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馨華
淺談《國富論》的歷史認識價值
油馨華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更是一個運用歷史分析方法來闡釋經濟范疇與原理的范例。它是斯密關于歷史進化過程的更廣泛的觀點應用到一個特定的社會,反映了一個關于人類和宇宙更基本的前提在歷史上的表現。其中斯密的階級分析法、歷史階段理論、殖民地理論等具有重要的歷史認識價值。
亞當·斯密;《國富論》;歷史認識價值
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以下簡稱《國富論》)自1776年出版至今已有200多年,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廣闊的領域,至今為各種不同流派的學者尋找理論根據、汲取思想精髓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1]正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歐文·索貝爾所說:“《國富論》是那么廣泛地包涵著人類的歷史、倫理、經濟和政治上所表現的行為的所有方面,以致不同的和對立的思想學派都已經能夠與斯密認同?!盵2]近年來,學者們對斯密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經濟學范疇,而是從哲學、倫理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進行探討。實際上,《國富論》中還包涵著豐富的史學意蘊,斯密憑借歷史思維,以其獨特的歷史分析方法,從歷史中抽象出一系列范疇與原理,并用歷史事實作為經濟分析的重要支撐。下文就擬從階級分析法、歷史階段理論、殖民地理論三方面來看《國富論》所蘊含的歷史認識價值。
斯密在談到年產物的價格時,就是將價格收入的所有者劃為三個階級來分析的。他指出:“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產物,或者說,年產物的全部價格,自然分解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而這三部分,構成三個階級人民的收入,即以地租為生、以工資為生和以利潤為生這三種人的收入。此三階級,構成文明社會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階級。一切其他階級的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這三大階級的收入?!盵3]斯密在這里構建了一個簡單的社會階級關系。指出這三大階級即靠地租生活的地主階級、靠工資生活的工人階級和靠利潤生活的資產階級。在這三個階級中,地主往往安于享樂,流于無知,懶惰成性,他們的利益和社會一般利益密切相關,但往往不能預測和了解一切國家規(guī)章的后果;工人則缺乏時間也缺乏能力去維護自己的社會利益,不僅在繁榮社會中不能享得地主階級那樣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會中更要蒙受任何階級所經受不到的痛苦;資產者相比而言更富有理解力,但他們對社會的關注卻只出于私心,通常是為自己特殊事業(yè)的利益打算,而不是為社會的總體利益打算。斯密指出資產階級的利益既與另外兩個階級的利益相沖突,也和社會的一般利益相沖突。“他們的利益,在于欺騙公眾,甚至在于壓迫公眾。事實上,公眾亦常為他們所欺騙所壓迫?!盵3]相反地,斯密表現出對工人命運的關心。他看到除了勞動力之外工人們幾乎一無所有,他們對社會財富積累的參與取決于他們?yōu)樽约旱膭趧邮欠竦玫蕉嗌俟ゅX。而“每個人對他自己的勞動所得的占有,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因為它是所有其他財產的根本源泉?!比绻l不以自己的雙手靠勞動養(yǎng)活自己,就是“對這種財富的侵犯”??梢姡姑軐趧诱哂绕涫枪と穗A級勞動的肯定與尊重。但不可否認,在本質上斯密還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的,之所以要維護工人階級的勞動所得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證資本主義機器的正常運轉,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他顯然是在朝向階級利益分析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后來馬克思所借鑒,形成其獨具特色的歷史階級分析法。
斯密第一次對人類社會經濟制度的演進歷程作出詳盡論述的同時,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歷史階段理論。他指出社會經濟發(fā)展必須經由社會結構的四個主要階段:即狩獵階段、游牧階段、農耕階段、工商業(yè)階段。斯密看到在這四個階段中每一階段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制度。例如,在狩獵時代,即“最低級和最粗野”的階段,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沒有任何確定的地方法官或任何固定的司法行政機構,當然更沒有君主和國家,也不存在絕對的權威。游牧時期,畜牧占優(yōu)勢,村社變大,財產上開始出現不平等且出現了國家,斯密把國家的產生歸因于劫掠、侵占和財富不均的私有制。指出國家的實質是“就保障財產的安全來說,民政組織的建立,實際上就是保護富有者來抵抗貧者,或者說,保護有產者來抵抗無產者”。[3]到了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土地所有權成為整個社會權力的基礎。經濟的進一步發(fā)達,也使得社會政治組織變得更加完備。該時期以自然經濟為主,人們自耕其食,很少有大規(guī)模的制造業(yè)。在斯密看來,這一較為復雜的階段,又可細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畜牧國家把已經出現的農耕和土地所有制在它們征服的土地上予以執(zhí)行,每片土地都變成為獨立的、以土地所有制為權力基礎的公國;中期,自治城市出現,城市開始向國王納稅,國王因此獲得充足財源以抵消領主的勢力,這樣國王保護城市自治,城市發(fā)展進而又促進政治權力向以國家為首的統一民族國家轉移;后期,出現城市商業(yè)與制造業(yè)萌芽,貴族或領主不再把剩余產品用于維持侍從和食客,而是通過商品交換來獲取消費品,尤其是奢侈品,同時,封建領主們把土地分租給更有生產力的人,而被移走的侍從流入城市就成了新的都市勞動力。這就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使社會結構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最后一個階段即工商業(yè)時代,該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制造業(yè)和商業(yè)成為人們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一切產品與勞務都進入市場交換,封建依附關系減弱并徹底消失,人們謀求經濟利益的愿望得到充分保護,隨之新興的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產生,形成一個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和諧一致的制度結構,即斯密所稱道的自由資本主義的制度基礎。在這里,斯密把從“狩獵民族社會”到“制造業(yè)和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演變看成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野蠻到文明的歷史進步過程,至于以后的發(fā)展趨勢斯密沒有預想,他甚至把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階段看成是最后且最好的社會歷史形態(tài)。但斯密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的演變的連續(xù)性,以及每次演變都會引起法律和國家機構以及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筑的相應的必要的變更。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無具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色彩。
斯密不僅注意到經濟基礎變化而引起的上層建筑的變更,同時還看到政治制度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如在講到殖民地經濟問題時,斯密就通過對殖民地歷史事實的分析,探尋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斯密特別對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較法國、荷蘭、丹麥的殖民地更為繁榮的原因作了分析。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國殖民地的政治制度比其他任何一國殖民地的政治制度都更為自由寬松,更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耕作。[3]他還從一般意義上概括了新殖民地繁榮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殖民者帶來了關于正常政府的觀念,維持政府的觀念以及正常司法制度的觀念。他們自然要把這些制度在新殖民地建立起來。正如斯密所說“關于殖民地貿易,英國的政策雖和其他各國一樣,受著重商主義精神的支配,但總的來說,不像任何其他國家那么褊狹、那么令人難受?!盵3]除了對外貿易,英屬殖民地人民在其他各方面也都較為自由,能按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事務。斯密指出“在一切方面,他們的自由都和他們國內同胞的自由相等,而且同樣有個人民代表議會來保證這自由,人民代表議會,獨享有權力課稅以維持殖民地政府。”[3]雖然“殖民地議會和英國眾議院一樣,未必都是極平等的人民代表機關,但總更具有這種性質……殖民地參議院與英國貴族院相當,但不是由世襲的貴族構成?!盵3]所以“人民在英屬殖民地,就比在母國更為平等了,他們更有民主共和的精神。”[3]這里斯密雖然有些過于樂觀,但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不能說明事實。而相反地,與英國這種較自由的殖民政治體制相比,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在殖民地所建立起來的專制統治則更要強暴與專橫。這正是英屬殖民地較他國殖民地更為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在論建立殖民地動機時,斯密首先從歷史上尋找根據,指出古代社會有兩種殖民地。一種是希臘社會各邦,將逐漸增加的部分人民,移到地中海沿岸和島嶼的荒地,這是移民墾殖殖民地,實質上是母國的一塊飛地。他認為“沒有什么能比樹立這種殖民的動機更明顯、更容易看得出來?!盵3]另一種是羅馬社會的奴隸主們,將征服的土地分給貧困的自由人,并用武力來對付被征服和反抗的人,這是奴役土著殖民地?!傲_馬殖民地雖在許多點上,與希臘殖民地不同,但建立的動機,卻是同樣明顯同樣容易看得出來的?!盵3]斯密由此認為近代社會也有兩種與上述相似的殖民地。即以西印度為代表的移民墾殖殖民地和以東印度為代表的奴役土著殖民地。兩者所以不同,他認為是由于歐洲殖民者踏上這兩種土地時,土地主人的生產力水平不同?!胺侵藁驏|印度最野蠻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連好望角的土人也是游牧民族。但美洲各地的土人,除了墨西哥及秘魯,只是狩獵民族。同樣肥沃和同等面積的土地,所能維持的游牧人數與狩獵人數,相差很大?!币簿褪钦f,游牧民族人口稠密得多。“所以,在非洲及東印度,要想驅逐土人,并把歐洲殖民地推廣至土人居住的大部分地方,那就比較困難?!盵3]以上斯密這種試圖從歷史中尋求例證,并從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原因的歷史分析方法與上文所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相一致的。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國富論》中所寓含的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以及斯密在分析問題時所采用的歷史思維和方法,其中也展現出斯密一定的歷史思想。斯密在《國富論》中所運用的關于經濟的歷史分析方法,不僅為后來新經濟史學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作為一名“歷史主義者”的斯密,除了在經濟學、倫理學等方面的深厚造詣外,更具有歷史的眼光和思維。其經濟學的代表作《國富論》依然有它的歷史認識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1]吳清.《國富論》的經濟史學解讀[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5).
[2]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編[G].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四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6.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43-277.
[4] 陳其人.殖民地的經濟分析史和當代殖民主義[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ClassNo.:F119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OnHistoricalCognitiveValueofTheWealthofNations
You Xinhua
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 is not only a great economical work, but it is also a good example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interpret economic category and principles . Smith’s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eory is applied to a particular society study . It reflects a basic premise about the universe and human in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 “The class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ory” and “the colonial theory” are regarded as having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cognitive value.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historical cognitive value
油馨華,在讀碩士,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2009級,安徽·淮北。研究方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郵政編碼:235000
1672-6758(2011)12-0057-2
F1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