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煸?,崔玲?/p>
(山西大同大學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基于LMA的移動課程設計與開發(fā)*
張?zhí)煸疲蘖崃?/p>
(山西大同大學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移動學習要求知識內容短小精練、自包含以匹配終端特性;同時要求學習者能夠形成隱性連續(xù)的知識結構。筆者以“中國法制史”為例,在細化理論指導下對課程內容進行橫向與縱向排列,揭示了課程的結構性關系,應用LMA軟件開發(fā)出適合移動終端的課程資源。
移動學習;細化理論;LMA
移動學習是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wǎng)絡技術以及無線移動通信設備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1]移動通信設備 (如手機、PDA、MP3等)與固定終端相比在存儲能力、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屏幕尺寸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移動課程設計要求將內容以知識點為單位分解成許多微小的模塊,以保證內容在移動設備上的清晰呈現(xiàn)。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組織的學習材料將有助于學習者的識記、理解和應用。移動學習不是零散的知識傳遞,設計者必須對呈現(xiàn)的內容加以精細組織,以隱含的知識結構指導學習過程。隨著3G技術的發(fā)展,移動終端可以實現(xiàn)語音、視頻、動畫等形式內容的傳輸,LMA不僅能夠將以上媒體內容進行整合,而且能夠提供所見即所得的移動課程的結構化形式。Hot Lava公司在對LMA軟件的簡介中明確表示,應用LMA進行開發(fā)的前提是對移動課程進行結構設計。
1.細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教學組織策略通??梢苑殖伞昂瓴呗浴焙汀拔⒉呗浴眱深?,其中宏策略組織教學的原則是要揭示學科知識內容中的結構性關系,用來指導對學科知識內容的組織和對知識點順序的排列。瑞格魯斯的細化理論便是“宏策略”的一種,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應該先有整體概念藍圖再逐一細化內容知識。按照這種方式組織教學內容,人們習得知識的順序將和大腦認知結構中的組織層次、存儲方式完全吻合,并且付出的認知加工量是最小的,因而有利于知識意義的習得與保持。
細化理論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概要”設計過程,二是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過程。概要設計要求從學科內容中選出最基礎的概念或者概括程度較高的知識作為初始概要,形成一個高度整合的知識結構;細化等級設計要求對選出的初始概要不斷進行細化,每一級細化都是前一級呈現(xiàn)內容的深入與擴展,通過每次細化,使教學信息越來越具體、深入、細致,直至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學科內容的復雜程度。[2]細化過程中需要注意到知識點之間的縱向聯(lián)系與橫向聯(lián)系。縱向聯(lián)系是對同一內容在相繼的等級中不斷細化,表征了不同的概括抽象水平及知識之間的類屬關系,而橫向聯(lián)系是在同一等級上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復雜程度相同的細化,便于學習者對相似概念之間的差異進行區(qū)分,對新舊內容有清晰的把握,有利于學習的遷移。這兩種聯(lián)系使學習者能夠比較清晰、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所學知識的整體結構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2.“中國法制史”課程結構設計
基于細化理論的概要設計與細化等級設計,“中國法制史”課程結構如圖1所示。
根據(jù)細化理論的兩個過程,本文以“中國法制史”第一章作為模型進行設計。將按照章、節(jié)、知識點的級別來劃分內容的次序。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反復強調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而移動學習強調學習的獨立性,要求設計者將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清楚展示以指導自學過程或作為評價依據(jù);為避免枯燥乏味的學習,加深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加入了“案例學習”和“歷史人物”兩個欄目作為補充。所以每章包括“學習目標”、“重點提示”、“案例學習”、“歷史人物”和“學習內容”5個欄目作為二級頁面?!皩W習內容”下的三級頁面被劃分為“立法概況”、“法律基本內容”、“司法制度”3節(jié)內容,每節(jié)包含特定的知識點對象作為四級頁面。知識點是經(jīng)過拆分的構架學習過程的最小單位。例如“刑事法律”將劃分為3個知識點在移動終端顯示。以上資源和活動貫穿起來,將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學習內容的細化表現(xiàn)了課程的縱向聯(lián)系;本章與后續(xù)章節(jié)欄目一致,并且學習內容都被劃分為相同的3節(jié),充分考慮了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對不同時代的同一內容進行相同程度的細化便于學習者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使其看到各個歷史時期法制的完善與關聯(lián),表明該內容在更大的概念圖中的地位。因篇幅所限,本文將以課程結構圖為依據(jù),按照第一章——學習內容——刑事法律——罪名——墨刑的順序來進行開發(fā)。
1.LMA 簡介
LMA(Learning Mobile Author)是由無線內容提供商Hot Lava推出的新產品,按照內容設計、資源開發(fā)、測試修改、成品發(fā)布4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習資源進行開發(fā),[3]能夠根據(jù)普通移動電話的功能與配置對多媒體信息進行集成,也可以通過MDTS(Mobile Delivery and Tracking System)對發(fā)布成WAP類型的課程進行跟蹤與管理。
LMA窗口主要分為3個部分:文件結構區(qū)(Structure),預覽效果區(qū)(Preview)和編輯區(qū)(Edit),如圖2所示。 文件結構區(qū)是進行可視化結構設計的關鍵區(qū)域,多以頁(page)的形式整合課程內容,每頁可以包含不同的媒體類型與功能頁面,設計者可以通過edit—add new選擇欲插入的對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文件結構區(qū)是線性課程結構在LMA中的非線性表達區(qū)域。編輯區(qū)結合文件結構區(qū)工作,可以設置結構區(qū)中當前頁的屬性、功能和鏈接方式。預覽區(qū)skin選項提供了Blackberry Bold、Sony Ericsson等幾款不同硬件模擬器預覽課程效果,本文選擇Nokia N70作為目標終端。
2.基于LMA的移動課程的實現(xiàn)
依據(jù)前文已經(jīng)形成的課程結構,在LMA的文件結構區(qū)設計了4個級別的頁面,分別是目錄頁面、第一章欄目頁面、學習內容頁面與知識點頁面(如圖2所示)。每一級頁面都可以通過模塊導航跳轉到下一級頁面。以二級頁面為例,排列的7個元素中包括1個圖片元素、6個鏈接元素。圖片元素中插入了夏商時期代表國家政權的青銅鼎;1個鏈接元素提供屏幕上方的線索導航,另5個鏈接元素指向“學習內容”等5個欄目,在終端設備上選擇“學習內容”欄目便可以跳到具體學習內容所在的三級頁面,學習內容頁面同樣以線索導航及鏈接元素的形式來組織知識點。
3.基于LMA的移動課程導航
細化理論考慮到了知識點之間的結構性聯(lián)系,而超媒體則允許我們建立并實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細化理論提供了關于如何建立知識結構模型的理論框架,而超媒體則提供了把這種理論框架付諸實踐的環(huán)境和手段。
LMA提供了鏈接(Link)元素項,可以實現(xiàn)LMA文件內部與外部的鏈接功能,便于課程的頁面間跳轉和學習資源的擴充。由于采用了這種超媒體信息組織形式,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訪問有了更大的伸縮性。由于移動終端屏幕的限制,學習者很難對課程內容進行全局把握,為了對學習者進行有效的引導,開發(fā)了一系列導航結構。
(1)樹形結構結合模塊導航
模塊導航是指由標志性短語建立的超鏈接,將一系列這樣的超鏈接排列于每頁的固定位置,便于隨時進入各個子模塊。鑒于課程結構中對章、節(jié)、知識點的劃分,終端顯示亦采用層級清晰的樹形結構,從目錄頁面(如圖3所示)開始便采用模塊導航設計,每個短語既顯示課程結構又鏈接相應的下級模塊。以第一章“夏商法制”為例,第一章欄目頁面(如圖4所示)包含了與本章相關的所有的鏈接欄目。學習內容頁面中以“【】”來表示節(jié)標題,以帶下劃線的文字表示每節(jié)下具體的內容(如圖5所示),這里選擇“刑事法律”,完成終端知識點的顯示(如圖6所示)。
(2)線索導航設計
為使學習者了解當前學習內容在課程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方便學習路徑的確認,采用了線索導航設計。LMA中提供了“前進”、“后退”等默認鏈接項,設計者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自主設定導航及其在終端屏幕中的顯示位置。筆者在開發(fā)過程中設置了如第一章>>學習內容>>刑事法律這樣的線索導航,提供到不同級別的跳轉功能。因為移動設備屏幕尺寸限制,主流終端每屏顯示300字左右,超出這部分的內容將在下一屏顯示,所以設計中提供了“上一頁”、“下一頁”的翻頁功能(如圖6所示)以完成同級頁面的跳轉。
(3)終端設備固有導航
一般移動設備都提供“選項(Options)”菜單與“返回(Back)”操作,有些設備“選項”菜單中包含電子書簽功能,可以記錄學習者在課程系統(tǒng)中的位置,方便學習者從斷點繼續(xù)學習。移動終端系統(tǒng)能夠在學習者瀏覽訪問課程的鏈和節(jié)點時將學習路徑記錄下來,可以執(zhí)行“返回”操作沿原訪問路徑返回,為避免返回層次過多導致學習者產生厭煩情緒,“中國法制史”終端顯示設計中采用了線索導航(如圖6所示),學習者可以根據(jù)導航的提示,直接退出所在頁面,轉入目標頁面。
[1]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2-13.
[2]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tǒng)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3]董坤坤,戴心來.基于 LMA軟件的移動學習資源設[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6):76-78.
G434
A
1673-8454(2010)03-0071-03
*本文系山西大同大學2009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編號:2009Q 13)以及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9年度課題“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開發(fā)研究”(編號:GH-09195)的研究成果。
(編輯: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