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王紅梅 代玉榮
(1.黑龍江省林業(yè)監(jiān)測規(guī)劃院,哈爾濱 150080;2.東北林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農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88)
森林資源是林場經營活動的主要對象,也是林業(yè)經濟的主體。森林資源消長變化狀況可客觀反映森林生長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從而綜合分析和評價森林資源經營效果,并可為林業(yè)經營者制定經營方案和對策提供參考。筆者通過對黑龍江省石場溝林場1998年和2008年二類調查資料的對比,分析研究該場在此10年間森林資源的動態(tài)變化。
石場溝林場位于黑龍江省東部,行政區(qū)劃隸屬于湯原縣。東北部與黑金河林場為鄰,東部與湯原農場相接,南部和西南部與正陽鄉(xiāng)及正陽林場毗鄰,北部和西部與團結林場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29°40′47″~129°48′17″、北緯46°47′23″~46°53′27″。
該場經營總面積為7 112hm2,其中林業(yè)用地面積6 916hm2,非林業(yè)用地面積196hm2?;盍⒛究傂罘e為463 040m3,森林覆蓋率84.55%。在林業(yè)用地中,有林地面積為6 013hm2,占林業(yè)用地面積的86.9%;有林地蓄積為458 939m3,占活立木總蓄積的99.1%。
以1998年調查范圍為基礎,將兩次調查范圍調整一致后進行對比分析,可比面積為7 078hm2。在可比范圍內,比較分析10年中該場各地類面積、森林蓄積、各齡組面積蓄積等變化情況。
通過對兩次調查結果的比較,發(fā)現在這10年中,有985hm2的非林地轉變?yōu)榱謽I(yè)用地,詳見表1。
表1 各類土地面積變化統計表 單位:hm2
(1)林地面積變化情況。
由表1可知,2008年該場林地面積較1998年增加985hm2,其中,有林地面積增加625hm2,疏林地面積增加19hm2,灌木林地面積增加34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減少231hm2,采伐跡地面積減少42hm2,宜林荒山荒地面積減少84hm2,輔助生產用地面積增加663hm2。增加面積與減少面積相抵后,林地面積總計增加985hm2。
(2)非林地面積變化情況。
非林地面積減少985hm2。其中,農地面積減少891hm2,內陸水域面積增加9hm2,未利用地面積減少67hm2,其他用地面積減少36hm2。增加面積與減少面積相抵后,非林地面積總計減少985hm2。
分析原因,有林地面積增加主要由于林場加大了撫育和更新造林力度,使得原有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跡地、宜林荒山荒地和部分農地等轉變?yōu)橛辛值?。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積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地造林及部分樹種萌生導致的。輔助生產用地增加主要是本期地類分類標準變化引起的。
2008年該場活立木總蓄積為46.3萬m3,比1998年增加12.7萬m3。其中有林地蓄積增加18.5萬m3,疏林地蓄積增加256m3,四旁樹蓄積增加33m3,散生木蓄積減少5.8萬m3(見表2)。
表2 各類蓄積變化統計表 單位:m3
散生木蓄積減少主要是因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地類轉變?yōu)橛辛值厮隆8鶕邶埥「鳂浞N凈增長率衡量,各類蓄積增長屬林木蓄積正常增長范圍。
2008年該場有林地每公頃蓄積為77.3m3,與1998年相比增加了23.6m3。
在有林地中,幼齡林面積增加438hm2,中齡林面積減少2 471hm2,近熟林面積增加1 729hm2,成熟林面積增加929hm2(見表3)。
表3 各齡組面積變化統計表 單位:hm2
中齡林面積減少主要是因大部分中齡林自然生長進入近熟林,而幼齡林數量較少,生長緩慢,無法及時進入中齡林導致的。
在有林地蓄積中,僅中齡林蓄積減少,其他齡組蓄積均增加。幼齡林蓄積增加36 894m3,中齡林蓄積減少92 938m3,近熟林蓄積增加152 172m3,成熟林蓄積增加88 641m3。
表4 各齡組蓄積變化統計表 單位:m3
經過10年的經營管護,該場幼齡林每公頃蓄積增加19m3,中齡林每公頃蓄積增加24.8m3,近熟林每公頃蓄積增加20.3m3。
2.4.1 基本指標
間隔期n=10
前期活立木總蓄積M前=336 430m3
本期活立木總蓄積M本=463 040m3
前期綜合生長率P前=5.93%
本期綜合生長率P本=4.12%
間隔期綜合枯損率P枯=0.33%
2.4.2 綜合指標
(1)生長指標。
年綜合生長率P綜=[(M前×P前+M后×P本)/(M前+M本)]×100%=4.88%
年均總生長量W生=(M前+M本)/2×P綜=19 507m3
年均凈增量W凈=(M本-M前)/n=12 661m3
年均凈增率P凈=W凈/[(M前+M本)/2]×100%=3.17%
(2)消耗指標。
年均采伐量W采=近5年采伐量÷5=855m3
年均枯損量W枯=(M前+M本)/2×P枯=1 319m3
年均非正常消耗量W非=W生-W枯-W凈-W采=4 672m3
(3)正常消耗與非正常消耗比例。
(W采+W枯)∶W非=1∶2.1
根據森林資源消長變化趨勢的分析,對該林場經營效果評價如下:
(1)有林地面積蓄積實現雙增長。
經過十年經營,該場有林地面積增加625hm2,蓄積增加184 769m3。
(2)森林覆蓋率增加明顯。
森林覆蓋率由76.1%增加到84.55%,增加8.45個百分點。
(3)公頃蓄積明顯增加。
本期調查的有林地公頃蓄積為77.3m3,與我省平均公頃蓄積量基本相同。在可比范圍內,公頃蓄積量較前期增加23.6m3,林木生長較好。
(4)各齡組面積蓄積不盡合理。
本期該場幼、中、近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比約為0.8∶1.0∶1.5和1.1∶3.0∶4.6,與法正林理論中幼、中、近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合理比例1∶1∶1和2∶3∶5相比較,可以看出該場各齡組結構不盡合理,經營措施有待改進。
(5)非正常消耗蓄積大于正常消耗蓄積。
該場正常消耗與非正常消耗的蓄積比為1∶2.1,非正常消耗的蓄積明顯高于正常消耗蓄積。
根據該林場現有森林資源特點,逐步轉變森林經營理念,全面改善森林生態(tài)狀況。在不斷增加有林地面積的基礎上,將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提高森林生態(tài)狀況方面,根據森林演替方向通過合理經營措施促進其向地帶性森林類型的進展演替,向多樹種鑲嵌并存,林層結構、樹種組成、齡組結構更趨合理、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的方向發(fā)展;提高管護力度,嚴禁盜砍亂伐、毀林開墾等現象發(fā)生,最大限度降低非正常消耗蓄積,促進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