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以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藝術詞典中,沒有黔劇這個詞匯,當然也就沒有黔劇這個劇種。
但從人類藝術文明的足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種舞臺藝術樣式的問世,都將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借鑒到融合,從生澀到成熟的漸變發(fā)展歷程。
回望家鄉(xiāng)的文化藝術史,一幅關于黔劇藝術發(fā)展的時間表便清晰的展現(xiàn)在眼前:
清 ?嘉 慶 年 間(1796-1820),揚琴流布到貴陽;
1883年,(清?光緒九年),揚琴“三友社”在貴陽成立,并在“文音茶社”進行演唱;
1952年,以揚琴為主奏樂器的文琴戲在貴州省黔西縣誕生;
1954年,第一個業(yè)余文琴劇團在貴州省黔西縣成立;
1956年,第一個專業(yè)文琴劇團在貴州省黔西縣成立;
1958年,貴陽市黔劇團成立;
1959年,貴州省舉行了第一次文琴戲會演;
1960年1月,貴州省舉行了第二次文琴戲會演;
1960年2月,貴州省委將文琴戲定名為黔劇。
從 清 ?嘉 慶 年 間(1796-1820)到1960年,經過約150余年的孕育,黔劇終于誕生。
中華民族的舞臺藝術詞典中,從此有了黔劇及其條目。
就在黔劇得以命名的同時,貴州省委從參加文琴戲會演的團體中,以貴陽市黔劇團為主體,從黔西縣文琴劇團、遵義地區(qū)代表團、安順地區(qū)代表團、盤縣文琴劇團、織金縣文琴劇團……抽調300余名演職人員,組建了黔劇演出團,其中包括來自貴陽市黔劇團的劉玉珍、崔燕鵬、余重駿、馬飛天、袁家俊……黔西縣文琴劇團的王章蘭、蘇文才、李劍青、胡曼霞……遵義地區(qū)代表團的李克禮、陳代英、陳實、李朝虎……安順地區(qū)代表團的熊國華……盤縣文琴劇團的李卓琴……織金縣文琴劇團的鄒秀鐘……等。
在黔劇剛誕生的那個時期,貴州省文化藝術干部學校(現(xiàn)貴州大學藝術學院)56級川劇班的在讀生楊永黔、張之巧、趙子強、祝嘉麗……等便在1958年被調入貴陽市黔劇團;1960年,這批56級川劇班的全體在讀生被提前畢業(yè)并全部調入黔劇演出團,其中包括余佩蘭、袁德興、蔣金龍、顧筑龍、徐德森……這批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川劇班學生的加入,大大的增強了黔劇演出團的實力。
為了大力扶持剛誕生的黔劇,在貴州省委推出的眾多舉措中,其中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重大舉措,就是根據(jù)黔劇演出團的需要,從當時處于興旺時期的京劇、川劇、評劇、越劇、話劇等各種戲劇團體中,無條件的抽調各類高端藝術人才到黔劇演出團作為指導與培訓的師資,抽調人才的范圍包括導演、演員、音樂、舞美、創(chuàng)作等所有舞臺藝術門類,其中包括貴陽市川劇團的黃耀庭……貴州省京劇團的雪又琴、朱云鵬……貴陽市京劇團的趙師華、朱美琴、周少軒……貴陽市評劇團的楚月樓、陳燕珠……貴陽市越劇團的魯廣新……貴州省話劇團的羅軍、范里、劉學文……著名電影導演翟強……等。
一時間,黔劇演出團成了貴州戲劇藝術界高端人才薈萃的大觀園。
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這些來自不同藝術品種、不同藝術專業(yè)的高端人才的通力合作與奉獻,為黔劇即將到來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黔劇誕生的1960年,就中國的經濟社會狀況而言,是處于“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但對黔劇而言,卻是充滿著驕傲與自豪的幸福時光。
1960年5月2日,黔劇演出團在貴州省委禮堂為周恩來總理演出《卓文君?閨怨》、《西廂記?佳期拷紅》,演出結束后,周總理走上舞臺與大家合影留念。
1960年5月3日,在黔劇的歷史上,是一個值得每一位黔劇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為剛剛誕生近百日的黔劇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墨寶:
“黔劇演出團的同志們:希望你們在黨的領導下,高舉總路線的旗幟,堅持毛主席的文藝方針,發(fā)揚黔劇自己的風格,吸收其他劇種的優(yōu)點,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為創(chuàng)造新黔劇而奮斗?!?/p>
是周恩來總理為黔劇的題詞,給黔劇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是周恩來總理為黔劇的題詞,成為貴州人創(chuàng)造新黔劇的無窮動力;是周恩來總理為黔劇的題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黔劇人在黔劇舞臺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與才華;是周恩來總理為黔劇的題詞,伴隨著黔劇從艱難中一路走來,直到今天。
就在周恩來總理為黔劇題詞之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1960年6月2日,黔劇演出團帶著《秦娘美》、《張秀眉》、《女礦工排》、《紅旗食堂》、《搬窯》、《葬花》、《佳期拷紅》等劇目從貴州奔赴北京,向首都的觀眾、向首都的文藝界同行及專家、向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匯報貴州文藝界的最新成果——剛剛誕生4個月的貴州新興地方劇種——黔劇。
從6月11日到7月16日,黔劇演出團在北京共演出了35場。
1960年7月1日,《秦娘美》走進了中南海,走進了懷仁堂,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等觀看了《秦娘美》后上臺接見全體演職人員并與大家合影留念。
《秦娘美》劇照
在北京演出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習仲勛、葉劍英、羅瑞卿、周揚、林默涵、齊燕銘、張際春、張子億、郭沫若、賽福鼎、鮑爾漢、邵子力、蘇振華、楊勇、袁水柏、艾思奇、劉春及文化藝術界的大師、名人、專家:梅蘭芳、荀慧生、常香玉、紅線女、歐陽予倩、袁雪芬、周貽白、吳冷西、楊翰笙、馬少波、伊兵等觀看了黔劇演出團的演出;
葉劍英、郭沫若、賽福鼎、艾思奇、梅蘭芳為黔劇演出團題詞;
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為黔劇演出團召開了“黔劇工作座談會”;
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在紫光閣宴請黔劇演出團……。
1960年,黔劇,以她獨有的風姿與魅力,在首都的舞臺上創(chuàng)造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輝煌。
7月17日,黔劇演出團帶著北京演出獲得的贊譽和貴州人民的囑托,踏上了南下巡演的征途。7月18日上午,在上海東站,黔劇演出團受到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京劇團、上海市越劇團、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等單位代表的熱烈歡迎。之后,《秦娘美》在上海演出了9場。
8月7日至16日,《秦娘美》在杭州演出了7場。
8月17日,黔劇演出團結束了這次北京、上海、杭州的匯報演出之旅,載譽離開杭州返回貴陽。
黔劇演出團的歷史使命也隨著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演出結束而結束。
1960年8月31日,貴州省黔劇團宣告成立,黔劇的發(fā)展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通過北京、上海、杭州三地的演出,在把黔劇介紹給了全國觀眾的同時,《秦娘美》作為黔劇代表性劇目的地位也因此而得到確立。
為了進一步擴大黔劇的影響力,為了在更廣的范圍內宣傳貴州的民族文化,宣傳貴州,貴州省委決定將《秦娘美》搬上銀幕。
10月24日,貴州省黔劇團《秦娘美》劇組一行49人從貴陽啟程,開赴上海,走進了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的攝影棚,開創(chuàng)了貴州戲曲藝術走上銀幕的先河。
《秦娘美》電影海報
1960年,新生的黔劇以她獨具個性的歷程,在貴州的戲劇舞臺、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回首追溯歷史,便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個奇跡形成的清晰脈絡:
童耄依依晉祝厘,人情敦厚邂何之。
姑除庭草延賓客,可笑名花照鬂髭。
一部歌伶將進酒,兩行宮燭夜彈詞。
更闌別度新翻曲,嚦嚦鶯聲在柳枝。
這首存于《望眉草堂詩集》中的詩是貴州貴筑人顏嗣微在清?嘉慶年間作于貴陽,是目前貴州見諸文字記載的職業(yè)性彈詞最早的詩文。[1]如果我們把顏嗣微詩作的模糊時間概念(清?嘉慶年間——1796-1820)設定為清? 嘉慶年間的一個中間值——1808年,那么,從1808年到1883年揚琴“三友社”在貴陽成立并在“文音茶社”進行演唱,以揚琴為主奏樂器、以座唱為藝術形式的貴州琴書經過75年的歲月才得以問世;之后,又經過了69年的孕育,當歷史的指針指向1952年時,以座唱為藝術形式的貴州琴書才演變?yōu)閼蚯谋硌菪问剑谝淮螐陌傩杖思业臅客ピ鹤呱衔枧_——文琴戲得以誕生。
以1808年為計時起點,以1952年為計時終點,文琴戲從無到有在孕育了144年之后,終于誕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懷抱中。
從歷史留下的腳印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黔劇的誕生及隨即展現(xiàn)的輝煌,應該說是得益于新生的共和國這個大環(huán)境,得益于國家行政力量的介入。正是借助于這個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前后僅僅才8年的時間,便創(chuàng)造了貴州揚琴從第一次搬上舞臺到發(fā)展為黔劇并隨之走進北京、走進中南海、走上大銀幕這樣一個戲曲發(fā)展史上的奇跡。這個深深打上了時代印記的奇跡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具有價值的啟示,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空間。
在完成電影《秦娘美》的拍攝后,1961年1月,《秦娘美》第二次在上海與觀眾見面,周信芳、蓋叫天、俞振飛、秦怡、上官云珠等藝術大師觀看了演出,并在演出結束后上臺與演員們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隨后,《新民晚報》便發(fā)表了周信芳、蓋叫天兩位大師有關《秦娘美》的評論文章。
同年,電影戲曲藝術片《秦娘美》在國內外發(fā)行,借助電影的翅膀,黔劇藝術由此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就在《秦娘美》紅紅火火的同時,貴州省黔劇團趁熱打鐵,相繼排練了《珍珠塔》、《秦香蓮》、《陳三兩爬堂》、《望江亭》、《三難新郎》、《罷宴》、《賣水》、《秦瓊起解》、《洪湖赤衛(wèi)隊》、《翠嶺紅花》、《陸大用》……等劇目在人民劇場、河濱劇場公演。
新生的黔劇,以她輕柔婉轉的藝術風貌給貴陽市、給貴州省的老百姓送來了動人、美麗的鄉(xiāng)情,送來了親切、熟悉的鄉(xiāng)音。
1962年,對黔劇表演藝術來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為了把黔劇的表演藝術推向更為規(guī)范的層面,在省委發(fā)出的“學南昆,打基礎”的藝術思想指導下,8月,貴州省黔劇團派出17人的學習隊伍,分赴上海戲曲學校、浙江昆蘇劇團、南京戲曲學校、江蘇昆蘇劇團學習南昆的表演藝術和演奏藝術。在四個月的學習期間,大家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投入得到了前輩藝術大師們的首肯。
通過這次寶貴的學習,通過對中國戲曲藝術發(fā)展史的了解,在讓黔劇的工作者們積累了藝術財富,增長了藝術見識的同時,也讓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黔劇與成熟的老大哥劇種之間的差距。新生的黔劇要發(fā)展,要提高,就必須不斷的吸納與借鑒其他兄弟劇種的藝術養(yǎng)分,不斷的充實提高黔劇的藝術修養(yǎng),進而在實踐中加快黔劇藝術個性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進程。為此,在1963年10月,貴州省黔劇團再次派出了一支29人的學習隊伍,分赴南京戲曲學校和浙江昆蘇劇團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
在這兩次向南昆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昆曲“傳字輩”老師們的傾囊相授,還得到昆曲“世字輩”、“繼字輩”眾多老師的熱情指教,先后學習了《游園驚夢》、《思凡》、《百花贈劍》、《斷橋》、《拾畫叫畫》、《埋玉》、《千里送京娘》、《西園記》、《三關排宴》、《癡夢》、《琴挑》、《雙下山》、《蜈蚣嶺》、《單刀赴會》……等昆曲大小劇目約二十余出。返回貴陽后,這些學回來的部分昆曲劇目被移植為黔劇搬上舞臺,成為了黔劇保留劇目的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對這兩次學習實踐的總結和梳理,對新生的黔劇而言,統(tǒng)一、規(guī)范、完善黔劇表演藝術風格的意識從之前的朦朧逐步走向了清晰,從不自覺逐步走向了自覺,黔劇也因此進入到一個黃金的發(fā)展時期。
1963年初,俞百巍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黔西北古代水西彝族歷史的新編歷史劇《奢香夫人》得到了北京專家的首肯,隨即,貴州省黔劇團便組織力量全力以赴投入到《奢香夫人》的排練中。為了在舞臺上更好的表現(xiàn)彝族同胞的精神氣質和民族風貌,貴州省黔劇團組織了二十多位主創(chuàng)人員深入到黔西北大方縣的彝族聚居區(qū)體驗生活。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排練,終于把《奢香夫人》搬上了舞臺。年底,作為祝賀貴州省人大、省政協(xié)代表大會的開幕慶典,在代表和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中,《奢香夫人》在貴州省政府禮堂舉行了隆重的首場演出。
1963年,是貴州省黔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雙豐收的一年。這一年不僅完成了《奢香夫人》的創(chuàng)作、排練、演出,同時,還把向其他老大哥劇種學習及移植的《竇娥冤》、《武則天》、《半把剪刀》、《昭君出塞》、《失子驚瘋》、《百花贈劍》、《三關排宴》、《魯達除霸》、《空印盒》、《風箏誤》、《癡夢》、《斷橋》……眾多優(yōu)秀劇目搬上了黔劇的舞臺,獻給了貴州城鄉(xiāng)的廣大觀眾。
1964年,是全國開始大演現(xiàn)代戲的一年,也是黨中央提倡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深入生活的一年。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貴州省黔劇團組織全團演職人員深入到貴定縣盤江公社和沿山公社,與貧下中農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有事同群眾商量。同時,還演出了《東風解凍》、《送肥記》、《怎么談不攏》、《山村姐妹》……等劇目。經過幾個月的勞動鍛煉,縮短了大家與貧下中農之間的距離,親身體會到了底層農民的情感與生活,這種收獲,為現(xiàn)代戲的演出奠定了堅實的生活與情感基礎。
深入生活結束后,貴州省黔劇團便全力投入到對現(xiàn)代戲的排練與演出中,《朝陽溝》、《小足球隊》、《兒女奇志》、《虹山兒女》、《花生種》、《審椅子》、《游鄉(xiāng)》、《亮眼哥》、《金菜籽》、《搭船》……等劇目先后搬上了黔劇的舞臺與廣大觀眾見面。
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元帥在貴陽觀看了貴州省黔劇團演出的《朝陽溝》選場,朱德委員長對《朝陽溝》的贊許,是對黔劇的支持與鼓勵,從而也更加堅定了大家對演好現(xiàn)代戲的信心與決心。
5月,《滅蟲記》參加全省現(xiàn)代戲調演。
乘著這股大演現(xiàn)代戲的東風,1965年,貴州省黔劇團先后排練演出了《山高水長》、《人民辦案》、《血披氈》、《山鄉(xiāng)風云》、《白衣紅心》、《考幺女》、《貧農代表》、《假日》、《開鎖》、《把關》、《水晶洞》、《桑榆紅心》、《一百個放心》、《喜事重重》、《小保管上任》、《兩個隊長》、《檳榔山下》、《紙老虎現(xiàn)形記》、《大路凌云》、《賣椰子的老大娘》、《羊的風波》、《胡伯伯的孩子》、《一臺粉碎機》、《天天向上》、《一家兵》、《在爐火旁》、《風雷激戰(zhàn)》、《借牛》、《今朝風流》……等現(xiàn)代戲。同年9月,《山高水長》、《假日》、《開鎖》、《把關》、《一家兵》、《考幺女》參加西南地區(qū)話劇、地方戲觀摩演出,從以上列舉的劇目及其數(shù)量就可以看出,現(xiàn)代戲,已經成為貴州省黔劇團當時的演出重心,從另一個側面看,這也是那個時代精神與文化面貌的客觀記錄。
也在這一年,貴州省黔劇團根據(jù)省文化局的安排和指示,全團演職人員下到金沙縣參加“面上四清”。
一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展開,貴州省黔劇團也隨之進入到運動狀態(tài)。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貴州省黔劇團與全國的所有劇團一樣卷入到轟轟烈烈的運動之中,但另一方面,團里的部分演職人員并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在那特殊的歷史時刻,貴州省黔劇團的一批熱血青年,以自己所從事的藝術形式為武器,表達了對時勢的認同與參與:他們把毛主席詩詞及歌曲《學習雷鋒》、《北京有個金太陽》、《東方升起紅太陽》、《贊歌》、《烏蘇里船歌》、《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等革命歌曲和創(chuàng)作的活報劇《選代表》組合成一臺晚會,定名為《大海航行》,這臺晚會的演出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1967年,雖然文化大革命風起云涌,但黔劇的舞臺上依然洋溢著藝術的氛圍:先是四川創(chuàng)作的《收租院》被移植為黔劇搬上舞臺;緊接著,在黔劇團的排練廳里,北京戰(zhàn)友歌舞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長征組歌》正在與戲曲的表演、武打、跟斗等藝術形式進行嫁接與融合,當這個具有戲曲風格的《長征組歌》與廣大觀眾見面時,大家都有一種自豪感——在當時,貴州省黔劇團也許是全國第一個運用戲曲與歌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將《長征組歌》搬上舞臺的藝術表演團體。年底,根據(jù)貴陽棉紡廠兩大派在“抓革命、促生產”的號召下聯(lián)合起來把生產搞得紅紅火火的事跡創(chuàng)作的黔劇《萬里長征第一步》在貴陽與觀眾見面。
從1968年到1975年間,貴州省黔劇團在參加宣傳(69)71號文件和“斗批改”等運動的同時,還先后排演了《農奴戟》、《軍民一家》、《半藍花生》、《海島女民兵》、《杜鵑山》、《磐石灣》……等劇目。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舉國共襄的文化復興大業(yè)中,1978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定為大毒草《奢香夫人》得以恢復名譽,兩年之后的1979年,《奢香夫人》晉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獲文化部頒發(fā)的演出一等獎,創(chuàng)作一等獎。
《奢香夫人》劇照
在京演出期間,首都戲劇界為《奢香夫人》組織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肖甲、郭漢城、吳祖光、侶朋、曲六乙,范鈞宏、楊毓瑯、任虹、肖晴、何為等老一輩藝術家,李慶成、李大柯、付雪琦、簡慧、杜清源、吳玉華、徐沛及全國各省、市駐調演大會評論員等五十余人。
9月23日,《奢香夫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事務委員會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蘭夫、鄧穎超、阿沛?阿旺晉美、胡厥文;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以及白壽彝、王靜如、陳再道、李貴、云白峰、武新宇等觀看了演出,并與演職人員合影留念。烏蘭夫對《奢香夫人》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指示貴州省黔劇團到內蒙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演出《奢香夫人》。
11月,《奢香夫人》西北五?。▍^(qū))六市的訪問演出啟動。
11月17日,貴州省黔劇團帶著《奢香夫人》抵達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內蒙古黨政領導、民委、文聯(lián)、文化局和各文藝團體負責人、知名人士及文藝界冒著零下低溫,舉著橫標,敲鑼打鼓到機場迎接。
從1979年11月20日《奢香夫人》在呼和浩特舉行首場訪問演出開始,至1980年1月24日返回貴陽,《奢香夫人》先后在內蒙呼和浩特、包頭、寧夏銀川、甘肅蘭州、青海西寧、新疆烏魯木齊等地演出共41場,歷時七十余天,行程三萬余公里,觀眾約6萬人次。《奢香夫人》的這次西北訪問演出,創(chuàng)造了黔劇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行程最長的一次演出壯舉。
乘著《奢香夫人》這股東風,貴州省黔劇團的創(chuàng)作演出迎來了一個新高潮:年底,新創(chuàng)作的《漢宮女皇》獲貴州省劇本創(chuàng)作二等獎,《雁來歸》獲貴州省劇本創(chuàng)作三等獎;緊接著之后的1981年,《瓦窯案》、《阿雙》又在貴州省戲曲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中獲演出獎、創(chuàng)作獎。
當又一個收獲季節(jié)到來的時候,在貴州省文化出版廳舉辦的“貴州省創(chuàng)作劇目匯報演出”中,《中秋月》獲得的“1983年全省戲劇創(chuàng)作演出獎”和《蹉跎歲月》獲得的“1983年全省戲劇創(chuàng)作演出鼓勵獎”,為黔劇團的1983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1983年對貴州省黔劇團來說,在劇種建設上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年份。因為貴州省黔劇團從1960年建團到1983年,已經過去了23年,當年開創(chuàng)黔劇的一代已經人到中年,黔劇要發(fā)展,就必須培養(yǎng)下一代的接班人。為此,在有關領導部門的關懷與支持下,貴州省黔劇團與貴州省戲曲學校(現(xiàn)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聯(lián)合開辦黔劇班,學制四年。9月,從貴陽、畢節(jié)、黔西、金沙、大方錄取的45名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們懷揣著第二代黔劇人的懵懂理想,在貴州省戲曲學校(現(xiàn)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邁出了他們藝術人生的第一步。
隨著四年的花開花謝,當歷史的腳步邁進1987年時,貴州省戲曲學校(現(xiàn)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黔劇班的學員們在完成了四年的專業(yè)學習與訓練之后,將告別對他們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恩師與母校,帶著老師們的期望,肩負著黔劇未來的重托,走出學校,走進黔劇,用自己的青春與抱負,續(xù)寫黔劇的新篇章。
1987年6月3日,是83級黔劇班進行畢業(yè)匯報演出的日子,匯報演出地點在貴州省黔劇團的小劇場。那天,先后共演出了《搬窯》、《別洞觀景》、《掛畫》、《趕馬》等十一個劇目。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顧委主任申云浦,副省長龔賢永,省文化出版廳廳長李明、副廳長俞百巍,省戲曲學校(現(xiàn)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校長涂塵野,書記朱石麟等觀看了演出。
7月,朱宏、陳琳、趙小勇、竇宇、角紅、姜雪梅、周濤、李詠梅……等33名83級黔劇班畢業(yè)生懷著青春的夢想走進了貴州省黔劇團,黔劇的明天因這批生力軍的到來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在黔劇誕生30周年的1990年,貴州省文化廳、貴州省劇協(xié)聯(lián)合主辦了“紀念周總理為黔劇題詞三十周年”的演出活動。在這次演出活動中,貴州省黔劇團演出了創(chuàng)作劇目《神寨》,畢節(jié)地區(qū)黔劇團、遵義地區(qū)文工團、遵義市業(yè)余黔劇團、鳳崗縣業(yè)余黔劇團、正安縣業(yè)余黔劇團也帶著自己的看家劇目參加了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隆重聚會。
就在貴州的黔劇人熱熱鬧鬧的慶祝黔劇30歲生日的時刻,遠在北京的戲劇大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薛若琳、著名戲曲理論家張庚、郭漢城送來了祝賀黔劇誕辰的題詞:
數(shù)曲爭來三十立
一支引得滿庭芳——薛若琳
山花爛漫,黔劇風流——張庚
藝苑新花艷似火——郭漢城
黔劇雖然遠離京城千里之遙,但自黔劇誕生以來,每在藝術上取得一點成績,都會得到首都戲劇大家們的祝福與鼓勵,僅此,便可以看出首都的藝術大家們對黔劇那份濃濃的關心、關愛與關注之情。
1999年,文化部主辦的慶祝建國50周年優(yōu)秀?。ü?jié))目獻禮演出,是世紀之交的一次藝術盛會,它既是全國廣大藝術工作者為共和國50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同時也將成為20世紀中國舞臺藝術的圓滿句號,并且為即將到來的21世紀中國舞臺藝術的發(fā)展譜寫動聽的序曲。貴州省黔劇團的《姊妹崖》有幸進入獻禮演出行列,這是貴州省黔劇團繼1979年《奢香夫人》晉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時隔20年之后的再次晉京參加建國慶典。貴州省黔劇團的這兩次晉京參加國慶慶典的演出,給黔劇的演出史、給貴州的演出史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當歷史老人的腳步邁入21世紀之后,第二代黔劇人從黔劇開山的第一代手中接過了行政管理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接力棒,在大大有別于前輩們當年所處的歷史條件下,用他們的雙肩,挑起了黔劇——這一副沉甸甸的歷史重擔。
這副擔子之所以沉重,是因為當?shù)诙瓌∪穗x開學校進入貴州省黔劇團之時,中國的戲劇狀況較之于第一代黔劇人所處的六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語——經過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洗禮,當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已不復存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的傳播媒介的高度普及,文化市場的開放……所形成的新的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導致了戲劇觀眾的大量流失,中國的戲劇整體陷入到一種深刻的危機之中。作為黔劇和剛告別校門的黔劇第二代們也自然不能例外與幸免。因此,就在他們進入貴州省黔劇團之后,客觀環(huán)境帶來的殘酷現(xiàn)實,便把這一批黔劇接班人藝術實踐的主體推向了時下的流行藝術——輕音樂、舞蹈、小品、獨唱、啞劇……作為一個舞臺表演藝術工作者,舞臺就是第二生命,只要能在舞臺上保持藝術實踐,只要社會需要,只要能給觀眾演出,非黔劇以外的一些藝術形式便都納入了第二代黔劇人的視線與實踐之內,而專業(yè)黔劇的演出,就量而言,迫不得已的退到了較為次要的地位。這種由歷史造成而又迫于無奈的現(xiàn)實,較為突出的實例,便體現(xiàn)在每年100場的演出任務的完成之中,以及自1995年至2000年那六年間那充滿著激情與感動的文化下鄉(xiāng)。
《姊妹崖》劇照
1995年末,中宣部、文化部、農業(yè)部等八部委聯(lián)合向全國發(fā)出“開展組織文化下鄉(xiāng)活動”的通知;兩年之后的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農業(yè)部、衛(wèi)生部等十部委再次聯(lián)合發(fā)出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的通知。作為對中央文化下鄉(xiāng)戰(zhàn)略部署的落實,貴州省文化廳黨組決定成立“貴州省文化下鄉(xiāng)藝術團”,藝術團成員的主體來自貴州省黔劇團,而貴州省黔劇團抽調的主體,就是第二代黔劇人。
在文化下鄉(xiāng)的那些歲月里,舞蹈、小品、獨唱、啞劇……是演出的基本藝術樣式。在那六年間,貴州省黔劇團的第二代黔劇人,不論刮風下雨,不管冰雪凝凍,把他們所學到的藝術,把他們所為之獻身的藝術,連同他們的青春與激情,一起送到了貴州偏遠山鄉(xiāng)的校園場壩、田間地頭、農家院舍。艱苦的條件,磨煉了他們的意志,邊遠山村文化生活極度缺乏的現(xiàn)實,讓他們體悟到了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歷史使命的光榮與責任,而農民觀眾掛在臉上的笑容,則是他們心中最幸福的收獲。
通過那些年幾許苦澀、幾許甜蜜的藝術實踐,第二代黔劇人的視線更開闊了,人生更成熟了,理想也更實際了。
盡管自第二代黔劇人接班以來所取得的這些不易的成績讓他們的臉上多了許些的笑容,心中多了許些的自豪,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無視黔劇當下所面臨的窘境——五十年前貴州二十多個黔劇(文琴)演出團體集聚一堂的盛況與今天貴州省黔劇團獨身孤影的慘淡現(xiàn)實,從另一個層面警示著他們肩上的責任與分量。為了讓黔劇的血脈能夠延續(xù),為了給黔劇的這種延續(xù)爭取更多、更好的條件,從2006年年底開始,把黔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便開始啟動。此后的兩年里,根據(j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要求,申報小組的成員們翻閱史料、查找佐證、對歷史再一次進行梳理、對現(xiàn)狀進行再一次的普查等相關工作便逐步有序的展開……
2008年6月7日,在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黔劇榜上有名:序號:732/編號:Ⅳ-131/項目名稱:黔劇/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黔劇團。
面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黔劇”匾牌,人們的心情大概應是難以言說的憂喜參半。因為根據(jù)國務院的規(guī)定,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必備條件是:“因社會變革或缺乏保護措施而面臨消失的危險?!鼻瓌∪脒x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事實,證明今天的黔劇面臨消失的危險已是上下的共識。今天,當年開創(chuàng)黔劇的第一代依然建在,而他們親手締造的黔劇已從五十年前的輝煌演變?yōu)槊媾R消失的危險,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給我們的黔劇人,同時也給我們的管理者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就當下的現(xiàn)實而言,如何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這副重擔,遠不是貴州省黔劇團獨家所能承擔、所能完成的,這個帶有系統(tǒng)性質的工作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則需要領導層的支持,需要相關部門的配合,需要整個社會的關心與關愛,同時也需要我們黔劇人的努力與爭取。
從操作層面來看,隨著第一代黔劇人的年事漸高,從他們那里盡快的把黔劇的表演、音樂、舞美及代表性劇目繼承下來和培養(yǎng)新一代的黔劇接班人,可以說這是當下迫在眉睫、時不待我的頭等要事,一旦錯過時機,“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傳”與“承”便有可能陷入無法彌補的永久遺憾之中。
從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確立與啟動中可以看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種新的時代眼光對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在進行新的定位與評價,在這種有利于文化發(fā)展的趨勢與潮流中,黔劇本體藝術形式的被關注也成為一種必然。就在把黔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過程中的2007年,第二代黔劇人迎來了他們藝術生命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在這一年中,貴州省黔劇團應中央電視臺11頻道《名段欣賞》欄目的邀請,錄制了《奢香夫人?明決策》、《珍珠塔?贈塔》、《秦娘美?尋尸辨骨》、《秦娘美?破錢?宿洞》、《珍珠塔?跌雪》、《貞女?迎親》、《搬窯》、《團圓之后?上路》等12個黔劇的優(yōu)秀片段在中央電視臺11頻道滾動播出。中央電視臺的這次播出,是第二代黔劇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借助于新的傳播媒介,對黔劇藝術的一次大發(fā)揚,一次大傳播,同時,也是對他們的藝術積累一次厚積薄發(fā)的成功展現(xiàn)。
2008年3月, 2008年,中央電視臺11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攝制組到貴陽,給黔劇影片《秦娘美》、舞臺劇《貞女》做了兩期節(jié)目,并對當年參加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黔劇舞臺藝術片《秦娘美》的主要演員劉玉珍、余重駿、吳家林和鼓司魯廣新進行采訪,回憶當年排練和拍攝《秦娘美》時的一些難忘的經歷,采訪節(jié)目于當年及2009年多次播放。
《大學生村官》劇照
緊接之后的2009年,新創(chuàng)作的黔劇《大學生村官》在“向祖國匯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暨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yōu)秀劇目(南北片)展演”中,獲文化部頒發(fā)的劇目獎,同年,獲第四屆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一等獎,貴州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在2010年舉行的“多彩貴州小品大賽”中,黔劇《春擂頂云》獲職業(yè)組戲曲類銀瀑獎。
中央電視臺11頻道《名段欣賞》對黔劇優(yōu)秀片段的錄播和《大學生村官》及《春擂頂云》的獲獎,不論從對促進當下黔劇的傳承與發(fā)展的角度看,還是從對黔劇人心情與心態(tài)的激勵與振奮角度審視,其意義都是難以估量的。借助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努力再努力,奮進再奮進,將是黔劇人對貴州省黔劇團成立五十周年的最好紀念。
春秋五十度,彈指一揮間,日時不待我,壯志莫等閑。
在紀念貴州省黔劇團成立五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里,衷心祈望并祝福黔劇人上下一心,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把生命中的熱血,把希冀中的執(zhí)著,把追求中的堅韌,融化在周恩來總理的囑托中:為創(chuàng)造新黔劇而奮斗。
[1]粟藝:《貴州揚琴聲腔的孕育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