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紅
人本化教師培訓模式的思考
■何永紅
傳統(tǒng)的“發(fā)布一個文件,召集基層學員,舉行集中培訓”的培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新課改的內在需求了。教師培訓應該人本化,應該給參訓教師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激發(fā)教師參與培訓的熱情,激勵老師參與新課改,實現(xiàn)自我“蛻變”。 教師培訓實現(xiàn)人本化,就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拓展教師的全面成長之路,最終全面推動新課改,落實新課程。
互動式培訓模式是使用互動的方法進行的一種培訓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培訓者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員參與各項培訓活動,發(fā)揮學員的主體性,使學員在參與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并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互動式培訓模式中,培訓者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權威”轉化為“學員學習的協(xié)助者、促進者”。
參訓者大多為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和育人心得的一線教師,他們本身就是非常珍貴的培訓資源。教師培訓要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交流氛圍,創(chuàng)設出有意義的問題情景,激發(fā)學員們交流、討論、分享的熱情。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培訓的成敗關系著新課改的成敗。
“現(xiàn)場診斷”就是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呈現(xiàn)中小學(包括幼兒園)教師課堂教學實錄和全國、省、市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課,引導教師學員現(xiàn)場觀摩、分析。
不論是觀摩一堂精彩、成功的好課還是一堂有缺憾、存敗筆的課,都能從教學理念、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學法指導等方方面面,獲得啟迪。通過對典型課例的“現(xiàn)場診斷”,學員們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已有的教學觀念及教學行為與新理念的差距,完成新理念的構建,再將新的觀念和新的方法內化和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艾F(xiàn)場診斷”式培訓,有效地解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移問題,幫助教師學員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所謂“一對一”教研,就是進校教師深入中小學課堂,和相關專業(yè)的教師一對一結成對子,結對教師共同備課、共同研究,基于實際教學問題展開互動,雙方在交流、研討中切磋、改進、提高。
這種“一對一”結對教研是基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培訓者走進中小學課堂,才會深刻了解到中小學課堂的實際問題,才會真正了解基層老師們的教學障礙、工作困惑,也只有和結對教師一起面對這些問題和困惑,才能清楚基層教師們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具針對性的幫助基層教師解決教學操作層面的實際問題,才能把那些真正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好方法普遍推廣。
中國教師研修網,為教師們的學習、教學、教研打破了時空界限,為教師培訓提供了最為快捷有效的支持平臺。通過網研教師接觸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與專家、名師、學友展開非面對面的互動交流、答疑解惑,借助于專家的指導、學友的幫助,解除問題消除困惑。在網研中教師們不斷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凝煉收獲、總結教訓,運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探究如何設計和改進自己的實際工作,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以問題為中心”的培訓模式主張“先發(fā)現(xiàn)問題,后組織學習”,問題的來源是多渠道的:每學期培訓者都要深入中小學課堂,進行聽課調研,在調研中積累問題;確定下培訓教材之后,就要有針對性地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中小學教師,有目的的搜集問題;在培訓過程中和基層教師平等的交流討論, 觀察、傾聽,自動生成問題。
問題確定以后,培訓者通過一定的途徑把問題呈現(xiàn)給學員,培訓者和學員同時面對不確定的問題解決過程,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思維和嘗試空間,共同進步,雙方受益。與傳統(tǒng)培訓模式不同,在“以問題為中心”的培訓模式中,培訓者沒有固定講課任務,承擔的是動態(tài)的協(xié)調、督促、協(xié)助工作,這對培訓者的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在培訓前進行深入地研究和精心地設計,才能有事半功倍的培訓效果。
“開放式”培訓模式的實質在于從課程改革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fā),針對不同學員的需要實施培訓,激發(fā)學員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員的求知欲望轉化為培訓的有效資源。
培訓專題來自于學員,培訓前向學員發(fā)放培訓需求調查表,就課程安排、時間安排、培訓方式等方面廣泛征求參訓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培訓機構對征求意見情況進行統(tǒng)計匯總,根據(jù)學員需求設計授課內容,使培訓貼近學員需求,貼近實際需要。
培訓機構根據(jù)學員需求,結合現(xiàn)有教育培訓師資庫,每個培訓課題安排列出2~3名預授課人選,列出每名培訓人員的基本情況:教學經歷、學術成果、專業(yè)擅長等,下發(fā)給參訓學員,由學員自行選擇培訓教師。
集中培訓只是培訓的起點,培訓機構要走出封閉式的小課堂培訓,集中培訓結束后要深入追蹤到教學一線,通過案例分析、參觀考察、現(xiàn)場觀摩、實踐作業(yè)、跟蹤反饋等多種形式,對培訓效果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和支持。
指定有關文章或專著,要求參培教師根據(jù)若干思考題自學,并做好摘錄筆記。自學結束后,以座談會的形式,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和收獲,討論解答布置的思考題。這種培訓模式能促使教師融化所學理論,從而使教育理論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以鄉(xiāng)鎮(zhèn)、學校為單位,以本校教研為指導,堅持立足本單位實際,立足課堂,圍繞教育教學開展校本培訓與研究,從管理機制、制度建設、檢查指導等方面予以落實。
讓參培教師通過網上交流,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開展研究,從而提高學習的水平和應用的水平。
有目的地組織參培教師開展說課評課活動。圍繞某一教材內容,從“教材分析”、“目標的制定”、“教法和學法的選擇”、“設計特色說明”等幾個方面闡述自己的教學思路,同時組織有關專家和骨干教師進行評析。這種培訓模式主要培養(yǎng)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和運用所學教育教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jù)培訓進展情況,適時地組織參培教師開展“下水文”評比、課堂教學評比、教案設計評比、論文評比、課件制作評比、演講比賽等活動,為每一位教師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形成一種“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
總之,在尊重基層教師,服務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探索實施多元化的有效培訓模式,必將為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這塊熱土帶來勃勃生機。
10.3969/j.issn.1671-489X.2011.02.107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