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東主 索南卓瑪 朱艷媚
1.青海大學藏醫(yī)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1;2.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8;3.青海大學醫(yī)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1
棘豆屬植物是豆科(Leguminosae)的重要組成部分。全世界有300余種,尤其在藏藥中稱為草藥之王,莪達夏(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主要用于愈合瘡口,利便、防止骨刺產(chǎn)生、治病痛、除毒、清腫,治療炭疽病、麻風病、流感及扁桃體炎等[1]。目前棘豆屬植物莪達夏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并不深入。藏藥經(jīng)典著作記載具有止血作用,但對止血作用實驗研究至今未報道,筆者通過查閱大量藏醫(yī)藥文獻并通過動物實驗驗證,該藥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藥物與試劑
莪達夏(Oxytropis falcata Bunge):2005年7月采自青海湖地區(qū),由青海省藏醫(yī)院尼瑪主任醫(yī)師鑒定。濃縮至1g/ml生藥,用時稀釋。云南白藥:由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53020798,規(guī)格:每瓶裝4g,具有止血、活血化淤、抗炎、愈傷等作用已證實。
1.2 動物
昆明種小鼠18-22g,由青海省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醫(yī)動第001號。
2.1 對小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取昆明種小鼠50只,體重18-22g,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即:莪達夏高、中、低劑量組、云南白藥組、空白組。五組體重最低19.5±2.5與最高20.8±2.3,經(jīng)統(tǒng)計處理,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灌胃給藥,每天1次,連續(xù)給藥3天,于第3天給藥后1小時,用內(nèi)徑為1mm的玻璃毛細管插入小鼠內(nèi)眥球后靜脈叢取血,至毛細管內(nèi)達5cm.每隔30s折斷毛細玻管一小段,檢查有無出現(xiàn)血凝。計算從毛細玻管采血到出現(xiàn)血凝的時間,即為凝血時間。
2.2 對小鼠出血時間的影響
取昆明種小鼠50只,體重18-22g,雌雄各半,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即:對照組,陽性藥組,莪達夏高、中、低劑量組、云南白藥組。五組體重最低19.5±2.5與最高20.8±2.3,經(jīng)統(tǒng)計處理,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各組給予相應劑量的藥物,每天1次,最后一天給藥1小時后將小鼠固定,以手術剪將小鼠尾1cm處剪斷,待血液自行溢出開始計時,每隔30s用濾紙吸去血滴1次,直至血液自然停止,即為出血時間。
2.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F檢驗進行處理。
3.1 對小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以凝血時間為指標,達夏高、中、低劑量組,空白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止血作用。
*與云南白藥組、空白組比較p<0.01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P<0.01
3.2 對小鼠出血時間的影響 可以看出,對小鼠斷尾出血時間的影響,與對照組比較,達夏高、中、低劑量組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空白組比較,提取組具顯著差異(<0.05),達夏中劑量組作用比較明顯。
?
莪達夏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生肌療瘡、止血祛瘀的功效[2],歷代文獻記載了藏醫(yī)臨床運用莪達夏組方治療各種外傷引起的出血?!队魍罚骸八幹兄踹_夏哇,干燥山與草地長,葉子厚細四周生,花朵紫而像山豆,臭味大而根底香,握手油膩滲出來,止血炎癥干黃水,瘡與膿腫之良藥。臨床上如八味止血散等在方中起主要作用而作止血要運用??梢娚’煰徱才c莪達夏的抗炎、止血有關。本實驗觀察了莪達夏高、中、低劑量組對小鼠凝血時間、止血時間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達夏高、中、低劑量組使凝血時間縮短,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小鼠尾出血時間,與對照組相比,達夏高、中、低劑量組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p<0.01)。凝血時間是指血液自離體至凝固所需的時間,血液離體后,接觸帶負電荷的表面時,Ⅻ因子被激活,使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槔w維蛋白而凝血。出血時間是指穿破毛細血管,自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時間,與毛細血管功能、血小板的數(shù)量和功能、纖溶等因素有關[3]。這與莪達夏的味及化學成分有關,具體結果有待于深入研究。藏醫(yī)藥學認為主要是由它的味、性、效決定的,味苦具有涼、稀、鈍、軟等結效[4],《帝瑪?shù)ぴ雠泶脶t(yī)著選集》:“收縮血管之藥食均為鈍”,其中鈍性能消除銳性,使血液的流動性降低而具有止血作用。
[1]宇妥元丹.四部醫(yī)典[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76.
[2]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0-321.
[3]陳奇主編.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60.
[4]扎西東主,李先加,童麗.藏藥莪達夏概況[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6,(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