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滿花, 梅 燦, 萬含良, 鄭 軍, 黃崢嶸, 劉小平
(平江縣林業(yè)局, 湖南 平江 414500)
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災害下降原因分析
胡滿花, 梅 燦, 萬含良, 鄭 軍, 黃崢嶸, 劉小平
(平江縣林業(yè)局, 湖南 平江 414500)
在簡述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災害發(fā)生與防治以及資金投入現(xiàn)狀的基礎上,指出單一馬尾松純林、大量的化學防治和單一的森林經(jīng)營管理模式是該蟲災在平江縣爆發(fā)的原因;同時從樹種結構調整、天敵保護以及人為破壞的減少等方面分析了其發(fā)生面積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對策。
馬尾松毛蟲;災害; 防控;平江縣
平江縣位于湖南省的東北部,北與湖北省通城縣接壤,東與江西省修水縣交界,南與江西銅鼓縣、湖南長沙縣和瀏陽縣相連,西與湖南岳陽縣、汨羅市毗鄰。2005年森林資源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縣國土總面積412666.7hm2,其中,林業(yè)用地面積278000hm2,占國土總面積的67.4%;松林面積65206.7hm2,占林業(yè)用地面積的23.5%。森林覆蓋率達59.42%。馬尾松毛蟲災害是森林的大災害之一,20世紀80年代平江縣松毛蟲常災區(qū)達9個鄉(xiāng)(鎮(zhèn)),其面積達34666.7hm2,是湘北主要常災區(qū)之一。
通過對平江縣馬尾松毛蟲多年的監(jiān)測資料匯總與分析,其災害發(fā)生與防治的面積及資金投入情況見表1及圖1、2。
1.1馬尾松毛蟲災害發(fā)生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災害最為嚴重,年均發(fā)生面積12102.8hm2, 1989年出現(xiàn)了歷史上的最高峰,危害面積達71878hm2;20世紀90年代次之,年均發(fā)生面積10311hm2,90年代年度最高發(fā)生面積比80年代年度最高發(fā)生面積減少67%;21世紀年均發(fā)生面積2915.3hm2,比20世紀80年代減少75.9%,比20世紀90年代減少71.8%,沒有出現(xiàn)大的災害年??傮w上看,20世紀80年代災害最嚴重,從90年代開始,逐年下降,到21世紀初,災害發(fā)生面積小而平穩(wěn),基本控制了災害的大面積發(fā)生。
1.2馬尾松毛蟲災害的防治情況
表1 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發(fā)生與防治面積及資金投入統(tǒng)計表年度發(fā)生面積(hm2)防治面積(hm2)防治資金(萬元)197821332000619791667140061980140011337198119331547919824673739198380716453819846641528013198552934213141986428733331519876433512028198814625123332519897187849573371990238031971710199182536197819924460383354199366275420181994199671801314199512833113336199675006600619976400600031998360030675199996678733102000923384331120013533310010200236003087102003193314679200420671733620051333126792006186716337200721601860520081760158072009166715339合計257091207364394
從圖1看出,20世紀80年代平江縣馬尾松毛蟲受災面積中的防治率達74%,90年代的防治率達86%;21世紀的防治率達88%,近32年的平均防治率達80.7%,在1989年歷史高峰爆發(fā)期防治率達到68.9%。
圖1 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災害各年度發(fā)生與防治面積圖
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主要采取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率達45%,曾多次使用飛機噴灑敵百蟲、溴氰菊酯防治。從1989年開始,在南江、虹橋、大坪、龍門等松毛蟲常發(fā)區(qū),每年施放白僵菌、滅幼脲、BT制劑[1]、赤眼蜂防治松毛蟲,生物防治率達85%。同時加強了營林措施,營造混交林,封山育林,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入21世紀,采用預防為主,每年在低蟲口發(fā)生區(qū)施放白僵菌、赤眼蜂,生物防治率達92%以上,控制了馬尾松毛蟲種群密度,松林未產(chǎn)生災害。
1.3馬尾松毛蟲防治資金投入情況
從圖2看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救災為主,大災大治,小災小治,大面積的馬尾松毛蟲災害爆發(fā)后,從政府部門到群眾,采取各種措施,多方面籌集資金進行防治。1989年松毛蟲大爆發(fā),投資37萬元進行大面飛防;1992年投資54萬元進行生物工程治理[2],在南江鎮(zhèn)等松毛蟲常發(fā)區(qū)進行針闊混交試驗造林,同時以生物農(nóng)藥進行大面積防治。進入21世紀,平均每年投入8.3萬元,確保了災害無大面積發(fā)生。
圖2 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災害防治各年度資金投入圖
2.1單一純馬尾松林對馬尾松毛蟲災害自控力弱
20世紀80年代平江全縣馬尾松純林面積達61106.7hm2。大面積連片的馬尾松林為馬尾松毛蟲生長繁育提供了食物保證。從20世紀50 年代開始,人為干擾馬尾松林生長發(fā)育的活動加劇,如采伐馬尾松中、成林時,過度修枝,打亂了其生態(tài)平衡,破壞了松毛蟲天敵的生長環(huán)境,制約馬尾松毛蟲蟲口密度增長的能力弱,為馬尾松毛蟲的爆發(fā)提供了條件。
2.2大量的化學防治破壞了馬尾松林生物多樣性
20世紀80年代以前,防治馬尾松毛蟲以化學農(nóng)藥為主,長期使用化學農(nóng)藥導致馬尾松毛蟲抗藥性增強,殺死了馬尾松毛蟲的天敵,同時破壞了天敵的生長環(huán)境,降低了馬尾松林生物多樣性,間接地為馬尾松毛蟲的猖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3單一的森林經(jīng)營管理模式制約著馬尾松毛蟲防治工作的開展
20世紀60—90年代,南方集體林區(qū)林地屬于集體所有,廣大林農(nóng)沒有經(jīng)營權,林地收益與個人關系不大,對防治馬尾松毛蟲災害積極性不高。馬尾松毛蟲的防治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上級林業(yè)主管部門以及當?shù)卣块T,林農(nóng)不掏錢防治,預防災害無措施,災害發(fā)生后不及時、徹底進行防治。進入21世紀,林權制度改革,山有主,主有權,林農(nóng)認識到防治森林災害是自己的事,自覺主動參與災害防治。在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林農(nóng)出錢出力進行防治,形成了多渠道融資防治馬尾松毛蟲災害的局面,達到及時防災控災的效果。
通過對森林林種結構的調整和天敵的保護以及人為破壞活動的減少,改善了馬尾松林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抵御災害的能力增強[3]
3.1闊葉林面積逐年增加
由表2看出,從1973—2003年闊葉林面積增加22293hm2,由于國家重視闊葉林保護,平江縣闊葉林面積以每一年增加743.1hm2的速度發(fā)展。同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營造了國外松林,調整了原來單一純馬尾松林的林種結構,并進行合理的樹種配置,營造混交林改善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利于林木生長。
表2 平江縣不同年份主要森林資源統(tǒng)計表[4]年份林分總面積(hm2)馬尾松林闊葉林馬尾松幼林面積(hm2)占林分總面積比例(%)面積(hm2)占林分總面積比例(%)面積(hm2)占馬尾松林分總面積比例(%)19732862337583326 4944201 546856090 4019832776876110722 01157935 695712793 4819932757937046725 55189536 875815382 5320032782076520723 44267139 604142763 53
3.2松幼林面積逐年下降
20世紀70—80年代,為了消滅荒山,實行飛播造林主要以馬尾松為主,導致了1989年平江縣馬尾松毛蟲大爆發(fā)。從表2看出,2003年比1973年馬尾松幼林面積減少了27133hm2,即減少了39.6%。馬尾松毛蟲對馬尾松幼林危害非常嚴重,隨著馬尾松樹年齡的增長,抵御馬尾松毛蟲侵害的能力也有所增強。
3.3常災區(qū)林種結構調整
表3 平江縣松毛蟲常災區(qū)森林資源統(tǒng)計表[4](hm2)鄉(xiāng)鎮(zhèn)名稱年份有林面積馬尾松林面積竹林面積闊葉林面積杉木林面積冬塔鄉(xiāng)19832693 32300 013 30 4266 720033206 72157 348 049 3366 7南江鎮(zhèn)19837106 75326 773 30 6826 7200310353 34913 3166 717 31246 7大坪鄉(xiāng)19835500 04373 333 30 0380 020036880 04880 061 30 0513 3虹橋鎮(zhèn)19838260 05080 0193 393 31500 0200312066 74780 0513 3113 32533 3木金鄉(xiāng)19836060 04113 36 726 71253 320037073 33186 729 3806 72073 3龍門鎮(zhèn)198310280 06253 326 71133 31360 0200313580 07092 0113 31653 32486 7梅仙鎮(zhèn)198310720 04000 013 3113 31220 0200312553 33906 773 3220 01746 7伍市鎮(zhèn)19837166 71613 3100 0346 71000 020038446 73886 7153 3620 01966 7向家鎮(zhèn)19831660 0793 30 01 3166 720032253 3820 02 066 7240 0合計198359446 733853 2459 91715 67973 4200376413 335622 61160 53546 613173 4
從表3看出,2003年比1983年常災區(qū)有林地面積增加了28.5%,但馬尾松林面積只增加5.2%,闊葉林面積增加了106.7%。常災區(qū)馬尾松林比例的調整,闊葉林面積的增加,林種的合理搭配,增強了馬尾松林對馬尾松毛蟲侵害的抵抗力。
3.4生物防治保護天敵
在1989年馬尾松毛蟲爆發(fā)前主要采取敵百蟲、溴氰菊脂進行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率只達45%,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物工程治理,施放白僵菌、滅幼脲、BT制劑、赤眼蜂等,生物防治率達到85%。21世紀采用預防措施,每年在低蟲口常災區(qū)施放白僵菌等,生物防治率達92%,生物防治保護了林間的天敵,有效控制了馬尾松毛蟲的危害。
3.5人為破壞活動減少
20世紀70—80年代人畜活動頻繁,放牛、放羊、砍柴火等的人員多,亂砍濫伐現(xiàn)象嚴重。90年代后期提倡燒煤燒汽,放牧砍柴人員減少,亂砍濫伐逐漸控制。隨著封山育林和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的加強,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抑制了馬尾松毛蟲的發(fā)展。
4.1加強蟲情監(jiān)測和預報,為預防災害提供科學依據(jù)
在全縣建立縣、鄉(xiāng)、村、組4級監(jiān)測網(wǎng)絡,將監(jiān)測網(wǎng)絡延伸到每一個山頭、班塊,采用衛(wèi)星定位的方法,對馬尾松毛蟲進行詳細的監(jiān)測,準確掌握蟲情[5],發(fā)布蟲情預報,為林農(nóng)和上級主管部門提供第一手資料,指導災害的預防。
4.2采用生物技術防治,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松毛蟲災害防治中,推廣應用放赤眼蜂、掛誘蛾燈、施放白僵菌、噴苦煙乳油、森得保[6]等生物防治的方法,在小面積出現(xiàn)災害跡象時,進行預防,達到無公害防治的目的,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4.3以營林措施為主,培育抗災害能力強的馬尾松林
將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方法引入造林規(guī)劃設計中,造林前選擇優(yōu)質、具抗性的良種進行造林,營造針闊混交林,營造良好的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對現(xiàn)有馬尾松幼林進行封山育林,科學撫育,提高馬尾松林抵御災害的能力。
4.4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實行科學管理和有效服務
20世紀80—90年代,山林為集體所有,災害防治規(guī)劃是政府部門的責任, 為了加強馬尾松毛蟲災害的防控,實行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上級部門與下級部門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制度,為調動林農(nóng)防控馬尾松毛蟲災害的積極性,推行發(fā)現(xiàn)病蟲舉報有獎制度,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預防。林權制度改革后,馬尾松林為廣大林主經(jīng)管,實行“誰經(jīng)營、誰防治”的原則,宣傳保護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調動社會各界防治災害的積極性。同時推廣先進防治技術,為林農(nóng)提供優(yōu)質服務。
致謝: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湖南省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協(xié)會會長、高級工程師陳良昌的指導在此表示感謝。
[1] 黎曙光,劉清化,彭軍,等.Bt飛防馬尾松毛蟲試驗[J].中國森林病蟲,2009,28(3):35-36.
[2] 葉霖,等.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綜合防治工程材料匯編。平江縣馬尾松毛蟲綜合防治辦公室[Z].(1989—1991).
[3] 陳良昌.湖南省馬尾松毛蟲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及預防[J].湖南林業(yè)科技,2007,34(5):17-20.
[4] 湖南省平江縣林業(yè)局和國家林業(yè)局中南規(guī)劃設計院,平江縣森林資源規(guī)劃設計調查成果統(tǒng)計表[Z].(1973-2003).
[5] 陳繪畫,張建薇,周欽富.基于廣義時空回歸的馬尾松毛蟲空間發(fā)生量預報[J].中國森林病蟲,2007,26(1):7-11.
[6] 張華庭.馬尾松毛蟲越冬代蟲口調查樣樹的選擇[J].中國森林病蟲,2001,20(6):28-29.
2010-03-18
2010-05-21
S 763.712.48
B
1003-5710(2010)03-0105-04
(責任編輯:唐效蓉)
更正說明
由于作者筆誤,2010年第2期“城市森林的理念及在岳陽市的實踐”一文中第三作者應為“李謀勇”,特此更正。
《湖南林業(yè)科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