潛在應用價值。

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物候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撰寫的“論新月令”一文是中國現(xiàn)代物候研究的開山之作,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他系統(tǒng)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學思想,提出了現(xiàn)代物候學的定義;借鑒國外有關物候觀測和研究的經驗,他親自設計了中國現(xiàn)代物候觀測規(guī)范和標準,建立了“中國物候觀測網”;除此之外,他深入挖掘了我國史料中的物候信息,在耄耋之年獨自重建了中國過去5 000年溫度變化規(guī)律,開中國歷史氣候學研究之先河;竺先生特別注意物候學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國內外物候學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導意義的真知灼見。他還負責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物候學》著作,指出了物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為物候學在中國普及教育做出了杰出貢獻。

竺先生一生熱心于物候觀測與研究,為在中國宣傳和普及物候學知識起到關鍵作用。在他所留下800余萬字日記中,幾乎每天都在醒目位置記述當日物候。這些資料本身就是極為珍貴的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他與宛敏渭先生合著的《物候學》,是新中國發(fā)行量最大的科技書籍之一。該書首版于1963年,之后數(shù)次再版,對傳播和普及物候學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雖然我國科學的物候觀測較歐洲晚近200年,但由于竺先生高瞻遠矚,他于20世紀20—30年代在物候領域的科學實踐使我國現(xiàn)代物候研究及應用上基本與歐洲和北美同步。由于數(shù)據(jù)優(yōu)勢,在歷史時期物候研究方面,則超越歐美,世界領先。

2 現(xiàn)代物候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2.1 物候學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作為一種綜合性響應指標,植物物候能敏感地指示氣候變化,在全球變化中也受到很大重視。Schwartz[5]在其新作《物候學:一門綜合的環(huán)境科學》中指出,“物候學是研究受環(huán)境要素影響、特別是受氣溫等氣象和氣候條件變化影響的動植物的周期性變化等生物學現(xiàn)象的學科”,是一門綜合反映環(huán)境變化的科學。近年來,物候學重新受到學術界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物候變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項獨立證據(jù)[7]。

大量的觀測事實與分析表明,最近幾十年以來,中高緯度地區(qū)春季物候大多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提前,它們很好地指示出了全球增暖的趨勢及其區(qū)域差異[8]。Walther等人[9]研究表明,近30年來的氣候變暖對植物物候、植物沿緯向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變化以及植物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等都有明顯影響,這種影響體現(xiàn)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方式。Root等人[4]對143項同類研究的薈萃分析也表明,植物物候變化與近期的氣候變暖密切相關,他們認為在全球變化、特別是氣候變化研究和未來氣候預測領域,自然物候記錄分析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動植物物候是全球變化的“診斷指紋”。Cleland等將野外觀測與遙感數(shù)據(jù)結合研究,認為全球變化已經對物種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產生巨大影響;他們認為這些“證據(jù)都是非常強有力的”[10]。在IPCC第4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IPCC AR4)的“自然和管理系統(tǒng)所觀察到的變化和響應評估”部分,作者們全面引用了歐盟科學技術合作計劃(COST725)物候項目研究結論[7]。他們基于542個植物物種和19個動物物種共計125 000個觀測序列,采用薈萃分析方法研究了1971—2000年氣候變化導致的物候期變化。結果表明,78%樣本的展葉、開花和果實成熟有顯著提前趨勢,但秋季葉變色和落葉有推后趨勢。物候對前月溫度變化具有敏感響應,增溫1℃將導致春、夏季物候期大約提前2.5天。北美也有類似工作受到重視。這清楚地說明了全球變暖對植物物候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物候學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線索。

也是由于全球變化研究的推動,物候學在理論和應用上具有新的發(fā)展趨勢。首先,機理研究受到特別重視。以往的物候學理論認為,生物物候、特別是植物物候變化主要是受氣溫影響[9],但是最近該觀點受到巨大挑戰(zhàn)。Koner和Basler注意到[11],水青岡屬(Fagus)一些物種的物候期主要是受光周期條件控制的,溫度只是在植物滿足臨界日照長度后對植物生長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他們還特別指出,單純地把物候期長度與溫度作線性相關分析是不科學的。其次,植物某些特殊生命周期受到特別重視。近年來,學術界對植物的生長季長度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關心[3,12]。Piao[3]研究了生長季長度變化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的影響,研究成果受到極大關注。Steltzer和Post[12]指出,群落和生物群區(qū)(Community and bione)層次的野外調查和遙感觀測表明,北半球大部分地區(qū)和南半球有觀測數(shù)據(jù)區(qū)域的植物生長季有延長趨勢。然而,對個別其他種生命歷史的觀察顯示出,這些物種通過縮短生命周期來適應全球變暖。他們從生態(tài)和進化角度對此進行了解釋。

2.2 物候學是全球生態(tài)學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研究的新線索

理論上說,全球變化引起生態(tài)因子變化,特別引起主導氣候要素的變化,結果影響到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在該過程中,生態(tài)因子變化往往首先改變植被系統(tǒng)植物物候期的出現(xiàn)時間和物候期長度,進而影響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7,13]。因此,物候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之間的關系是最近幾年生態(tài)學和全球變化生物學的關注焦點。物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分析、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變化研究上均得到很深入的應用,物候學已經融入全球變化的各個研究領域。

過去20年來,北半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平衡對春、秋季升溫比較敏感。各地春季物候普遍提前和秋季物候推后使植物生長季得以延長,但是秋季升溫對呼吸作用的促進更大,因此秋季增溫后,植被系統(tǒng)排放更多碳[3]。這是尋找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損失碳匯”(missing carbon sink)的重要線索。受物候變化的復雜性影響,陸地系統(tǒng)碳平衡在區(qū)域和全球尺度均具有不確定性。大氣碳平衡的季節(jié)變化是指示不同地區(qū)碳源、碳匯交替的時間標志。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碳源的不穩(wěn)定性就是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物候期的起始時間和長短變化所引起的[14]。春季物候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年際碳循環(huán)過程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但傳統(tǒng)物候指標不足以指示這種變化,于是物候研究中引入大量對地觀測等地理信息技術的手段和方法。物候學在陸地碳循環(huán)和全球生態(tài)學研究中正在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3 自動監(jiān)測技術的引入使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的獲取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近年來,新技術為傳統(tǒng)物候觀測帶來活力,出現(xiàn)了采用自動拍照和數(shù)據(jù)網絡傳輸?shù)男掠^測技術。Michael和Theresa[15]提出運用數(shù)碼重復拍攝手段觀測物候,既節(jié)約了人力資源,又便于對物候現(xiàn)象采用統(tǒng)一的觀測標準和數(shù)據(jù)管理模式進行處理。此外,一些自動物候觀測網絡也在迅速出現(xiàn),如日本著名的“物候眼網絡”就是物候自動觀測、數(shù)據(jù)網絡傳遞的一個案例。將物候觀測究與有關自動氣象記錄儀的觀測數(shù)據(jù)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也將補充傳統(tǒng)物候學研究中氣象臺站數(shù)據(jù)精度低、距離遠等問題,將更精準地把握氣候變化對生物物候影響的各個方面。就觀測手段而言,近年的物候觀測中,人們往往將地理信息科學對地遙感觀測的新成果與地面觀測結合起來開展工作。遙感數(shù)據(jù)是對地面觀測的有益補充,二者結合使用可以實現(xiàn)地理事物的空間尺度轉化。比如上文Cleland等人[10]的工作就是從物種水平向生態(tài)系統(tǒng)尺度的一種轉化,遙感和地面觀測數(shù)據(jù)結合研究的結果既雄辯地說明了物種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方式,同時也深入揭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力受全球變化的影響情況。

2.4 傳統(tǒng)物候觀測繼續(xù)受到重視,但研究對象更精致、細微,逐漸向微觀方向發(fā)展

我們注意到,世界各地傳統(tǒng)的物候觀測網都在持續(xù)有效地工作,并逐步發(fā)展壯大。在延續(xù)過去觀測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最新觀測要素更為精細。比如,草本物候研究受到重視。由于草本植物對環(huán)境因素的響應比木本植物要敏感得多,因此物候觀測已經出現(xiàn)重視草本觀測的趨勢。Fumio[16]比較了一種春季短命草本植物和一種森林夏季常綠草本植物葉壽命對于生長季溫度和冬季持續(xù)時間長短的響應,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有很大區(qū)別。Lemmensl等人[17]研究了草地植物種對于氣候變暖的響應,發(fā)現(xiàn)雖然變暖和種類豐富度影響其生長季的長度,但并沒有對植物個體的地上生物量產生明顯影響,氣候變暖并不一定提高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個體的生產力。其次,根、落葉和一些微觀、地下物候現(xiàn)象開始引人關注。生理生態(tài)學的飛速發(fā)展,使物候學在研究生物響應周圍環(huán)境要素方面越來越重視較為微觀的部分。Steinaker和Wilson[18]研究了森林和草地中根與葉的物候變化,發(fā)現(xiàn)了森林中植物葉生產量峰值與根生產量峰值的關系,是物候學一個新的應用領域。與此相似,落葉物候受到重視。落葉是地上生物量轉化為土壤物質的轉折點,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對于季節(jié)性森林,葉落周期與降水格局和干旱季節(jié)的長度有關,而對于季節(jié)不分明的森林,其他氣候因素會引起落葉。如,Zalamea等人[19]在波多黎各研究了季相變化不明顯的亞熱帶濕潤森林的落葉格局,結果發(fā)現(xiàn),落葉格局主要與太陽輻射、光量子通量密度、日長和溫度有關,與降水關系不甚明顯。除了太陽輻射作為主要的制約因素,他們還發(fā)現(xiàn)物候與環(huán)境因素年際變化具有不同步性,表明落葉是環(huán)境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Cufar等人[20]還研究了歐洲水青岡形成層活動、樹輪形成、葉物候及其與氣候要素的關系。此類結果對于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有很大幫助。

物候學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拓寬,并越來越貼近人類生活,現(xiàn)代物候學研究已經在旅游地理、人類健康與環(huán)境要素關系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很好應用。

3 我國物候學發(fā)展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當前,與地理學其他研究方向相比,我國的物候學研究顯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與國外物候學的迅猛發(fā)展形成鮮明對照。我國當前的物候研究在研究重點轉移、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觀測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與國際相關研究具有較大差距。

3.1 未能及時跟上國際物候學研究重點轉變的步伐

目前我國物候學的多數(shù)研究還在原有領域內開展工作。國際物候學研究在內容、工作重點等方面已經全方位轉向全球變化領域,不斷為全球變化研究提供基礎材料和理論依據(jù)。在全球變化的物候指示[7]、生長季變化研究、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源、匯動態(tài)分析[3]、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變化響應研究等方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國內工作與傳統(tǒng)物候學研究相比改觀不大,這種局面需要盡快扭轉。

3.2 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拓寬不夠

近年來國際物候學研究的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有較大拓寬,但是國內物候研究的跟進不夠。物候學除了服務于農業(yè)生產,在作物選種、農時預報、病蟲害防治或用于綜合農業(yè)區(qū)劃以外,現(xiàn)代物候學與人類健康、景觀變化與旅游、高光譜遙感植物分類等領域都有較為成熟的應用。相形之下,國內物候學研究在這些領域還鮮有工作。

3.3 國內物候觀測手段還有一定局限性

中國物候觀測網建立于1963年,到20世紀90年代初,因經費緊缺,系統(tǒng)的物候觀測陸續(xù)停止,1996年則全面停止觀測。數(shù)據(jù)中斷直接導致物候研究基本停滯。而且數(shù)據(jù)序列不完整性將長期影響今后的研究工作。雖然自2002年起,筆者自籌經費使“中國科學院物候觀測網”部分站點恢復工作,直接帶動了近年國內物候研究。但因經費限制,目前全國僅恢復了21個觀測站點,覆蓋范圍和資料數(shù)量都不及20世紀60—90年代的觀測網絡,限制了我國物候學向更高水平的發(fā)展。在中國植被區(qū)劃圖上,有的植被區(qū)域甚至沒有一個觀測站點(圖1),無疑給以后的科研工作帶來消極影響。

圖1中國物候觀測網在各植被區(qū)域的觀測站點分布

3.4 研究方法與國外物候研究也有較大差距

與國外物候研究相比,國內的工作仍是零星和有限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由于很長一段時間缺少重大研究項目的支持,目前大多數(shù)物候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單站點(如北京、民勤等)或局部區(qū)域(如華北平原)的植物春季物候變化分析上,只有極少數(shù)的工作涉及全國或較大區(qū)域,國家尺度上植物物候的薈萃分析基本沒有。這種局面如果繼續(xù)下去,我國的物候研究將再次陷入低谷,與國際物候研究前緣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物候觀測和研究工作不僅落后于西方國家,而且落后于我國的歷史水平。據(jù)記載,即使在20世紀30年代抗戰(zhàn)的艱難時期,我國仍有數(shù)十個站點在堅持物候觀測。但是目前觀測站點稀少,科研工作嚴重滯后。當前中國的物候學研究還面臨許多困難,研究人員任重道遠。首先,應力爭得到國家和有關部門對物候學的重視,在中國物候觀測網絡、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注意加強物候學研究的能力建設。其次,拓寬物候觀測數(shù)據(jù)的渠道,借鑒國外物候研究的先進經驗,最大程度地利用便捷的通訊技術來收集廣大志愿者的觀測結果。將民間物候愛好者、中小學生和大學生志愿者的業(yè)余物候觀測結果,通過互聯(lián)網等工具收集、整理后加以利用。中國物候研究還應該繼續(xù)總結以往的歷史資料中的物候信息,特別是挖掘中國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大量物候學數(shù)據(jù),在物候學這門傳統(tǒng)學科中發(fā)揮中國悠久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

1竺可楨,宛敏渭.物候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1-131.

2 Noormets A.Phenology of Ecosystem Process-Application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Springer,2009,v-x;3-34.

3 Piao S L,Ciais P,Friedlingstein P et al.Net carbon dioxide losses of northern ecosystems in response to autumn warming.Nature,2008,451:49-52.

4 Root T L,Price J T,Hall K R et al.“Fingerprints”of global warming on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Nature,2003,421:57-60.

5 Schwartz M D.Phenology:An Integrative Environmental Scien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1-564.

6 Lieth H.phenology and Seasonality Modelling. New York:Springer-Verlag,1-20.

7 Rosenzweig C,Casassa G,Karoly D J et al. Assessment of observed changes and responses in natural and managed systems.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Parry,M L.Canziani,O F. Palutikof,J P.et 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2007,79-131.

8 Parmesen C,Yohe G.A global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 Nature,2003,421:37-42.

9 Walther G R,Post E,Convey P et al.Ecological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Nature,2002, 416:389-395.

10 Cleland E E,Chuine I,Menzel A et al.Shifting Plant Phenology in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07,22(7): 357-365.

11 Korner C,and D Basler.Phenology under global warming.Science,2010,327(5 972):1 461-1 462.

12 Steltzer H,and Post E.Seasons and life cycles. Science,2009,324(5 929):886-887.

13 Barr A,Black T A,Hogg E H et al.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leaf area index of a boreal aspen-hazelnut forest in relation to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4,126(3-4):237-55.

14 Miller J B.Carbon cycle:sources,sinks and seasons.Nature,2008,451:26-27.

15 Michael A C and Theresa M C.Monitoring Plant Phenology Using Digital Repeat Photograph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41:949-958.

16 Fumio Y.Effects of growth temperature and winter duration on leaf phenology of a spring ephemeral (Gagea lutea)and a summergreen forb (Maianthemum dilatatum).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08,121:483-492.

17 Lemmensl C M H M,Boeck H J,Zavalloni C et al. How is phenology of grassland species influenced by climate warming across a range of species richness?Community Ecology,2008,9:33-42.

18 Steinaker D F,Wilson S D.Phenology of fine roots and leaves in forest and grassland.Journal of Ecology,2008,96:1 222-1 229.

19 Zalamea M,Gonzalez G.Leaffall Phenology in a Subtropical Wet Forest in Puerto Rico:From Species to Community Patterns.Biotropica,2008, 40(3):295-304.

20 Cufar,Katarina,Peter Prislan et al.Tree-Ring Variation,Wood Formation and Phenology of Beech(Fagus Sylvatica)from a Representative Site in Slovenia,Se Central Europe.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2008,22(6):749-758.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phenology in China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and an overview of the up-to-date research progress in modern phenology is also given.Modern phenology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warming research;phenology becomes a new clue in researches of global ecology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new technology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modern phenology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adapting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has resulted in great progress in the data acquiring methods;the traditional phenology observation is still of much concern,but research objects are more fine, gradually developing towards microscopic direction.As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ing of international phenology,the phenology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encounter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us,Chinese researchers in phenology will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future,and many fundamental researches remain to be deeply conducted.

Keywordsglobal change,phenology,China’s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葛全勝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旅游研究與規(guī)劃設計中心主任。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兼任國際全球環(huán)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旅游規(guī)劃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氣候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編。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從事全球變化研究。先后主持中科院方向群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及國務院西開辦“中國西部開發(fā)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和國家旅游局“中部六省旅游規(guī)劃”。E-mail:geqs@igsnrr.ac.cn

The Progress of Phenology Studies and Challenges to Modern Phenology Research in China

Ge Quansheng Dai Junhu Zheng Jingyu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 100101 Beijing)

10.3969/j.issn.1000-3045.2010.03.008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0625002,40871033)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批準號:2007BAC03A11)共同資助

2010年4月27日

猜你喜歡
物候觀測變化
觀測到恒星死亡瞬間
軍事文摘(2023年18期)2023-11-03 09:45:42
海南橡膠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凈碳交換物候特征
從9到3的變化
學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0:58
這五年的變化
特別文摘(2018年3期)2018-08-08 11:19:42
‘灰棗’及其芽變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天測與測地VLBI 測地站周圍地形觀測遮掩的討論
5種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觀察和比較
可觀測宇宙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約旦野生二棱大麥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農藝性狀分析
鳥的變化系列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铁岭县| 临潭县| 沙河市| 康保县| 富宁县| 永寿县| 龙川县| 鄂尔多斯市| 西乌| 龙岩市| 九寨沟县| 赞皇县| 淄博市| 万源市| 丹凤县| 长治县| 濉溪县| 湖南省| 聊城市| 重庆市| 隆德县| 平山县| 吉木乃县| 视频| 谢通门县| 福贡县| 石城县| 辽中县| 房产| 澄城县| 周至县| 永定县| 合作市| 宁陵县| 东光县| 嘉鱼县| 瓮安县| 沙田区| 共和县| 凉山|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