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
內(nèi)容摘要: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在法國一經(jīng)出版,便獲得了熱情洋溢的贊美,這部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小說以法國殖民地越南為背景,描寫了一位法國少女與中國富商少爺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小說細膩的筆觸,以及作家對人生的獨特體悟無不感染著每一位讀者。這部小說被介紹進中國后,研究者多著重于分析“情人”這個人物形象,對其他人物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而母親是這部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形象,作者通過這個人物揭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一位普通女性深刻的內(nèi)心世界。
關鍵詞:矛盾 崇拜 孤獨與絕望 天性自然
《情人》這本書描寫了一位法國少女與中國富商少爺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除了愛情之外,在作者跳躍的思想中還浮現(xiàn)著幾個不同的人物,而母親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雖然母親并非這本書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她的形象依然十分豐富。下面就從四個方面對母親的想象進行分析。
一.道德理想與渴望金錢的矛盾
首先,母親身上交織著一個理想與現(xiàn)實、精神與物質(zhì)的矛盾,這個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她對待女兒,也就是“我”的態(tài)度和做法上。
作為殖民地地區(qū)的白人,“我們”并沒有殖民者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我們”家境貧窮,“也賣過我們的動產(chǎn)家具之類”,但是精神上“我們”仍保持著相比殖民地人民的高貴性和自尊感,“我們有羞恥心”,“我們還雇著一個仆役”。在母親的三個孩子之中,“我”是唯一的女孩兒,母親始終希望“我”保持純潔之身。當“我”從沙瀝回西貢時,母親像往常一樣親自送我到車站,并托付西貢汽車司機照顧,帶“我”回來,唯恐發(fā)生意外,諸如“火警、強奸、土匪搶劫”之類。不止如此,母親也時時告誡“我”不要觸碰“這種災禍”,母親所說的“災禍”無疑是性的問題,她不愿她的女兒在嫁人之前就成為一個白人娼婦??伞拔摇眳s一直期待著性的體驗,并淪落在“這種災禍”帶來的安樂之中。當母親冷眼觀察“我”的變化并由此發(fā)現(xiàn)“堤岸的事”,發(fā)現(xiàn)“我”的情人,她便發(fā)了“一次瘋病”,“說她的女兒是一個婊子,她要把她趕出去,要看著她死,沒有人肯娶她,喪盡廉恥,比一條母狗還不如”①。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尚未完全長大就已經(jīng)失身于人。在母親眼中,“我”已經(jīng)由一個純潔的白人少女墮落為一個小娼婦?!拔摇鄙砩霞耐兄哪赣H的道德理想,“我”的羞恥心全因為失身這樣恥辱的事崩潰,同時崩塌的還有母親的情緒,她無法接受自己時時教導的女兒竟淪落至一個“婊子”,她近乎變態(tài)的剝光“我”的衣服,嗅著“我”身上的氣味,這些行為都是她所期待的道德理想崩塌后絕望的表現(xiàn)。
純潔的道德理想總歸是形而上的,母親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定有她的現(xiàn)實追求。父親的早逝使得家里的重任全都落到母親肩頭,貧窮一直迫害著這個女人,“我的夢充滿著母親的不幸”,“她是讓貧窮給活剝了的母親”,給“我”買的衣服鞋子都是削價處理的商品,為了省錢全家去照相都是照集體照,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這些節(jié)儉之處除了見出一個女人的美德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她生活的艱辛。母親或許本性不是個愛錢之人,但是現(xiàn)實背景之下,金錢對母親便產(chǎn)生了極大的誘惑力。母親渴望金錢不是為了自己能夠享受真正富足的生活,她更偏愛的是自然,金錢于她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緩解生活壓力的必需之物,讓她不至于給貧窮剝削的“一絲不掛”,讓她一個女人在社會中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起碼有自己的尊嚴。而母親自己試圖賺錢的道路并不順利,她買的一塊土地并沒有給她帶來收益,她束手無策??汕啻耗晟俚呐畠簠s能在這方面幫助她。在殖民地,人們總是盯著白種女人看,甚至十二歲的白人小女孩也看,而隨著“我”年齡的增長,白種男人也向“我”投來幾瞥?;蛟S正如“我”自身所察覺的那般,別人看“我”除了因為“我”漂亮之外,在更大層面上則是性的問題。母親自己的裝束令人不可思議,讓“我們”覺得丟臉,而她卻能接受“我”標新立異的打扮,絲毫不介意“我”打扮得像個娼婦,不在意“我”吸引著男人們的目光。她甚至還說服校長同意“我”晚間自由活動。若是“我”真的吸引了某個富有的白人,從而在經(jīng)濟上幫助母親解決部分壓力,母親自是歡喜的,于她生活的壓力或許能就此得到一定的緩解。這樣的推測在小說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隱性證實。盡管母親不喜歡“我”的情人,可當他請“我”的家人吃飯時,所有人看著他付賬七十七阿斯特,“我母親忍著沒有笑出聲來”。母親內(nèi)心的笑或許同她的兩個兒子一般慶幸享受了一餐免費的盛宴,但是在更深一層意蘊上看,母親的笑是因為她體會到了金錢給窮人帶來的輕松與歡樂。所以“我”的身上實際上還寄托著母親對于金錢的渴望,刻薄說來“我”還是母親獲得財富的一種手段,“她是女兒和情人之間的牽線人,女兒代替她實現(xiàn)著現(xiàn)實的和理想的需要,她卻在需要與渴望之間折磨著”②,而這恰恰與母親希望“我”保持貞潔的道德理想相矛盾。
這種矛盾反映了母親內(nèi)心理想道德與現(xiàn)實生存之間的沖突。在精神上,她希望女兒潔身自好,做一個純潔無暇的少女,不要被欲望所誘惑;但是由于生活的壓力,貧窮的剝削,她又希望女兒的魅力能吸引某個有錢人,從而以金錢讓自己在生活的壓力之下緩口氣。
二.對男性力量的崇拜與偏愛
在三個孩子中,母親對于大兒子的偏愛在小說中可見一斑。首先在稱呼上,母親只把那個唯一的大兒子叫作“我的孩子”,而叫另外兩個則是“兩個小的”。語言通常能反映一個人的內(nèi)心,這樣有別的稱呼正說明了大兒子在母親心中地位的與眾不同。
母親對大兒子的愛在“我”看來強烈而又邪惡?!拔业哪赣H所以活下來就是為了他,為了他吃飽,睡暖,能夠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雹墼诩彝l件拮據(jù)的情況下,母親依然盡力想讓她的孩子——大兒子——過得好。她為她的大兒子在昂布瓦斯附近買下一處產(chǎn)業(yè),可被他一夜之間輸?shù)酶蓛?她在古堡內(nèi)養(yǎng)雞設法賺錢,終是失敗;對于大兒子抽大煙、賭博、偷竊,母親從來一句抱怨都沒有;甚至母親的遺囑都是用犧牲“我”的辦法將好處轉(zhuǎn)給她的大兒子。對這個不事生計、品德敗壞的兒子,母親充滿的贊美之詞,她肯定他是三個孩子中最聰明的,最有“藝術(shù)氣質(zhì)”,最精明,最愛他的母親,最理解她。而偏偏這個最理解她的兒子讓母親操心了一輩子,直至老年依舊為他謀劃著。endprint
相比大兒子的一事無成,小兒子帶給母親的煩擾則相對較少,起碼他沒有一些壞脾性,能自立、買車。可母親卻令人費解地偏執(zhí)地愛著大兒子。相比小兒子,大兒子身上多了到底多了些什么呢?一經(jīng)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兒子身上更多幾分男性的陽剛氣質(zhì)。大兒子從小在力量上占據(jù)優(yōu)勢,常常沒有由來或者尋些荒唐的理由找弟弟麻煩,兩兄弟經(jīng)常無緣無故打架。在兄弟倆的打斗中,母親永遠只是陪襯,大兒子一次次在打斗中彰顯自己的強悍,在大兒子的威勢之下,小兒子則顯得相對懦弱和膽小。并且母親時常在人前夸贊大兒子的強悍:“在外面她不講詳情,她不說大兒子比二兒子更加強有力,她說他同她自己的兄弟、北方地區(qū)鄉(xiāng)下人一樣強壯有力。她對她兩個兒子那種強有力很是自豪,就像從前為她自己的兄弟強有力感到自豪一樣。她和她的大兒子一樣,看不起軟弱的人?!雹苣赣H對于大兒子的強悍充滿溢美之詞,相比之下“我”的情人則不那么受到母親的喜歡,她覺得他“類似沙漠上發(fā)現(xiàn)的腐尸”。對于這種男性強悍力量的欣賞甚至崇拜使得母親心中抹掉了大兒子的種種劣跡,讓她不遺余力的愛這個兒子,毫無怨言,哪怕到死,她也要求把大兒子和她葬在一起,這是至死都不愿擺脫的偏愛。
母親對于大兒子的偏愛實則反映了母親對于男性力量的崇拜。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就曾提出陽具崇拜的心理狀態(tài)假定,“她們必定會因為缺乏一個像男孩子一樣的陰莖而深感欠缺,所以對男孩子既羨慕又嫉妒,有時產(chǎn)生想變成男孩的愿望”⑤,認為由于男女生理構(gòu)造的差別,女性很容易對男性的強壯以及各種生理狀況產(chǎn)生妒忌,于是產(chǎn)生了試圖成為男性的性別困擾——即所謂的陽具崇拜。其后的阿德勒對這一假定進一步完善,他認為女性希望成為男性是因為希望擁有那些被我們的文化認為屬于男性的特質(zhì)或特權(quán),比如力量、勇氣、獨立、成功等。這種崇拜在母親身上就有所體現(xiàn)。父親早逝后,母親一直孤身一人支撐起整個家,多年來母親以貞節(jié)為理由壓制自己,“貞節(jié)之于她早已習慣成自然了”。父親過世太早,最幸福的時光僅在她的生命中短暫停留,母親對人性的歡樂缺乏一定的體驗,又一直壓抑自己,而母親畢竟是一個女人,她有追求這種歡樂的欲望。而她身邊最親近最具男性力量的無疑是她的大兒子,她將自己全部的情愛轉(zhuǎn)寄在大兒子身上,她對大兒子近乎執(zhí)念的偏愛在一定程度上是柔卡斯塔情節(jié),即戀子情節(jié)的表現(xiàn)。
三.孤獨與絕望
內(nèi)心與現(xiàn)實矛盾、任性的欲求不得的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也是孤獨絕望的。一方面,母親為家庭所“背叛”。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要撫養(yǎng)三個孩子始終得靠她自己。
“我還看得出,她站的很不得力,很不穩(wěn),她也沒有笑,只求照片拍下來就是。她板著面孔吧,衣服穿得亂糟糟,神色恍惚,一看就知道天氣炎熱,她疲憊無力,心情煩悶……從她那種神態(tài)顯然可以看出,她已經(jīng)無力給我們梳洗,給我們買衣穿衣,有時甚至無法給我們吃飽。沒有勇氣活下去,我母親每天都掙扎在灰心失望之中?!雹奁鋾r,父親病重,母親獨自支撐家庭,母親當時尚還年輕,本應該享受人生的幸福,卻已被生活、被家庭拖累得容顏憔悴。父親離世后,母親的生活除了勞累,更多了孤單相伴。
對于“我”,母親一心希望“我”能考上數(shù)學教師資格會考,依靠穩(wěn)定的工作養(yǎng)活自己。而“我”卻更傾向于母親認為無所希望、沒什么作用的寫作?!拔摇毕M麑懶≌f,“我”在學校的課業(yè)是法文考第一,數(shù)學不行。這無疑讓母親失望。而更讓母親震怒的,則是“我”失身于人,不再純潔,而是污穢。而對于她的兩個兒子,母親深愛著她的大兒子,她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他而活??纱髢鹤右恍呢潏D賭博享樂,甚至偷遍自己的親人,他直到五十歲依然無法自立,依然靠母親來維持生計。而小兒子呢?小兒子在函授學校學習會計課程,可惜他只有三分鐘的學習熱情,母親無奈,只得給他不斷地換駐地、換學校,如此反復十年,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母親每時每刻都在為她的兒女的前途操勞,兒女的身上都寄托著她對未來的希望,可現(xiàn)實卻是對她這些寄托,這些希望大大的背叛,兒女們的選擇與她的初衷背道而馳。在這個家庭中,她是孤獨的,她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兒女們的支持,她對未來的希望也在一點點崩塌。
另一方面,母親也為她所在的社會壓迫、棄絕。一位失去丈夫依靠的母親在異國他鄉(xiāng)撫養(yǎng)三個孩子定然會受到社會的無情打擊。母親購置了一塊租讓地,事實證明那“真是可怕的經(jīng)歷啊”⑦。只因不肯行賄,母親便被殖民地當局所欺騙。單純而又憤怒的母親以為依靠法律可以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然而“事實上,她多次訴訟失敗,她要控告地籍管理人,控告董事會董事,控告殖民地官員,她要控訴法律,她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只有隱忍等待,空等下去,她沒有辦法,只有哭叫,最后,時機錯過,一場空?!雹喾擅媲耙膊⒉皇侨巳似降?,它也只維護有權(quán)勢的人,母親能做的只是一個女人最無力的哭喊。她也以這樣的哭喊面對過要債的印度商人。母親在這樣的社會中無疑處于弱勢地位,盡管她是白人,但她更是一個普通婦女。社會能給予她的除了壓迫,就是這種壓迫帶來的孤獨與絕望?!八籼柦袉荆f不要等待什么,不要期待與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上帝。”⑨這是這樣的社會打破了她所有的期待,變成一個無所謂希望的女人。
就這樣,母親像一個獨異者,獨異于家庭,獨異于社會,更獨異于希望。
四.天性自然
為社會生活所迫、孤獨絕望的母親,在她心靈深處仍保有任性的純真之處。雖然母親常抱怨照相定價太貴,但她還是拿出錢定期去拍家庭照,母親請專人給她的孩子照相,目的是為了看看孩子們是否成長正常。她會像所有母親一般將幾張照片拿來互相比較,講講孩子們?nèi)绾卧诔砷L。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無所希求,心里滿溢著愛的母親,此刻的她只是關心孩子成長的母親而已。盡管兒女們讓她操了一輩子心,但她是母親,是割舍不掉一絲親情的母親。而對于這些照片,不管“我”的姨母因為“我”行為不檢多么不待見“我”,母親依然把她的孩子的照片拿給她的姐妹看,她處事向來不半途而廢。她面對姐妹的尷尬正如她面對生活中所有困難一般,堅毅而執(zhí)著,在她的處事之中讓人看到“一種深邃的動人的美”,這種美是歷經(jīng)生活的艱辛,依然能夠坦然處之,淡然面對生活種種的心態(tài)。endprint
母親在精神上有著深沉的孤獨與絕望感,但她仍然有自己的朋友。在過去,母親有關系持久的朋友,即使在殖民地她也結(jié)識了一些新朋友,即使后來在都蘭她也認識了些人。在母親身上是有種獨特的吸引力,能把各種人吸引在她身邊,而據(jù)母親的朋友說“她為人聰明,又那么機敏,又十分愉快,就因為這種不會讓人感到厭倦的無與倫比的天性”⑩。在母親朋友眼中,母親的形象仿佛是一個天使,是一個“我們”未了解到的一個天使。母親的這種天使形象在她和大家一起清洗房子的時候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母親又是奏琴,又是笑,還邊歌邊舞,這樣的時刻“可能與母親所期求的幸福歡悅最為協(xié)調(diào)”,她追求的幸福也就這么簡單,卻也難能可貴。
就是在這樣一個傷感獨絕的愛情故事下,一位復雜的母親形象悄然隱匿其中,她的內(nèi)心世界是隱秘的。作為一位母親,作為一個女性,她的矛盾,她的悲苦,她的孤獨,少有人能理解,只能自己吞咽,也只能于自然無聲處靜靜地品味和思考著人生。
注 釋
①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8,第59頁。
②張婷.淺析《情人》中女人形象[J]文學界(理論版),2010(2):4-12.
③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8,第76頁。
④同上,第58頁。
⑤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張會堂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第128頁。
⑥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8,第16頁。
⑦作者早期作品《太平洋大堤》(1950),寫一位到印度支那的法國母親向殖民地當局地籍管理局租用印度支那南太平洋海邊一塊租讓地,因沒有行賄,租到的竟是一塊不可耕種的鹽堿地,還有被太平洋大潮隨時吞沒的危險。后來她帶著一子一女,歷盡千辛萬苦,與當?shù)厝撕现蟮蹋詈蟠蟮踢€是被潮水沖決。這部作品所寫的內(nèi)容與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在許多方面與《情人》相通。
⑧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8,第64頁。
⑨同上,第47頁。
⑩同上,第33頁。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