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凡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400047)
終身教育主要是針對成年人,其理念由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羅·郎格朗(Paul Legrand)于1965年提出并加以論述。他認為“人格的發(fā)展是通過人的一生來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兒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還活著,就應該是繼續(xù)的”。概而言之,終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教育的總和”。由于終身教育理念所強調的不斷接受教育、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符合人類與時俱進的愿望和要求,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一經(jīng)提出便得到人們的重視和推廣。
現(xiàn)代社會強調人類身心的和諧、持續(xù)發(fā)展,人類心智的發(fā)展,已不再如同過去那樣滿足于青年時代及其以前所學的東西。因為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需要人類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筆者試圖從五個方面概括終身教育的理念:首先,是它的個體性。人終其一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適時教育是否到位,都與其生存質量及其幸福指數(shù)息息相關,即便步入老年;其次,是它的全民性。一個社會受教育者人數(shù)的多少,其大眾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受教育程度的長短,亦是考察該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據(jù);第三,是它的先進性。終身教育在一個國家發(fā)展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其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參照系數(shù),因為知識是奠定信息社會的基石;第四,是它的靈活性。它可以在成人后的任何階段進行,不受時間限制,接受教育的人往往采取主動學習的方式,并可不拘泥于學校的課堂;第五,是它的寬泛性。此指教育內(nèi)容的豐富,受教育者可以有選擇性地學習所需要或感興趣的東西。
博物館從古代中世紀的珍寶收藏所發(fā)展而來,它最初產(chǎn)生于有閑階級的收藏愛好,具有服務個人和重收、重藏的特點。直到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其陳列展示功能的凸現(xiàn),進而作為教育機構的觀點才逐漸為社會所公認。
推動博物館社會化和大眾化的更直接的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受美國博物館的新經(jīng)營作風的影響,美國博物館自建立之日起便將為全社會服務定位為其重要功能之一,例如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職能就是:“教育、探索、研究”。另一方面則是以1851年倫敦博覽會為標志,繼后又接連舉辦的歷屆世界博覽會。倫敦博覽會為了展示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顯示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chǎn)的未來,對一切參觀者實施免費開放,大大促進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fā)展。但直到20世紀,博物館作為一種特殊學校開始發(fā)揮社會教育的作用才真正得到體現(xiàn)。1903年創(chuàng)建的德意志科技博物館明確地將博物館作為公眾教育機構,同時它還第一次自覺地引入了觀眾參與的概念。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宣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成為這一時代思想教育的主題。此時博物館作為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場所,其教育功能受到了各個國家的普遍重視。
我國現(xiàn)代博物館已有百年歷史,自誕生之日起,它就與教育活動密不可分。1905年,張謇先生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他認為博物館“高閣廣場,羅列物品,古今咸備,縱人觀覽”,可“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言論之”,該觀點無疑是與當時世界博物學界并駕齊驅的。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仍然認為:博物館是以實物的論證而作教育工作的組織及探討學問的場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雖然一直提倡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作用,但毋庸諱言,展出成本、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一直是其發(fā)展的瓶頸。盡管在1979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了博物館作為宣傳教育機構與其文物、標本收藏及科學研究并重的地位,但由于上述瓶頸遲遲未能突破,博物館主要地還是將重心放在征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上,而陳列展覽的方式(幾年、十幾年不變)基本沿襲下來。
2008年1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隨之,全國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陸續(xù)向社會免費開放,同時亦帶動了一批博物館紀念館自行向社會免費開放。國家的大力投入,不僅從根本上突破了館方過去的瓶頸,更使低收入群體、學生、老人和干部群眾的參觀人數(shù)大幅增加,較好地滿足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應該說,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是其教育功能得以真正、全面體現(xiàn)的前提。
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與其它教育機構(如學校)有著明顯的不同,它具有三個特征:第一,真實性。博物館是以真實物品作為自己活動基礎,通過展出文物來達到教化育人的目的。第二,社會性。博物館教育屬社會教育,不受年齡限制,是面向廣大群眾和整個社會,具有廣泛的教育對象。對受教育參與者而言,它是終身學校。第三,非強制性。博物館教育一般不帶有強制性,是在自由選擇內(nèi)容、時間、方式的輕松環(huán)境下學習的。而這三大特征非常適合人的終身教育:首先,其以實物為主、圖文并茂的真實性使即便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也容易接受;其次,其所具社會性正好最大限度地彌補了當下學校教育難以對所有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人施教的窘境;第三,受教育的非強制性則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人性化與靈活性。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教育職能使其在大眾的終身教育中切實發(fā)揮作用。
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迅速增長。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大發(fā)展,人民群眾的學習愿望和需求更為迫切。以往博物館以收藏、研究為重點的傳統(tǒng)觀念已滿足不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而現(xiàn)代博物館應當積極適應終身教育觀念,樹立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為教育事業(yè)服務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念,把為民眾接受終身教育提供優(yōu)良平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轉變管理和服務理念。以現(xiàn)代化的館舍為基礎,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fā)揮其良好的教育基地的作用。
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較大程度地改變了它在廣大民眾心中的印象,使之接近了大眾,但即便如此,其推廣終身教育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為此,建議如下:一方面強化“觀眾第一”的指導思想,改變坐等觀眾的服務方式,主動走出象牙塔,通過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媒體介紹、宣傳自己,普及文博知識,吸引民眾前來參觀,中央電視臺的宣傳片《中國博物館》和《故宮》在這方面做了榜樣。另一方面博物館院還可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觀眾主動前往接受博物館教育,例如結合專題展覽,深入社區(qū)、學校開展相關講座,開展生動有趣的制作體驗等。
博物館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擁有豐富的實物館藏資源,但若在展出形式上始終“一成不變”或在解說上總是“老生常談”的話,則難以較好地實現(xiàn)它的教育目的?,F(xiàn)代博物館經(jīng)營理念與教育理念,要求博物館不斷改善服務項目,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充實服務內(nèi)容,讓觀眾真正認識到博物館是最理想的文化休閑教育場所,在這里能享受到“寓教于樂”的輕松與愉悅。為達此目的,就需要我們的展覽能夠不斷推陳出新、以其豐富而精美的展品不斷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例如定期變換主題與藏品,不定期地引進和推出水平較高或特色突出的專題展等。同時,在展出手段上也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輔助,使展出具有更為多彩的形式、產(chǎn)生更強的視覺乃至立體感受的沖擊力。總之,既要使館藏“物盡其用”,使“他山之石”為我所用,也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吸引觀眾,使受教育者“樂在其中”。
一是加強文物部門的內(nèi)部合作,我國擁有眾多的博物館,各館藏品數(shù)量巨大,但長期以來相互之間的交流較少,資源難以共享,其物質優(yōu)勢也難以充分發(fā)揮。各博物館之間,應利用各種條件,加強合作舉辦聯(lián)合展覽,展出一些非本地文化的藏品,擴大人們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解決展品更新速度慢所導致的審美疲勞等問題。二是加強文物部門與教育部門的合作,除政府層面的合作外,尤其需要加強和不同類型學校的合作(包括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育機構),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學校的第二課堂。其中,青少年是博物館教育的重點對象,青少年時期正是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及時的教育利于他們健康成長;而對成年人終身教育的意義也是不容怱視的,這一點在前面已有闡述。三是與博物館志愿者的合作,這是一個雙向配合的過程,也具有雙贏的價值。通過雙方密切的合作,不僅可使參與者受到教育、其自我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還使博物館在擴大自身影響的同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解決人手不夠、資金欠缺等難題的好處。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嚴建強.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李淑萍,宋伯胤.博物館歷史文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高志敏.關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5]李萍,高清.論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fā)揮[J].南方文物,2004(1).
[6]仇偉,高銘.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之我見[J].黑龍江史志,2009,07(200).
[7]孫麗霞.淺談公共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四川文物,2006(3).
[8]肖紹清.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和發(fā)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