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他以自己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開辟了將日本文學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相結(jié)合的道路,寫出具有日本美和民族個性的作品,從而使川端文學立于世界文學之林。瑞典文學院稱他“不僅屬于日本文壇,同時也屬于世界文壇。”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內(nèi)口含煤氣管自殺。縱觀他一生的經(jīng)歷,特別是早期經(jīng)歷,關于他自殺的深層原因便清晰明朗。對川端康成來說,沒有比生更壞的開始,沒有比死更好的結(jié)束。
童年時期的經(jīng)驗,總是決定性地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形成。一個藝術家的性格也總是為他的藝術氣質(zhì)與生命歷程定下基調(diào),這似乎是一種無法抗爭超越的宿命。盡管川端康成在文學上取得輝煌的成功,可這種成功也并沒有改變他一生的悲情色彩。孤寂、脆弱、憂郁、扭曲的病態(tài)性格,讓他選擇了自殺的不歸路去完結(jié)人生。
川端康成的童年經(jīng)驗是痛苦的,是沒有歡笑的。他于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大阪市北區(qū)一個醫(yī)生家庭,是他父親川端榮吉,母親黑田玄子的第二個孩子。川端康成出生第二年,他的父親榮吉患肺病去世。母親因常年照顧父親,也感染肺病于次年去世。從此,3歲的小川端成了孤兒。父母逝世后,川端康成隨祖父母回到了故鄉(xiāng)。這段時間由于祖父母的照顧和疼愛,小川端過上了相對幸福的時光。可歡樂的日子總短暫!在小川端7歲時,最疼他的祖母突然猝死。三年后,一生只見過兩次面,年僅15歲的姐姐芳子也去了天國。祖母、姐姐去世后,10歲的小川端開始了與祖父相依為命的生活。命運作弄,更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在川端康成16歲那年,唯一的親人祖父也因病去世。祖父一走,川端就成了徹徹底底的孤兒。他為此悲嘆道:“啊,我太不幸了,蒼天大地將剩下我孤零零的一個人了!”(《十六歲的日記》)。
在所有家人死去后,川端康成寄居在親戚家。那些日子里,川端康成有了兩個綽號,表兄笑稱他是“參加葬禮的名人”[1],小表妹稱他為“殯儀館先生”[2]。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時遇上親戚亡故,另一方面是鄉(xiāng)村的繁文縟節(jié),由于川端家就只剩他一人,川端康成不得不代表他家出席葬禮。雖然綽號是開玩笑的產(chǎn)物,但由這些綽號中,我們知道:川端康成從小不斷感受死神的降臨,不斷體驗葬禮的凄涼。生死無常,人生短暫的觀念在他幼小的心里過早生了根。
父母亡故,親人逝去,家族衰落,這些經(jīng)歷使川端康成的個性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了社會化的阻滯,從而對人生對某些事物具有一種超出常人的敏感和獨特體驗。這種創(chuàng)傷體驗使他產(chǎn)生自卑感和其他變異的心理。無疑,童年的凄慘體驗對他的性格形成產(chǎn)生很大作用,并影響他一生的心理和情感基調(diào)。這種孤兒氣質(zhì)更是影響他一生,成為他全部創(chuàng)作生涯的潛流。在《十六歲日記》、《拾骨》、《參加葬禮的名人》、《致父母的信》等作品中,孤兒氣質(zhì)的痕跡無處不在。
童年悲慘的命運,讓川端康成無法承受人世間悲情的重負,加劇了自卑感與孤寂、脆弱性格的形成。不斷失去親人,這對于一個沒成年的孩子來說,是痛苦的,是不堪重負的。因而他在《十六歲的日記》等作品中,試圖尋找一種出口來釋放悲情,來減輕悲慘命運與扭曲性格的困擾。事實證明,這似乎是一種不錯的解脫方式。長大成年后,川端康成戀愛了,也許他幸福人生要開始了。正如他所說“我沒有幸福的理想,戀愛因而便超越一切,成為我的命根子。” (《文學自敘傳》)可好景不長,戀愛很快失敗。當孤兒氣質(zhì)遭遇初戀失敗悲劇的上演,川端康成的病態(tài)性格,也瘋長起來。
1920年,21歲的川端康成在東京帝國大學讀書。這一年他遇見了咖啡館的女招待伊藤初代。相識后,兩個年輕人迅速陷入愛戀中。為與伊藤初代正式交往,川端康成還邀了同學去女方家里,以征求她養(yǎng)父母的同意。在獲得伊藤初代父母的首肯之后,兩個年輕人象征性地訂了婚。這一時期,川端康成為這份甜蜜的愛情欣喜若狂??商煲馀?,非常事件發(fā)生,伊藤初代意外地單方面撕毀婚約。川端康成的初戀以徹底的失敗結(jié)束了。
第一次的戀情,投入最深真情的愛戀以悲劇收場,對這件事,川端康成是無法接受的。在《脆性的器皿》、《南方之火》、《篝火》、《非?!返茸髌分校麩o奈地描述了失戀的煩惱和哀怨。很多年以后,他都無法消解失戀的痛苦。就是跟松林秀子結(jié)婚后,伊藤初代再次來找他時,那痛苦的情愫仍然從心靈深處涌了上來。如流星般一閃即逝的初戀,在川端康成內(nèi)心留下的是永遠都無法愈合的傷痛。這份傷痕使他的孤兒氣質(zhì)更加明顯,苦悶、憂郁、哀傷控制著他的整個身心。膽怯和自卑,使他再也不敢向女性坦然傾吐自己的愛情。川端康成開始自我壓抑,窒息和扭曲,他變得更加孤僻。
心理學認為:作家童年或青少年時失去家庭的幸福,或初戀遭遇嚴重的失敗,這種缺失讓他們深感痛苦,同時往往也激發(fā)他們的意志。創(chuàng)作的沖動促使他們通過各種活動,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去努力重新建設一個世界。也就是說,他們的缺失性體驗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最重“情”的川端康成,卻被“情”遺忘了。深重的苦難讓人崇高,讓人奮發(fā)圖強。這失戀的痛苦遭遇,雖扭曲了他的性格,但也使他在痛苦中新生。缺失性體驗讓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開辟的道路越來越寬廣。在經(jīng)歷塵世間不斷的失望和打擊后,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理想的境界?!兑炼沟奈枧肥沁@一類型的代表作品。小說描寫的是高中生“我”與舞女熏子在伊豆湯島邂逅相遇的故事。這部作品表現(xiàn)了少男少女純粹的心靈交流,是沒有任何物欲和利欲混雜的純潔感情。顯而易見,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內(nèi)心苦悶的曲折表達,文中所描寫的情是他渴望的卻始終沒得到的東西。
性格決定命運。川端康成的一生,童年時期,不斷失去至親的家人,在悲傷中求生存;青年時期,又遭遇嚴重的戀愛悲劇,在痛苦中求發(fā)展;中年時期,結(jié)婚多年無孩子,經(jīng)濟拮據(jù),在孤獨中建設自己的藝術世界;晚年以后,為盛名所累,在內(nèi)心的寂寞無處訴說中走向死亡。許多痛心的生活遭遇,使他的情緒經(jīng)常波動,很不安寧,平時完全依靠安眠藥過日子,且藥量由小到大,得了精神障礙癥。他最后不吃藥就難以維持生活,難以維持創(chuàng)作,他的精神負擔更加沉重了,對生活感到厭倦了。
童年孤兒生活經(jīng)歷所造成的空虛感、失落感、自卑感,積淀在川端康成的心理表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社會動蕩、個人生活的變故的過程中,逐漸在深層心理上形成一種虛無感?;谶@種虛無哲學的基礎,川端康成晚期的幾部作品,是以憂郁、感傷、虛無、頹唐為其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往往表現(xiàn)為游離于實際,超越于社會生活的常倫,執(zhí)著于精神上的超現(xiàn)實境界,以心靈的交流為真實,從中追求一種超然的空靈與虛幻的美。《睡美人》堪稱此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睡美人》描寫的是已喪失了性機能的老人江口與睡美人俱樂部中六個少女的接觸(這些少女因吃藥而暫時處于無知覺的狀態(tài))。老人在這里一面欣賞,撫慰那些無任何感覺的睡美人,一面回憶過去的人生喜悅。江口與睡美人之間既無情感交流,也無心靈溝通,完全是單方面的情欲滿足,是人性本能的的大暴露。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長期以來心理上的陰翳的折射,主人公的縱欲行為正是作者長期追求情愛而得不到的變態(tài)心理的反映。這部晚期作品真實展示了川端康成內(nèi)心靈與肉的沖突,反映出他那被扭曲的靈魂。自殺在那時已有端倪。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公寓內(nèi)口含煤氣管自殺。這一消息當天就傳遍日本。人們感到有如晴天霹靂,霎時間輿論嘩然,文壇受到很大的震動。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便是無限的話?!盵3]
作為一個作家,川端康成是幸運的,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川端康成又是不幸的,他的一生快樂的日子非常少。早期的家庭悲劇和戀愛悲劇使川端康成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他敏感脆弱,他憂郁悲觀,他孤獨寂寞,他的靈魂被扭曲,選擇自殺結(jié)束生命是他命定的歸宿。
注釋
[1][2]葉渭渠、唐月梅譯,《川端康成小說經(jīng)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頁。
[3]葉渭渠著,《川端康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頁
[1][瑞士]皮亞杰著,傅統(tǒng)先譯,《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2]葉渭渠譯,《川端康成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