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殿朝
基于“社會腱”視角的大學生犯罪原因研究*
吳殿朝
目前,大學生犯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對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對該問題的認識與解決。引入“社會腱”視角具體分析大學生的犯罪原因,可以看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的某些負面因素對“社會腱”產(chǎn)生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依戀弱化、認同降低、信念缺失,從而導致“社會腱”的斷裂?!吧鐣臁睌嗔咽且l(fā)大學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犯罪原因;“社會腱”;斷裂
大學生犯罪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其發(fā)生原因受到了國內(nèi)學者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觀點。具體而言,有單因說、二因說、三因說、五因說以至多因說等。
單因論主張大學生犯罪是由一種因素所導致。它包括大學生的墮落與大學生宿舍的頹廢現(xiàn)象有關的社會失范論,大學生的心理原因與思想意識原因導致犯罪發(fā)生的心理因素論,大學生犯罪與中國當代社會的性質(zhì)、結構以及形成于這一特定社會的思想意識不可分離的社會主因論,高等學校在教育人、培養(yǎng)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塑造理想人格上存在不適應的學校教育原因論。這些單因論觀點,從某一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對大學生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釋性,為筆者分析大學生犯罪原因提供了研究基礎。
二因說主張導致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二。該觀點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是由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構成的主客觀原因說;二是大學生犯罪是內(nèi)部和外部雙重因素相互影響或者前期教育因素和現(xiàn)實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結果的雙重因素影響說;三是決定犯罪存在和變化的原因包括社會和個體兩個方面共呈四維結構的四維結構犯罪原因論。
三因說認為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三。它包括三種觀點:一是主體外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因素、主體外的微觀社會環(huán)境因素及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因素;二是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大學生自身因素;三是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家庭原因。三因說實際上是上述“二因說”的翻版。
五因論認為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五。它包括: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升學導向及家庭教育的誤區(qū);道德和法制觀念淡薄;學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園內(nèi)部治安管理不善,疏于防范。
綜合原因論認為大學生犯罪的發(fā)生是多種致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是探討大學生犯罪原因的一種主流的觀點。有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國家大政方針出發(fā)探討大學生犯罪原因,也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大學生犯罪原因。“綜合原因論”以及上面的“五因論”都可歸為“多因論”。
無論單因論、二因論,還是三因論,或是多因論,大學生犯罪的歸因研究均存在“三多”、“三少”現(xiàn)象:表面膚淺的描述性研究多,深入扎實的理論基礎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創(chuàng)新性研究少;雷同研究多,獨特內(nèi)容少。而且論者研究的犯罪原因或者難以準確解釋大學生犯罪的發(fā)生機制,或者僅適用于解釋部分大學生的犯罪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研究上進行根本性的突破。筆者嘗試引入“社會腱”這一新視角以具體分析我國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以求教于同仁。
“腱”是醫(yī)學上的一個概念。依《漢語大字典》的解釋,“腱”指的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結締組織,其色白,質(zhì)地堅韌,也叫“肌腱”。①《說文解字》對“腱”有這樣的界定:“腱,筋之本也?!雹跓o論哪一種解釋,都強調(diào)“腱”在人體中所起到的聯(lián)系作用。由于大學生與社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本文在這里加以借用,在“腱”之前加上“社會”二字,以“社會腱”(Social Bond)作為連接一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紐帶,或者是把個人與社會連在一起的黏合劑,它是個體與社會雙向建構的產(chǎn)物,包括依戀、認同和信念三個因素。
當大學生對他人或群體產(chǎn)生依戀時,在采取某種行動時會考慮他人和群體的意見和感情,這種感情聯(lián)系是違法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因為當大學生準備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常常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將會對這種感情聯(lián)系造成怎樣的損害。依戀越強烈,違法犯罪行為越難以發(fā)生。依戀包括對父母、大學和同輩群體的依戀。對父母的依戀是最重要的依戀,沒有對父母的依戀之情,就不可能發(fā)展出對他人的感情和對社會的感情。大學是傳承文化傳統(tǒng)和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可以使個人順利地從未成年人過渡到成年人,由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公民,從而控制大學生的違法犯罪活動,因而對大學的依戀十分關鍵。同輩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tài)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它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能使大學生產(chǎn)生極為重要的情緒安定感,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同,因此,對同輩群體的依戀也是一種重要的依戀,是形成社會依戀的關鍵。
認同是一種情感與態(tài)度,可以用來描述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是如何互動的。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促進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因此,大學生的認同主要是一種社會認同,包括價值認同和角色認同。價值認同是指大學生對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和道德習俗等的基本原則有趨于一致的傾向。角色認同是指大學生在社會中必須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贊同社會對各種角色約定俗成的行為標準,并按照這種行為標準行事。
真正的信念是建立在依戀和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它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和心理傾向。自覺認同、自覺遵守是其突出特點。赫希認為,在社會或群體中,如果缺乏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或者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遭到削弱,個體就可能產(chǎn)生越軌或犯罪行為。由于個體對信念的內(nèi)化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信念對于制止個人進行越軌行為或犯罪行為的力量也有所不同。對于有違法犯罪傾向的大學生而言,道德和信念僅僅只是一些沒有被內(nèi)化的知識性符號,沒有被內(nèi)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因而它也并不具有制止個人進行越軌行為或犯罪行為的力量。
總之,“社會腱”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密切相關的。依戀是基礎,沒有依戀就沒有認同。認同是關鍵,認同是依戀的深化,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目的,信念是認同的必然結果,同時是新的依戀形成的基礎。三者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任何一環(huán)的缺失或弱化,都會影響其他要素的形成,導致整個“社會腱”弱化或斷裂,進而導致大學生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大學生生存、生活、學習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這些環(huán)境共同對大學生的“社會腱”產(chǎn)生著深遠影響。具體而言,大學生的“社會腱”由依戀、認同和信念三要素構成,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客觀存在的一些負面因素共同對大學生“社會腱”的三個要素發(fā)揮作用,從而導致依戀弱化、認同降低、信念缺失,這與大學生犯罪具有緊密的關系。
家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一些大學生對父母及家庭的依戀大大降低。如代溝問題、問題家庭的出現(xiàn)等。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的代溝問題無形中弱化了大學生對父母的依戀,使其做事,尤其是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不會顧及父母的感受,包括對父母造成精神上的傷害以及經(jīng)濟上的損失。而問題家庭使大學生與家庭關系處于異常狀態(tài),缺乏對家庭的依戀和親情,“社會腱”處于一種松弛狀態(tài),容易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高校環(huán)境中存在的負面因素使一些大學生對大學產(chǎn)生的依戀大打折扣。一方面教學人員的素質(zhì)與學生期望值之間有較大的差距,他們作為學生角色模范的可能性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教學管理人員的低素質(zhì)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對大學產(chǎn)生失望。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觀念和現(xiàn)代教育意識有待更新,在充分擺正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位置、明確角色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強服務意識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他們也缺乏對學?,F(xiàn)行教學狀況和現(xiàn)有教學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只停留在被動地機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層面,在改革教學管理、探索管理創(chuàng)新、提高管理水平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也使一些大學生對社會的依戀度降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社會觀察力較為敏銳且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有相當一部分人往往因知識的局限、環(huán)境的不良而處于一種茫然失措的狀態(tài),甚或對社會產(chǎn)生一些抵觸情緒。而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對構建良好社會環(huán)境喪失信心,放蕩不羈,很容易走向犯罪。
在一些家庭中,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致使大學生的認同降低。一是“溺愛有加,嬌縱無度”。這種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各種欲望被無休止地放縱并不斷升級,當在大學中其欲望無法像在家庭中輕易得到滿足時,對欲望的追求,很容易誘發(fā)個體的犯罪行為。二是“任意打罵,棍棒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置子女情感與心理適應能力于不顧,施以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使孩子學會了殘忍、敵視,缺乏獨立性,造成子女的自卑、逆反、壓抑、焦慮、過份孤僻的不良心理,甚至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極易使孩子被不良分子拉攏和引誘,走上犯罪道路。
在一些高校中,學校管理的偏差與失誤以及校園文化的欠缺與不足,弱化了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從而使一些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降低。一些高校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過高估計,對于學生中已出現(xiàn)或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guī)章加以規(guī)范,或者制度、規(guī)章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對“問題”學生的處理存在嚴重的“人情化”傾向,使一些本該交由司法部門處理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卻“消化”在學校內(nèi)部,這會在大學生群體中產(chǎn)生負面的示范效應,對部分犯輕微之罪和少數(shù)有犯罪苗頭的大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增加其犯罪的僥幸心理,從而做出違紀乃至犯罪行為。而尚存欠缺的校園文化使部分大學生接受的負面教育迅速抵消掉正面學校教育的作用,以致他們不再認同數(shù)年來自己接受的學校教育,從而很容易滑入犯罪的泥沼。
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度降低。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不僅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不良的心理,形成不良的習慣,引人向惡,形成對生活、對社會錯誤的認識和看法,而且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久而久之,一些大學生就會被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所腐蝕,走上犯罪道路。
道德修養(yǎng)對大學生信念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可以為子女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子女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家長的非道德化傾向卻為子女造就不良的家庭氛圍,使其難以形成正確信念而易走上犯罪道路。在學校教育中,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缺失阻礙了大學生正確信念的形成。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缺失表現(xiàn)為:道德教育的欠缺、法制教育的匱乏與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忽視或喪失人文性。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大學生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致大學生“社會腱”中的信念腱斷裂或者削弱,最終導致其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可以看出,大學生犯罪的發(fā)生是由于大學生“社會腱”鏈條中的依戀、認同、信念某一要素的破裂或者弱化的結果。而這三個要素與大學生生存、學習、生活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空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因素的存在,或使大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的依戀之情弱化,或使大學生的認同度降低而無法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或使大學生的正確信念缺失,從而最終導致大學生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因此,重建大學生的“社會腱”以預防大學生犯罪發(fā)生是一個必然選擇。通過多種途徑和各種措施來強化大學生的依戀、提高大學生的認同、形成并鞏固大學生的信念是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發(fā)生的關鍵。
注釋
①宛志文:《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第208頁。②許慎:《說文解字》(上),岳麓書社,1997年,第589頁。
[1]周振明等.一名大學生的墮落[J].社會,1986,(3).
[2]池忠軍,萬國海.大學生犯罪原因之探討[J].青少年犯罪問題,1995,(3).
[3]葛曉奇.大學生違法犯罪心理因素探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1994,(5).
[4]劉潔,徐寶華.中國當代大學生犯罪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5]朱云,桂忠孝.大學生犯罪的學校教育因素探——來自上海提藍橋監(jiān)獄的調(diào)查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1996,(10).
[6]袁純清.大學生違法犯罪淺析[J].法學雜志,1983,(2).
[7]王守寬.大學生犯罪原因之探討[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0,(4).孫濤.淺析新時期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0,(2).
[8]馬周年.大學生違法犯罪原因分析[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1994,(1).
[9]李慶.試析當代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及預防[J].中州學刊,2005,(5).
[10]段興利,蘇一星.當前大學生中的犯罪現(xiàn)象及對策[J].甘肅社會科學,1997,(1).
[11]姜兵.關于大學生犯罪現(xiàn)象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5).
[12]楊洪雁.大學生違法犯罪現(xiàn)象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13]范宏亮.試析當代大學生違紀、違法及犯罪原因[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1990,(2).
[14]顏小冬.當代大學生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64—113.
[15]吳殿朝.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致罪因素探析[J].中州學刊,2005,(3).
責任編輯:隨園
C913.5
A
1003—0751(2011)01—0135—03
2010—10—26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國當代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研究》(20090451065)、河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政府責任視野下的大學生違法犯罪預防問題研究》(2010BFX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吳殿朝,男,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后,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副教授(鄭州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