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宋代浙江佛寺與名茶
沈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編者按:2010年浙江茶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會議由日本國文部科學(xué)省特定領(lǐng)域研究課題組“東亞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以寧波為焦點的學(xué)際創(chuàng)生”和子課題組“宋代浙江茶文化研究——茶湯文化的起源”主辦。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詹泰安對在總結(jié)中國茶文化研究的基礎(chǔ)上中日學(xué)者合作開展茶文化學(xué)術(shù)研究給予高度評價,并且強調(diào)要把學(xué)術(shù)研究成果貢獻于社會。會議由浙江樹人大學(xué)茶文化專業(yè)教師關(guān)劍平博士主持。會上共有 12位中日學(xué)者進行了茶文化研究成果報告,主要涉及歷代浙江名茶、佛茶、茶文化等內(nèi)容的研究與探討。會議所報告的論文研究規(guī)范、選題新穎都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獨立而深入的思考。本刊特刊載其中三篇文章,以饗讀者。
宋代浙江是佛教的重地,僅杭州一地佛寺就達(dá)四百多座,浙江全境的寺院更是不勝枚數(shù)。宋代浙江山地眾多,普遍植茶,共有 12州 60多縣種茶,產(chǎn)茶量居全國產(chǎn)茶路分前列。名茶眾多,其中很多由佛寺僧侶栽培,湖州、越州、杭州、臺州等地,都有寺院僧侶培植的多種名茶。佛寺之茶,因藉僧侶供佛、自飲、待客、施茶諸方面的茶活動,豐富深厚了茶文化的土壤,為在宋代達(dá)到極盛的茶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宋代;名茶;佛茶;浙江茶葉
從宋道原所撰《景德傳燈錄》中可以看到唐代禪僧種茶采茶的記載,如卷八“則川和尚”條下記其“入茶園內(nèi)摘茶次”,卷九“溈山靈佑”條下記有“普請摘茶”,卷十二“臨濟義玄”條下記“黃檗一日普請鋤茶園”,卷十五“神山僧密”條下記神山僧密“一日與洞山鋤茶園”,等等。則川和尚是馬祖道一 (709-788)的弟子,活躍期在唐德宗貞元末和憲宗元和年間 (約 805-820)。溈山靈佑(771-853)是百丈懷海 (720-814)弟子,與徒弟仰山慧寂 (840-916),是溈仰宗的開山。黃檗希運 (?-855)是百丈懷海的弟子,他的弟子臨濟義玄 (787-866)在鎮(zhèn)州創(chuàng)置臨濟寺,他創(chuàng)立了禪宗五家中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的是臨濟宗。自從百丈懷海完成禪行與農(nóng)作融而為一的農(nóng)禪理論后,種茶更是禪門農(nóng)禪并重的一樁事務(wù)。
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李咸用《謝僧寄茶》等詩描述了唐代寺院僧侶種茶制茶的情形。②五代時吳僧梵川植茶供佛的行為比較特別:
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yǎng)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結(jié)庵種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圣賜花、吉祥蕊,共不逾五斤,持歸供獻。③
梵川供佛之心至誠,從吳地遠(yuǎn)赴當(dāng)時出產(chǎn)名茶之地蒙頂結(jié)庵種茶,持歸供獻。而后世僧侶,一般都在寺院本山種茶。
宋代浙江是佛教的重地,叢林遍地。與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④所寫金陵佛寺盛況相同,宋代“杭州內(nèi)外及湖山之間,唐已前為三百六十寺,及錢氏立國,宋朝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nèi)都會未有加于此者也”⑤,而浙江全境的寺院更是多得不勝枚數(shù)。宋代最有名的茶是北苑茶,同時全國各產(chǎn)茶區(qū)都出現(xiàn)了各自地方性的名茶,而其中很多名茶是由佛教僧侶栽培的。宋代浙江是全國的重要產(chǎn)茶地區(qū)之一,兩浙山地眾多,自來普遍植茶,北宋時共有12州 60縣種茶,產(chǎn)茶量居全國產(chǎn)茶路分前列,名茶眾多,其中多有與寺院僧侶相關(guān)者。
唐代貢茶顧渚紫筍,一直與僧侶、佛寺淵源甚深。其貢茶之始,是由于常州義興縣“山僧有獻佳茗者”,永泰元年至大歷三年 (765-768)任常州刺史的御史大夫李棲筠“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薦于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后因之。征獻寖廣,遂為任土之貢,與常賦之邦侔矣?!雹薮撕笠驗槌V葜暡环笏?遂以所接之地湖州長興共同貢茶,此據(jù)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十八:“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shù)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 (歲各有額),鬻有禁令?!?/p>
湖州分貢之始,是在顧渚之地,建草屋三十馀間,以備制造。二十五年后,湖州刺史李詞以草舍荒陋,于貞元十七年 (801),在長興縣西北三十五里水口造寺一所,正殿三進,寺額吉祥寺系自鄰縣武康吉祥寺移置,將其東廊三十間設(shè)為貢茶院,專司造貢:
舊于顧渚原建草舍三十間,自大歷五年至貞元十六年于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袁高、于頔、李吉甫各有述。至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寺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馀所,工匠千馀。引顧渚泉亙其間,烹蒸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制也。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暨谷雨還。⑦
此后吉祥寺便為大唐貢茶院所在之地。唐武宗會昌五年 (845)滅佛時,吉祥寺亦被毀。大中八年 (854),刺史鄭颙奉敕重建。
直至北宋初年,顧渚茶仍是草茶極品。但因不再上貢,其地已經(jīng)半為私產(chǎn),半為寺產(chǎn),吉祥寺仍為顧渚茶的產(chǎn)地,由寺僧采制:
草茶極品,惟雙井、顧渚,亦不過各有數(shù)畝。雙井在分寧縣,其地屬黃氏魯直家也。元祐間,魯直力推賞于京師,族人交致之,然歲僅得一二斤爾。顧渚在長興縣,所謂吉祥寺也,其半為今劉侍郎希范家所有,兩地所產(chǎn),歲亦止五六斤。近歲寺僧之采者多不暇精擇,不及劉氏遠(yuǎn)甚。⑧
雖然宋代吉祥寺僧所制茶不及士大夫之家所制,但寺產(chǎn)茶一直延續(xù),維持著顧渚茶的名聲不墜。到明萬歷年間吉祥寺所在水口所產(chǎn)茶,仍為顧渚之佳者。⑨
越州佛寺名茶有資壽寺日鑄茶:“日鑄嶺在會稽縣東南五十里,嶺下有僧寺名資壽,其陽坡名油車,朝暮常有日,產(chǎn)茶絕奇,故謂之日鑄。”日鑄茶始出產(chǎn)自宋代,“日鑄有名頗晚。吳越貢奉中朝,土毛畢入,亦不聞有日鑄,則日鑄之出,殆在吳越國除之后?!雹?/p>
日鑄茶品質(zhì)殊異,時人多有品評。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記載:“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其絕品長至二三寸,不過十?dāng)?shù)株,馀雖未逮,亦非它產(chǎn)可望。味甘軟而永,多啜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薄稌尽肪砭旁?“日鑄山茗,天真清烈,有類龍焙。昔歐冶子鑄五劍,采金銅之精于山下,時溪涸而無云。千載之遠(yuǎn),佳氣不泄,蒸于草芽,發(fā)為英榮,淳味幽香,為人資養(yǎng)也?!睏钛育g《楊公筆錄》:“會稽日鑄山茶,品冠浙江?!接兴?其泉甘美,尤宜茶。山頂謂之油車嶺,茶尤奇,所收絕少,其真者芽長寸馀,自有麝氣?!睔W陽修在《歸田錄》卷上稱:“臘茶出于劍、建,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為第一?!?/p>
蘇轍明確地看到寺僧對日鑄茶品質(zhì)的貢獻:“龍鸞僅比閩團釅,鹽酪應(yīng)嫌北俗麄。采愧吳僧身似臘,點須越女手如酥。舌根遺味輕浮齒,腋下清風(fēng)稍襲膚。七碗未容留客試,瓶中數(shù)問有馀無?!?
直到明代許次紓寫《茶疏》,仍將日鑄茶列為全國的名茶之一:“江南之茶……惟有武夷雨前最勝……浙之產(chǎn),又曰天臺之雁宕、括蒼之大盤、東陽之金華、紹興之日鑄,皆與武夷相為伯仲?!钡矫髂?日鑄茶仍是與當(dāng)時最好的茶——武夷雨前茶不相上下的好茶。
越州另有多所寺院,如剡縣惠安寺、證道寺等皆產(chǎn)茶。
惠安寺在剡縣西一百五十里剡山之下,剡山之陽。舊曰般若臺寺,晉義熙二年 (406)建,會昌中廢。咸通八年 (867)重建,改法華臺寺。天佑四年(907),吳越武肅王錢镠建國之初改興邑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改惠安寺?!八掠性鰟偬?寺僧彥強所居?!睆姟渡骄釉姟酚涗浟怂约旱纳骄由?“老矣毋能役,嵓分草草緣。放渠藜六尺,銷得屋三椽。雪盡收茶早,云晴拾菌鮮。有時臨近澗,揎手弄潺湲?!逼渲幸豁梼?nèi)容是“雪盡收茶”,可見惠安寺產(chǎn)茶。
證道寺在剡縣五龍山,五龍山在縣西西白山之西,所在環(huán)境亦屬絕奇:“證道寺居五龍山峭崖絕壁,上攀云霄,竹樹蔭蔽,前有陰澗,來自寶壽山,注于龍?zhí)?潭有五山,中有晉高僧白道猷道場?!蔽妪埳阶C道寺“山中產(chǎn)茶,不在日注下,取潭中水瀹茶,尤絕奇?!?所產(chǎn)之茶不在大名鼎鼎的日鑄茶之下。所產(chǎn)茶名當(dāng)即《剡錄》卷十《茶品》所列的五龍茶。
剡茶在唐中期時即已聞名,皎然著名的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便是因為飲剡茶而作: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瓊?cè)锵蓾{一般的剡茶,引發(fā)了皎然無限的詩情與哲思,得以寫下這首千古傳唱的“茶道”第一詩。剡茶的品質(zhì)、滋味可見一斑。
入宋,越州日鑄茶名大盛,需求大增,日鑄山所產(chǎn)漸不敷用,品質(zhì)類同的剡茶甚至直接被用來當(dāng)作日鑄茶?!敦咪洝纷髡吒咚茖O在日鑄嶺日鑄寺聽寺僧言道:“吾左右?guī)r塢能幾何?茶入京都奉臺府、供好事者,何可給?蓋取諸近峰,剡居半。”原來當(dāng)宋之世所用日鑄茶多半是剡茶。若探究剡茶何以精美絕奇的原因,則在于水:“建溪、顧渚溪,以茶名者,水也。剡清流碧湍與山脈絡(luò),茶胡不奇?余留剡幾年,山中巨井清甘深潔宜茶,方外交以茶至者皆精絕?!?山好,水好,才使所產(chǎn)剡茶精好。(剡縣另一名茶“真如茶”,或即產(chǎn)于真如寺)
杭州諸佛寺所產(chǎn)茶,最早見于陸羽《茶經(jīng)》:杭州“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五代至北宋初年更見有名。最早見諸詩文及方志所載者有:寶云庵的寶云茶,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寶嚴(yán)院垂云亭的垂云茶,屬縣徑山寺的雨前茶,等等。?直到明朝嘉靖時,寶云、香林、白云、垂云諸茶,雖已不如龍井茶那么有名,但仍然還是杭州的名茶。?
寶云庵在寶云山,宋乾徳二年 (964)時吳越王錢俶建,名千光王寺,雍熙二年 (985)改今額。所產(chǎn)寶云茶為時人所重。王令有詩《謝張和仲惠寶云茶》:“故人有意真憐我,靈荈封題寄華門。與療文園消渴病,還招楚客獨醒魂。烹來似帶吳云腳,摘處應(yīng)無谷雨痕。果肯同嘗竹林下,寒泉猶有惠山存?!?記所得贈雨前寶云茶,煎烹帶云腳,飲之能消渴醒魂。
下天竺寺由東晉慧理于咸和五年 (330)所創(chuàng)下天竺翻經(jīng)院而來。隋開皇十五年 (595),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唐宋兩代寺額幾經(jīng)更改,至南宋理宗寶祐二年 (1254)改賜天竺靈山教寺為額。寺有香林洞——巖下石洞通人往來,天竺出茶號香林茶。
上天竺靈感觀音寺位于白云峰下,后晉天福四年 (939),吳越錢忠懿王建天竺看經(jīng)院,北宋嘉祐 (1059-1060)末,杭州太守沈文通以辯才法師元浄為其主,奏請于朝以教易禪,賜名靈感觀音院。寺外有“觀音泉,在大士殿北,其味甘,專以瀹茗?!卑自品宄S邪自苹\罩,所產(chǎn)白云茶甚為佳品。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記白云茶:“白云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恰看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瓶懸金粉師應(yīng)有,筯點瓊花我自珍。清話幾時搔首后,愿和松色勸三巡?!?
寶嚴(yán)院在七寶山,后唐清泰二年 (935),吳越錢氏建,名瑞隆,北宋治平二年 (1065)改今額。寺有垂云亭、借竹軒等。垂云亭產(chǎn)垂云茶,蘇軾有詩《僧怡然以垂云新茶見餉報以大龍團仍戲作小詩》記垂云茶:“妙供來香積,珍烹具大官。揀芽分雀舌,賜茗出龍團。曉日云庵暖,春風(fēng)浴殿寒。聊將試道眼,莫作兩般看?!?
杭州“南北兩山及外七邑諸名山,大抵皆產(chǎn)茶”,且多產(chǎn)于名寺。徑山寺在杭州下屬七縣之一的余杭縣北,《圖經(jīng)》:徑山乃天目山之東北峰也,中有徑路,后通天目,故名徑山?!皬缴剿律?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貯送。”?徑山寺的雨前茶,是杭州下屬七縣名山名茶的代表。
蘇軾兩度在杭州任職,一為通判,一為知州。于佛于茶都有不解之緣的蘇軾,在杭州經(jīng)常游歷諸寺,而游寺多飲茶,因而寫下多首與佛與茶有關(guān)的詩?!队沃T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琖戲書》為其尤者:“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臺州佛寺亦多名茶。據(jù)南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記載,臺州黃巖縣“崇善院,在縣東南八十里,乾徳五年 (967)建,太平興國七年 (982)賜額興善,治平元年 (1064)改今額。并寺有巨麓,曰紫高,產(chǎn)異茶?!倍R海縣寶嚴(yán)院的茶更是得到宋代茶道大家蔡襄的認(rèn)可:“寶嚴(yán)院,在縣北九十二里,舊名茶山,寶元中 (1038-1039)建。相傳開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產(chǎn)特盛。治平中 (1064-1067),僧宗辯攜之入都,獻蔡端明。襄謂其品在日鑄上,為乞今額。”?寺院甚至能因其所產(chǎn)名茶而得到寺額,而敕賜寺額是宋代寺院合法存在的法律依據(jù)。
據(jù)學(xué)者研究,宋代寺院多有植樹之舉,一是有其實際的經(jīng)濟效用和利益,二是可以助寺山森秀,三是可以保持水土維持生態(tài)。[1]植茶其實也有以上植樹的這些效益,不過文獻中未見寺院僧徒大量植茶的記載。雖然如此,今人還是可以從日本入宋僧成尋的日記中窺見一斑。
成尋(1011-1081)是日本藤原時平的曾孫,巖倉大云寺主持。1060年成尋夢明神諭示他入宋,便立志要入宋求佛法。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成尋終于得以成行。五月十三日,成尋到達(dá)天臺國清寺,寺主、副寺主、監(jiān)寺率領(lǐng)寺僧?dāng)?shù)十人前來迎接,入寺即請喝茶。十八日,成尋登上天臺山最高峰,看見“苦竹黤黮,茶樹成林?!盵2]可知在宋代兩浙寺院山林,亦有大面積的茶樹林。
總之,宋代浙江各地的佛教寺院普遍種茶,憑藉其所處地理與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因了佛教僧徒對于茶的熱情,產(chǎn)生出眾多的名茶,為在兩宋達(dá)到極盛的茶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對于佛教,對于茶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通過僧侶日常生活飲茶,與面向僧俗兩界的施茶,更加豐富深厚了宋代茶文化發(fā)展的土壤。而兩浙寺院名僧大師,與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茶交往,對宋代禪茶文化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式茶禪的性格。宋代禪寺茶禮儀規(guī),更使宋代兩浙佛教寺院的茶文化形成別樣的風(fēng)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徑山茶宴,隨入宋僧南浦紹明傳到日本,?成為宋代浙江佛教與茶域外之花的最初萌芽。
注釋:
① 明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八十五。
② 分見《全唐詩》卷三五六、卷六四四。
③ 《清異錄·茗荈門·圣賜花》
④ 《全唐詩》卷五二二。
⑤ 《西湖游覽志馀》卷十四。
⑥ 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九《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
⑦ 左文質(zhì)《吳興統(tǒng)記》,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十八引錄其部分文字。
⑧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四。
⑨ 許次紓《茶疏·產(chǎn)茶》。
⑩ 《嘉泰會稽志》卷一七《日鑄茶》。
? 《欒城集》卷九《宋城宰韓秉文恵日鑄茶次前韻》。
? 以上所引文皆見宋高似孫《剡錄》卷八。
? 皎然《杼山集》卷七。
? 《剡錄》卷十。
? 《咸淳臨安志》卷五八《特產(chǎn)·貨之品》。
?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四《南山勝跡·老龍井》。
? 《全宋詩》卷七○六。
? 《林和靖集》卷三。按:《咸淳臨安志》卷五八《特產(chǎn)·貨之品》白云茶條下載東坡詩云:“白云峰下兩槍新”,誤。后諸書文皆引此句作蘇軾作者,或言詩題為東坡《和茶詩》,或言句為東坡詩殘句,當(dāng)皆沿此誤。
? 《東坡全集》卷十八。
? 《咸淳臨安志》卷五八《特產(chǎn)·貨之品》。此語緊接所引蘇軾詩后,有論者便將其歸為東坡之語。按索蘇軾諸集,皆不見。
? 《東坡全集》卷五。
? 分見《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八、卷二十九。
? 山岡浚明《類聚名物考》第四卷。
[1] 黃敏枝.宋代佛教寺院與地方公益事業(yè)[M]//宋代佛教社會經(jīng)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9.
[2] 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M].白化文,李鼎霞,校點.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8:29.
Abstract:Zhejiang is an important venue for Buddhism in Song Dynasty.There aremore than four hundredsof Buddhist temples in Hangzhou.Tea treeswere cultured popularly in Song Dynasty since the largemountain area in Zhejiang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record,a total of 12 statesmore than 60 counties cultured tea p lants,and tea p roduction ranked top in thewhole country.A-mong them,many teas in Zhejiangwas cultured by templemonks,such as in Huzhou,Hangzhou,Taizhou and Yuezhou.Those tea products,since came from temple,only supplied for monks and their guests,which enriched the tea activities and tea culture.It als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ea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Key words:Song Dynasty;tea;Buddhist tea;Zhejiang tea
Zhejiang Buddhist Templesand Tea in Song Dynasty
SHEN Dongmei
(History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G112
A
1671-2714(2011)01-0066-05
2010-10-22
沈冬梅 (1966-),女,江蘇儀征人,副研究員,歷史學(xué)博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學(xué)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吳覺農(nóng)茶學(xué)思想研究會常務(wù)理事。
(責(zé)任編輯 關(guān)劍平)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1.013
茶植于山,中國的寺廟多在山中,佛教與茶在地理上便有了一種自然的親近。而且傳說中茶與禪宗還有著極深的淵源關(guān)系,印度僧人菩提達(dá)摩于公元 475年來到中國,在嵩山面壁 9年,成為中國禪宗的開山祖。日本茶道界曾傳說達(dá)摩亦是茶的始祖。這種傳說幾乎沒有一絲靠得住的成份,但禪僧們對于茶的熱情卻是不爭的事實。
茶在佛教中有四類應(yīng)用:一是供佛,二是僧徒自飲,三是待客,四是布施。寺院用茶,或由官府賜給,或由信徒施舍,或由僧徒自種,其中以僧徒自種為主。僧侶種茶的最早記錄,相傳是西漢吳姓僧人理真法號甘露大師者在四川蒙頂所種蒙頂茶:“昔普惠大師,生于西漢,姓吳氏,掛錫蒙頂之上清峰,中鑿井一口,植茶數(shù)株。此舊碑、圖經(jīng)所載為蒙山茶之始矣……號甘露大師……宋淳熈十三年……孝宗累加封普惠妙濟大師?!雹偬拼枭耜懹稹恫杞?jīng)·八之出》記湖州鳳亭山伏翼閣飛云、曲水二寺,常州圈嶺善權(quán)寺,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劍南彭州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皆產(chǎn)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