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利亞,喬小瑞,王 萍,熊何健
(集美大學(xué)生物工程學(xué)院,福建廈門361021)
茶多酚微膠囊化包埋工藝研究
煙利亞,喬小瑞,王 萍,熊何健*
(集美大學(xué)生物工程學(xué)院,福建廈門361021)
以殼聚糖為壁材,對茶多酚噴霧干燥微膠囊化工藝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茶多酚微囊化包埋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殼聚糖分子量260cps,殼聚糖濃度1%,冰醋酸濃度1%,芯壁比1∶4,固形物含量10%,進風(fēng)溫度185℃,包埋率為72.90%,該條件下制備的微膠囊球形度好,粒徑較均勻,主要分布在10~40!m之間,水分含量為7.20%,掃描電鏡圖片顯示,微膠囊樣品表面光滑,無凹點。
茶多酚,殼聚糖,微膠囊,噴霧干燥
1.1 材料與儀器
茶多酚 福建松溪生物化工廠;殼聚糖、殼寡糖濟南海得貝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麥芽糊精 廈門升芳貿(mào)易有限公司;阿拉伯膠 天津市光復(fù)精細化工研究所;AR福林-酚、沒食子酸 SIGMA公司;其他試劑 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UV-26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尤尼柯(上海)儀器公司;DHG-9082型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數(shù)碼顯微鏡 廈門MOTIC實業(yè)有限公司;噴霧干燥機 上海沃迪科技有限公司;XL30 ESEM-TMP環(huán)境掃描電鏡 荷蘭Philips-FEI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微膠囊的制備工藝 配制一定質(zhì)量分數(shù)的壁材溶液,茶多酚用適量溶劑溶解,在攪拌狀態(tài)下分散到壁材溶液中,噴霧干燥得到茶多酚微膠囊。
1.2.2 微膠囊壁材的選擇
1.2.2.1 壁材種類的選擇 分別以殼聚糖、阿拉伯膠為核心壁材,殼寡糖、麥芽糊精為輔助壁材,對茶多酚微囊化包埋,固形物含量14%,核心壁材濃度1.0%,冰醋酸濃度1.0%,進風(fēng)溫度185℃,出風(fēng)溫度80℃,進料速度10~15mL/min。觀察該微膠囊的性狀,并測定其包埋率,比較不同壁材對微膠囊化效果的影響[7]。
1.2.2.2 殼聚糖分子量的選擇 分別用分子量為100、260、500cps的殼聚糖為核心壁材,殼寡糖為輔助壁材,對茶多酚進行微膠囊化包埋。觀察該微膠囊的性狀,并測定其包埋率,以確定分子量適合的核心壁材。
1.2.2.3 殼聚糖濃度的選擇 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在殼聚糖濃度分別為0.5%、1.0%、1.5%、2.0%條件下制備茶多酚微膠囊。觀察該微膠囊的性狀,測定其包埋率,分析比較殼聚糖濃度對微膠囊化效果的影響[8]。
1.2.2.4 冰醋酸濃度的選擇 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在冰醋酸濃度分別為0.5%、1.0%、1.5%、2.0%條件下制備茶多酚微膠囊。觀察該微膠囊的性狀,測定其包埋率,分析比較冰醋酸濃度對微膠囊化效果的影響。
1.2.3 噴霧干燥工藝參數(shù)的優(yōu)化 對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和進風(fēng)溫度三因素設(shè)計L9(33)正交實驗,測定產(chǎn)品的包埋率,并觀察產(chǎn)品外觀形態(tài),分析確定噴霧干燥微囊化工藝條件[7],正交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 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表
1.2.4 微膠囊質(zhì)量評價方法
1.2.4.1 微膠囊產(chǎn)品包埋率的測定 包埋率是指微膠囊產(chǎn)品中被包埋的芯材含量與微膠囊產(chǎn)品中總的芯材含量之比,它是衡量包埋效果的指標,反映有多少芯材物質(zhì)未被包埋而留在微膠囊產(chǎn)品的表面。包埋率計算公式如下:
包埋率(%)=(1-微膠囊表面茶多酚的含量/微膠囊中茶多酚的總量)×100%
1.2.4.2 多酚含量的測定 多酚含量的測定采用福林酚法[9-11]。提取物中總多酚的含量以等同于沒食子酸的量表示。
1.2.4.3 微膠囊中茶多酚總量的測定 準確稱取0.2000g微膠囊產(chǎn)品,用蒸餾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取0.2mL樣品液加到10mL比色管中,按照福林酚法在760nm下測定其吸光度。測得的吸光度值代入標準曲線,求得微膠囊中茶多酚的總量。
1.2.4.4 微膠囊表面茶多酚含量的測定 準確稱取0.2000g微膠囊產(chǎn)品于10mL離心管中,加入8mL無水甲醇,充分振蕩后,過濾得澄清液。取澄清液0.1mL用蒸餾水定容至1mL,取此時的溶液0.2mL加到10mL比色管中,按照福林酚法在760nm下測定其吸光度。測得的吸光度代入標準曲線,求得微膠囊表面茶多酚的含量。
1.2.4.5 產(chǎn)品水分含量的測定 準確稱取1.0000g樣品于干燥的稱量皿中,立即放置于80℃的電熱恒溫烘箱中,烘至恒重,計算水分含量。
1.2.4.6 微膠囊產(chǎn)品的形態(tài)觀察 取一載玻片,滴兩滴松柏油于片中心,用牙簽挑取少量微膠囊產(chǎn)品,均勻涂抹在松柏油中,蓋上蓋玻片。然后在蓋玻片上滴一滴松柏油,在 1000倍油鏡下聯(lián)機觀察并拍照[12]。
1.2.4.7 微膠囊產(chǎn)品的粒徑測定 準確測量200個微膠囊產(chǎn)品的粒徑,計算微膠囊在不同粒徑范圍內(nèi)的個數(shù),并計算各粒徑范圍微膠囊個數(shù)的百分比及平均粒徑,做粒徑分布曲線圖。
1.2.4.8 微膠囊產(chǎn)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 借助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微膠囊的形貌進行分析,在不同倍數(shù)下觀察微膠囊產(chǎn)品的總體形貌和邊緣形態(tài)[13]。
1.2.4.9 微膠囊產(chǎn)品穩(wěn)定性的測定 將微膠囊產(chǎn)品均勻鋪在培養(yǎng)皿中,不封閉,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中,溫度為60℃,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其多酚含量,結(jié)果以保留率表示,將第3d多酚保留率定為100%,分析比較茶多酚微膠囊化前后其多酚含量隨時間的變化。
2.1 多酚測定標準曲線的制定
以沒食子酸做標準,其濃度在0~88.60!g/mL質(zhì)量濃度范圍內(nèi),符合比爾定律,線性良好。此標準曲線的回歸方程為:Y=0.0094x+0.0037(相關(guān)系數(shù)R2為0.9997,回歸效果顯著。)
2.2 微膠囊壁材條件的確定
2.2.1 微膠囊壁材種類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不同的壁材組合包埋效果不同。實驗中保持其它因素一致,分別以三種不同的壁材組合制備茶多酚微膠囊,實驗結(jié)果如表2、圖1所示。
圖1 壁材種類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由表2、圖1可知,三種不同壁材組合制得的微膠囊產(chǎn)品中,以殼聚糖為核心壁材,殼寡糖為輔助壁材時,包埋率最高,而且所得的微膠囊外觀性狀也相對最佳,因此實驗確定以殼聚糖與殼寡糖為壁材。
表2 壁材種類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表3 殼聚糖分子量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表4 殼聚糖濃度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表5 冰醋酸濃度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2.2.2 殼聚糖分子量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實驗中保持其它因素一致,選用不同分子量的殼聚糖為核心壁材,以殼寡糖為輔助壁材(分子量<3000)制備茶多酚微膠囊,實驗結(jié)果如表3、圖2所示。
圖2 殼聚糖分子量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由表3可知,殼聚糖分子量為260cps時,微膠囊的包埋率最大。這是因為隨著殼聚糖分子量的增大,成膜性會提高,但同時黏度增大,分子量過大時,會使噴霧干燥時粘壁嚴重,微膠囊雜質(zhì)增多,影響微膠囊產(chǎn)品的質(zhì)量。由圖2可以看出,以分子量260cps的殼聚糖為核心壁材制備的微膠囊產(chǎn)品性狀也較好,因此,選用分子量260cps的殼聚糖為核心壁材。
2.2.3 殼聚糖濃度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實驗中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在殼聚糖濃度分別為0.5%、1.0%、1.5%、2.0%條件下制備茶多酚微膠囊,實驗結(jié)果如表4、圖3所示。
由表4可知,隨著殼聚糖濃度的增加,茶多酚的包埋率增大,這是因為增大殼聚糖濃度,使微膠囊膜厚度增大,茶多酚包埋更完全,從而提高包埋率。但在進行噴霧干燥時觀察得出,當殼聚糖濃度為0.5%、1.0%時,進料順暢,出料多;當殼聚糖濃度為1.5%時,粘壁現(xiàn)象嚴重,出料明顯減少;當殼聚糖濃度為2%時,發(fā)生嚴重的粘壁和噴口堵塞現(xiàn)象。說明隨著殼聚糖含量增加,料液黏度迅速增大,噴霧時易發(fā)生嚴重的粘壁和噴口堵塞現(xiàn)象。結(jié)合圖3可知,黏度越大,微膠囊外壁粘連現(xiàn)象越嚴重。比較圖3中的四種微膠囊外觀形態(tài)可知,殼聚糖濃度為1.0%時微膠囊產(chǎn)品性狀較好。綜合以上分析,殼聚糖濃度以1.0%時為宜。
圖3 殼聚糖濃度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2.2.4 冰醋酸濃度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實驗中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在冰醋酸濃度分別為0.5%、1.0%、1.5%、2.0%條件下制備茶多酚微膠囊,實驗結(jié)果如表5、圖4所示。
圖4 冰醋酸濃度的對包埋效果的影響
由表5可知,冰醋酸濃度對微膠囊產(chǎn)品的包埋率影響不大。圖4中,冰醋酸濃度為1.0%時外觀形態(tài)最好。此外,因為醋酸是殼聚糖的良好溶劑,當冰醋酸濃度增大時,溶液狀態(tài)的殼聚糖分子與溶劑的相互作用會增強,聚合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降低,致使得到的微膠囊囊壁不緊密,易使芯材的釋放過快,影響緩釋效果,因此冰醋酸濃度選為1.0%。
表6 正交實驗結(jié)果
表7 正交實驗方差分析表
2.3 噴霧干燥正交實驗條件優(yōu)化分析
2.3.1 噴霧干燥正交實驗結(jié)果 對固形物含量、芯壁比和進風(fēng)溫度三個工藝參數(shù)設(shè)計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實驗,通過包埋率及形態(tài)分析,確定噴霧干燥工藝條件,實驗結(jié)果見表6。
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表7)。根據(jù)極差分析結(jié)果可知,三因素對茶多酚微膠囊化包埋率的影響順序為芯壁比>固形物含量>進風(fēng)溫度,即芯壁比對茶多酚微膠囊的制備效果起主要作用。根據(jù)方差分析,三因素中芯壁比對微膠囊包埋率影響極顯著(P<0.01),固形物含量和進風(fēng)溫度對微膠囊包埋率影響不顯著。
2.3.2 正交實驗結(jié)果的因素分析
2.3.2.1 固形物含量對茶多酚微膠囊化的影響 在適當?shù)姆秶鷥?nèi)(料液固形物含量≤10%),增加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微膠囊化效果;但固形物含量>10%時,繼續(xù)增加固形物含量,對微膠囊化效果反而有小幅度的降低作用。這是因為適當?shù)奶岣呖偣绦挝锖?,有利于噴霧干燥過程中囊壁的形成和提高囊壁的致密性,同時由于體系黏度的增加和穩(wěn)定性的提高,減少了茶多酚向殼聚糖表面的遷移,能更好地包埋茶多酚;但固形物含量過高,會使料液黏度太大,易造成嚴重的粘壁和噴口堵塞現(xiàn)象。因此,應(yīng)控制料液的固形物含量為10%為宜。
2.3.2.2 芯壁比對茶多酚微膠囊化效果的影響 在其他實驗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減小芯材與壁材的比例,即茶多酚含量減少而殼聚糖含量增加,會增加干燥過程中液滴成膜速度,增大膜厚度,同時茶多酚在殼聚糖溶液中分散得更均勻,使留在囊壁表面的茶多酚量減少,因此包埋率上升。但芯壁比過小,會使載藥量太少,因此選用芯壁比1∶4。
2.3.2.3 進風(fēng)溫度對茶多酚微膠囊化的影響 當進風(fēng)溫度在160~185℃之間時,微膠囊化效率隨著溫度的提高而提高,這是因為提高進風(fēng)溫度,壁材的成膜速度加快,包埋效果更好;當溫度高于185℃時,提高溫度對包埋率的影響不大,但是對微膠囊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卻有著不良的影響,這是因為溫度過高,水分散失過快,壁材表面易出現(xiàn)凹凸和裂縫,同時壁材的成膜性降低。溫度過低,產(chǎn)品含水量高,易粘連,且易出現(xiàn)嚴重粘壁現(xiàn)象,因此最佳溫度可選在185℃左右。
綜合以上分析,得出噴霧干燥工藝優(yōu)化條件為:固形物含量為10%,芯壁比為1∶4,進風(fēng)溫度為185℃。采用優(yōu)化后條件制備茶多酚微膠囊,測得微膠囊包埋率為72.90%,微膠囊產(chǎn)品球形度較好,粘連雜質(zhì)較少,粒徑分布均勻。
2.4 微膠囊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評定
2.4.1 水分含量的測定 經(jīng)測定,微膠囊產(chǎn)品的水分含量為7.20%。
2.4.2 粒徑分布 采用光學(xué)顯微鏡對微膠囊粒度進行測定,結(jié)果如圖5所示。從圖5可知,制得的茶多酚微膠囊粒徑主要分布在10~40!m范圍,粒徑分布范圍較窄,平均粒徑為21.63!m,其中93%的微膠囊粒徑在40!m以下。
圖5 茶多酚微膠囊粒徑分布圖
2.4.3 微膠囊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 電子顯微鏡掃描結(jié)果如圖6所示,可知,樣品中伴有一些皺縮的微膠囊,原因可能是有些微膠囊其實并不是茶多酚微膠囊,而是噴霧干燥前長時間攪拌產(chǎn)生的氣泡形成的氣泡微膠囊。從30000倍下微膠囊的表層形貌圖來看,微膠囊產(chǎn)品的表面都比較光滑,且沒有凹點,說明微膠囊產(chǎn)品球形度、品質(zhì)良好。
圖6 微膠囊的SEM圖
2.4.4 微膠囊產(chǎn)品穩(wěn)定性的測定 由圖7可知,在60℃下,茶多酚較為穩(wěn)定,微膠囊包埋前、后的茶多酚穩(wěn)定性是有一定差異的。微膠囊包埋前,茶多酚保留率在13d之后略有下降,在22d之后有明顯的下降趨勢,31d之后仍有下降。微膠囊包埋后,茶多酚保留率在第16d之后才略有下降,22d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于28d之后茶多酚保留率趨于穩(wěn)定,下降的程度和速度均比微膠囊包埋前小。
圖7 在60℃下茶多酚保留率隨時間的變化
3.1 茶多酚微膠囊化包埋的最佳工藝為:殼聚糖分子量260cps,殼聚糖濃度1%,冰醋酸濃度為1%,芯壁比為1∶4,固形物含量為10%,進風(fēng)溫度為185℃。
3.2 按最佳工藝條件制備的產(chǎn)品的包埋率為72.90%,產(chǎn)品球形度較好,粘連雜質(zhì)少,粒徑分布較均勻。
3.3 用電子掃描顯微鏡對微膠囊產(chǎn)品進行掃描可知,茶多酚微膠囊產(chǎn)品的表面較光滑,且沒有凹點,品質(zhì)良好。
[1]常艷艷,蔣秋燕.茶多酚的藥用價值[J].食品與藥品,2007,9(8):70-73.
[2]曾磊,張玉軍,鄒正.茶多酚的功能特性及應(yīng)用[J].鄭州工程學(xué)報,2002,23(2):90-94.
[3]范文教,賈洪鋒,孫俊秀,等.茶多酚在食品中的應(yīng)用[J].四川烹飪高等??茖W(xué)報,2008(4):20-21.
[4]蘇峻峰,任麗,王立新.微膠囊技術(shù)及其最新研究進展[J].材料導(dǎo)報,2003,17(1):23-26.
[5]周家春.食品工業(yè)新技術(shù)[M].北京: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5:258-264.
[6]張瑤,李保國,劉榮,等.水溶性物質(zhì)微膠囊化及其應(yīng)用[J].中國調(diào)味品,2005(12):4-9.
[7]鐘業(yè)俊,葉云花,劉成梅,等.姜辣素噴霧干燥微膠囊化研究[J].江西食品工業(yè),2001(4):29-31.
[8]孫愛蘭,譚天偉,周榮琪,等.殼聚糖香精微膠囊的制備[J].食品發(fā)酵與工業(yè),2005,31(3):60-63.
[9]V L Singleton,Joseph A Rossi Jr.Colorimetry of total phenolics with phosphomolybdic-phosphotungstic acid reag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1965,16(3):144-158.
[10]齊連祥,于才淵,岳響玲.噴霧干燥制備酯型兒茶素微膠囊[J].遼中化工,2006,35(8):434-439.
[11]G K Jayaprakasha,Tamil Selvi,K K Sakariah.Antibacteria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grape(Vitis vinifera)seed extracts[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3,36(2):117-122.
[12]BAYDAR NilgünG?ktürk,?ZKAN Gülcan,SAGDIC Osman.Total phenoliccontent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grape(Vitis vinifera L.)extracts[J].Food Control,2004,15(5):335-339.
[13]喬吉超,胡小玲,管萍,等.藥用微膠囊的制備[J].化學(xué)進展,2008(11):171-180.
Study on the microencapsulating technology of tea polyphenols
YAN Li-ya,QIAO Xiao-rui,WANG Ping,XIONG He-jian*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e technology which using chitosan as wall-material to microencapsulate tea polyphenols with spray drying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microencapsulating technology conditions of tea polyphenols were as follows:the molecular weight of chitosan was 260cps,the concentration of chitosan solution was 1%,the concentration of glacial acetic acid solution was 1%,the proportion of tea polyphenls and chitosan was 1∶4,the solid raw content was 10%,inlet air temperature was 185℃.The microencapsulation rate of tea polyphenols microcapsule reached 72.90%.The diameter of tea polyphenols microcapsule was between 10~40μm and welldistributed.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ea polyphenols microcapsule was 7.20%.By scanning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we can know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microencapsulated products under this conditions was relatively smooth with no concave points and the quality was good.
tea polyphenols;chitosan;microencapsulate;spray drying
TS201.2
B
1002-0306(2010)07-0251-05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簡稱TP)是茶葉中所含有的一類多酚類化合物的總稱,以兒茶素類為主(約占TP總量的60%~80%),主要有表兒茶素(E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和表沒食子兒茶酸酯(EGCG)4類[1]。茶多酚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多為水溶性,是以"-苯基苯并吡喃為結(jié)構(gòu)基礎(chǔ)的類黃酮化合物,其質(zhì)子供體為羥取代基,具有優(yōu)越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性或單酚類抗氧劑,比VE、VA、BHA等抗氧化效價高出2~20倍;另外還具有抗癌、抗衰老、抗輻射、清除人體自由基、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及殺菌等一系列功能[2]。其在油脂、食品、醫(yī)藥、化妝品及飲料等領(lǐng)域具有廣泛的應(yīng)用前景,我國于1995年7月正式將茶多酚列為食品添加劑,并作為新型抗氧化天然物質(zhì)[3]。但是茶多酚分子中的羥基很活潑,在光照、高溫、堿性等條件下極易發(fā)生氧化、聚合、縮合等反應(yīng),從而失去其抗氧化活性及其他生物學(xué)功能;脂溶性差及自身存在異味等,使茶多酚在儲藏和應(yīng)用方面存在局限性。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利用微膠囊化技術(shù)對茶多酚進行包埋,從而改變茶多酚的溶解性、光敏性、酸敏性以及熱敏性等加工適應(yīng)性,使茶多酚能以微細狀態(tài)保持其原有的化學(xué)特性和生物活性,并在需要時可以方便地釋放[4-6]。本實驗通過選用合適的成膜壁材,采用噴霧干燥法對茶多酚進行微膠囊化包埋,同時通過單因素及正交實驗,對微膠囊的形態(tài)指標、包埋率等指標進行分析,以期建立合理的茶多酚微膠囊化工藝條件,為解決茶多酚應(yīng)用的局限性提供參考。
2009-08-25 *通訊聯(lián)系人
煙利亞(198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天然產(chǎn)物的提取與活性。
福建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2009N0045);廈門市科技項目(3502Z20063011);集美大學(xué)創(chuàng)新團隊基金(2006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