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華梅
(恩施自治州博物館,湖北 恩施 445000)
清江流域巴東清太坪橋河落婆坪是土家族八坪譚姓發(fā)源地。本文擬從考古、文獻、民俗等方面,重點對八坪譚姓源流進行考察、闡釋,以期對巴東八坪土家族譚氏源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斧正。
有關譚氏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說法有三種:嬴姓說、姒姓說和巴人說。
嬴姓譚氏為黃帝裔孫伯益之后裔。黃帝娶西陵女螺祖生二子,長子玄囂,次子昌意。玄囂(即少吳氏又名青陽帝)生嶠極,嶠極生帝嚳(高辛帝),帝嚳有四子:后稷、摯、契、放勛。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高陽帝),高陽帝生二子,長子窮蟬,次子名鯀;窮蟬生敬康,鯀生大禹(夏朝之始祖)。敬康生一女,名女修。高辛帝之子摯同女修結合生大業(yè),大業(yè)生皋陶,皋陶生大費,大費叫伯益。伯益起源于嬴,其父曰皋陶,母曰女華。因伯益佐舜調(diào)訓鳥獣,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為嬴姓。伯益之后以佐商國,諸世有功于商,故嬴姓多顯,逐為諸候。譚氏先世在殷商晚期封為譚國,并封地譚城(今山東省濟南平陵縣)。周滅商后,周武王再封譚子為諸候,子爵(所以有譚姓出自“子姓”之說),譚子將國都遷于城子崖南。公元前684年,譚為齊國所滅,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堵肥贰ず蠹o七》云:“少吳之裔伯益之后有譚等十八國皆嬴姓?!薄吨袊嗣筠o典》說:“周有譚國,齊桓公滅之,譚子奔莒,子孫以國為氏”?!缎兆V》、《中華姓氏尋根》說:“譚,源出于嬴姓,周代有譚國,為伯益后代的封國,公元前684年,被齊國滅掉,譚君逃往莒國,以國名作為姓氏,就是譚氏?!薄缎掳偌倚铡氛f:“譚姓正宗源出于嬴姓,是以國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譚國。是伯益后代的封國,公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國人逃至莒國,他們便以原國名譚為姓,稱譚氏。望族在弘農(nóng)郡?!?/p>
姒姓譚氏為黃帝孫大禹之后裔。黃帝次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高陽帝),高陽帝生二子,次子名鯀,鯀生大禹(夏朝之始祖)。大禹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因治水而立功的帝禹。他的母親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后來大禹取“苡”的一部分與“女”合為“姒”姓。姒姓譚氏夏朝被商所滅?!栋偌倚辙o典》引用明代蘇平仲所作《譚氏家譜序》記載:“譚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濟南歷城之間,實齊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莊王之十四年、魯莊公之十年,見滅于齊桓公,而譚子奔莒,譚自為齊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焉?!?/p>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盤瓠之后。據(jù)《萬姓統(tǒng)譜》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盤瓠之后,望出弘農(nóng)”,稱“巴南譚姓”。據(jù)《后漢書南蠻傳》記載:“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妻以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盤瓠,下令后盤瓠遂銜吳將軍頭造闕下,帝如約以女妻之。盤瓠負女入南山室終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號曰蠻夷”。傳說盤瓠與高辛帝女兒生六男六女十二個孩子有十二姓,即盤、瞫、包瞫、黃、李、鄧、周、趙、唐、雷、馮、胡,瞫姓在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化為譚、覃、潭三姓,原始瞫姓消失。
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說法雖各有其據(jù),但后兩種說法,尚缺乏考古學實地與實物佐證,譚姓出自嬴姓之說,被山東城子崖遺址考古發(fā)掘、文獻史料和譚氏族譜所佐證。
其一,城子崖遺址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遺跡和出土文物證實,譚姓具有千年歷史。古譚城1928年由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fā)現(xiàn),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fā)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1989年至1991年再次進行發(fā)掘,遺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周代譚國故城遺存(史稱灰陶文化),下層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龍山文化(最初稱為黑陶文化)。在遺址周圍發(fā)現(xiàn)三城墻疊壓遺跡,即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城、夏代的岳石文化城、商周時期的譚文化城[1]。伯益生活的時代是龍山文化時代晚期,譚國故城遺址中“井”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古史傳說中“伯益作井”的記載。筆者認為,譚國故城的文化堆積和“三城疊壓”的城墻遺跡印證了古史記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伯益開辟的皇覃氏故地;“夏代岳石文化”為夏啟奪伯益政權后,譚人西遷,皇覃氏故地的城子崖住滿夏啟姒姓后裔形成;“商周譚文化”為殷商晚期伯益后裔所建譚國故都和周滅商后譚子將國都遷于城子崖之南的遺跡。
其二,譚國的建立約在殷商晚期。公元前16世紀,原屬東夷集團的殷商部族,在成湯領導下消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強大的殷商帝國。譚與商族的先祖同屬東夷集團,并一直受著夏王朝的壓迫,商湯滅夏,伯益之后以佐商國,諸世有功于商,故嬴姓多顯,逐為諸候。啟奪益政,譚人西遷,皇覃氏故地的城子崖住滿了夏啟的姒姓后裔。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初,也就是殷商晚期,西遷的皇覃氏部落舉族又遷回了肇祖伯益開劈的祖居故地城子崖,建立譚國。公元前11世紀,周取代了殷商帝國的地位,據(jù)譚國當時在東方諸侯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對商朝始封的古譚國采取了承認的政策。周武王七年,再封譚子為諸候,子爵。顧東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和《城子崖考察報告》均認為譚之立國是在商代。城子崖遺址博物館焦館長認為古譚國在商末公元前1200年左右建立。
其三,譚國古城的位置在山東濟南平陵縣西南,古史記載繁多?!洞呵铩でf公十一年》杜預注:“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苯癯亲友略谄搅晡髂蟽晒锾??!端?jīng)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jīng)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jīng)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jīng)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譚國也。”
關于八坪譚姓始祖起源的神話傳說頗多,在鄂西南山區(qū)廣泛流傳著《鷹公公和佘婆婆》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個叫佘香香的姑娘,因戰(zhàn)亂逃跑了七天七夜,中途與戀人失散,她來到一座大山(如今叫紗帽山),她躲進一個又黑又深的大巖洞(如今叫“響洞”),追兵找不到香香,就塞住洞口,設下“餓馬搖鈴”和“懸羊擊鼓”之計走了。香香以為追兵沒走,躲了幾天不敢出來,就朝著洞內(nèi)走去,她來到一條陰河旁,摸到一口盆子,坐在盆里任隨漂流。不知漂了多久來到另一個洞口(如今叫“神仙洞”),上下都是懸崖,香香不由得仰天慟哭。忽然,從遠方飛來一只鷹歇在洞口,像人一樣讓香香趴在它的背上,并祝福說:“譚氏有后,當?shù)貌凰?。”輕輕展翅把香香馱下山崖,落在一塊平地上(即巴東落婆坪)。香香又餓又渴,錦雞用爪子刨出涼水(即現(xiàn)在的金雞水)讓香香喝。太陽落山的時候,那鷹又飛來了,它抓著一大包東西,里面有苞谷粑粑、種子,還有一把鐮刀,香香在鷹的陪伴下開荒種地,過著艱苦的日子。一天晚上,香香夢見兩只小鷹闖入懷中,次年生下一男一女,姐姐名芝蘭,弟弟名天飛,因她住處旁有一個綠色水潭,便指潭(譚)為姓。姐弟一天天長大,香香臨終時把姐弟倆叫到身邊囑咐:“我在危難之際,鷹子救了我的命,以后你們要尊敬它?!闭f完就死了。姐弟將佘香香葬于金雞水的北面;姐弟倆將鷹子視為“恩公”,叫它“鷹公公”。不久“鷹公公”也死了,姐弟倆將它葬在金雞水的南面。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姐弟憑借天、地、人三合造就*三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天合指天飛、芝蘭各執(zhí)一香,分立兩個山頭,兩煙相合;地合指他倆各執(zhí)一塊磨石,從兩個山頭滾下相合;人合指兩人繞山而跑,不言而遇。,結為夫妻。所生八子,坐落八坪,俗稱“八坪譚”,即長子桂寅,住苜蓿坪;二子桂傳,住大田坪;三子桂芳,住水流坪;四子桂旺,住雙社坪;五子桂甫,住家社坪;六子桂林,住山羊坪(四川);七子桂枝,住磨石坪(長陽);八子桂海,住落婆坪。
這個傳說故事中,除了鷹將佘香香馱下山崖和雙鷹入懷生子女、兄妹成婚等具有神話因素外,其余情節(jié)與當時的世俗生活密切相關。據(jù)考證,傳說中的地名“響洞”、“神仙洞”、“落婆坪”、“金雞水”以及“八坪”均實有其地,其地理環(huán)境和民族特征較為顯著,譚姓是人數(shù)最多的大姓。
1.始祖神話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超越于現(xiàn)實生活?!耳椆c佘婆婆》這則譚氏始祖神話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超越于現(xiàn)實生活。傳說的前部分與巴東落婆坪《明故太祖妣譚母佘老太夫人之神道碑》碑文記載內(nèi)容基本相符,具有神話色彩的鷹將佘香香托至崖下僥幸得救這一情節(jié),與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在那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老鷹經(jīng)常出入森林與巖洞口,佘氏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見鷹飛來,跨鷹及地,僥幸得救,還是符合情理的。前部分追兵設計的“餓馬搖鈴”、“懸羊擊鼓”和后部分佘香香夢“雙鷹入懷孕育生子”、“兄妹憑借三合造就結為夫妻”,沒有史料證據(jù),筆者認為是人們在長期的口耳相傳中融入了漢族文化因子,編造出來,增添傳說的神奇色彩。
2.始祖神話蘊含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暗示了封建制度的殘酷。始祖神話中佘香香來到一個洞口,上下都是懸崖,忽有巨鷹至,伏身作人言,令其暝目登背勿恐。因祝曰:‘譚氏有后,當?shù)貌凰馈!芟阆闵绿祜w、芝蘭兄妹,指潭(諧音譚)為姓和臨死囑咐兄妹:“是鷹子救了我的命,你們要尊敬它”幾個情節(jié)中,為什么要托巨鷹之言交代佘氏孕育的是譚氏后裔?生下始祖天飛后,為什么要“指潭(譚)為姓”?均緣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群雄爭霸,土寇猖獗,始祖譚天飛之父譚殷隆被白漢王追至長陽,斬八斗坪,佘太君避及響洞,甩掉追兵,遇鷹獲救。在那種“一人有罪,株連九族”的歷史背景下,佘太君不敢直接說出始祖姓氏,因丈夫譚常鳳字殷隆, “殷”同“鷹”諧音,所以巧妙地托“巨鷹之言”和“指潭(譚)為姓”交代始祖姓譚,避免受到牽連。八坪譚氏七房族譜序《弘農(nóng)氏源流總序》隱約可知:“至元季,天下鼎沸,干戈四起,群雄跋扈,故家遜黃荒,我祖公殷隆妣佘氏太君,由豫章來楚北……是時也帳帳無焉,招數(shù)年之兵殲,先緒克紹是殆天有其衷而明之飛來者,故命公以名曰天飛也。后人不解其意,至托玄鳥興商、赤鳥興周之說,以為吾祖乘鷹而降,啖亶其然乎?”相傳八坪譚氏始祖譚天飛所生八子,每房派系不同,也緣于這種避諱,暗示了封建制度的殘酷。
古人云:惟木有本,惟水有源,雖其枝葉茂密而不離乎本,其流派益長而靡失乎源。
(3) 試件抗震性能隨著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適當增大軸壓比,盡管對試件承載力有利,但試件抗震延性明顯降低;
譚姓源于黃帝之后,與商同姓,起源于山東。公元前684年,譚國破滅,譚子奔莒,留在故國的譚姓人以國為姓,留居山東。譚姓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nèi)繁衍發(fā)展,后因戰(zhàn)亂、自然災害、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部分譚姓沿東海岸遷到吳越地區(qū);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頻繁,各姓舉族遷徙以避戰(zhàn)亂,譚姓也大舉南遷,使得一個典型的北方譚姓變成了南方譚姓。唐宋時期,譚姓第一大省為湖南,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明、清以來仍以湖南為中心,形成了湘鄂川黔譚姓大聚集區(qū)。我國民族劃分時,將居住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譚姓劃歸為少數(shù)民族,如廣西西北部的譚姓為毛南族,廣西和云南東南部的譚姓為壯族,湘、鄂、川、黔四省結合部的譚姓為土家族。
清江流域八坪譚姓祖先是隋唐時期開始南遷,先到河南,后輾轉(zhuǎn)來到江西等地,唐玄宗時期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州大栗樹遷入湖南茶陵,始建茶陵世系,宋孝宗年間遷居潁州,元末明初,由潁州太和縣來鄂避難,落籍清江流域巴東落婆坪。一是有譚姓族譜及碑刻文字記載,二是有清江流域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與城子崖遺址商周譚文化有一定淵源。
元仁宗《大譚史譜序》記載:“我譚氏,乃商族之子孫,黃帝族之后也?!髑f佘氏街而有譚禎輔公,乃翰林科甲。疫葬于佘氏街。生子有路建、路松、路遙?!薄督ㄊ伎h民族志》[3]記載:“周襄王時,太原譚賢為周大夫,因時局艱難,作《大東詩》以辭官回籍為民。后被薦出仕南京鳳陽府,落籍永州太和縣西莊佘氏街。其后裔譚真輔為翰林科甲,譚真輔生三子:路見、路松、路遙?!T路遙傳數(shù)世而至譚應隆時,正當元末,天下大亂,譚應隆同夫人佘氏及家丁奴婢由永州太和縣避難至鄂西地區(qū)?!苁险猩碓?,被賊寇追殺,藏于巴東響洞中而后得救。”康熙《大譚宗譜序》記載:“譚路建,系南京直隸鳳陽府,潁州太和縣……自路建公,傳五代至子甲公,生十二郎?!鼻∽T定國敬撰的六房*六房:即六子。始祖譚天飛所生八子,坐落八坪?!鞍俗印彼追Q“八房”,依次為長房、次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七房、八房,下同。族譜《大譚源流序》載:“譚禎輔之子譚路建,生一子譚紹。汝益公乃譚紹之子也。出任四川成都府知府。抱驚寒游獵。而來楚至巴東二都落業(yè),置有黃金大墓為記,子孫是以此而其地大墓坪也。汝益公生一子名曰仲山。仲山公生四子*譚汝益之子譚仲山生四子,名“譚修簡、譚修能、譚修衢、譚修慶”,稱之“麒、麟、鸞、鳳”。。我祖修簡而生十二子,稱之十二郎。我祖十二公,名常鳳,字殷隆,號舜禹,自小求學進士,天康(今南京)鳳陽府知府。因元順帝剛愎自用,措置無能,群寇四起。郭子興攻克鳳陽。太祖共濟夫人來楚避亂。而近故里,遇土寇之猖獗,太祖遇難”。” 民國甲子年所立的恩施沙地鄉(xiāng)社淌坪 “譚姓宗譜序”石碑記載 :“始祖籍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州大栗樹人氏。麒麟鸞鳳,始自四祖分支 。至元末明初,麒公自江西而遷楚北,再由荊州石碼頭徒居巴東落婆坪。傳至緒公,妣佘君,生祖八人,分居八坪?!?/p>
道光三年(1823年)所立《明故太祖妣譚母佘老太夫人之神道碑》位于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橋河村落婆坪。碑文記載:“太祖母姓佘氏,元末人也?!毕鄠髟局畞y,蜀楚騷甚,太夫人從太祖避亂山中,遇土寇猖獗,遂相失。太夫人走避本邑響洞,及出則峭壁萬仞,鳥道俱絕,太夫人仰天大哭。忽有巨鷹,伏身作人言,令其暝目登背勿恐。因祝曰:“譚氏有后,當?shù)貌凰?。”遂跨焉。甫閉目間,身已及地。后人因名其地曰:“落婆坪?!奔o實也。其后,太夫人生一子,諱天飛。天飛公生子八,長桂寅、次桂傳、次桂芳、次桂旺、次桂枝、次桂甫、次桂林、次桂海,分居八坪。太夫人乃從含飴弄孫之余壽終于太平時焉,葬于本坪錦雞水之北。孫等系桂芳公之裔也,居與墓鄰。有族長承舉,年八十一,見墓門荒頹,恐久而失傳也,爰為倡首,督眾修理,并勒石紀異,以志盛德不朽云。(子孫署名從略)道光三年(1823年)清明前一日立”。 佘太君碑林現(xiàn)被公布為恩施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內(nèi)容,乾隆年間的《三房族譜源流序》、咸豐九年的《四房族譜復序》、光緒二十二年的《五房族譜序》、中華民國的《七房族譜序》和《八房族譜序》均有記載。三房族譜中“巴東鼻祖開族世繁錄”對鼻祖描述更詳細:“鼻祖:譚常鳳,字殷隆,號舜禹,生于元仁宗五年。佘氏元仁宗九年生于南京鳳陽府、永州太和縣、西莊佘氏街。”以上對鼻祖(佘氏)姓名、出生年月的記載,與筆者考察所見到的八坪譚姓三房后裔、巴東水流坪現(xiàn)年81歲的譚元崇老人所講述的基本一致。
筆者根據(jù)歷史文獻、譚姓族譜綜合分析考證,發(fā)現(xiàn)八坪譚姓起源的文獻記載中因地方方言和口傳因素,不少人名、地名有誤。《建始縣民族志》中人名有誤,“譚應隆”應為“譚殷隆”, “譚真輔”應為“譚禎輔”,“譚路見”應為“譚路建”,查閱元至民國譚姓譜書均可考證。八坪譚姓各房族譜和《建始縣民族志》多處記載的“永州太和縣”,地名“永州”有誤,應為“潁州太和縣”。其一,“潁州”屬今安徽省,而“永州”屬湖南省。其二,八坪譚姓先祖自譚賢落籍潁州太和縣西莊佘氏街,其后裔多在南京鳳陽府潁州太和縣任職:西莊佘氏街而有譚禎輔乃翰林科甲,譚禎輔之子譚路建系南京直隸鳳陽府潁州太和縣,譚路建傳六代至譚常鳳為南京鳳陽府知府。 其三,據(jù)“太和縣”、“鳳陽府”歷史沿革分析判斷:“太和縣”宋開寶六年(973年)屬潁州;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泰”為“太”,縣治遷于今地,屬潁州;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可見太和縣宋至清一直屬“潁州”,歷史沿革從來沒有屬“永州”。譚常鳳為南京鳳陽府知府,“鳳陽府”元朝改屬臨濠府,明初改屬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屬安徽省。由此看來,譚姓先祖譚賢及其后裔任職地點應該是“南京鳳陽府潁州太和縣”。
從清江流域早期文化遺址發(fā)掘中,隱約可見八坪譚姓源流。由鄧輝先生主持發(fā)掘的清江流域水布埡壩區(qū)的巖屋頂崖墓,屬于西周時期的崖葬墓[6]。清江流域香爐石遺址附近[7]兩處崖墓出土器物的這種“夾砂褐色”“陶質(zhì)胎薄”“飾方格和細繩紋”等特點均具有山東城子崖遺址譚文化的痕跡。
1.八坪譚姓始祖譚天飛簡介。始祖譚天飛,生于元季,南潭千戶*千戶:官名,金朝始置,為世襲軍職。元朝于各路設千戶所,置千戶為長官,隸屬于萬戶,下領百戶。明朝沿置為千戶所長官,正五品。隸屬于衛(wèi),下設百戶。清朝于西北、西南等少數(shù)民族土官中置千戶一職,正五品,管理所轄部族及士兵。,耕讀為本,娶戈、倪二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
譚天飛墓位于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橋河村落婆坪,為道光三年(1823年)立。碑文如下:“始祖天飛公,太祖母佘太夫人之子也。生于元季,長以孝聞,生八子,分居八坪。長,桂寅,居苜蓿坪;次,桂傳,居大天坪;次,桂芳,居水流坪;次,桂旺,居雙社坪; 次,桂枝,居家社坪;次,桂甫,居四川上陽坪;次,桂林,居長陽磨石坪;次,桂海,居落婆坪。公墓在落婆坪之麓 ,久而荒蕪。孫等固桂芳公之裔,居與墓鄰。有族長承舉,因議,共謀勒碑,聊慰追遠之思云。嗟呼!游嶙洮青,靈風嘯長陽之雨,土花凝碧,寸心系建木之糧。為語孝子悲孫,百世后勿忘此杯土也。銘曰:燕翼貽謀,鳳德振翼,枝茂桐孫,本固桑土,茲邱之松,永宜封樹?!?/p>
譚天飛所任官職“南潭千戶”《百順橋碑記》有所記載?!栋夙槝虮洝穂5]:位于鶴峰縣燕子鄉(xiāng)百順村百順橋頭,碑文的前部分記載了田舜年進京朝見皇帝(請封)及回來后尋礦、修路、修橋的經(jīng)過,碑文的后部分記錄了其下屬官員的職務、官名,是一塊史料價值極高的碑刻。碑文的后部分載“標下:……長灘(今長陽的長灘)參將:覃甫臣;新隆(今建始新隆)副將:柳旺龍;南里(今巴東南里)長官:向登成;南團(今巴東的南團)千戶:譚天輝……”這則記事碑記載了始祖譚天飛的職務及官名,碑尾所記田舜年下屬官員的職務、官名:“南團(今巴東的南團)千戶:譚天輝”,有學者認為八坪譚氏始祖“譚天飛”與“譚天輝”屬“移花接木”,筆者認為南團千戶“譚天輝” 就是八坪譚氏始祖“譚天飛”。
其一,語言考證:碑文所記“南團(今巴東的南團)千戶:譚天輝”,為地方方言所致,實際應為“南潭千戶:譚天飛”。因當?shù)胤窖浴疤丁迸c“團”、“飛”與“輝”混淆不清。
其二,地名考證:括號注釋的“(今巴東的南團)”,如今巴東沒有其地,只有“南潭”?!澳咸丁彼追Q“南潭河”,今屬巴東縣水布埡鎮(zhèn)南潭河村,與譚天飛始祖發(fā)源地“橋河”相鄰,都屬于清江流域。筆者參加水布埡工程“南潭河苦竹溪遺址” 考古發(fā)掘時了解到,譚姓是南潭河的大姓,該村譚姓基本上都是“八坪”譚姓后裔。
其三,行政區(qū)劃考證:明末清初,巴東縣野三關鎮(zhèn)以南屬容美土司地,縣屬宜昌府。就地理位置而言,八坪譚姓始祖出生地“清太坪落婆坪”、任職地“水布埡南潭河”均處野三關以南,屬容美土司疆域。《百順橋碑記》記載的容美土司田舜年,清康熙十四年承襲父職,為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宣慰驃騎將軍左都督正一品加三級官職,譚天飛任職“南潭千戶”,屬田舜年下屬官員。南潭河至鶴峰容美至今仍有“巴鶴公路”相通,與《百順橋碑記》內(nèi)容相符。
其四,人物考證:八坪譚氏后裔、臺灣譚氏宗親會成員譚祖魁、譚元普老人多年調(diào)查考證、與本地長者譚秀巖、譚榮倫等調(diào)查譚姓族人相傳的始祖譚天飛,均為“南潭千戶”。
2.八坪譚姓后裔分布。始祖譚天飛娶戈、倪兩個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洞笞T史譜序》、《大譚宗譜序》、《大譚源流序》、八坪譚姓各房族譜以及恩施沙地鄉(xiāng)社淌坪民國甲子年所立“譚姓宗譜序”石碑均有記載。三房族譜和《建始縣民族志》記載甚為詳細,譚天飛所生八子,坐落八坪,并以“八洞” “八河”為標志:即長子譚桂寅居巴東苜蓿坪天泡洞故縣河,派系為“譚萬譚永守”;次子譚桂傳居巴東大田坪猴子洞中壩河,派系為“譚彥譚守奚”;三子譚桂芳居巴東水流坪磨河洞橋水河,派系為“譚彥譚世子”;四子譚桂旺居巴東雙社坪石古洞天心河,派系為“譚彥譚守奚”;五子譚桂甫居四川山羊坪鷂子洞重尖河,派系為“譚經(jīng)道德遠”;六子譚桂珍居長陽磨石坪川心洞宜都河,派系為“譚圣譚必應”;七子譚桂枝居巴東家社坪鴉雀洞毛龍河,派系為“譚良浩世譚”;八子譚桂海居巴東落婆坪神仙洞磨刀河,派系為“譚世譚世子”。由此可見,八坪譚姓除了五子譚桂甫居四川山羊坪、六子譚桂珍居長陽磨石坪外,其余六子都居巴東,后來部分移居建始、恩施、宣恩等州境內(nèi)清江流域及其支流流域。
清江流域由于溝壑縱橫,既有山地、河谷,又有高原、平壩,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多樣的居住形式,“洞穴居”的歷史,從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至今依然殘存[6]。八坪譚姓后裔“八坪”、“八洞”、“八河”這種居住環(huán)境,應該是原始“洞穴居”臨水而居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然條件,與現(xiàn)代土家人依山傍水而居一脈相承。有學者認為[7],“溪洞文化”是土家族部落村寨演化與形成的文化淵源,其包含著物質(zhì)與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體現(xiàn)出土家族繁衍生息的歷史軌跡。
綜上所述,筆者認同譚姓起源于黃帝裔孫伯益后裔之說。清江流域八坪譚姓先祖源自山東,隋唐時期開始南遷,由河南輾轉(zhuǎn)來到江西,唐玄宗時期由江西遷入湖南茶陵,宋孝宗年間落籍潁州太和縣西莊佘氏街。譚賢后裔譚尚父官至少卿司理,譚尚父之子譚禎輔,時為翰林科甲。譚禎輔生三子,長子路建,次子路松,三子路遙。譚路建*此說參見康熙二十年《大譚宗譜序》、光緒二十二年八坪譚姓五房族譜《源流序》、六房族譜序《大譚源流序》;一說譚路遙傳數(shù)代至譚常鳳,此說參見元仁宗六年《大譚史譜序》和袁希正﹒楊光輝﹒姚國勝:《建始縣民族志》(2006年3月),此處需進一步考證。傳五代至譚常鳳,元末明初,譚常鳳攜佘太君及家丁奴婢來鄂西避難,被白漢王劫弓斬八斗坪,葬于宜都燕子巖。佘太君時有身孕,藏于巴東響洞僥幸得救,次年二月生譚天飛,為清江流域八坪譚姓始祖。譚天飛娶戈、倪兩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稱為“八坪”譚姓。后裔主要分布在清江流域巴東、建始、恩施、宣恩境內(nèi)以及長陽磨市、四川南充等地。巴東八坪譚姓自始祖譚天飛至今已有600余年,相傳24代,相關墓碑及譜書為研究八坪譚姓族源乃至鄂西土家族歷史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城子崖——仰望[C]//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在職科研人員論文集:三代考古第二輯.內(nèi)部資料,2005.
[2] 袁希正,楊光輝,姚國勝.建始縣民族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鄧輝.巴東水布埡壩區(qū)文物考古發(fā)掘記[J].土家學刊,1999(2).
[4] 王善才.清江考古[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 王曉寧.恩施自治州州碑刻大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2004.
[6] 朱世學.鄂西南清江流域穴居文化的初步研究——以利川魚木寨、船頭寨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2011(2).
[7] 謝亞萍,戴宇立.土家族村寨文化的審美流變——以魚木寨為審美視點[M].武漢:崇文書局,2009.