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勇
本文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方法,對家庭式病房和封閉式病房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治療依從性、復發(fā)率、社會殘疾程度和生活質量的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間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160例,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住家庭式病房的80例為家庭干預組(下稱家庭組),住院期間有家屬陪護;住封閉式病房無家屬陪護的80例為對照組。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常規(guī)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家庭組患者服藥同時給予家庭干預治療,對照組單一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家庭干預的具體方法是,住院期間由床位醫(yī)生對家屬進行個別指導,患者出院后,在每次 (出院半年每月1次,半年后每3個月一次,通過電話、復診或上訪隨診方式)隨訪時提供家庭干預治療,針對患者及家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主要內容包括:疾病知識指導、家庭角色指導、協(xié)調處理應激和維持治療指導等。
1.3評定工具 采用①自編一般資料問卷、記錄一般人口資料;②用社會功能殘疾評定量表(Dys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DAS)評定社會功能;③用生活質量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評定生活質量;④自編依從性、復發(fā)率調查問卷(復發(fā)指患者病情緩解半年后癥狀再次出現(xiàn)或原殘留癥狀明顯加重,需要調整藥物或劑量指出)。量表評分者為具有5年以上精神科臨床工作經(jīng)驗的主治醫(yī)師,評分前進行一致性培訓,使用量表的一致性良好,組內相關系數(shù)ICC值為0.89-0.9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由社會科學軟件包SPSS 13.0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一般情況比較 家庭組和對照組各收集病例80例,隨訪2年末,分別脫落8例和11例,家庭組實際完成72例,對照組實際完成69例,脫落原因依次為搬遷、照料者變換、拒訪和參加活動未達設定標準。家庭組72例,男46例,女26例,平均年齡(32.4±8.7)歲,平均病期(3.5±2.3)年,對照組69例,男41例,女28例,平均年齡(33.7±7.6)歲,平均病期((3.7±2.8)年。兩組間性別、年齡和病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家庭組和對照組DAS總分及各因子分評分比較 家庭組在隨訪2年末DAS總分、生活功能、家庭職能、工作職能和社交職能因子分均明顯減少,與入組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入組時和隨訪2年末上述評分無明顯改變,說明經(jīng)過家庭干預,患者社會功能殘疾程度明顯減輕。
2.3家庭組和對照組QOUI評分比較 2年末隨訪時,家庭組除物質生活因子分、GQOLI總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因子分較均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對照組GQOLI總分及各因子分均與治療前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干預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4家庭組和治療組依從性和復發(fā)率比較 家庭組依從性明顯好于對照組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家庭干預能有效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和治療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減少復發(fā)率,家庭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由于依從性的提高,減少了不合作對治療的影響,確保家庭干預和藥物治療能順利進行,2年內復發(fā)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支持上述結論。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家庭干預,隨訪2年末時家庭組DAS總分及生活功能、家庭職能、工作職能和社交職能等因子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表明家庭干預提高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降低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家庭、工作和社交等方面各種功能的殘疾程度,與趙寶龍等[1]報告的家庭干預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減低殘疾程度的結果相吻合。本研究結果提示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開展家庭干預治療,對患者和照料者進行防治指導及出院后的定期隨訪,可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減低復發(fā)率、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對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預后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1]趙寶龍,沈靜靜,施永斌,等.社區(qū)精神分裂癥和家庭干預效果的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13(6):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