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預設”和“生成”這對互相對立的概念已不斷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對話與溝通,教學過程是“精心預設”在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如何通過“生成”去升華“預設”的問題。
二、課堂再現(xiàn)
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席卷全球的工業(yè)文明浪潮”的第二課第二框“文明與野蠻相交織”時,我們預設的問題是:整體世界的形成給印度社會帶來了什么?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得出:19世紀中期,印度從英國“引進”了近代工業(yè)文明——鐵路、統(tǒng)一郵政、電報等,印度所付出的代價是: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主權的喪失,經(jīng)濟的被掠奪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緊接著授課老師又問:整體世界的形成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么?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得出:19世紀的日本也“引進”了歐洲的近代工業(yè)文明,他們積極向西方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舉辦工業(yè)企業(yè),建立學校教育體系等,這使得日本不僅擺脫了民族危機,而且成為了亞洲強國。
授課老師不失時機地請問同學們:為什么同樣是引進文明,結果卻不同呢?學生們通過自由熱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地回答:“印度是被動的,是被英國壓迫下的學習,沒有自己的主動權。而日本是獨立的,是主動向西方學習,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工業(yè),而且還在日常生活領域吸收工業(yè)文明的成果,所以最后的結果也不同。”
授課老師又輕松愉快地請同學們來了個腦筋急轉彎:這兩種引進文明的方式,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甲說:“我們應積極主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能被動地學習?!崩蠋熣f:“對,那么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與過去的八國聯(lián)軍進到中國相比,你覺得我們哪一次是主動的呢?”學生甲說:“這還不簡單?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是主動的?!崩蠋熣f:“何以見得?能否舉個例子說明?”學生甲接著說:“比如八國聯(lián)軍過去我們不讓他們進來,他們是強行進來的,搶占我們土地,掠奪我們資源,我們是被動的。今天我們改革開放,主動邀請西方國家進來,但他們首先要遵守我國的法律,雙方是平等的,并且我們是主動的。”老師說:“對,因此我們經(jīng)過改革開放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里是指國家要積極主動地改革開放,主動地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那么對我們個人來說是不是同樣需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呢?生活中我們有沒有一些同學就是被動地、被老師或父母推著、拉著、壓著去學習的?大家說有沒有?”學生丙說:“有,”我說:“舉個實例?!睂W生丙不好意思地說:“比如在學校我們上課時喜歡吵鬧,不想學習,總是被老師批評;在家里我們做事總是慢悠悠,心不在焉,即使吃飯也是這樣,父母總是催我們快吃,吃完了去學習。”授課老師問:“那你們被催促時的心情怎么樣?”丙說:“不爽。”“為什么不爽?”我問。丙說:“被別人催著、壓著學還能爽嗎?”老師又問:“那學習效果呢?”丙說:“人雖然坐在那兒在學,但根本沒有學進去?!崩蠋熣f:“原來如此,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是不是也要如同我們今天上的歷史課《文明與野蠻相交織》一樣,要自己主動地去學,而不要讓老師和父母推著、拉著、壓著去學?”同學們齊聲說:“是?!?br/>
三、幾點感悟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正發(fā)生著實質性的變化。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tài)生成成為課堂的亮點。課堂上師生參與互動,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fā)點撥,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增長智慧、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體驗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驚喜、成功的快樂。
1 預設要精心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教學“生成”的起點,對教學的展開和推進有促進作用。我們鼓勵教學過程中生成,并不是反對預設、追求隨意生成,而是追求有效生成,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我們教師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將我們嶄新的理念預設在我們的教學預案中。同時這種預設應該是有彈性、有留白的。教學的提前預設體現(xiàn)教師的匠心,即通過預設去促生成,通過生成完成升華目標。
2 生成需引導
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教師“預設”不一定能有效地生成。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景色,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們不能拘泥予預設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即時引領、引導,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就不同的觀點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也讓其他學生對其所說的有一個理解與評價的機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效生成,擯棄無效生成,把握好方向,適時地做出反應和調整。有經(jīng)驗的教師雖然不能預知課堂在何時、何處會有生成,但他們能在生長點出現(xiàn)時,敏銳地把生長點催生為生成,做到引導促生成。
3 重在預設,責在生成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知識、思考、見解和價值取向上多向交流和碰撞的過程?!邦A設”和“生成”便是這次交流和碰撞過程中的一對辯證對立的統(tǒng)一體,兩者相依相存。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收獲,那么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一種追求;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把處理好“預設”外的情況看成一種“教育智慧”,那么新課程則把“生成”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態(tài)要求。同時,真正的新課程又不排斥“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離不開恰到好處的“預設”。我們應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與自主建構,既要有課前的巧于“預設”,也要有課堂的妙于“生成”,不遺余力智慧地去演繹這精彩的教學篇章,去關注這共同的生命歷程,去煥發(fā)這激情的生命活力。
四、反思
通過這兩堂課的學習,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新課程教學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重要性: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只有把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如果我課前沒有注重情景的預設,備課不充分,或是只注重課前的備課,情景的預設,沒有把課堂中現(xiàn)成的生成資源用好,只是匆匆落實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那也就沒有今天課堂上的閃光點。實踐告訴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除了要注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培養(yǎng),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yǎng)。只有充分地把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內在動力調動起來,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才能完成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教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