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課堂提問貫穿于語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而遭遇“冷場”是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曾經歷的教學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預設和教學行為存在問題,本文就如何解決提問“冷場”這一教學現(xiàn)象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課堂提問;冷場;教學預設;教學行為
[作者簡介]李桂生,江西省婺源縣紫陽鎮(zhèn)王家墩李子芳小學。(江西上饒333200)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課堂教學,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不懂提問的藝術或者沒有設置好教學中的提問技巧,出現(xiàn)了不少提問誤區(qū)。”(《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陳旭遠、黃薇編著)的確如此,我們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時,往往沒有一個學生舉手,更沒有一個學生搶答,整個教室出現(xiàn)冷場狀態(tài)。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怎么應對這種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心平氣定,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預設,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了。而切不可包辦代替,再搞滿堂灌了或者大動肝火,毫不留情地對學生進行訓斥。殊不知,這樣只能把學生帶到云里霧里,搞得學生一頭霧水。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對話的“提問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的信息的“重組者”。那么,怎么應對這種尷尬的局面呢?
首先,教師要反思自己的教學預設是否要求過高,是不是提出的問題過于空泛,難度過大,沒有教學的針對性,結果只能對學生啟而不發(fā)。如果確實是這樣,教師就應該改造自己的教學預設了。因為“要上好一節(jié)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學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疑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學生肯定樂于接受?!保ā缎抡n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陳旭遠 黃薇編著)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課堂上的提問進行分解,做到“單刀直入”,步步為營,然后再把分解的問題整合,回到主題。也可以針對所提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的有關片斷,理解課文內容后,再重復所提問題。當然,如果將這兩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效果當然更好。如:我在教《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我向學生提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就沒人能回答。我于是讓學生讀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并且邊讀邊想,這幾個自然段寫了什么事;然后讓學生讀讀六到八自然段,又想這幾個自然段寫了什么事,這時,學生自然明白課文寫了葉圣陶先生幫助作者修改作文和作者應邀到葉圣陶先生家里做客,親聆先生教誨的事。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反思自己的教學預設是否脫離學生實際,他們的生活是否和課文所寫不一樣,課文寫的內容、事物他們是否熟知。如果有這些情況,教師就應該給學生補補自然常識課了。比如:在教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文時,當學生回答不出“小錢為什么到臺灣才能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教師就應該把有關白血病、白血病的治療方法、臺灣的骨髓庫等知識概要的告訴學生,這樣你的問題學生還能回答不出來嗎?
其次,教師遇到學生回答問題冷場時,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給學生適當的誘導,可以采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從相關的問題、有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開始,一步一步地向所提問題靠近,采取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一些教學機智,利用講故事、講笑話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問題,打破全班沒人回答的尷尬局面。當然,如此一來,可能會造成拖堂,但是,為了修正自己的教學失誤,為了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拖堂兩三分鐘是可以獲得學生的理解與尊重的。
總之,教師提問題遇到冷場不是學生沒有信息反饋,而是反饋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是教師應該修正自己教學預設和教學行為的信息。對于一個致力于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師來說,“此時無聲勝有聲”!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