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東
今天,媒體競爭已經進入多媒體時代,電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大大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工作模式和發(fā)展目標,報業(yè)出現了多頭并進、立體化競爭的局面。根據需求調整報紙采編模式,已經成為各大報業(yè)集團苦苦探索的問題。報紙采編流程主要包括記者采集稿件、撰寫稿件,編輯修改稿件、版面編排,版面印刷等。這些流程中的一次次變革,逐步推動著報紙承載的信息量和信息時效的逐步提高。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報紙的采編結構和工作經歷了幾番變革,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鉛字印刷階段、激光照排階段、計算機采編系統(tǒng)階段和新媒體協(xié)同采編階段。
第一階段:鉛字印刷階段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報紙采編流程中,主要靠采編人員使用筆和紙進行稿件的編寫和修改,然后采取鉛字印刷模式。傳統(tǒng)的鉛字印刷能耗大、污染大、效率低,鑄字材料成本也非常高。這一階段中國報業(yè)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采編人員的職業(yè)素質主要表現在政治性和文字能力上,乏善可陳。
第二階段:激光照排階段
1974年8月,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tǒng)工程”立項,北京大學王選教授為技術總負責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解決了困擾我國30年的漢字照排問題。到1993年,全國有99%以上的報社采用了國產的激光照排系統(tǒng)。經過這一次變革,報紙出版從鉛與火的時代步入光與電的時代,技術在報紙采編流程的版面編排和版面印刷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徹底改變了報紙流程的工作框架和采編模式。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展開,報業(yè)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走出機關,深入生活的新聞采編模式開始出現。
前兩個階段的報紙組織結構,幾乎可以看做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黨政機關管理模式的翻版,報社以對應政府的機構設置來劃分部門。記者們也相應地按照行政機構歸屬劃分,即俗稱的“跑口”,報道線路都以對口部門為主,對采編崗位的要求相對簡單,能力要求單一。
第三階段:使用計算機采編系統(tǒng)階段
在計算機采編系統(tǒng)平臺出現之前,傳統(tǒng)的方式是記者、編輯在稿紙上手寫稿件,并在稿紙上修改稿件,最后再由專人負責錄入到計算機中。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逐步普及,借助計算機編寫稿件,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相對高效和較低成本的方法。1994年,《深圳晚報》首先采用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國內各報社都陸續(xù)開始采用計算機采編系統(tǒng),采編人員開始逐步使用該系統(tǒng)進行稿件編寫和修改。這成為國內報業(yè)行業(yè)以遠離紙與筆為主題的又一次技術革新。通過這次變革,提高了報紙稿件編寫、修改的效率。
這個階段是中國主流報紙改革的年代,也是報業(yè)市場從計劃經濟狀態(tài)走向市場化的承前啟后的15年。這15年給中國的報業(yè)市場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就了一個個超大規(guī)模的報業(yè)集團,也鍛煉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報業(yè)人才,目前各個報業(yè)集團的中堅力量,大都是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
這一階段對采編人員的要求已經開始立體化、全面化,僅僅是“對口跑線”的能力,已無法滿足都市報的版面需求,記者還需要深入到社會各個生活階層中去,積極主動地去采集新聞,編輯再根據掌握的各種信息把握內容,進行編輯。同時,采編人員還需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甚至還要承擔起部分廣告和發(fā)行任務。
第四階段:新媒體協(xié)同采編時代
隨著電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基于新技術的新媒體也在不斷涌現,讀者對新聞的接收也有了各種各樣的方式,閱讀渠道和閱讀方式都在改變。在這種環(huán)境下,報紙媒體的采編流程不得不重新調整,研究讀者口味。報紙稿件的采寫在繼承“學院題”、“新聞題”的同時,需要向短信題、博客題過渡。從單一的說教向聊天轉變;而編輯則需要讓稿件和版面閱讀起來輕松、有趣、有用。同時,逐步融合一些新興的媒體形式,逐步挖掘新興媒體形式的讀者用戶群,和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互動,主動步入數字時代。
新聞內容的調整。數字時代,讀者對新聞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技術的發(fā)展導致各媒體的新聞內容嚴重雷同,新聞的發(fā)布時間差也保持在24小時以內,昨日新聞已經逐步成為明日黃花。要想留住讀者,就要搶時間,辦出自己的特色。相同的新聞內容要做出不同的效果,獨家新聞、深度報道要做得有分量、有內容,這就要求編輯和記者能夠有較高的職業(yè)素質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面對每天大量的新信息,讀者可能只是在某張報紙的頭版上匆匆瀏覽一下標題,如果標題搶不了讀者的“眼球”,新聞寫得再好也是無效的。同樣原因,厚報時代將逐步結束,“我的報紙”、“我的新聞”、“我的節(jié)目”將大行其道,受眾的個性化色彩越來越濃。
采編模式的改變。報紙與新媒體、新技術結合之后,各種信息即時通信、同步傳播成為可能,某個地方發(fā)生一件事,采訪完后寫稿再報道的方式將不再適應網絡傳輸快速化的要求,只有最先趕到現場、最快報道出來,才可能搶到新聞,晚一步報道,就會失去讀者。因此,多媒體記者概念應運而生,記者配備無線上網筆記本、數碼相機,新聞采訪、編輯與報道將會同步進行,一邊采訪,一邊將新聞信息發(fā)送出去了。這對記者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快速反應、即時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能夠大大縮短整個流程的采編一體化模式也將成為結構調整趨勢。采編分離的流程運作模式,實際運行中出現了割裂采與編之間的有機聯系等諸多問題,影響了辦報質量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采編合一的目的,主要是加強采與編之間的有機聯系、提高溝通效率、簡化采編間繁瑣的程序、強化組織內領導與組員之間的溝通、迅速調動采編人員對報紙的認同感,激發(fā)每個人的活力。
為了第一時間搶新聞,各大報社都在建立自己的呼叫中心,《都市快報》徹底打亂了采訪中心架構,成立項目工作室,同時給所有的記者發(fā)了GPS定位手機,要求記者24小時開機,值班調度通過報社的呼叫中心可以實時看到記者所處位置,誰離現場近,誰去采訪。與此對應,調整評報和薪酬體系,記者發(fā)稿質量越高、評分越高,薪酬越高。
采編崗位需要重新審視新聞的取舍。在搶新聞的同時,另外一種信息在紛繁復雜的媒體和快節(jié)奏的讀者中備受青睞,即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和文風將過去發(fā)生的舊聞提供給讀者,這些新聞并不是最新的,卻是讀者最需要的。《金陵晚報》認為,20年前發(fā)生的事,只要沒登過,就是新聞;兩年前的事即使報道過,今天再用不同的包裝和文風來報道,能吸引讀者、產生共鳴,就是好新聞。因此,多媒體時代、多信息時代,采編崗位對新聞的選擇應該交給讀者,而不是編輯部,《鄭州晚報》的采編人員正在向這方面努力。
目前,報業(yè)環(huán)境正處于第三階段(計算機采編系統(tǒng)平臺階段)向第四階段(多媒體協(xié)同采編階段)的過渡時期,第三階段的采編主力都正處于少壯階段,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很強,視野開闊、善于思考。筆者認為,傳統(tǒng)報紙的市場黃金期還有十年,這十年是新時代賦予的絕好機遇,也將是這批采編力量整合資源,把握機遇,快速成長的十年。采編人員把握好這段時期,為自己做好準確的定位,將對自己、對媒體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
(作者單位:鄭州晚報社)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