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濤
彭樹華:1925年出生,廣西陸川人,1955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助理審判員,1978年任刑事審判庭副庭長。1979年9月至1983年1月,參與了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審理的全過程,負責該案判決書的起草工作。1981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刑事審判庭庭長,參與審理了建國后諸多大案要案。2009年10月25日,撰寫了《潘漢年案審判前后》一書。
《方圓》:據(jù)您當年辦案前后了解到的情況,會見汪精衛(wèi)一事,潘漢年為什么當時不向黨中央說清楚?
彭樹華:根據(jù)當時審判這個案子的情況和潘漢年自己的辯解,我覺得潘漢年有私心,顧慮很多。
被挾持會見汪精衛(wèi)后,潘漢年回到延安,本想找機會向中央領(lǐng)導說清楚此事,可偏偏南京汪偽和重慶國民黨方面先后將此事傳出,并有意渲染和歪曲,中央因為沒有得到潘漢年的報告,加以否認,這使潘漢年變得十分被動。
1945年,潘漢年參加中共七大,他本想把這個事情向毛主席說清楚,但饒漱石搶先向中央指控潘漢年在敵占區(qū)工作“違反紀律”。中央對潘漢年信任有加,不相信饒漱石的說法。結(jié)果,潘漢年向毛主席匯報時,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毛主席見狀,便沒讓潘漢年說下去,還安慰他:“你的工作中央是了解的,中央是信任你的。外面的謠傳,我們并不相信。你不用害怕?!?/p>
這一來,事情弄得更加復雜化。潘漢年怕說出來,會影響中央和毛主席對他的信任和看法,一直都沒有勇氣說,直到1955年黨代會期間,才下決心寫了材料,這就是潘漢年案的誘因。
《方圓》:造成潘漢年冤案的歷史原因,很多人都諱莫如深,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將該案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并通過出書的方式公之于眾?
彭樹華:長期以來,潘漢年案一直受人關(guān)注。特別是平反后,社會反響很大,各種紀念他的作品也很多,有寫文章的,也有拍電視劇的。而有關(guān)冤案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這個人一手炮制的,有人說是那個人羅織的。
口誅筆伐,受指責的人很多。最高人民法院也挨過不少罵。作為潘漢年案當年的審判人員,我們有一種負罪感。
曾漢周副院長曾多次和我談起潘漢年案,他常說,潘漢年案錯判,教訓是深刻的,值得思考的問題很多,應(yīng)該讓人們知道這個案子為什么會錯判,這對改進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現(xiàn)真正的審判獨立是有益的。他在世時,多次要我搜集材料,好好回憶,把事情如實寫出來。
丁汾的思想負擔更重,她曾經(jīng)說,參加革命幾十年,半生在法院工作,一向謹慎,最怕判錯案,冤枉好人。自問還是一個稱職的法官,唯獨對潘漢年案作了違心審判,一世清明,毀于潘漢年一案。她在病危期間,我去看她,她還念念不忘這件事,一再叮囑我,一定要把潘漢年案的審判真相寫出來,讓世人有個正確的了解。
如今,曾漢周、丁汾已經(jīng)作古,我更不敢懈怠,離休后,我感覺到要責無旁貸地還原歷史真相,于是寫出了這本《潘漢年案審判前后》。
《方圓》:反思潘漢年冤案,您覺得它向我們警示了什么?
彭樹華:在潘漢年案的那個年代,人治盛行,法治不興,審判難以真正獨立,中央或地方黨委先審批,法院后審判,法院只辦理法律手續(xù),不審查案件事實,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潘漢年冤案的發(fā)生,難以避免。
通過對潘漢年案的歷史反思,我們應(yīng)該深刻總結(jié)黨和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任何個人和團體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切實作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自覺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公共意識,使法治真正成為治國之本。這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國家走向民主富強的必由之路?!?/p>
責任編輯:劉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