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振杰 付瑜瑩
(河南省鎮(zhèn)平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 鎮(zhèn)平 474250)
腔隙性腦梗死是大腦動脈深支閉塞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變化,造成腦深部極小的微梗死病灶,直徑不超過20mm,病灶好發(fā)于基底節(jié)、內(nèi)囊、丘腦等部位[1]。由于病灶小,部分病人可無明顯癥狀,對臨床診斷增加一定難度。到目前為止,MRI和CT是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最有效的檢查方法,我放射科自2007~2008年對65例患者進行MRI和CT檢查,總結(jié)如下。
本組65例中,男40例,女25例,年齡41~65歲,平均55歲。臨床表現(xiàn)有頭暈、頭痛、肢體乏力等癥狀,其中50例有明確的慢性高血壓病史,40例有長期反復(fù)發(fā)作性頭痛,15例病人有MRI檢查前的近期CT的檢查資料。血液化驗檢查:全血粘度增高,血脂中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所有病例均行MRI和CT檢查,MRI為GE0.35T永磁磁共振掃描儀,軸位常規(guī)掃描,層厚8mm,層距1mm,T1WI:TR400ms,TE16ms;T2WI:TR5500ms,TE102ms;FLAIR成像TR6500ms,TE120ms,反轉(zhuǎn)時間(T1)1200ms,根據(jù)病灶位置加冠狀和矢狀位掃描。CT機為單排螺旋機。
65例患者共發(fā)現(xiàn)病灶120個,以皮層下為主。其中額葉53個,頂葉9個,基底節(jié)45個,內(nèi)囊12個,丘腦7個,腦干6個。病灶以小片、斑點狀為主,病灶大小在0.1~1cm。信號改變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T2WI水壓抑像78個呈低信號,42個呈高信號,89個病灶<0.5cm,0.5~2cm的病灶31個病灶在0.5~2cm之間。
表1 MRI對病灶的發(fā)現(xiàn)和檢出率與CT相比較
圖1 MRI對小體積和小面積的病灶可準確檢查,可檢查1~5mm小病灶
圖2 CT只能檢查5mm以上的病灶,對5mm以下的病灶難以檢出
65例檢出病灶84個,其中額葉17個,頂葉11個,基底節(jié)34個,內(nèi)囊16個,丘腦3個,腦干3個。病灶呈斑點狀、小片狀低密度改變。病灶大小為0.5~2cm。結(jié)果呈現(xiàn)出MRI病灶的發(fā)現(xiàn)和檢出率可明顯高于CT的發(fā)現(xiàn)和檢出率,MRI對額葉和基底節(jié)的檢出率與CT對額葉和基底節(jié)的檢出率相比較差異有高度的顯著性(P<0.05),其他部位檢出率無明顯差異顯著性(P>0.05)(表1)。
MRI和CT檢查診斷腦梗死主要是以腦缺血區(qū)組織水腫為基礎(chǔ)的,當(dāng)局部腦組織灌注不足低于正常臨界值時,相對的缺氧和缺血使細胞內(nèi)代謝紊亂,引起細胞內(nèi)環(huán)境的改變,使細胞外的鈉離子滲入到細胞內(nèi),使細胞內(nèi)滲透壓增高,從而引起細胞中毒性水腫,患者會感到頭暈、頭痛、肢體乏力等癥狀[2]。MRI在缺血、缺氧發(fā)生2h內(nèi)就能顯示出腦細胞性的水腫,而CT對水腫的敏感性較低,多在腦缺血、缺氧發(fā)生24h后才能檢出病灶;其次,由于腔隙性腦梗死的病灶面積和體積較小,和周圍的腦組織未形成明顯的高低密度差異,CT的密度分辨率地不易被檢出[3],而MRI對軟組織和周圍腦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對小體積和小面積的病灶可以準確的檢查出,可檢查出1~5mm的小病灶(圖1)而CT只能檢查出5mm以上的病灶,對5mm以下的病灶則難以檢出(圖2)。在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病變中,由于CT檢查檢查時受到骨性偽影的干擾而不能明確診斷,可使位于腦干、后顱窩和頂部的病灶與周圍組織不易分辨,會出現(xiàn)病癥的假陽性,以至于不能確診,延誤患者病情,誤診率增高[4],而MRI檢查可完全不受骨性偽影的干擾,而且可以多方位成像,清楚的顯示局部的病灶和周圍組織的分界,使病變得到充分的顯示,在早期作出正確診斷[5]。在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病變中,我們體會到MRI檢查相較于CT檢查有很多的優(yōu)點:(1)MRI可發(fā)現(xiàn)早期的缺血、缺氧性病灶。(2)MRI檢查對周圍組織分界不明顯的、密度分布不清楚的病灶。(3)MRI分辨率高,可檢查出較小的病灶,還不受軟組織和骨性偽影的干擾,對鬧干、后顱等部位的病變可以準確的成像,是病變更清楚[6]。
臨床檢查表明,MRI檢查對診斷腦梗死所產(chǎn)生的臨床效果高于CT。在診斷腔隙性腦梗死方面,MRI在顯示病灶的大小、數(shù)量、形態(tài)和部位等方面也勝于CT檢查,對腔隙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和相對性治療給出正確的指導(dǎo),對提高患者早期診斷率和確診率提供有效的資料。
[1]丘豪明.低埸磁共振成像用于急性顱腦損傷[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92,8(2):76.
[2]張雪林.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學(xu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82~84.
[3]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診斷學(xu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2:196~201.
[4]張曉莉,鄭素萍,楊志偉,等.常規(guī)MRI與磁共振彌散加權(quán)成像定量化評估急性腦梗死發(fā)病:與CT及常規(guī)MRI的成本效果比[J].中國臨床康復(fù),2006,24(10):42~44.
[5]隋幫清.腦血管疾病—MR,CT,DSA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96~331.
[6]Brant~Zawadzki M,Weinstein P,Bratkowski H,et al.MR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A Review[J].AJR Am J Roentgenol,1987,148:57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