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理
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何謂人文素質(zhì)教育?人文素質(zhì)教育是以人格教育為核心,以人文科學知識的傳授為手段,以喚醒靈魂。激發(fā)人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理想為目的,促使人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育。而人格則是性格、氣質(zhì);習慣、適應能力、志向等的集中表現(xiàn)。人格健全的人有正確的人生觀,不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善于客觀分析,有解決矛盾或困難的能力和毅力。人格的形成雖與遺傳有一定關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養(yǎng)。顯然。歷史課在這方面是大有作為的。過去我們教歷史。就是把歷史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只要學生死記硬背考個好分數(shù),就算達到了目的?,F(xiàn)在我們必須明白,歷史教學應該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掌握歷史知識,要讓學生增加人生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歷史使命感,歷史課應總結天下興亡、民族盛衰的經(jīng)驗教訓,尤為重要的是,應展現(xiàn)歷代賢哲志士的人格魅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及健康完美的人格。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典范??鬃右破錇椤澳ザ涣住薄ⅰ澳痪l”、“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君子”。孟子稱其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莊子稱其為“非其志不亡。非其心不為”,“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阻”的“全德之人”。
高尚的人格不僅表現(xiàn)在文天祥這樣的狀元、宰相身上,同樣也表現(xiàn)于尋常百姓身上。文天祥有個不為常人所知的朋友,叫張毅夫,文天祥20歲中狀元,名滿天下,身居高位時,曾多次請張毅夫出來作官。張堅決不去。到南宋滅亡,文天祥被元軍押送北方。路過江西吉州時,張毅夫來見老朋友,說:“今日宰相到北方去,我應當與你同行?!钡皆蠖?今北京),張毅夫到關押文天祥的地方附近住下,每天送好飯好菜給文天祥吃,三年始終如一。在文天祥遇害后,他用預先準備的木匣。藏好文天祥的頭,并訪求到文夫人的尸體?;鸹笫占腔?,連同木匣帶回南方,交給文冢安葬。
張毅夫人格的可貴處在于,他把道義和友情看得很重,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不趨炎附勢,更不落井下石。在文天祥勢位顯赫時,他不想借老朋友的關系升官發(fā)財,請都請不來。一旦文天祥成了元軍的囚犯,昔日跟隨著作鳥獸散時,張毅夫卻默默來到文天祥身邊,給這個末路英雄以臨終的關懷。
近代史上,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有為變法圖新獻出生命的譚嗣同;有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孫中山。這樣的人物在歷史上層出不窮,舉不勝舉。正是他們的人格光輝。照耀千古,成為中華民族戰(zhàn)勝敵人和一切困難的巨大精神力量。這些人格典范也是我們今天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
歷史教學,決不能停留在歷史事件的一般性敘述中。而要著重揭示歷史人物的行為與精神風貌。讓學生從杰出人物身上吸收思想營養(yǎng)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在具體教學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自信、自尊、自強不息的人格特點。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言教育學生。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仁人志士為中華之崛起而英勇奮斗,我們這一代跨世紀的青年,就更有責任用雙手建設自己偉
大的祖國。
(2)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中華民族的無數(shù)先烈,在國家危難、民族興亡的關鍵時候。都把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追求真理、自由、集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追求真理、自由、人類進步,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我們應珍視這一份精神遺產(chǎn),造就下一代無私無畏的人格。
(3)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與進取是健全人格的主要特點。歷史上。中華民族有四大發(fā)明等許多創(chuàng)造成果。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習歷史,就應啟發(fā)學生繼承祖先的可貴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進取,在未來做出更多更好的發(fā)明,使中華文化再顯輝煌。
青少年時期正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在歷史教學中,為了滲透人格教育,可采用靈活生動的方式方法,如講故事、組織學生觀看歷史題材影片、參觀歷史博物館等等,以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同時,不斷糾正其自身人格上的偏差,在眾多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下,完善自我。以擔當起祖國建設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