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春艷 游 越 劉素清
學科服務是近幾年高校圖書館的探討熱點[1],各圖書館普遍設立學科館員[2]。但高校圖書館中具備一定學科背景的館員數量有限,普遍由一個學科館員負責服務多個學科或設兼職學科館員。而且,學科館員的職責較為寬泛,涉及院系聯絡、參考咨詢、用戶教育、資源建設等多個層面[3],有些館員還要從事論文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日常值班等工作,真正用于深層次學科服務的工作時間并不充足。高校圖書館需要尋求用較少時間達到較好效果的方法,產生這種杠桿效應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讀者參與。但目前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參與部分主要涉及推薦采購、勤工儉學、讀者調查、提出意見建議等,參與程度還比較淺,尚未發(fā)掘出讀者在學術功底和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4]。
高校圖書館的教師讀者覆蓋各個專業(yè),接觸教學與科研前沿,有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學術經驗,對專業(yè)資源的熟悉程度往往超過館員;學生讀者思維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強,熟悉網絡、移動通訊等新興事物,某些技能的水平不可小覷。最重要的一點是,師生本身就是讀者,比館員更能理解自身的具體需求,因而獲得讀者參與的服務可能事半功倍。隨著Web 2.0的發(fā)展,共建共享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圖書館也要從基于“擁有”的服務向基于“可獲得”資源的服務轉變,應該保持最大限度的開放性和中立性[5]。高校圖書館應嘗試與讀者進行多層次的合作,如請教師推薦資源,與社團合作組織活動,鼓勵讀者主講培訓講座,邀請讀者設計服務平臺等,借助讀者參與的力量改善學科服務的水平。
2009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協(xié)辦了“學問·讀書·人生——北大教授治學感言圖片展”,通過印刷版書單、展板、網絡空間三種方式發(fā)布了156名學者的治學感言和近500種推薦圖書,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并引起強烈反響,300份書單在活動發(fā)布會的當天就發(fā)放一空,分布于圖書館各樓層的展板至今仍常吸引學生駐足觀看,置于圖書館主頁的網絡空間也一直保持高點擊率。受到該活動的啟發(fā),圖書館又推出了“十佳教師推薦書”系列活動,邀請2009年度“北京大學十佳教師”推薦經典圖書和他們正在閱讀的圖書,并為每本書寫一個推薦理由。目前這項系列活動已經收集了12名教師推薦的48種圖書,他們或優(yōu)雅或樸實的推薦理由激起了其他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其中理科教師力薦人文類圖書的現象更體現了北大教師深厚的人文功底。
高校學生在搜索圖書等資料時,通常根據豆瓣網、Amazon、Google、百度等網上的評價來甄別,但網上評價的水平良莠不齊,更缺少對學術類資源的評價。而高校教師們往往掌握很多對學生有益的文獻、軟件、影視、網站等資源,他們推薦的文化、學術類經典資源比網上的通俗流行圖書更能提高學生的品位和素養(yǎng)。高校圖書館傳統(tǒng)的讀者推薦只限于請教師幫助選擇或增補書刊采購目錄,忽略了大量可以吸引其他讀者的原創(chuàng)推薦信息,而且也未涉及期刊、科研軟件、網站、視頻等非書資源。
將各種資源推送到用戶桌面是學科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但高校學科館員能提供的資源難以滿足讀者不斷增長的需求。高校中已經有很多教師習慣向學生推薦資料,但影響范圍只限于課堂或課題組內,圖書館可以借助自身優(yōu)勢搭建一個跨院系的資源推薦平臺,鼓勵教師將各種資源和推薦理由都共享出來,幫助其他讀者發(fā)掘網上評價比較稀缺的學術資源。如此,不僅能將圖書館的資源輻射到院系,還能加強不同學科之間、師生之間的了解與交流,幫助理工科學生涉獵人文社科資源,幫助人文社科專業(yè)學生了解理工資源,推進高校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和科學素養(yǎng)教育。
圖書館不僅要為人找書,還要為書找人,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讀者使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2010年北大圖書館與北大IEEE學生分會及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共同舉辦了“機器,人”主題活動,探索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服務新途徑。主題活動的展覽部分通過12個展架和1個展板介紹人工智能技術的提出、發(fā)展與未來,并展示相關的紙質、電子和多媒體館藏。展覽吸引了大量的學生觀看并參與互動,有200多名學生在展板上留言,很多人表示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活動。
此次活動的精彩舉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大IEEE學生分會的參與,合作過程中他們表現出的策劃、組織、寫作、表達等能力都非常出色。此次探索使圖書館從新的角度認識了讀者的力量,發(fā)現高校中不僅有很多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還有數量眾多的學生社團希望通過與校方機構合作增強自身的影響力。此類活動比傳統(tǒng)的勤工儉學、讀者調查等方式更能發(fā)揮出高校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圖書館應當著力開拓學生參與的學科服務,通過館藏資源和圖書館所屬的活動場地吸引學生社團提供創(chuàng)意和人力,結合雙方的優(yōu)勢推出精彩的主題活動,使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活”起來。
用戶培訓也是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科館員到院系進行大量的培訓后發(fā)現,深入院系或課堂培訓的效果雖然顯著,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一個學科館員需要兼顧幾個學科的情況下,學科館員為了完成面向不同學科的用戶培訓,往往需要提前自學不同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并盡快熟悉相關的資源,這樣不僅占用大量本應用于其他方面服務的時間,還難以達到專業(yè)應用的水平。而院系有些讀者對專業(yè)資源的熟悉程度超過了學科館員,還了解學科館員尚未接觸到的新資源,因而有時學科館員花費大量精力準備的培訓,在他們看來卻只是浮光掠影的入門內容。
如果院系師生能夠參與為用戶提供培訓,他們不僅可以講解資源實際應用的體會和技巧,還可以介紹學科的前沿領域,效果可能超過學科館員提供的培訓。但高校教師通常難以抽出時間配合圖書館工作,所以北大圖書館在上述主題活動合作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嘗試與另一個學生社團合作,探索讀者參與式的用戶培訓。圖書館通過與學生的座談了解到,高校社團中有一些精通某類技術或專業(yè)的學生,他們也希望在校內做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豐富自己的經歷,但四處租借活動場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些社團。圖書館可以考慮通過提供場地和書面證明吸引學生中的“專家”,特別是熟悉學科資源的碩士、博士,讓他們作為主講人來參與用戶培訓。與學生合作不僅可以豐富用戶培訓的內容,還可以從讀者角度增強培訓的適宜性,促進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可謂相得益彰。
在當今以網絡化、數字化、分布式和快速變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為了保證學科服務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圖書館必須構建相應的知識服務平臺和服務機制[6]。網絡和移動領域涌現出大量可以幫助圖書館將服務推送給讀者的新技術,但只有被讀者普遍接受的技術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而信息技術發(fā)展異常迅速,學科館員受日常工作的限制,未必能及時了解各種新興的技術手段,更難以判斷哪些新事物最受讀者歡迎,最好的辦法就是由讀者決定使用何種服務平臺。
讀者參與服務平臺設計是高校圖書館與讀者合作的新領域,與只請學生提意見的傳統(tǒng)合作模式不同,新的合作方式是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平臺設計的整個過程。新一代學生幾乎每天都使用網絡或移動服務,熟悉各種新興事物,也最了解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而且,很多計算機或信息科學專業(yè)學生的軟、硬件應用水平都超過了圖書館員,甚至已經嘗試過將新技術結合到圖書館的應用中,他們有能力參與圖書館服務平臺的設計。圖書館可以嘗試開放更多的參與空間,允許讀者深入服務平臺的設計過程,根據他們的設想應用各種技術,使圖書館的服務平臺更有效地為讀者提供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受人員和經費的限制,僅靠自身力量難以滿足讀者越來越多的需求。而高校的教師、學生視野開闊,又非常熟悉自己的研究領域,他們擁有的巨大潛力是圖書館亟待開發(fā)的寶貴資源。隨著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高校圖書館應當主動與讀者合作,積極拓展讀者參與領域、創(chuàng)新讀者參與模式,通過整合分散在讀者群體中的各種學術資源,“組裝”出最符合讀者需要的服務。高校圖書館不應將學科館員定位為學科服務內容的唯一提供者,學科服務不必、也不可能替代院系助教和學術秘書的工作,而是應當成為聯系資源和讀者的橋梁。讀者的智慧無限,創(chuàng)意常新,力量無盡,圖書館如果能充分發(fā)揮和挖掘其潛力,學科服務就能邁上新臺階。
1 初景利,張冬榮.第二代學科館員與學科化服務.圖書情報工作,2008,52(2):6—10
2 王群,江淇.淺論大學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7(5):86-88
3 范愛紅,邵敏.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1):56-60
4 吳素坤等.用戶參與的學術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20(24):28-30
5 圖書館2.0工作室.圖書館2.0:升級你的服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223
6 任樹懷等.基于圖書館2.0構建學科知識服務平臺.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