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中國核科學事業(yè)的主要開拓者之一、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在北京逝世。在20世紀80年代,這位青年時代曾遠赴重洋學習研制原子彈,最終卻在自己的祖國圓夢的核物理學家,曾經對我詳細地講述了他從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心路歷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感慨不已。
“朱光亞終于歸隊了!”
那是20世紀80年代,我采訪鄧稼先的通訊報道《兩彈元勛鄧稼先》發(fā)表后,我對“兩彈”研制過程中的科學家們產生了極大的敬意,想陸續(xù)采寫一些稿件,將這些科學家數(shù)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增強中國國防事業(yè)經歷的艱辛公諸于世,當時朱光亞是國防科工委的領導,因此我首先采訪了他。
朱光亞出生于湖北宜昌,1945年,他從昆明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畢業(yè)后,經吳大猷教授推薦,赴美國考察原子彈的研制工作。
朱光亞生動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他說,中國人研制原子彈的夢想,在舊中國就有了。那是1946年,蔣介石在廬山的別墅里,接見了華羅庚、李政道和朱光亞,提出要造一顆原子彈。朱光亞說,蔣介石的這個夢想,是從1945年8月6日那個震驚世界的日子開始的。那天,美軍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扔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對日本軍國主義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威懾效應,世界上所有國家對其產生的威力印象深刻,無不想擁有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裝備。然而,這種新式的武器是如何研制的秘密,除了美國外,世界上其他國家均不掌握。蔣介石也想造原子彈,于是他就讓兵工署署長、國際彈道學家俞大維博士想辦法。俞大維提出,造原子彈,首先要向數(shù)理化方面的科學家請教。在蔣介石的支持下,俞大維和軍工部部長陳誠邀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秘密討論了研制原子彈的有關事宜。三位教授很快擬定了一個計劃,并建議派遣一個科學考察團去美國,爭取到美國“曼哈頓工程”(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工程代號)的研究生產機構考察,學習制造原子彈的技術。蔣介石批準了這個計劃。除了這三位著名專家外,國民政府還讓他們在數(shù)理化三個領域分別挑選兩名優(yōu)秀的青年學者,組成考察團。吳大猷挑選了朱光亞和李政道;曾昭掄挑選了唐敖慶、王瑞酰,華羅庚則挑選了孫本旺,到美國后又挑選了徐賢修。
據(jù)朱光亞回憶,臨行前,蔣介石把科學家們召集到廬山,鼓勵大家說:“你們到了美國,要好好地學,早去早回!”還說:“你們學成歸來后,我給你們錢,給你們房子,盡快造出原子彈!”
1946年8月的一天,朱光亞與李政道、唐敖慶等跟隨華羅庚教授搭乘遠洋輪船“美格將軍號”赴美。在這之前,曾昭掄教授已經先期赴美,吳大猷教授因為去英國開會,也未能同行。但是他們一行剛踏上舊金山,就聽到了沮喪的消息,先期抵美的曾昭掄對他們說:他到達美國后,雖然幾經奔走,但毫無所獲。美國政府不同意外國人進入原子彈研究機構,甚至原來已經參加“曼哈頓工程”的外國科學家都被剔除出科研隊伍了!曾昭掄說:但是各位既然已經來了,那就各奔前程吧!考察團就這樣解散了。在這之后,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等人到美國的大學里分別從事教書、科研,朱光亞、李政道等青年學者則進入不同的大學攻讀學業(yè)。朱光亞進了密執(zhí)安大學研究生院從事實驗核物理的學習和研究工作。不久,他便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在美國《物理評論》等頂級刊物上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從而在核物理這門新興的前沿科學領域里留下了他創(chuàng)新探索的足跡。
1950年2月,年僅25歲的朱光亞在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毅然返回祖國。在回國途中的輪船上,他與51名留美同學聯(lián)名寫了《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呼吁留學生們回國參加建設。這封信不久發(fā)表在《留美學生通訊》上,在海外中國留學生中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貒?,朱光亞興致勃勃地跟隨土地改革工作隊到大別山等地參加土改?!皣疫€這樣窮,剛剛翻身,首先應該把人才培養(yǎng)出來,才能把國家建設起來?!睉阎@樣的志向,朱光亞走上了北京大學的講臺,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物理學教學的第一線。那段時間,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他仍然沒有忘記研制中國原子彈的夢想。1951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專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書中介紹了原子能的發(fā)展、原子彈的研制、氫彈秘密等內容,是我國系統(tǒng)介紹和論述這方面知識的早期著作之一。
qZ9Gap9k4F8n6K8YzlXM3g== 1952年,朱光亞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停戰(zhàn)談判代表團的英文高級翻譯,到板門店參加了朝鮮停戰(zhàn)談判。談起當年赴朝的往事,朱光亞對我回憶了一段趣聞,描述他是如何被選中的。
那是1952年初的一天,一位同學走過來對他說:“朱老師,考考您的英語!”師生二人用英語一問一答地對了一會兒話。最后,學生滿意地對老師說:“Very good!”學生考老師的原因很快便弄清楚了:組織上讓他擔任代表團的英語翻譯。朱光亞回到家中對妻子許慧君說:“我要走了!”“到哪里去?”朱光亞想到組織上叮囑要保密的話,便詼諧地說:“呵,到東北‘打老虎’去!”許慧君見他有難言之隱,便沒有多問。幾天后,他便以高級翻譯的身份跟隨志愿軍代表團抵達開城,參與停戰(zhàn)談判。
1953年,朱光亞從朝鮮回國后,奉調東北人民大學,參與組建物理系,先后擔任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代主任等職務。在教師少、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他一方面主講力學、熱學、原子物理等大課,另一方面還注重在工作中培養(yǎng)青年教師。在朱光亞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幾年的時間內,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便躋身全國高等學校物理系的前列。
1955年5月,中央作出建立中國原子能工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之后,朱光亞奉命與胡濟民、虞福春等調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稱原子能研究所,即現(xiàn)在的原子能研究院)籌建物理研究室(1956年劃歸北京大學,后改稱技術物理系),從此以后,他擔負起盡快為我國原子能科技工業(yè)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重任。錢三強曾戲言稱:“朱光亞終于歸隊了!”意思是朱光亞又回到了核物理專業(yè)隊伍。
科學界的“中字輩”擔任了
科學技術領導人
1957年,朱光亞調任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任副主任,參與組織蘇聯(lián)援建的核反應堆建設和啟動工作,并帶領年輕人開展中子物理與堆物理的實驗研究,設計并建成了國內第一座輕水零功率裝置,為掌握堆物理實驗技術邁出了第一步。這時,蘇聯(lián)方面對中國的核技術援助幾經起伏,但蘇聯(lián)科學家中也有真誠愿意幫助中國的。有位名叫加弗利洛夫的科技顧問就對中國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他認為,中國需要有一位科學技術領導人來領導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他還特別點名要見朱光亞,說他在來中國之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塔姆院士曾向他推薦過朱光亞。1959年6月,蘇聯(lián)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7月,中共中央經過研究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在這之后,二機部部長宋任窮委托副部長兼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挑選一位原子能研制工作的“科學技術領導人”。錢三強經過深入考慮和物色,推薦了正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朱光亞。20多年后,錢三強撰文專門談了當年推薦朱光亞的原因:“當時,朱光亞還屬于科學界的‘中字輩’,年僅三十五六歲,論資歷沒有那么深,論名氣沒有那么大。那么,為什么要選拔他,他有什么長處呢?第一,他具有較高的業(yè)務水平和判斷事務的能力;第二,能團結人,既與年長些的室主任合作得很好,又受到青年科技人員的尊重;第三,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實踐證明,他不僅把擔子挑起來了,而且很好地完成了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作出了貢獻?!?959年7月的一天,宋任窮等人把朱光亞請到自己的辦公室里,說:“光亞同志,我們想請你到九所(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2月改稱九院)參加領導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你看怎么樣?”聽了這個決定,朱光亞很激動。
回憶往事,朱光亞感慨地對我說:沒有想到,當年那個曾經漂洋過海追求過但被拒之門外而破滅的夢想,現(xiàn)在有可能在自己的國家,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變?yōu)楝F(xiàn)實了。他說:“就這樣,從50年代末投身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起,到如今(80年代中期)已經幾十年了,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朱光亞被任命為九所副所長后,開始全面負責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學技術工作,在與李覺、吳際霖、郭英會等九所領導多次討論后,他們立即改變了原來的部署,根據(jù)我國當時的條件,制訂了科研工作計劃,明確提出:原子彈的研制工作要完全建立在自己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即自己研究,自己試驗,自己設計,自己裝備。當時,無論從以上哪個方面講,朱光亞都是不輕松的,因為這時,很多人對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仍抱有幻想,直到1960年7月,蘇聯(lián)突然全部撤走了在華工作的專家,并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
蘇聯(lián)停止一切援助后,二機部提出了核工業(yè)在新形勢下的總任務: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適當儲備。具體要求是,爭取在五年內(1960年至1964年)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彈,并進行爆炸試驗。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彈的技術難關,朱光亞與九所的其他領導建議:由二機部向中央要求從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選調人才,充實科研隊伍。不久,先后有郭永懷、程開甲、陳能寬、龍文光、王淦昌、彭桓武等科研人員調入,這批科學家和工程師會同先期參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朱光亞、鄧稼先等人,基本上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技骨干力量。
中國人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能不能把有關的核設施建成?能不能造出原子彈呢?全世界都在關注著。
研制原子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大科學工程,涉及理論、試驗、設計、生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多學科、多專業(yè)的密切配合。當時,新中國成立才10年,科技與工業(yè)基礎還非常薄弱,專業(yè)人員也少,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和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想短期內突破原子彈技術,難度確實很大。為了激勵人們的斗志,1963年8月,當時的二機部部長劉杰赴青海基地檢查工作時,決定把蘇聯(lián)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也就是1959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工程的代號,即命名為“596工程”。
采訪中,朱光亞笑著回憶說:“在九院(所)這個既像工廠,又像學校的奇特的研究機構里,當時,每個人的情緒都處于亢奮狀態(tài),各個實驗室里天天燈火通明。”宋任窮對朱光亞他們說:“你們給我也辦個出入證,這樣我就可以直接到實驗室去了。”朱光亞與李覺、吳際霖等人一起組織大家制訂規(guī)劃,選調人才,組建機構,建立設施,迅速而又扎實地開展工作。各方面著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相繼調到九院以后,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學技術難關,人們經常是通宵達旦地工作著。宋任窮、劉杰、錢三強和李覺、吳際霖等知人善任,對朱光亞、王淦昌、彭桓武等科學家充分信任,放手讓他們工作,并給予了盡可能的幫助。
朱光亞和吳際霖負責全所的科學管理,他們組織各方面專家和科技人員精心選擇目標,分解任務,確定應該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組織全所科技人員分頭開展研究和攻關。由于朱光亞精通業(yè)務,為人謙虛、誠懇,善于綜合各方面意見作出科學判斷,他不但受到科研人員的尊重和支持,而且能和黨政領導干部密切合作、溝通,使全所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高速有效地運轉起來。
經過緊張?zhí)剿?、研究,?962年,九所科研人員在原子彈的理論研究、試驗技術、核材料生產等方面都獲得許多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國家經濟困難,原子彈的研制工作也面臨是加快還是放慢,甚至是上馬還是下馬的問題。這年9月,二機部部長劉杰與九所負責人李覺、吳際霖、朱光亞等人研究以后,向中共中央提出《關于自力更生建設原子能工業(yè)情況的報告》,提出兩年內實現(xiàn)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兩年規(guī)劃”。同時,為了進一步研究分析可行性,根據(jù)領導、專家集體討論的意見,朱光亞主持編寫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原子彈裝置國家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及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兩份文件。這兩份文件在科學總結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技術上最關鍵的問題,提出了必須完成的基本建設項目和工作條件,并對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中,對于核爆炸試驗,文件提出了分兩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做地面爆炸試驗,再做空投爆炸試驗。整個安排有條不紊,環(huán)環(huán)相扣,后來的實踐證明,這些分析和部署是符合實際的,對科研人員很快突破原子彈技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兩份文件后來被譽為中國核武器發(fā)展史上的“綱領性文件”。
在原子彈研制的關鍵時刻,朱光亞除了對科研工作進行全面組織、領導外,他還擔任了四個技術委員會之一的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主任委員彭桓武一起,指導青年科技工作人員開展了中子源的攻關研究。
1963年底,核武器研究人員在原子彈理論、技術和生產方面的疑難問題等方面開始取得一些列重大進展:11月20日,他們成功地進行了縮小尺寸的原子彈整體模型爆轟模擬試驗;1964年6月6日,又進行了全尺寸的原子彈整體模型模擬試驗,這是一次核爆炸前的綜合檢驗,除了核裝置不是活性材料外,其他都是核爆炸時所要用的實物。試驗結果實現(xiàn)了預先的設想。至此,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經過大量小型試驗和若干次的大型試驗,已經是成功在望了。1964年10月16日,我國在羅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原子彈爆炸時,朱光亞和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們一樣,非常激動和興奮。這時,他還不到40周歲,青年時代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可以說,他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愛國熱情圓了一個美麗的夢!此后,他又帶領廣大科技人員邁向了新的高峰——研制氫彈。
1964年5月及1965年1月,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guī)劃的匯報時,曾兩次談到中國的核武器發(fā)展問題。他說: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在我國首次核試驗成功之后,周總理也提到氫彈的研制能否加快一些。他要求二機部就核武器發(fā)展的問題作出全面的規(guī)劃。
根據(jù)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二機部領導下,朱光亞會同其他同志提出了加速核武器發(fā)展的全面規(guī)劃。他還替二機部起草了《關于加快發(fā)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呈報給中央專門委員會(主任為周恩來總理,成員有15人,主要負責全面領導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報告提出:一方面要加速原子彈的武器化,另一方面要盡快突破氫彈技術。由此,九院的工作迅速作了調整,并抽調出1/3的研究人員全面開展氫彈的理論研究。在這之前,原子能所成立了中子物理領導小組,由所長、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主持,組織黃祖洽、于敏等開始著手熱核材料性能和熱核反應機理的基礎研究。
1965年1月,二機部把原子能所這批先期進行氫彈研究探索的科研人員調到九院,兩方面力量集中到一起,在朱光亞和彭桓武的指導下,對氫彈進行攻關。1967年6月17日,在周總理的親自安排下,聶榮臻元帥親臨現(xiàn)場指揮,成功地進行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提前實現(xiàn)了毛澤東在1958年6月關于“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預言,中國也從此進入了世界核先進國家的行列。鄧小平在談到新中國的高科技時曾經這樣說過:“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中國“兩彈”的研制工作之所以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黨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大力協(xié)作之外,還因為我國有一批飽經憂患、了解中國國情而又有強烈愛國熱情的科學家,其中朱光亞就是杰出代表,黨和國家對他的貢獻也給予了充分肯定:1969年,年僅45歲的朱光亞和錢學森一起,作為科學家代表,被選為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之后,他又被連續(xù)選為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至第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四屆中國科技協(xié)會主席,第八、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這在科學家中是不多見的。
自20世紀70年代初,朱光亞任國防科委副主任以來,他在領導核技術科研工作的同時,還參與組織了核潛艇動力裝置的研究,以及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籌建、核燃料生產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民用項目的開發(fā)與研究工作。80年代中期開始,他還參與組織領導了國家“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作為一個老朋友,他的逝去,使我感到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哀傷。當年,他對我說過的一番話,始終銘刻在我的記憶之中:“50多年過去了,我對自己當年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用畢生的精力親自參與中國核科技事業(yè)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為祖國的安全和中華民族的強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欣慰!”
?。ㄘ熑尉庉?謝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