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華
(北京師范大學 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人與實踐: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的再認識
崔麗華
(北京師范大學 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了蘇聯傳統教科書體系的研究視域,重新建構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確立了以人和實踐為主題的新馬克思主義。從表層看,關于人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稱謂問題的探討,但從實質看,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定位問題的研究。通過對“人道主義與異化”和“實踐唯物主義”這兩個問題的梳理,展示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種發(fā)展路向,它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當代中國必須在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中創(chuàng)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人道主義;異化;實踐唯物主義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都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新問題,需要它給出新答案,做出新總結,而長期以來通行的哲學原理教科書的體系框架和理論內容已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這就從客觀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同時,在粉碎“四人幫”后,人們開始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種荒唐行為,并最終認為錯誤的理論必然導致錯誤的行為。為此,人們必須從理論上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澄清縈繞在人們頭腦中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這就從主觀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在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學術界從兩個視角展開研究:一是怎樣從研究對象和理論性質上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理解,二是怎樣從哲學旨趣和理論使命上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理解。為此學界圍繞實踐標準、人道主義與異化、真理、價值哲學、歷史哲學、主體性、人學、實踐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等重大理論問題展開討論,使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呈現出蓬勃發(fā)展之勢,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大眾氣息的新思路、新觀點和新氣象。本文主要以“人道主義與異化”、“實踐唯物主義”這兩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其原因在于:第一,馬克思始終關注人,人是馬克思論述的核心和主要問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極目的。談到人就不能不談及人的實踐活動,因此,人與實踐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理論基點。第二,究竟用什么來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理論界今天依然爭論不休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史料的勾勒與反思,可以讓我們清晰而自覺地把握哲學主題變換中的理論意義和時代意蘊??傊?筆者希望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整理和回顧,實現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的把握與再認識,窺得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趨勢。
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術界針對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展開討論。這場討論有著深厚的理論和現實淵源。1979年,《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譯本的出版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以《手稿》為依據把馬克思分為青年馬克思和成熟時期的馬克思,他們認為《手稿》中的馬克思是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此同時,在二戰(zhàn)后,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人本主義思潮興起,它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一個“人學空場”,要用人學來補充和完善馬克思主義。這些觀點深深地觸動了我國學者,他們開始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有沒有人?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據怎樣的地位?要不要用人道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文革期間出現的草菅人命、隨意踐踏人的尊嚴等荒唐行徑,是否與理論上的失誤有關?
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是這次大討論的核心,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人道主義?是否應用人道主義去補充馬克思主義?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嗎?在討論中,對這些問題形成了兩種風格迥異的回答: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包含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有以下三點理由:第一,人道主義歷來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理解。狹義的人道主義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一種思想和文化運動;廣義的人道主義則泛指一般主張維護人的尊嚴、權利和自由,重視人的價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發(fā)展等的思想和觀點。[1]21把人道主義規(guī)定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只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是對人道主義的狹義理解。人道主義應是一種廣義的人道主義,是一種世界觀和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包含人道主義。第二,與以往的人道主義從抽象的人出發(fā)不同,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是從具體的人出發(fā)?!榜R克思主義也是從人出發(fā),……是現實的人、實踐的人、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盵1]40馬克思始終是把無產階級革命、共產主義同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問題結合在一起的。馬克思是最徹底的人道主義者。第三,馬克思畢生都在追求人類解放和人道主義的實現,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是現實的、科學的人道主義,它用具體的人和人的歷史揭示人道主義,把人道主義及其實現視為歷史發(fā)展的產物。
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包含人道主義,這是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其主要理由是:第一,人道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適應資產階級的,具有特定的階級性?!叭说乐髁x……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一個是作為倫理觀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這兩個方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2]2“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人道主義,它立足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同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相適應,屬于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這種意識形態(tài);作為一項倫理原則,它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為基礎的?!盵2]32因此,要極力宣揚作為倫理觀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的人道主義,反對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第二,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建立了科學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這個歷史觀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來認識歷史,把社會的發(fā)展看成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摒棄了那種用人的天性作為最高準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盵1]5-6第三,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是社會而不是“人自身”。馬克思主義和抽象人道主義即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思想系統”,它摒棄了作為歷史觀的人道主義,保留了某些人道主義倫理原則,并經過批評改造吸收到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中?!爸挥杏蒙a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說明人性或人的本質,說明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是相反,用人性或人的本質以及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去說明生產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盵3]
在筆者看來,80年代我國對人道主義的闡述被限制在倫理學的范圍內,其主要目的是對一些非人道的事件進行裁決,但事實上,人道主義有著深厚的理論價值和人文含義。在西方,人道主義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啟蒙運動時期的人道主義、德國古典哲學的人道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人道主義這樣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對人道主義的全新理解,它不再把人道主義限制在抽象人性的基礎上,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來闡述人道主義。因此,在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關系時應該把它與各種形式的人道主義區(qū)別開來、分別對待,而不是把所有的人道主義都等同于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基礎上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而無情地拋棄。馬克思在論述共產主義時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4],“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5]。因此,馬克思并不是不講人,相反,馬克思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者。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闡述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特征,他用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工人的異化生存狀態(tài)。他同時還指出,只有推翻私有制,才能徹底改變人的異化狀態(tài),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1.異化范疇
馬克思談論勞動的異化是為了批判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基礎和人自我異化根源的私有制。對于異化范疇,學者們主要把它理解為對象化和異己化。1983年3月7日,周揚在中央黨校的報告《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提到,“所謂‘異化’,就是主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然后這個對立面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轉過來反對或支配主體本身?!薄爱惢?就是異己化,這個概念是從黑格爾那里來的?!苯涍^“黑格爾講絕對精神的異化,費爾巴哈講人性的異化,馬克思講勞動異化。這樣就一步步擺脫唯心論,走到徹底的唯物論了?!盵1]383-385但是也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在馬克思那里,異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既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歷史現象,又是人類社會在另一條件下歸于消滅的歷史現象。對此,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即把異化概念理解為普遍的、永恒的,這實質上是黑格爾式的論述形式。
2.異化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三種觀點:第一,《手稿》中的異化理論是成熟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異化理論“既是馬克思向新世界觀轉變建立自己理論體系的過渡,又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線索”。[6]另一種觀點認為,《手稿》中的異化理論尚未成熟,在馬克思主義形成中起過作用,但是在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后逐漸失去其基礎。第三種觀點是對前兩種觀點的折中。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早期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仍有缺陷,并不能代表其成熟思想?!叭绻f《手稿》是創(chuàng)立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內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體系的開端,那么異化勞動理論則是當時把這三者統一起來的集結點”[7]23。異化勞動理論并沒有使馬克思獲得對歷史本質的真正把握,因此它只是處于過渡中的理論?!榜R克思關于異化的理論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是復合的,而不是單一的?!妒指濉分嘘P于異化勞動的理論,是對異化問題最完備的論述;但它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盵7]19-20
在筆者看來,在馬克思那里,異化的根源是實踐雙重效應的消極結果,受社會歷史必然性的影響和制約。異化最終必將被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普遍的社會交往和全面的社會關系所克服和揚棄??傊?“異化”范疇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直接凸顯了“人”與“非人”的對偶結構,而有關“非人”的批判,則直指文革那段歷史,并與當時的改革派形成了不同的敘事形態(tài)。同時,對異化的理解是現代生存論哲學發(fā)展中的一個主題。從人類生存論視角看,人“存在”的矛盾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異化的實質。雖然這場討論在1984年胡喬木發(fā)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之后基本告一段落,但不可否認,討論激發(fā)了學者們研究“人”的問題的熱情,促使人們開始思考人的實踐。
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之后,實踐確立了其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中的首要地位。但“實踐唯物主義”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卻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國門的打開,大量西方學術著作、學術觀點被介紹到中國,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實踐的解讀令我國理論界深受啟發(fā),并對馬克思主義原理體系產生懷疑。當時,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沿襲蘇聯模式,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大塊,邏輯起點是物、以物觀人,強調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與此同時,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實踐,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是一項極富挑戰(zhàn)的“開新”工作。市場經濟建設呼喚人的主體性和實踐精神。于是,在這種新的理論背景和現實需求下,一場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開始了。
我國傳統教科書參照蘇聯教科書體系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并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手稿》中譯本出版后,很多學者開始重新審視蘇聯教科書模式,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因此,當實踐唯物主義被提出來時,如何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體化的問題就迫在眉睫。第一種觀點認為,實踐唯物主義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補充與完善。只有通過實踐唯物主義才能更好地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獨立的哲學形態(tài)。馬克思借助實踐的觀點首先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創(chuàng)立了唯物主義,而后對辯證的唯物主義進行改造?!皼]有科學的實踐觀點不可能有辯證唯物主義,而科學的實踐觀首先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盵8]
第二種觀點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一致的,但并不能把辯證唯物主義概括進去,因而不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實踐唯物主義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而不是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精確的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具有統攝哲學整體的功能。實踐唯物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它代替不了本體論,代替不了辯證唯物主義。因此實踐唯物主義不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稱。
第三種觀點認為,實踐唯物主義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歷史唯物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大廈的擎天之柱,沒有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性是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踐是馬克思理解和掌握整個世界的立腳點和出發(fā)點,由此來解決自然和人、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活動和受動這些哲學基本關系。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哲學的特點所在。
第四種觀點認為,實踐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準確的表述,可以完全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稱。這是因為:首先,辯證唯物主義不具有相對獨立性,無法闡明其與舊唯物主義的區(qū)別?!皩嵺`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是本質上不同的,我們的任務是把實踐唯物主義現代化。走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一體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盵9]第二,實踐唯物主義既包含自然觀、歷史觀又包含世界觀,三者很難截然分開?!皩嵺`唯物主義的性質——以‘實踐’為建構原則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瓕嵺`唯物主義正是通過人類實踐活動來反觀‘現存世界’,并以‘實踐’為原則來建構世界觀,從而在對實踐活動的全面把握中求得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把握,因此,實踐唯物主義不僅是一種實踐觀,更重要的是一種世界觀。”[10]
實踐唯物主義者認為,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處于基礎性地位,但是否具有本體論地位是值得商榷的。對于這一問題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種觀點:
1.物質本體論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堅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范圍內談實踐,他們提出了物質本體論。他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是一門科學,不能推翻、不能放棄。其次,物質和實踐的關系是實體和屬性的關系,只有物質可以成為本體,實踐不可能成為世界的本原。實踐不可能先于人而存在,自然界(物質)對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始終處于優(yōu)先地位,無論是在實踐之前還是在實踐之后,其優(yōu)先地位是不會也不可能改變的。當然,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但這并不是說可以用實踐取代物質,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立足于唯物主義并強調實踐的地位和作用。
2.物質-實踐本體論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既強調實踐唯物主義的物質性,又強調實踐性。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哲學的世界觀是實踐唯物主義,它既高度強調實踐的偉大作用和歷史觀意義,又始終堅持唯物主義;既反對自然主義的“物質本體論”,又反對唯實踐主義的“實踐本體論”。這一派試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兼顧物質和實踐兩個范疇的地位。
3.實踐本體論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唯心主義和以往舊的唯物主義的關鍵在于它的實踐性。馬克思正是以“實踐”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才揭示了歷史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實踐活動中“,人們改造、認識著自然界,同時也改造、創(chuàng)造和認識著自己本身——他的肉體組織、社會關系和思維結構等”。[11]歷史無非是人的實踐活動在時間中的展開,歷史規(guī)律無非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guī)律。實踐對于歷史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傊?把實踐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的位置上,鮮明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有力地突出了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4.超越本體論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本體論是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現代哲學已經打破了這種思維方式,哲學的主題已不再是追究世界的本源,而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合理因素都吸收進來統一起來。該論點解決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長期以來針鋒相對的對立與矛盾,從而超越了唯物論和唯心論。原有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中的自然本體論是本體化思維模式的產物,而以實踐來代替物質,建立實踐本體論,這也未逃離舊有的思維模式。因此,不應沿襲本體論的思維方式,不應把實踐重新確立為世界的本體和本原,而是提出超越論。
這場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屬性、基本精神、理論內涵的重新理解,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思考。首先,這場討論打破了教科書體系一統天下的局面,使人們認識到教科書體系僅僅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若干解釋的一種,它不能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其次,這場討論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研究,認識到社會實踐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觀點,而且它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和基本特征之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最基本原則。再次,這場討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它不僅加深了對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的研究,同時也開始探討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以及在當今條件下如何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的確,最近幾年,學術界由“實踐唯物主義”生發(fā)出“交往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存論轉向等新的理論生長點。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寫到:“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12]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切實踐的中心。實踐活動是作為主體的人能動地作用于客體的感性活動,這種感性活動是以人為中心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相互作用關系的活動。在這里,人與實踐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沿著對時代的批判展開,在對“文革”中各種非人道行徑的清算過程中,在對左傾思潮下全盤否定人的錯誤觀念的撥亂反正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本清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改革為背景,以人道主義和異化、實踐唯物主義這兩場討論為線索,確立了以人和實踐為主題的新馬克思主義。雖然這兩場討論相對獨立,各有各的討論對象和問題,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通過這兩場討論,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走出了蘇聯教科書的體系模式(即所謂“傳統模式”),澄清了以往的錯誤觀點,擺脫了僵化的傳統思維,吸取了現代科學與哲學的新成就,以一種合乎馬克思原意的構思,重新建構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具有當代高度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已在醞釀和形成之中。
當然,從時間角度而言,這兩場討論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必須肯定,它們的余波已深深地影響著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從八十年代初開始,我國關注人與實踐的問題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在這三十年里,研究的視角不斷深入,研究的程度不斷深化,研究的問題不斷豐富。從最初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的內涵、主旨、意義等的研究,逐步發(fā)展到更加深入地探討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新形態(tài)問題,并逐步形成了三種路向:第一,對文本進行研究。通過這兩場討論,學者們充分認識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誤讀和誤解,歸根結底是源于脫離文本,片面從現實出發(fā)。要想澄清誤解,就必須回到文本,回到馬克思。這一時期,學界以《手稿》和《筆記》為理論背景,越來越注重對實踐的研究,從而凸現了對恩格斯稱之為包含天才世界觀萌芽的第一個寶貴文件即《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研究,同時伴隨著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的成立和張一兵教授《回到馬克思》的出版,學術界、理論界掀起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研究的熱情。這不僅包括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的重新闡釋,還包含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日本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的翻譯和解讀。不言而喻,只有深入地研究文本,從文本出發(fā),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往開來。第二,關注基本問題。尤其是近幾年,理論界對如何“定位”與“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的反復思考和追問,就是對這兩場討論的一種升華。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學界主要有五種稱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要想正確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與內涵,回到理論的原點,從原點生發(fā)出新的意義和價值。第三,關注現實問題、當代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學界開始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化問題,認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根據新的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的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始人原本就有、但未充分展開的觀點和理論加以發(fā)揮或發(fā)展。什么是新的時代的精神和現實要求?筆者認為,對人和實踐的關注始終是哲學研究的主題和時代發(fā)展的課題。
從表層看,關于人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問題的探討,但從實質看,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位問題,即是對應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的回答。無論是從人的能動性去理解認識論,從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去理解歷史觀,還是從人的價值追求去理解真理觀,都表現出對人與實踐的密切關注。
本文通過對“人道主義與異化”和“實踐唯物主義”這兩個問題的梳理,展示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種發(fā)展路向。同時,這三種路向的研究又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斷深入、深化、豐富化的蓬勃生命力??偠灾?在新的歷史契機下,以人與實踐為主題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回應著歷史的前進、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但是,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如何繼續(xù)深入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仍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正如高清海先生所說:“創(chuàng)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盵13]
[1]中國社會主義哲學研究所《國內哲學動態(tài)》編輯部.人性、人道主義問題討論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人民出版社.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論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北京大學哲學系.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研究[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4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6]王學堅.馬克思異化理論新探三題[J].齊魯學刊,1983,(3):10.
[7]陳先達.陳先達文集[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8]蕭前.論實踐的唯物主義對現行哲學體系改造的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1988,(3):10.
[9]陳志良.“哲學空間”坐標的根本轉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89,(2) :4.
[10]楊耕.“實踐唯物主義”概念的由來及其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J].北京社會科學,1998,(1).65~66.
[11]楊耕.從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到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J].江漢論壇 ,1988,(2) :44.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13]高清海.中華民族的未來發(fā)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理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7.
Review on the Subjec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 porary:Human Beingsand Practice
CU ILi-hua
(Research Center for Value and Culture,Beijing No 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ew Marxism,w hose subject is human beings and p ractice,w hich broke the textbooks’model of the Soviet Union,re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Marxism.In the surface view,the research on human beings and p ractice is for discussing the appell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but in fact it is for discussing w 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By sorting these issues of“humanism and alienation”and“p racticalmaterialism”,we can find three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 rary,w hich reflect the p rocess of deepening of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In a wo rd,we must create the contempo rary Chinese philosophy by reflecting on ourselves life courses,understanding ourselves living circumstances,finding ourselvesways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arxist Philosophy;humanism;alienation;p racticalmaterialism
B0-0
A
1672-0539(2011)01-052-06
2010-08-08
崔麗華(1983-),女,山西臨汾人,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劉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