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黔駒,顏世強,2,丁克永,陳培章
(1.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2.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北京 100871)
地質資料信息是地質工作者認識地球所獲取的重要知識性財富,是地質工作取得的對地質現象的認知、描述、總結及實物等信息,有可能被重復利用(再認識、研究)、不斷開發(fā),能夠長期提供服務的特性。地質資料信息也是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重要基礎信息和主要載體,能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地質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減少重復投資,還能普及科學知識。同時,地質資料信息潛在價值巨大,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價值計算,地質圖的價值是填圖成本的25~36倍。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累計投入近6500億元開展地質工作,獲取海量地質資料,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在地質資料管理方面長期存在資料信息分散、綜合研究程度不高、數字化信息化程度較低、服務產品種類較少、服務渠道不暢、服務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資源保障、環(huán)境保護、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等工作的需求。從2009年開始,我國提出開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工作(以下簡稱“兩化”),充分發(fā)揮地質資料信息的巨大潛在價值,不斷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發(fā)達國家就提出了數字地球(digital earth)、大地質計劃(one geology )、eEarth 計劃等,試圖打造一個全球綜合信息平臺[1]。目前,美、英、加、印等國已經將提供可靠的、科學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于政府和社會作為其基本職能,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成為其核心目標,具體實現這一目標主要體現為五個方面:
1)地質資料管理的法制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英國于1838年頒布第一部《公共檔案法》, 2000年頒布《信息公開法》,2005年實施《信息自由法》;國際檔案理事會(ICA)制定了關于描述全宗和它的組成部分的指南ISAD(G)和關于檔案材料形成者的真實信息的指南ISAAR(CPF)。
2)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集群,電子資源、數據的積累成為重點。美國、澳大利亞等不僅開展地質資料數字化,還建立系列數據庫,及時開展數據更新,開展在線服務?,F在登錄美國地質調查局網站可以獲得大量公開地學信息。德國建立了鉆孔數據庫并開展全國服務。
3)服務理念日益創(chuàng)新,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更加注重公共休閑服務?!皺n案在休閑社會中的作用”是第14屆國際檔案大會主題,倫敦丘園(Kew)館通過聯(lián)機瀏覽開放利用的所有信息,還利用面具、鬼臉和聲、光、電等高新技術手段提供服務,以吸引閱者。
4)網絡集群服務成為大趨勢。英美等國網站,可查詢地下水、地質、環(huán)境、地震等多專業(yè)信息,數據庫。提供了全世界成千上萬網址鏈接??上螺d大量矢量化及掃描圖件、報告。
5)大力促進資料信息服務產業(yè)發(fā)展。美國通過商業(yè)合作伙伴機制,德國通過利益共享機制,支持中介組織和公司開展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
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建立了較完善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制度,建立了較齊全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機構,具備較成熟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技術能力。近兩年,我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成效顯著,服務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地質資料信息管理體制不順。全國匯交管理監(jiān)督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業(yè)務指導和行政管理兩條線脫節(jié),嚴重影響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政策法規(guī)不配套。有關地質資料保密、保護的政策法規(guī)不配套,制約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開展。服務產品及用戶分級分類管理不完善,產品價格機制不健全,服務收費不統(tǒng)一。
3)地質資料信息匯聚、整合、開發(fā)程度不夠。全國尚未實現成果、原始、實物地質資料的集群統(tǒng)一管理;沒有形成完整的地質資料信息產品體系,把地質數據轉化為服務產品的意識不強,對資料信息挖掘不夠,限制了服務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4)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滯后,數字化、網絡化推進較慢。全國地質資料服務統(tǒng)一平臺建設滯后,分散在不同專業(yè)、不同單位的地質資料不能有效提供服務。數據信息分散管理,形成信息孤島,標準化程度低。地質資料數字化積累仍顯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更新、維護及積累機制,全國成果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僅達到56.9%(截至2010年),制約地質資料現代化服務水平的提高。
5)資料館藏機構基礎條件差,功能沒有充分發(fā)揮,無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給資料工作帶來了的巨大變化。資料館藏機構的日常業(yè)務工作經費嚴重不足,資料庫房、裝具、現代信息技術裝備等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由于資料館工作人員數量、素質等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深入開展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2]。
6)適應市場經濟的地質服務市場有待建立。我國地質資料專題服務市場缺失,產品體系不全,市場主體缺失,地質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力較弱,需要建立健全地質服務市場,開發(fā)專題地質資料產品,以延長地質工作產業(yè)鏈,推進產業(yè)化,傳播地質資料信息,提高地質工作服務能力。
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是一個新概念,對于它的理解有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述,一部分人認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不應強調產業(yè)化,只需要突出公益性服務,通過建立平臺和載體,提供公共產品服務;另一部分專家與有關部門認為“兩化”需要發(fā)揮市場經濟作用,是實現地質資料充分有效利用、服務手段多元化、服務能級明顯提升的服務機制創(chuàng)新的一個過程,集群化是產業(yè)化的基礎,產業(yè)化是集群化的必然結果[3-7]。我們則認為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就是通過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標準,促進資料匯交,對地質資料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提高地質資料信息的集中度、關聯(lián)度、共享度,形成分布式、多層次滿足不同需求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能力,逐步延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鏈,促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其核心是——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地質資料服務;基礎是——促進多單位、多部門、多專業(yè)、多領域、多層次分布的地質資料信息的集群,開展公共服務;重點是——解決體制不暢、機制不順、信息服務分散、服務與需求脫節(jié)等問題;長期目標是——以集群化為手段,促進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發(fā)服務產品,提供增值服務,提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水平。
現階段,推進地質資料“兩化”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和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能力為目標,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建設國家和省級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集群服務體系,以地質資料集群服務引領產業(yè)發(fā)展,以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為基礎,以地質資料增值服務為擴展,延長產業(yè)鏈,逐步形成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yè)??梢院唵握f就是:“積聚資源、開發(fā)產品、構建平臺、集群服務、產業(yè)發(fā)展”,這也是開展地質資料“兩化”工作的近期目標。
針對“兩化”工作近期目標結合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現狀,我們提出現階段“兩化”建設的主要任務:①要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使用戶能自由獲取綜合的、可加工的地質資料信息。②推進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匯聚。要加強匯交、更新、產品開發(fā)、數字化及建庫,推進地質資料集群。③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④建立多層次、多專業(yè)的集群網絡互動服務,構建集群服務網絡體系。⑤開展主動的專題服務。⑥要有高效的技術、設備與基礎支撐。⑦理順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體制機制。
實現地質資料“兩化”目標與任務要求,需要構建地質資料“兩化”的基本框架(圖1)?;究蚣苤嘘P鍵是集群組織體系;核心是集群服務體系;基礎是匯聚體系、數據庫體系、產品體系;保障是政策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在同為“兩化”基礎的三個體系中,產品體系不是天生就有,它需要在匯聚體系和數據庫體系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開發(fā)逐步形成產品體系。
集群組織主要由政府、事業(yè)、企業(yè)等不同性質的組織實體構成(圖2),其中政府行政服務組織主要開展行政管理,國家、大區(qū)和省級資料館藏公共服務和資料專業(yè)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承擔公益性的公共服務工作,資料中介組織、各級地勘單位主要開展資料信息的市場服務、促進產業(yè)發(fā)展。
圖1 兩化基本框架示意圖
圖2 地質資料信息集群服務組織體系示意圖
集群服務體系主要通過服務主體,采用窗口與網絡方式,形成橫向互聯(lián),縱向相通的立體網絡服務格局??v向上分為綜合集成服務層級、區(qū)域及專業(yè)服務層級、基礎服務層級;橫向上分為行政服務、館藏公共服務和專業(yè)公共服務、商業(yè)服務等四個領域。
一方面是通過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實現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的全面匯交和集中保管;另一方面是通過收集等方式,實現重要的資料信息聚集。
建設包括區(qū)域地質調查、區(qū)域水工環(huán)地質、海洋地質、專業(yè)地學、礦產資源勘查、水工環(huán)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影像、專題地質、資料圖書等不同類型數據庫(圖3)。同時對已建數據庫、重大項目數據進行集成整合,建立數據更新維護機制。
圖3 數據庫體系示意圖
以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務為目的,以滿足政府、地質科研、企業(yè)和社會大眾等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為導向,以已經取得的地質資料信息為基礎,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進行聚類、挖掘、集成,按開發(fā)方法、資料來源、服務對象、服務方式、產品介質、產品類別、服務專業(yè)、服務區(qū)域等不同角度,構建產品體系。
現行的地質資料管理政策法規(guī)主要包括地質勘查、地質資料匯交、地質資料開發(fā)、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等4個環(huán)節(jié)[8],而地質資料“兩化”政策體系重點是制定完善地質資料信息匯交、交換、共享、發(fā)布、用戶權限、服務收費、服務質量等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包括建立地質資料匯交與借閱服務、項目立項掛鉤機制,研究制定信息服務產品分級體系和價格體系,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更新與服務機制;研究修訂《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強化基層對重要實物資料、原始資料、工程勘查資料匯交管理與服務職責。
開發(fā)在線信息服務系統(tǒng),研發(fā)與應用數據共享、融合、海量數據傳輸、可視化、數字化、數據挖掘、網絡電視發(fā)布等技術,構建資料數據匯聚、加工處理、共享服務等全流程技術體系。
建立地質資料兩化標準體系框架,包括指導標準、地質資料業(yè)務標準、信息服務、信息技術、管理建設等內容。其中重點是制定完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方面的標準規(guī)范,包括服務描述、檢索協(xié)議、共享服務、基于標準的Web服務體系結構等。
包括國家、省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體建設,地質資料庫房建設,購置計算機、服務器、工程復印機等服務設備。
①完善我國地質資料行政管理,將地質資料行政管理職責向省以下國土資源部門延伸,賦予其監(jiān)督管理本轄區(qū)地質資料匯交的權利與義務。②全國地質資料館履行地質資料業(yè)務技術指導職責,直接聯(lián)系國土資源部委托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全國31個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9]。③國土資源部委托的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全國31個省級地質資料信息機構,做好資料接收、驗收、保管和服務工作,依法向全國地質資料館轉交地質資料或地質資料目錄,參與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臺建設。
依托全國地質資料館,加快推進“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形成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積累存儲、加工處理、研發(fā)服務一體化,在統(tǒng)一的相關技術標準指導下,研發(fā)地質資料管理服務信息系統(tǒng),構建國家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平臺,構建以國家級、省級和專業(yè)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為主體的網絡服務與信息共享體系。
研究制定地質信息資料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專題規(guī)劃,納入“十二五”地質調查規(guī)劃,并通過年度項目計劃予以實施。應盡快落實“地質資料開發(fā)利用工程”建設實施[10]。
廣泛征求有關用戶和專家意見,系統(tǒng)總結歸納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部署開展相關試點工作,通過建立地質資料商務合作、政府采購公共需要產品、政府采購補貼(類似于家電下鄉(xiāng))等形式,逐步培育建立地質資料加工服務中介組織,推進地質資料專題增值服務,積極探索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yè)化實現方式和途徑,適時引導、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yè)化。
進一步建實建強國家、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充實地學、信息技術專業(yè)力量[11],積極培養(yǎng)綜合服務型人才,提高資料數據加工處理、綜合編研和專題服務能力,提升為政府管理部門的決策支持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推進成果、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服務管理一體化。
[1] 朱衛(wèi)紅.地質資料信息集群化產業(yè)化的技術和應用課題[J].情報雜志,2011,30(4):172-177.
[2] 王黔駒,顏世強,等.全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現狀、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18-21.
[3] 姚華軍,賀冰清,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yè)化的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9):4-7.
[4] 上海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關于上海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yè)化探索與實踐[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0(1):67-71.
[5] 王永生.論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的內涵[J].西部資源,2010(6):12-14.
[6] 高兵,王永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政策問題探討[J].資源與產業(yè),2010(12):67-70.
[7] 蔡永青,王永生,等.我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和產業(yè)化問卷調查分析[J].資源與產業(yè),2011,13(2):171-177.
[8] 李桂芳.成果地質資料匯交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C],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07(4):476-479.
[9] 王黔駒,章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C]//地質工作戰(zhàn)略問題研究——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青年分會2005年會學術論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78-81.
[10] 黃潔.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保障措施淺析[J].西部資源,2010(4):15-16.
[11] 吳初國.提高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思路[J].中國地質,200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